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1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 )A.违规(wéi)翘首(qiào)折腾(zhē)惟妙惟肖(xiào)B.珠玑(jī)档案(dăng)鸩毒(zhèn)寥寥无几(liáo)C.范畴(chóu)箴言(zhēn)咀嚼(jué)偃旗息鼓(yàn)D.瘟疫(wēn)纤维(xiān)埋怨(mán)金蝉脱壳(qi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干躁潮讯跋山涉水苦不堪言B.气慨贮藏各行其是甘之如饴C.枉驾云萧一筹莫展抑扬顿挫D.琐屑震怒乐不可支班门弄斧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瘟疫的来源还应该归咎于这个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等等。
(追究罪过)B.鲁迅在《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的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枯寂。
(枯燥寂寞)C.讲到艺术的部分,则是豁然开朗,字字珠玑,与甘如饴,乐不可支。
(比喻词句优美)D.这么好的阅读传统在俄罗斯却渐渐式微了。
(形式微弱)4、依次填入横线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我们面对着世界科技的高度___________与_________,面对着国际上激烈的国力________,而我国的科技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又有相当大的_________。
A.发达发达比赛差别 B.发展发达竞争差别C.发达发展竞争差距 D.发展发达比赛差距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从某一角度上看,科学是在讲《天道》,人文是在讲《人道》。
B.发表一种意见而得到赞同,这也是知己的一种表现形式,我焉能不大喜呢!C.2011年11月2日,我在“北大论坛”上做了一次发言。
D.声讯时代的大部分与流行,时尚相关的阅读,都与精神,灵魂,思想,哲学,生命,本质等等无关。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这样的局势虽然给以色列的政治生活带了了影响,但是也影响到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
2019年第3期(总第227期)No.3,2019General'No.227 THE MODERN EDUCATION JOURNAL“文理交融”教育思想探源孙平摘要:“文理交融”教育是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种形式。
在当前提倡应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文理交融”教育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高等教育突出的特点在于专业学科教育,这种教育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就是容易把人的思维限制在某一狭小的领域。
“文理交融”的前身——蔡元培先生的“融通文理”,以及孙小礼教授的“文理交融”思想,皆指引当下高等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合,进而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全人”教育目标。
关键词:文理交融;通识教育;学科分类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62(2019)03-0009-06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提出在大学里“融通文理”,是很有远见的。
今天这个问题就更为重要。
作为数学家的丁石孙先生认为,科学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使得人们容易把这两类科学独立分开研究,但是,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都是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
他还指出.我们对青年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科学成果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21世纪,我们培养的人应该多懂一点自然科学,也多懂一点社会科学,这对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llW<,®对21世纪各种新的挑战,孙小礼针对哲学家和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应该怎样携手,通力合 作,高质量地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教育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文理交融。
E"开展“文理交融”教育的实践,需要厘清“文理交融”教育思想的源流,把握其真实内涵,充分认识“文理交融”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文理交融”的前身一一蔡元培先生“融通文理”思想蔡元培先生(1868-1940)是20世纪最早提出“科学救国”的教育家。
考点2 文化沟通与文化交融1.文化沟通与文化发展作用文化沟通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沟通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主动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沟通,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要求我们应当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当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拓展文化多样性、文化沟通、文化发展的关系(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沟通的前提。
文化沟通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敬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沟通,推动世界文化的旺盛和发展。
(3)开展文化沟通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沟通而多彩。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1)缘由: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意义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文化因沟通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人类通过文化交融,主动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特长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吸取丰富养分,增加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独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旺盛作出了贡献。
③推动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漂亮、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奇异的必由之路。
提示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沟通和文化交融能推动各国政治、经济的沟通合作,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拓展区分文化沟通与文化交融文化沟通文化交融区别定义不同是文化的相互沟通,促进文化发展,也就是通过确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自媒体等)使文化得以传播。
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
侧重点不同侧重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侧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在文化沟通、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发展的状文化沟通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态不同联系文化沟通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沟通的升华、发展。
3.促进文化沟通与交融的措施(1)敬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同等的基础上,敬重差异,理解特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敬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文理科融合的必要性摘要:普通高中的使命是为大学输送人才,输送人才就要协调发展。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它以掌握知识为要务。
因此,高中教育阶段,’文理科必须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将来才会有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文理科融合文理分科高中教育在教育部发布的20个重大教育问题当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探讨高中文理科融合的必要性。
1、文理融合是教育的使命。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了塑造完满的人生,而不是去扭曲人格和心灵。
高中教育是国家所规定的基础教育,它是以掌握知识为要务,而不是以科学研究为目标。
因此,高中教育需要的是杂和广,而不是窄和深。
这一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另外,高中阶段是继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奠基工程之后继续为孩子们全面打基础的阶段,意味着每门课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任意减少门类删减内容。
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双重的,对升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升学预备教育,对升不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是终结教育,这两种教育都需要为学生在文、理科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是培养一个人基本知识素养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在于综合素养的培养,文理分科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许多学生严重偏科,在基本知识素养上存在严重的缺陷。
因为过早文理分科后,学习理科的不再学习历史、地理,这样就导致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因此,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文理融合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取消文理分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以及更有效地培养人才的需要。
从人才的成长规律看,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无不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将是学科间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时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文理不分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好处的。
年轻一代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上讲,文史哲知识的滋养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形成。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一、时代呼唤:科学人文交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江泽民同志201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已精辟地概括出时代特点。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科技成果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研究的理论越来越深,科技成果的应用越来越难控制,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后果的预测就越来越重要,从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技成果的作用越来越大。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可高达每秒万亿次以上,计算机应用的触角几乎深入到各领域;网络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生物技术不仅可以严重影响生物界的发展,乃至可以改变人的本身;作战武器极精确极强大,乃至可以毁灭一个地区,甚至世界。
网上黑客、黄祸、病毒之所以横行,恐怖分子之所以恐怖,说明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科技及其成果而又丧失人性,这个世界将何以堪!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科技成果由发现或发明到应用所需的时间,从蒸汽机的百年以上、电动机的65年到集成电路的2年、激光器的1年。
新的高科技领域与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信息、生物、材料、制造等领域更是如此。
一个国家没有足够数量的具有非凡灵性的高级人才,将怎样适应这一速度?科学研究的理论越来越深。
老领域的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创造性开拓,几乎都是横跨多个学科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基础,新的现象、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没有艰苦卓绝的理念,没有洞察本质的灵性,又怎么能适应科技如此纵深广泛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方向及科技成果的应用越来越难控制。
事情均是“一分为二”,“智慧出,有大伪”,一个研究及其成果可以带来福地可以带来祸。
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例如基因工程,更是如此!塞翁得马,安知非祸?高级人才如果没有非凡的灵性,又没有高尚的人性,后果如何,难以设想。
正因为如此,对科技发展的趋势及其后果的预测,毫无疑问,就越来越重要。
《中庸》讲得好:“预则立,不预则废。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建议:1.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2.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3.和前一篇课文一样,本文的教学也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 示例:一、课前准备(一)浏览课文。
(二)查阅有关季羡林、吴全德及文中涉及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片或PPT。
二、导入以学过的课文《科学是美丽的》及相关图片导入,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进而导入本课。
三、检查预习学生陈述或展示相关资料,老师补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评价,给予肯定。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
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
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