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52.93 KB
- 文档页数:6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优秀6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篇一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生物新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放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之后讲述,呼吸是人生存的另一个基本生理活动。
学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进行呼吸作用,鼻子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但对呼吸时还有哪些器官参与,这些器官对吸人的气体有什么作用,了解的比较少。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对吸人的气体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
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五、课前准备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直尺、分组5~6人/组六、误时分配1课时七、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引言:为什么一个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一、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二、呼吸道作用资料分析讨论题: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5.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1)保证气体通畅(2)处理吸入的气体(但处理能力有限)分析题:1.吞咽与呼吸的关系2.声音的发出三、课后练习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2.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致病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动脑思考问题,自由发言1.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2.观察图4-25呼吸系统的组成,并根据呼吸的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3.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观点,相互评价有的学生会问:“嘴也可以用来呼吸,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什么区别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分析,围绕讨论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各组选派代表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发表意见,其他各组适当补充和修改,统一答案:对未解答的问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启发下,再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出正确答案思考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刚才对付论题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答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2.观察吞咽与呼吸关系图3.用尺测量吞咽与呼吸时会厌软骨位置的变化,分析问题4.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1.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2.叙述声音的发出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举手回答,互相完善,认识到呼吸道各器官之间是有联系的引导发言,促使学生说出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引出课题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的名称2.组织学生回答呼吸系统的组成,鼓励学生回答,表达各自观点,统一正确答案教师对这一问题不作解答,建议学生继续学习之后再作解答指导各组有效地进行分析在讨论之后,讨论题中的第1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要协调好课堂纪律;其余的题组织各组选派学生代表回答在回答讨论题第2题之后提醒学生回答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哪一个好讨论题中的第3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最终形成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观念讨论题第5题注意提醒学生根据人体体温恒定和讨论题第2题中相关的知识来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呼吸道的作用,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评价1.提问: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2.指导学生测量吞咽与呼吸时会厌软骨与食道之间距离的变化数值3.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指导看图鼓励发言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注意到如果支气管炎不及时治疗,会患上肺炎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习积极性利用教材中信息及呼吸作用的常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留有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促进主动学习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抢答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马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是适当进行启发,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总结,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便于记忆明确边说边吃的危害,确立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测量、观察等技能,学会利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观察、叙述的能力检测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篇二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基础,特别是呼吸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是贯穿本章的主体,同时对学生探究呼吸系统卫生保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呼吸道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的资料分析和讨论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主活动意识到生活中的卫生保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安排合理,能达到《课标》的标准要求。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三篇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仔细观察呼吸系统结构图,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结构特点,总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概括呼吸道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中空气的清新;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不错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方法】利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观察、分析、体验综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呼吸道疾病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拓展知识小故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的知识、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导入1.出示问题: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
教师:如果哭不出来,可能是呼吸道不畅通,医生会拍婴儿的后背或小脚丫。
2.亲身体验(小活动):请同学们起立闭嘴,同时用手捏紧鼻子,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可见,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
今天我们来认识人体的呼吸。
(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环节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人体呼吸作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教师出示资料和讨论题1)长跑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不但四肢和全身肌肉骨骼在活动,而且胸腹起伏剧烈,嘴张开,呼吸急促。
2)一个人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测得体温37℃。
讨论: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量从哪里来?学生阅读资料,讨论交流,归纳出结论:呼吸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决定性作用。
2.呼吸系统的组成:学生自学课文中有关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呼吸道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呼吸道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引入呼吸系统的概念,包括呼吸道和肺。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呼吸道有什么作用?教学活动:1. 展示呼吸系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呼吸道的了解和经验。
3. 引导学生讨论呼吸道的重要性和作用。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内容。
第二章:呼吸道的基本结构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呼吸道的基本结构。
2.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呼吸道的各个部分。
