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5.51 KB
- 文档页数:6
3 珍惜·古诗二首【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会写“适、莫”等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板书课题)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
(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古诗两首预习提示《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
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初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古诗二首——别董大作品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
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
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学目标(1)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略说)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2. 我还想了解一下,有没有会背的?谁来试着背一下?3. 这两首诗我们也会读了,也会背了,那么这节课还能学些什么?我看到同学们在自己学习的起点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看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三、自主思考,小组学习1.请大家看自学提示,这也是课后的一道题,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先来默读这两首诗,看看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你自己先来体会一下。
四、交流汇报,深入学习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我们通过自学你会发现,这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面有个共同点,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在——抒情 师板书:景——情2.第一首诗《别董大》,你看到了怎样的景?①生相互补充理解诗意: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云遮天,绵延千里,日光透过云层只剩下昏黄不明的白色光晕,北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群归雁艰难地在寒风中飞过。
②师指导景:千里黄云,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壮观是黄沙漫天的云吗?不,是日光昏暗,在雪天,夕阳西下的傍晚,给我们的感觉是昏黄一片。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查字典理解——矄:昏黄不明师板书:曛此时,日光昏暗,写着大雪,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情景下,作者送别友人,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生:凄凉请你来读一读——生读听了他的读,谁能通过读,把前两句悲凉的感觉读出来——一生读云是那样的昏暗,给人那样凄凉的感觉,雁凄凄,雪纷纷,马萧萧,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场景下,这两句诗到底应该怎样读,谁还想再试试?一生读同学们已经逐渐进入当时的情境中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生齐读③指导情:此时,当作者送别朋友董大的时候他说出了怎样的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从这样的语言中有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生:生谈体会:您不必担心前去的路途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不知道您董庭兰的大名!鼓励师: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果诗人说,天下人人都识君?生:情感更强烈师:实际上诗人对朋友是什么情感?生:知己、前途、豪放师:请你把这种豪放读出来一生读师:还有谁想读?一生读师: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遍。
2.古诗二首【教材分析】这是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主体课文。
一首着重描写春天农民劳动的场面,另一首则描绘了农村初夏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自学的水平,对于这样比较接近生活的古诗,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资源利用】跟诗相关的资料、课件。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设计意图】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出塞》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卧龙区英庄镇后英庄中心小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诗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使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本诗含义,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培养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背景简介《出塞》主要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
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相关,有一定的主观民族意识,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今西安)人。
1、唐朝著名边塞诗人2、“诗家天子”3、“七绝圣手”4、有《王昌龄集》二、自主探索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读准字音。
2、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3、本诗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的?4、文中字词的翻译三、诗句赏析1.秦时明月汉时关思考:这样理解对吗?应该怎么翻译?译: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见义”修辞。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2.万里长征人未还翻译:离家万里外出征战的将士还没能回来“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突出了空间辽阔,点明边塞遥远。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这两句诗句反映了作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能回家的无比哀叹和同情。
3.但使龙城飞将在翻译:要是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戍守边关但使:只要、要是龙城: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也可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为抗击匈奴做出了贡献的李广将军。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7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别 董 大(唐)高适2[①从这两句诗中你感觉到什么?][②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赏析:这首诗描写了送别时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1☜2①这两句诗是对景色的描写,使人感到一股寒意,感受到诗人和故人分别时的沉重心情。
3②这两句诗语气雄壮,一扫前面荒凉萧瑟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怀,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既是诗人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
[③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④这两句诗写了什么?]5赏析:这首诗描写了送别时作者对朋友的不舍和担忧,表达了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1.学习第一首古诗《别董大》。
练习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2.感受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悟诗人内心独特的思想情感。
3.学习古诗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了解作者高适。
《别董大》的诵读录音及全文投影,有关高适的生平简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生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们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遇到困境的时候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又该抱着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高适的这首《别董大》。
二教学设计1.了解作者高适及其友董大,了解当时的背景。
高适:见“备课资料”。
董大:董庭兰,高适的好友。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流浪,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
但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
(播放《别董大》的诵读录音。
)3.投影并指名让学生读古诗的前两句。
4③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天雨后的晨景,晨雨湿尘,杨柳青青,这十分清新自然的美景,却反衬出友人离别的伤感。
5④这两句诗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兼及抒情,用“更尽”二字将那份临别前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是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趣”主题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这两首诗描写了农村的自然景色、生活和劳动的情景,赞美了农民的勤劳质朴。
第一首诗我们描绘的是一幅男耕女织,日夜操劳,童孙学种瓜憨态可掬,其乐陶陶的农家小景图;第二首诗描绘的是初夏时节美丽清新的田园画卷。
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文笔清新轻巧,明朗自然,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1、独立识字学词。
认字2个,写字3个。
2、理解“耘田、肥”等词语在古诗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农民劳动的乐趣,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4、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了解田园诗:复习曾经学过的《乡村四月》、《书湖阴先生壁》和《江畔独步寻花》2、通过朗读你发现了什么?(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的美丽自然,农家生活的质朴、闲适与自由。
)3、了解田园诗特点及相关诗人。
(锻炼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二、简介作者及《四时田园杂兴》1、出示课题、解题:四时田园杂兴2、读四首田园诗,找特点。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朝诗人范成大给我们带来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一起去领略范成大笔下的田园吧!4、正音(1)强调读音:兴(xìng)。
(2)理解杂兴:即兴而写。
题目的意思:随兴而写的四季田园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两首古诗,指名读。
注意要做到字正腔圆(音准、圆润洪亮),相机正音。
2、齐读,注意诗的节奏美。
三、理解古诗师朗诵两首古诗,生闭眼想象画面。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说诗意)(1)生说,师相机指导理解“耘田、绩麻、当家”等词语。
(2)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3)古代孩子们“放纸鸢”“捕鸣蝉”、“追黄蝶”,都是在玩耍,而《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的“童孙”为什们“学种瓜”呢?2、听到什么?(发挥想象)(1)夫妻俩会说些什么?种瓜的孩子会说些什么?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2)听到了蝴蝶和蜻蜓飞舞的声音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导读:
孙哲勇
授课日期
2005年3月3日
星期4
第一课时
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
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
材料交流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
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
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
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
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
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
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
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
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
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
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
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
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
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
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
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
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
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
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
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
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
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
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
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
的诗歌加以比较。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授课日期
2005年3月4日
星期4
第2课时
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
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
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
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
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
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