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36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基础,特别是呼吸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是贯穿本章的主体,同时对学生探究呼吸系统卫生保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呼吸道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的资料分析和讨论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主活动意识到生活中的卫生保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安排合理,能达到《课标》的标准要求。
2、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一是知道人的生命与呼吸息息相关,且在作剧烈运动时,呼吸会更加急促;二是大体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
但是学生对呼吸与生命活动的本质联系认识不清,各呼吸器官的实际结构与功能了解不深。
另外,通过上学期新课程标准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学生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已有一定的基础,班级已具备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目标:。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是学习呼吸运动的前提,更是进一步了解动物呼吸作用实质的基础。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然而,整个七年级教材均未对呼吸作用作具体描述,仅在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中有“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的简单叙述。
为此本节的教学内容,除教材内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外,将补充人体能量来自细胞线粒体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呼吸作用。
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描述结构、资料分析、补充资料。
要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呼吸道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但是呼吸道并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肺部的气体有温暧、湿润、清洁的作用,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的,从科学角度认识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设计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生活与健康这一主题,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怎样使自己更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问题意识为先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本节内容提供的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等资料,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分析活动,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够独立思考,不喜欢枯燥的填鸭式教学,而更喜欢形式多样的资料引用、图片、多媒体等综合运用的教学形式。
运用贴近生活的实例说明问题,更易引起学生共鸣。
另外,学生对现有资料缺乏理性分析和总结,但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只要教师善加引导,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