教学内容:介绍呼吸道的各个部分,包括鼻腔、喉咙、气管和支气管。
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1. 展示呼吸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各个部分。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呼吸道各个部分的了解。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呼吸道的基本结构。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内容。
第三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2. 学生能够描述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温暖和湿润作用。
教学内容:解释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包括清洁、温暖和湿润。
介绍鼻腔内的毛细胞、黏膜和纤毛的作用。
教学活动:1. 进行实验或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understanding 和感受。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内容。
第四章:呼吸道疾病的认识1. 学生能够了解呼吸道常见疾病及其症状。
2.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持呼吸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介绍呼吸道常见疾病,如感冒、哮喘、肺炎等。
讨论这些疾病的症状和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案例,让学生了解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或家人朋友的疾病经历。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道的组成、功能及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2. 教学难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呼吸系统模型或挂图。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道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呼吸道的功能。
2. 新课导入:介绍呼吸道的组成,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
3. 呼吸道功能讲解:讲解呼吸道各部分的功能,如鼻腔的过滤、温暖和湿润空气的作用,气管和支气管的清洁作用等。
4.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讲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包括过滤、温暖、湿润和清洁空气。
5.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如“呼吸道如何保证吸入的空气清洁?”、“呼吸道如何使空气温暖和湿润?”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作业布置:9. 板书设计: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呼吸道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功能:过滤、温暖、湿润、清洁空气处理过程:过滤→温暖→湿润→清洁10.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呼吸道组成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呼吸道疾病的成因和预防。
2. 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直观了解呼吸道研究的过程。
3. 开展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如《人体的呼吸系统》。
八、教学资源:1. 图片:呼吸道各部分的图片及功能示意图。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阐述了人体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然后,提供了一幅呼吸系统的组成图,让学生说出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
教材然后安排了呼吸道的作用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这是本节的重点。
“资料分析”活动中的资料较多,阅读量较大,讨论的问题也较多,因此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所提供的资料,提出的讨论题,都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呼吸道的作用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有关概念。
关于呼吸、吞咽的关系,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进食惯。
2.学情分析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可以很快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对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也能说出一些,只是缺少系统性。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与学生活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使学生明白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作用。
同时学生也对有关的疾病比较感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研究行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感化。
2.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四、课前准备呼吸系统教学课件、视频、导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策略学生根据视频和导学案自主研究七、教学建议关于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可以适当增加例子。
在养成良好生活惯的教学模块中,教师应增加情感教育。
8、学法建议1.自主研究和小组讨论。
2.多接洽实际,加深理解。
九、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问题1:为什么感冒鼻塞无法呼吸,一觉起来会口干舌燥?问题2:用嘴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哪一个更健康?(设想企图: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引入课题)一、研究呼吸体系的组成看视频,同时指导学生举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名称。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2.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呼吸道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仪、模型或图示呼吸道结构。
2.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本、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呈现一幅图示呼吸道结构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吸入的空气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肺部的吗?呼吸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与呼吸道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呈现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呼吸道结构(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肺部)、呼吸道的作用(引导空气进入肺部、保护肺部免受有害物质侵害)等。
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生动形象地描述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并引导学生思考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进一步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3.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呼吸道如何处理空气。
例如:案例1:小明在做晨练时感觉到呼吸困难,为什么呢?案例2:小红在工厂附近呼吸到有刺激性气味的空气时,她会有什么感觉?案例3:小龙的鼻子里长了很多鼻毛,他觉得很烦,为什么鼻毛对我们的呼吸很重要?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或小组合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引导和点拨。
4.操练演练(2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带领学生进行操练演练。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完成填空题:根据所给的句子,填入正确的词语,来描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设计对话或故事,来描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3)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根据课堂讲解和讨论,绘制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的思维导图。
5.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操练演练,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的要点,梳理并强化学生的知识点。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2.认识到空气对呼吸道的重要性。
3.了解呼吸系统如何处理空气。
4.培养学生正确的呼吸习惯。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图片、幻灯片、视频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播放器等。
3.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呼吸道的结构图,让学生回顾呼吸道的结构,并让他们讨论呼吸道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
2.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2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视频介绍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并解释它们各自的功能,如过滤空气、加湿空气、加热空气等。
3.空气对呼吸道的重要性(20分钟)通过讨论和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空气对呼吸道的重要性。
