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后再粘连的预防及疗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试析宫腔镜Ⅱ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放置与不放置球囊预防复粘疗效摘要:目的:为接受宫腔镜Ⅱ度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患者实施放置与不放置球囊对预防其出现复粘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本文的研究样本均选取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Ⅱ度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的患者,共100例,根据入院时间将样本平均分为比较组1和比较组2,比较组2术后不放置球囊,比较组1术后放置球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比较组1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比较组2(84.00%)(X2=9.5238,P=0.0020);比较组1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8.00%)明显低于比较组2(18.00%)(X2=13.7363,P=0.0002)。
结论:为接受宫腔镜Ⅱ度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患者实施术后放置球囊,对预防复粘效果显著,可以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有效降低复发率,提升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宫腔镜Ⅱ度宫腔粘连分离术;放置球囊;不放置球囊;预防复粘;效果患者在接受宫腔镜手术之后由于创口感染或者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产生再次宫腔粘连,从而引发患者的子宫内膜出现纤维化,并与子宫肌壁层出现粘连,临床表现:月经量逐渐减少、痛经、闭经以及妊娠结果差等,严重者会出现不孕的情况。
为患者实施宫腔镜Ⅱ度宫腔粘连分离术是目前临床中对于该病症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是患者在手术之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育状态和身体健康情况[1]。
本文针对为接受宫腔镜Ⅱ度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患者实施放置与不放置球囊对预防其出现复粘的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的研究样本均选取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Ⅱ度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的患者,共100例。
在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的情况下,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比较组1和比较组2,每组50例。
比较组1年龄24到35岁之间,平均年龄(29.56±3.01)岁;比较组2年龄22到34岁之间,平均年龄(28.09±3.22)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44期投稿邮箱:zuixinyixue@13·论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次使用宫腔镜探查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及其护理分析余琴,刘玮楚(通讯作者),李娟,张小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妇科,重庆 400016)0 引言宫腔粘连也称之为Asheman 综合征,指的是产妇非妊娠或妊娠子宫的子宫内膜基底层受到创伤,患者宫腔全部或大部分闭塞,形成不孕、月经不调、反复流产等现象,对患者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应重点关注[1]。
本文为探讨综合护理在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次使用宫腔镜探查预防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120例宫腔粘连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次使用宫腔镜探查,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例数控制在60例,其中,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在23-36岁,平均(29.23±0.27)岁。
观察组中患者年龄在24-38岁,平均(29.24±0.28)岁。
两组在年龄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本研究患者均需要满足WHO 中关于宫腔粘连的诊断标准[2],本研究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做好两组患者各项基本检查工作和记录,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完成手术后,再次对患者使用宫腔镜进行探查,一旦发现粘连,及时分离;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执行原有护理操作;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措施为[3]:①首先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互信度,在此基础上,详细为患者讲解自身病况及治疗方案流程,让患者有着一定认知,能主动性的配合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操作。
②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出现波动,及时将负面情绪进行疏导、释放,引导患者形成正常观念,提升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两种防粘连方法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两种防粘连方法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
方法以来我院接受宫腔粘连分离术的90例患者(2010年10月~2016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90例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后防粘连使用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48例患者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A组),42例患者术后宫内节育器+放置球囊支架(B组),两组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均随访3个月,研究对比两组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宫腔恢复情况及月经情况。
