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第17课《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ppt课件(2)1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7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教学目标1.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明白时代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与共建的道理,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定筛选目标,通过把握课文中心句、重点句的方式筛选信息,提高依据目标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设定并围绕目标快速、准确筛选信息。
教学难点通过把握课文中心句、重点句的方式筛选信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由电影《阿凡达》导入。
(有条件的可播放电影片段,或者由老师、同学概述电影主要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拥有了高科技的地球人最终却败给了原始的土著纳威人?与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相比,地球人最缺乏的是什么?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人类要和谐健康发展,既离不开科技的发达,也离不开精神、道德的提升。
进而导入本课——“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二、走近作者杨叔子: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约30所高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
他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绿色教育”,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应邀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约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两百余场,吸引了近二十万人次的听众。
三、解读题目(一)“和而不同”的本义:1.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释义: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3.解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教学目标1.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明白时代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与共建的道理,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定筛选目标,通过把握课文中心句、重点句的方式筛选信息,提高依据目标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设定并围绕目标快速、准确筛选信息。
教学难点通过把握课文中心句、重点句的方式筛选信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由电影《阿凡达》导入。
(有条件的可播放电影片段,或者由老师、同学概述电影主要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拥有了高科技的地球人最终却败给了原始的土著纳威人?与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相比,地球人最缺乏的是什么?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人类要和谐健康发展,既离不开科技的发达,也离不开精神、道德的提升。
进而导入本课——“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二、走近作者杨叔子: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约30所高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
他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绿色教育”,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应邀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约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两百余场,吸引了近二十万人次的听众。
三、解读题目(一)“和而不同”的本义:1.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释义: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3.解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文的教学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