让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干净的空气呼吸,会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4.呼吸系统如何处理空气(3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呼吸系统如何处理空气。
包括鼻腔的功能(过滤空气、加湿空气、加热空气)、气管和支气管的功能(将空气传送到肺部)、肺部的功能(气体交换)等。
5.正确的呼吸习惯(20分钟)通过讨论和示范,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呼吸习惯。
让学生明白深呼吸的重要性,并教他们正确的呼吸方法(鼻子吸气,口鼻同时呼气)。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总结所学内容,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
鼓励学生多进行户外活动,并提醒他们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2.多媒体演示法:使用图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3.示范法:通过示范正确的呼吸方法,引导学生跟随练习。
五、教学评价1.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呼吸方法。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课上所学内容。
六、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进行呼吸系统模型制作比赛,鼓励学生探索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能够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 通过资料分析、体验活动,能够说出呼吸道的作用(生命观念)。
3. 通过联系生活、查阅资料,能够举例说出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态度责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呼吸道的功能2.难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三.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四.教学过程4.1创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思考:婴儿为什么总是啼哭着来到世界?引入人的呼吸系统。
4.2呼吸系统的组成创设呼吸系统图示情境,让学生识图,了解呼吸系统组成,了解呼吸道的组成。
4.3呼吸道的功能4.3.1创设图示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呼吸道功能体验活动一:请用一只手捏住鼻子,同时把嘴闭上,你还能呼吸吗?引出呼吸道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资料1:呼吸道都有骨活软骨做支架。
(保证气体顺畅通过)体验活动二:用嘴呼吸,会感觉到干资料2:人体内温度一般恒定在37.5℃,但冬天外界环境温度变化不定,为什么肺部感觉不到寒冷呢?资料3. 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还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通过实验活动,得出鼻毛、黏液、毛细血管的作用(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考: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资料4:气管和支气管的结构及作用。
(形成痰)思考: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师生共同小结呼吸道的功能。
4.4呼吸系统面临的威胁哮喘是支气管感染或过敏引起的一种疾病,发病时,由于呼吸道变窄,造成呼吸困难。
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等感染而引起的严重疾病,比如说“举世闻名”的新冠肺炎。
尘肺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类职业病。
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还没有满意的疗法。
这说明了什么?(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创设二手烟、空气污染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培养学生的态度责任。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什么是教案?篇一教学设计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
组成。
2.说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的作用。
3.举例说明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二)能力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相关资料,概况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分析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生活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认同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1.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道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呼吸道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呼吸系统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新生儿降生时,第一时间就必须让小生命啼哭这一事实,请同学们谈一下,这一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同学们意识到新生儿出生后呼吸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也能说出呼吸过程让人体获取空气中的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而我们从出生就开始发生的呼吸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结构参与呢?(二)呼吸系统的组成同学们对于呼吸过程都不陌生,因此可以请同学们谈一下,与呼吸过程直接相关的人体的结构。
在这里会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差,同学们可能会说出口腔、咽喉,教师要及时的更正和引导,并完成书中的呼吸系统组成的填图活动。
在该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把功能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的发现对其功认识上的不足,最终了通过学习理解呼吸道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此外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时有必要让同学们了解鼻、咽、喉位于呼吸道的上端一般称上呼吸道,以下则称为下呼吸道,让同学理解日常在感冒发生时诊断常用的两个名词。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篇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3. 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新课引言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
2.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
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3.1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
3.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3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
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6.1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
6.2训练思维能力。
通过生活常识了解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
8.呼吸道的作用咽的作用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进行角色扮演,说出自身的体会,通过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险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
演示幻灯。
8.观察会厌软骨模型9.喉的作用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一、教案背景空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呼吸道则是人体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的主要通道。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教育十分必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呼吸道对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和除尘的原理和过程。
3.掌握保护呼吸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培养良好的呼吸习惯,保护自己的呼吸道健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呼吸道对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和除尘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理解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其探究和创新精神。
2.讲述式教学法:通过讲解基本原理和关键概念,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1. 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20分钟)a. 呼吸道的基本结构: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
b. 呼吸道的功能:包括空气进入和离开的通道、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加热和加湿空气等。
2. 呼吸道对空气的加热和加湿(30分钟)a. 呼吸道对空气的加热:通过鼻腔中的血液循环和鼻腔壁的血管扩张,使空气在经过鼻腔时被加热。
b. 呼吸道对空气的加湿:通过鼻腔壁上的黏液腺分泌的黏液,将空气中的水分吸附并加湿空气。
3. 呼吸道对空气的除尘(30分钟)a. 呼吸道对空气的除尘:通过鼻腔中的黏液和纤毛的作用,将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粘附在黏液上,并通过纤毛的摆动排出体外。
b. 保护呼吸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戴口罩等。
4. 培养良好的呼吸习惯(30分钟)a. 注意呼吸方式:鼻腔呼吸比口腔呼吸更有利于空气的加热和加湿。