结果B组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A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再粘连率为11.90%,显著低于A组(37.50%),(P<0.05);B 组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月经好转率为85.71%,显著高于A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采取球囊支架预防再粘连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methods of anti adhesion after intrauterine adhesions,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Methods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uterine adhesions separ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0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Clinical data of 90 cases of intrauterine adhes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postoperative adhesion.48 patients were placed intrauterine device (A group),and 42 cases were placed with intrauterine device+implantation of balloon stent (B group).All the patients with intrauterine adhesion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intrauterine adhesions separation,recovery of the uterine cavity and menstruation of the tow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B group was 92.86%,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 group (75.00%)(P<0.05).The adhesion rate of B group was 11.9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group (37.50%)(P<0.05).The intrauterine adhesions separation rate of menstruation of B group was 85.71%,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 group (62.50%),(P<0.05). Conclusion It is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the patients with intrauterine adhesions after balloon angioplasty.[Key words] 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Anti-stiction;Intrauterine device;Balloon stent;Effect宮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属于临床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又将其称为Asherman综合征[1],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周期性腹痛、闭经或月经量减少、不孕、妊娠异常(如早产、流产、死胎、胎盘前置、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等)及妊娠后胎儿生长受限等,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严重影响了育龄妇女的生育健康,对患者的家庭和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宫腔粘连患者实施及时有效治疗十分重要[2]。
宫腔粘连术后不同方案预防再粘连效果分析黄佳; 汪利群; 郭晨【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9(054)012【总页数】3页(P1600-1601,1606)【关键词】宫腔粘连; 宫腔粘连分离术【作者】黄佳; 汪利群; 郭晨【作者单位】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科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3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又称子宫内粘连,指的是由于创伤或感染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遭到破坏,继而出现内膜纤维化,子宫壁和(或)宫颈管相互粘连,导致月经量减少、不孕等不良结局,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殖健康的一种疾病。
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 (transcervie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能基本恢复宫腔形态,是目前治疗宫腔粘连常用、有效的方法[1],但术后内膜修复欠佳,再次形成新的宫腔粘连是影响愈后的关键因素,在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中,TCRA术后宫腔再粘连率高达 20%-62.5%[2,3]。
TCRA后如何预防再粘连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难题。
