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1)
- 格式:ppt
- 大小:981.00 KB
- 文档页数:17
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中华文化向何处去,是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
近代以来,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实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曾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复兴儒家文化”等发展模式,但都没能真正回答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发展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伟大历史任务。
道路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关乎民族复兴的成败,决定民族的前途命运。
90多年来,我们党继承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未竟的事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成功地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筚路蓝缕的民族复兴实践证明: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集中体现了党对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了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深刻总结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025届日照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8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 “攀登计划” “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
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当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国际社会的联动互动空前广泛。
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正在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面向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因此,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识性的学术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构性重生,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利于当今世界和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
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摘编自洪晓楠、蔡后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材料二几年前(注:本文作于1985年)不少作者眼盯着海外,如饥似渴,大量引进。
介绍一个萨特,介绍一个海明威,介绍一个艾特玛托夫,都引起轰动。
作为一个过程,是正常而重要的。
近来,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是:作者们开始投出眼光,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学觉悟。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则颇得吴越文化的气韵。
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
这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对东方文明寄予厚望。
他认为西方基督教文明已经衰落,而古老沉睡着的东方文明,可能在外来文明的“挑战”之下,隐退后而得“复出”,光照整个地球。
我们暂时不必追究汤氏的话是真知还是臆测,有意味的是,西方很多学者都抱有类似的观念。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共四大题25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
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卷(答题卡)上。
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不能改动答题卡上的标题题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题, 每题2分, 第6题6分, 共16分)春节期间,我们受到哈尔滨的热情款待,被亲切地称呼为“小菌主”,小西和小山也想向全国的朋友们介绍我们的家乡,诚邀大家来做客。
按要求完成1~4 题。
作家谭谈在《相依的山水——滇南记行》中说,“去了云南,才晓华夏山河之壮丽!”崇山峻岭之间,高原湖泊与巨大的江河共同着云南的万种风情。
云南是柔和丰饶的。
清晨的雾霭(ǎi),迷蒙中看到玉溪抚仙湖水天相接的淡远轮廓;夕阳余晖中,渔舟唱晚,抚仙湖的深邃(suí)、神秘,使玉溪成为名幅其实....的“滇中谷仓”。
云南是妩媚多姿的。
宁蒗泸沽湖在缥缈的行云下更具风韵,远山含翠,碧波荡漾,绿浪与岸边的青柳牵手,描摹着青春的恋歌。
晚霞铺开时,那五彩斑斓....的湖面和逶迤的青山便成了泸沽湖安澜的梦乡。
云南是明媚热烈的。
丽江程海五月,火红的凤凰花沿湖盛放,一团团、一簇簇,火树红花连绵铺展,与碧湖暖阳成画,一半是江水,一半是火焰,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云南还是雄壮阳刚的。
你看,粗犷(guǎng)的金沙江在玉龙、哈巴两山的夹峙下,形成一身豪气、的“长江第一湾”虎跳峡;你看,在夏季,咆哮而来的怒江裹挟着千钧之力....,把江水砸向巨石,碎成粉末。
那些水啊,是天上的云,沈从文先生在云南悠闲地看云,范稳先生在昆明舒适地烤着太阳,汪曾祺先生在雨季里快乐地品尝鲜腴(yú)的牛肝菌。
云聚得多了,“哗啦啦”西南联大的教室里思想辩论开始了……好一场酣畅淋漓....的雨!壮哉,云南!1.文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霭(ǎi)B. 邃(suí)C. 犷(guǎng)D. 腴(yú)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名幅其实B.五彩斑斓C.千钧之力D.酣畅淋漓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演穿过勾连雄奇隽秀B. 演绎透过勾勒雄奇威猛C. 表演透过勾勒雄奇隽秀D. 演绎穿过勾连雄奇威猛4.对文中画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搭配不当B.不合逻辑C.句式杂糅D.表意不明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东临淄是2023年出圈的网红城市,而2024年刚刚开始,网红城市就又“上新”了!今年大家想去“尔滨”的心情到达了巅峰。
“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四重逻辑发布时间:2023-04-17T01:41:53.823Z 来源:《教育学》2022年11月总第302期作者:陈映竹[导读] “五个必由之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贯通着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现实逻辑内部四重逻辑,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环环相扣,逻辑缜密,为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进崭新征途、共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前进方向。
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五个必由之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贯通着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现实逻辑内部四重逻辑,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环环相扣,逻辑缜密,为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进崭新征途、共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前进方向。
关键词: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现实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
“五个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内含四重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现实逻辑,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环环相扣,逻辑缜密,为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进崭新征途、共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前进的正确路径。
一、政治逻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和科学领导。
从嘉兴湖上的一艘红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改革开放急流勇进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严寒风霜,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在征程中,我们党始终全身心地扑到人民工作上,不断创造着历史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创造着历史伟业。
当今世界正处于两个大局之中,我国也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比过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贴近我们的既定目标。
江苏省扬州中学暑期练习高三语文2024.8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新高考Ⅰ卷2022年语文试卷附详解新高考Ⅰ卷语文试卷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1 南通市启秀中学2-23-20234学年度第二学期单元练习 初一语文 一、(共29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8分) 当我们捧起一本书,在yōu xián的夜晚守着一盏孤灯阅读的时候,躁动的心灵就会得到沉淀。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们能看到叶圣陶先生伏案执笔,感受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 A (诲人不倦 孜孜不倦)的高尚师德;读《驿路梨花》,我们能看到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从中歌唱,感受到她助人为乐、甘于奉献,感受到雷锋精神平凡而伟大的力量 B 读《紫藤萝瀑布》,我们能看到宗璞伫立在辉煌、灿烂的紫藤萝瀑布前,在生命的长河里涤荡心灵,人生不再充满yí hàn;读《一棵小桃树》,我们能看到小桃树立在风雨之中,在悲凉的点缀中zhí zhuó迎接冉冉升起的太阳。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书而行,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宁静,在心灵的天空闪烁星光的快乐!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yōu xián yí hàn zhí zhuó
2. A处的词语应填 (2分) 3. B处的标点符号应填 。(1分) 4.划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分)
5.学习了课文《一棵小桃树》后,同学们深深为“我”与奶奶之间的亲情所打动。班级拟开展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11分) (1)【活动宣传】作为宣传组的一员,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2分)
(2)【活动设计】此次活动共设有三个环节,请你根据环节一和环节二的相关材料,依照环节三的名称格式补全环节名称(字数一致即可)。(2分) 环节一材料: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孝顺的故事,汉文帝亲尝汤药,仲由百里负米,黄香扇枕温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环节二材料: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行孝顺之举。 (3)【活动实施】在活动中,班级同学构想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请你再补充两条。(4分) 示例:开展敬老院慰问活动 ① ② (4)【国学运用】探望孤寡老人回来,同学们纷纷写日记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引入日记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