b. 定时深呼吸:适当的深呼吸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方法:1. 提问评价:随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关键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教学难点(1)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如何实现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人们在雾霾天气中呼吸困难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在雾霾天气中人们会感到呼吸困难?(2)展示一张人体呼吸系统的图片,提问学生: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2、讲授新课(1)呼吸系统的组成①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模型,结合图片,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
②让学生对照模型和图片,指出呼吸道和肺的位置。
(2)呼吸道的作用①资料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呼吸道疾病的资料,如鼻炎、咽炎、气管炎等,让学生分析这些疾病对呼吸的影响,从而引出呼吸道的作用。
②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呼吸道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如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等。
③教师总结: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3)呼吸道的结构①展示呼吸道的解剖图片,依次讲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的结构。
②重点讲解呼吸道黏膜、纤毛、黏液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4)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①以鼻为例,讲解鼻毛、鼻腔黏膜、鼻甲骨等结构如何适应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功能。
②让学生自主分析咽、喉、气管、支气管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并进行小组交流。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2. 教学难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
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呼吸道模型或图片。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玻璃片、染色剂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或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呼吸道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呼吸道组成和功能的讲解:使用呼吸道模型或图片,介绍呼吸道的组成(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等)。
讲解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展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呼吸道切片,引导学生注意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4. 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读: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
解释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温暖和湿润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实验操作。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的疑问,评估学生对呼吸道组成、功能和空气处理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解读。
六、教学延伸1. 呼吸道的健康与疾病:介绍呼吸道常见疾病(如感冒、哮喘等)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呼吸道健康,如良好饮食习惯、运动等。
2. 呼吸道的应用:探讨呼吸道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潜水、高原生活等。
引导学生思考呼吸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强调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包括清洁、温暖和湿润。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
教学难点:呼吸道黏膜的细腻性和毛细血管的丰富性对空气处理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呼吸道模型或图片。
呼吸道的视频或动画。
实验材料:显微镜、显微镜片、染色剂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或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呼吸道的功能和重要性。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2. 探究呼吸道组成和功能:使用呼吸道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呼吸道的结构。
讲解呼吸道的组成,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讲解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如鼻毛过滤、黏膜湿润和毛细血管温暖等。
3.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呼吸道黏膜的细腻性和毛细血管的丰富性。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如过滤、湿润和温暖。
4.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呼吸道的健康与自身健康的关系,并提出正确的呼吸习惯。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的绘画或描述。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呼吸道对空气处理重要性的短文。
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呼吸道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通过学生的短文评估学生对呼吸道对空气处理重要性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续)5. 案例分析与讨论: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呼吸道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如保持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吸烟等。
6. 呼吸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讲解呼吸道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七、小组活动:1. 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人数适中。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人类需要呼吸空气才能生存,同时人类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释放的废气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推行空气净化改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了一项必要的任务。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应该引导学生成为环保先行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实践。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在于:1.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2.学习呼吸道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3.掌握使用简单器材进行呼吸道清洁的方法4.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从小学习环保知识,积极行动起来教学内容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3.呼吸道的清洁方法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课程介绍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呼吸道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步骤二:讲授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授课,介绍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功能。
步骤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简单介绍人体呼吸道的基本结构,并通过视频或模型等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生动呈现,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四:呼吸道的清洁方法介绍呼吸道清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口腔清洁、鼻腔清洁等保护呼吸道的方法。
步骤五:课堂互动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提问有关空气净化和环保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步骤六:课堂总结和延伸回顾整堂课程的内容,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呼吸道、保护空气。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1.答题测验: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实验操作:测试学生对呼吸道清洁方法的掌握情况3.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达予以评价教学要点1.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2.学习呼吸道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3.掌握使用简单器材进行呼吸道清洁的方法4.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从小学习环保知识,积极行动起来教学参考1.班级教学资料2.课程教材3.互联网等相关资源结束语本次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机制、学习呼吸道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使用简单器材进行呼吸道清洁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学习环保知识,积极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