本研究探讨中度IUA行TCRA术后于宫腔放置COOK球囊或宫内节育器(IUD),同时辅以雌激素修复内膜治疗手段对于预防宫腔粘连再次形成的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术后月经改善情况进行对比,随访术后妊娠率差异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TCRA的中度IUA患者例,患者主诉均为月经量减少,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COOK球囊组60例,年龄21-34岁,平均(26.78±3.25)岁;IUD组62例,年龄22-38岁,平均(28.29±3.67)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宫腔镜检查及雌孕激素使用禁忌,并已排除男方因素相关不孕和其他引起不孕或月经减少的疾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应用综合方法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疗效分析康庆芝【摘要】目的探讨宫腔粘连宫腔镜分离后宫腔再粘连的预防措施.方法对宫腔镜确诊的37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2009年3月以前的23例患者术后采用IUD治疗;2009年3月以后的14例患者术后采用宫腔内放置水囊+宫腔内注入透明质酸钠+IUD+人工周期的综合方法治疗.结果 IUD和综合方法预防宫腔膜性粘连再次粘连疗效相同.结论综合方法对肌性粘连及结缔组织性粘连再次粘连效果明显优于IUD疗法.【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0(029)022【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IUD;宫腔镜检;综合方法【作者】康庆芝【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32宫腔粘连是导致经量减少和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宫腔镜能有效分离宫腔粘连。
但严重宫腔粘连或宫角等部位的粘连宫腔镜下分离术后却易复发,治疗困难。
自2007年以来我院运用宫腔镜治疗了37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中、重度宫腔粘连,其中23例术后采用宫内放置IUD,另l4例术后采用宫腔内放置水囊+宫腔内注入透明质酸钠IUD+人工周期的综合方法治疗,以下对2种方法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标准(1)宫腔粘连均采用宫腔镜明确诊断;(2)按冯瓒冲实用宫腔镜学分类标准选择中、重度宫腔粘连(包括膜性、肌性及结缔组织性粘连)[1]列入本研究范围。
1.2 一般资料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确诊中、重度宫腔粘连23例,平均29岁。
2008年2月至2008年11月确诊中、重度宫腔粘连14例,平均3l岁。
因月经减少就诊者11例,因不孕就诊者26例。
其中有旱孕人流史9例,清宫史4例,中孕引产史3例,大月份引产后胎盘大量残留1例,不明原因者20例。
1.3 方法1.3.1 器械准备美国Stryker宫腔镜直镜,电切环、针状电极、微型剪刀,5%甘露醇作膨宫介质,膨宫压力130mmHg,流速150mL/h。
2021年2月第28卷第3期三种不同宫腔屏障对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预防效果比较叶丽虹 方雅琴宫腔粘连是由于宫腔手术或炎症等因素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从而导致子宫各壁间形成粘连,部分或全部宫腔闭塞。
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减少、闭经、周期性腹痛、不孕、习惯性流产等。
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是标准术式,但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而有效预防措施至今仍是妇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
本文探讨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分别采用宫腔放置COOK球囊、宫内节育器及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对预防再次宫腔粘连的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中重度宫腔粘连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150例。
宫腔粘连的诊断和分级按美国生育学会(AFS)的评分标准。
患者均为中重度宫腔粘连初治;无宫腔镜手术及雌孕激素治疗禁忌证。
排除子宫腺肌病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3cm;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或恶性肿瘤者。
本次观察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随机分为球囊组、节育器组、凝胶组,各50例。
球囊组年龄(29.4±4.9)岁;孕(2.5±1.6)次,流产(2.5±0.9)次;AFS评分(8.7±2.0)分。
节育器组年龄(30.0±3.9)岁;孕(2.6±1.3)次,流产(2.4±1.2)次;AFS评分(8.5±2.1)分。
凝胶作者单位:312030 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妇科通信作者:叶丽虹,Email:***************组年龄(28.6±4.0)岁;孕(3.0±1.4)次,流产(2.7±1.0)次;AFS评分(8.8±1.8)分。
三组患者年龄、孕次、流产次数、AFS评分等资料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三组均于月经干净后3~7天行TCRA。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10期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主要是指在宫腔镜直视下进行[1],确定患者粘连部位,并使用各类宫腔镜进行锐性分离手术,从而增大宫腔容量。
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宫腔粘连患者80例,均在宫腔镜下进行宫腔粘连分离手术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宫腔粘连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5~39岁,平均(29.3±3.8)岁;原发性不孕症25例,继发性不孕症44例,月经量减少11例。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子宫输卵管泛影葡胺造影[2],宫腔狭窄12例,宫腔粘连现象不显著45例。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禁忌证状,存在粘连手术适应证状,手术时间为月经干净后10d 内,且10d 内无性生活史。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手术前进行阴道准备处理,在手术前2~4h 之内使用肛塞或穹隆处进行米索前列醇放置,软化患者宫颈。
使用奥林巴斯医疗系统进行内窥镜手术[3],选择生理盐水等进行子宫积液压力测试(UI 为200mmHg 左右),具体检查宫颈粘连位置,并使用奥林巴斯相关器械进行瘢痕检验和瘢痕印记切除,直到相关部位全部切除为止。
对于腹腔镜手术的其他患者,可以使用透光试验进行深度检验。
对照组在手术后放置子宫内节育环防止宫腔粘连。
观察组使用球囊导尿管方式进行处理,并在患者宫腔内部加入2mL粘停宁注射液,保持20min,有效防止宫腔粘连;在患者术后2d 口服戊酸雌二醇。
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定期进行复查,观察患者预后。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两组手术后4个月开展随访工作,并进行宫腔镜检查,评价相关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情况。
预防宫腔镜术后宫腔粘连两种措施疗效的比较作者:马轶飞魏德娥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14期[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及子宫纵隔电切术后宫腔再次粘连的措施。
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27例宫腔粘连及6例子宫纵隔患者进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及纵隔电切术,随机分成两组,A组16例术后即放置IUD+大剂量口服戊酸雌二醇,B组17例使用术后放置Foley尿管+宫腔注入透明质酸钠,7 d后取出Foley尿管,放置IUD+口服大剂量戊酸雌二醇的综合方法。
结果放置Foley尿管+宫腔注入透明质酸钠+IUD+口服大剂量戊酸雌二醇的综合方法对于预防宫腔镜术后宫腔粘连的疗效明显优于术后单纯放置IUD+大剂量口服戊酸雌二醇的方法,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宫腔镜;宫腔粘连;子宫纵隔 Foley尿管;透明质酸钠;戊酸雌二醇[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80-02子宫纵隔和宫腔粘连是导致患者月经改变及引起流产或不孕的常见疾病。
任何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的因素均可导致宫腔粘连,宫腔操作是最主要的原因,大约90%的病例因刮宫所引起[1]。
宫腔粘连导致经量减少、反复流产及继发不孕,子宫纵隔是先天畸形。
随着宫腔镜的发展和应用,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准确、有效的途径。
宫腔镜下诊断已经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标准,而镜下切除子宫纵隔和分离宫腔粘连也已经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常规术式,但术后宫腔再粘连现象屡见不鲜,再次粘连发生率3.1%~23.5%,重症粘连病例复发率更高,62.5%[2],治疗困难,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为探讨预防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及子宫纵隔电切术后宫腔再次粘连的措施,对该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27例宫腔粘连及6例子宫纵隔患者进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及子宫纵隔电切术后,16例使用术后即放置IUD+大剂量口服戊酸雌二醇方法,17例使用术后放置Foley尿管+宫腔注入透明质酸钠,7天后取出Foley尿管,放置IUD+口服大剂量戊酸雌二醇的综合方法进行预防术后再次宫腔粘连并将其疗效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后再粘连的预防及疗效分析作者:李长江王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近年随着宫腔内操作的增多,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导致育龄期妇女月经异常以及生育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目前,对于IUA 的治疗主要是经宫颈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该手术效果显著,但术后常易出现再粘连,成为困扰宫腔镜操作治疗的难题。
现就IUA术后预防再粘连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观察对比TCRA后不同预防粘连方法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宫腔粘连电切术;宫颈粘连预防;羊膜移植;宫内节育器;球囊;雌激素;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1宫腔粘连(IUA)又名子宫腔粘连综合征,是指由于创伤、感染等因素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子宫内膜纤维化,子宫肌壁层互相粘连[1]。
该病严重影响育龄妇女的月经和生育功能。
在月经异常方面,由于颈管粘连导致患者经血不畅,出现继发性闭经、月经量减少、周期性下腹痛;在生育困难方面,患者出现继发性不孕,习惯性流产,早产,或妊娠至足月时,并发胎盘残留,胎盘粘连,产后出血等严重后果[2],因而成为困扰育龄妇女常见的健康问题。
宫腔镜电切术(TCRA)是治疗IUA较为常用的方法,可恢复宫腔的形态,但该手术术后常会出现再次粘连,被迫采取二次手术,因此有效的预防术后再粘连具有重要治疗意义。
为预防TCRA后再粘连,以改善患者的月经异常及生育功能,现就TCRA后再粘连的不同预防方法与治疗效果作一综述。
1 治疗IUA的常规方法IUA 的治疗是一项棘手的热点问题,临床常用宫腔镜下TCRA及术后屏障介质联合激素和防粘连剂的治疗方案。
基于术后各项目(术后AFS评分、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受孕率、术后月经的改变、术后并发症等)的评估结果,相关文献回溯研究均证明,TCRA安全有效,且是诊断和治疗IUA的“金标准”[3]。
它采用微创手法,经宫腔镜直视下分离粘连组织,最大程度保留残留的子宫内膜,术后构建人工周期治疗,促进子宫内膜增长,使患者的宫腔形状恢复正常或恢复基本正常。
使患者的月经量恢复正常,但对于已经破损的子宫内膜,该手术修复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该手术术后再粘连常有发生,极大地降低了临床治疗效果。
基于以上,IUA的手术治疗与术后预防再粘连的方法应双重并具,成为促进子宫内膜恢复的关键所在。
2 预防TCRA后再发IUA的常规治疗2.1 宫内节育环(IUD)以往多采用单纯放置IUD的方法用于TCRA后,其型号尚无统一的应用效果指南,常见的有T型、O型、宫型节育器等。
放置的时间(1~3月)不可过长,以免IUD嵌入子宫的肌层造成取器,在选择型号时最好根据粘连发生的不同部位的来选用不同的形状。
其对宫腔暂时性的机械扩张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它们因其异质性刺激可能诱发无菌性炎症,造成宫腔的感染、出血以及子宫穿孔增加宫腔粘连的形成。
尤其对于重度粘连患者术后IUA复发的预防上十分有限,相关报道称,术后IUD联合抗感染药物后复发率高达48%-62.5%[4],分析原因,是其与子宫壁的贴合度达不到屏障要求,尤其对宫角、宫腔中部及宫颈管的预防能力较差,随着层出不穷的新方法,这一传统方式受到挑战,尤其在中重度的IUA预防上并非一个理想方法。
2.2 球囊扩张法球囊扩张法,通过TCRA后压迫止血,引流宫腔分泌物、术后残余物等,与IUD相比与宫腔的贴合度更大,能更好保持宫腔内组织的分离状态,子宫内膜细胞可贴附支架进行修复生长,能够很好地预防宫颈管的粘连。
球囊较广泛被用来治疗产后出血、预防宫腔粘连等。
有相关研宄证实[5],术后放置球囊相较于IUD,TCRA手术前后AFS评分、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月经恢复情况均忧于IUD组,说明该方式相较于单纯术后放置IUD效果更佳。
但该方法的不足在于,宫腔内球囊压迫的办法在止血的同时,会减少子宫的滋养动脉血供,不利于子宫内膜生长。
且其自身不具有抗炎作用,阴道上行细菌会因纤维蛋白原在球囊表面沉积,而快速增长,所以有潜在的再发IUA的风险。
从长期預防再粘连来看,该方法并未有相关证实效果确切。
目前更倾向于应用在TCRA术后短期止血。
2.3 激素周期疗法TCRA后破坏了大量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其再生能力下降,术后常规予以雌孕激素序贯人工周期2~ 3个月或单独应用雌激素周期治疗,可促进子宫内膜生长,迅速更新宫腔粘连处的坏死及纤维化组织。
子宫内膜的新生组织会自然修复粘连和排列紊乱的病理组织,最终可有效改善月经量并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
此外,目前国内对于TCRA后采用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周期治疗的剂量及疗程尚无统一指导标准,临床上现多根据宫腔的粘连程度、类型及术后破坏情况经验性运用,在治疗的周期确定上,粘连越严重、病程越长,周期治疗的时间也应越长,剂量也随之适量增大。
但临床证实发现[6],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应用于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的,其使子宫内膜恢复及临床治愈率情况效果并不理想,故该方法有效的基础必须具备一定的正常子宫内膜。
否则可能会引起某些促粘连因子增加,加重内膜的粘连及纤维化情况。
2.4 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凝胶是一种生物可吸收材料,高黏稠度和黏弹性的特点,使其更容易附着在子宫腔上,在创口表面停留时间更长。
它依靠宫腔的自我收缩均匀散布,起到机械屏障作用,在润滑方面也更为理想,阻止了受损伤创面间的接触,使子宫内膜修复过程少受炎症和瘢痕形成影响,并避免了各种并发症问题[7];另外,足够浓度的凝胶可以降低成纤维细胞活动性,控制白细胞存在的渗出效应,抑制组织液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进一步避免损伤以及炎症等问题;再者,凝胶表面较为顺滑,能够解决愈合中存在的摩擦问题,提升了子宫膜的实际修复以及再生速率,同时可发展为对应的保护膜以加强内膜修复。
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术后粘连有诸多优势,但实际应用中,凝胶缺乏足够的停留时间而难以实现长期的粘连预防。
更重要的是,透明质酸钠凝胶操作要求较高,宫腔注入过程应缓慢,一旦回流入静脉系统,极易引起肺栓塞。
2.5 羊膜移植羊膜是目前为止已知最厚的生物膜材料,其上皮细胞膜表面不表达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不存在同种异体移植的排异反应,不需要进行系统的免疫抑制治疗。
羊膜获取技术上要求不高,过程相对简单,从胎盘剥离后简单消毒和清洗即可应用。
在眼科领域,羊膜移植作为一种治疗眼表损伤、预防术后粘连形成的术式,已经较为成熟的。
羊膜移植也被广泛应用于烧伤、外周神经修复等外科领域。
羊膜移植包括羊膜上皮层和基底层的移植。
羊膜上皮具有活跃的分泌功能,能够重塑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
羊膜上皮细胞能够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这种物质对于细胞外基质降解具有促进作用,因而可以有效减轻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形成。
羊膜上皮细胞还可以分泌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够促进细胞分裂和增生,故羊膜移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子宫内膜基底层向功能层的生长分化。
此外,羊膜上皮细胞还可以表达促进多核白细胞凋亡的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酶等[8],可以有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另一方面,羊膜基质层具有韧性和延展性,使其紧密贴附于宫腔创面,维持着正常的羊膜形态,增加了羊膜的结构强度,起到重要的屏障支持作用,因而可以有效地减少阴道上行细菌的入侵,为新上皮的再生提供可靠的无菌环境,减少上皮细胞凋亡,且羊膜的网孔状可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再生内膜细胞攀附生长,促进新生内膜细胞的生成和黏附,有效减少IUA的再发生率。
有相关报道称[9],羊膜移植用于TCRA后患者的术后月经均得到改善,术后 AFS 评分显著降低,上皮层组与基底膜组患者术后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2~3mm,且将羊膜上皮面贴附向术后宫腔能够更好地改善术后月经情况,降低宫腔再粘连发生率,说明该方法为中、重度的TCRA后患者预防再粘连提供了的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
临床上对于该项治疗研究证实羊膜移植有利于预防术后宫腔再次粘连,但就样本量上远远不足,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观察。
综上,TCRA术后宫腔放置节育环、球囊及激素周期疗法的传统方法,对于轻度IUA效果尚可,羊膜移植在预防重度IUA的再发具有优势,能够改善月经状况,手术安全有效,期待更多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证实。
参考文献郭碧辉,廖洁慈,廖再成,杨桂春.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后再粘连的预防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58-60.罗筱筱.宫腔粘连研究现状 SCI 文献荟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42(4):470-472.HOOKER AB,LEMMERS M,THURKOW AL,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sis of intrauterine adhesions after miscarriage:prevalence,risk factors and long-term reproductive outcome[J]. Hum Reprod Update,2014,20(2):262-278.Fuchs N,Smorgick N,BenAmi I,et al.Intercoat (Oxiplex/AP Gel) for preventing intrauterine adhesions after operative hysteroscopy for suspected retained products of conception:Double -blind,prospective,randomized pilot study[J].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2014,21(1):126-130.黄颢,唐卫清,张团英.宫腔粘连术后留置三种宫内防治装置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5):104-107.Roy KK,Negi N,Subbaiah M,et al. Effectiveness of estrogen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adhesions after hysteroscopic septal resection: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J]. J. Obstet. Gynaecol,2014,40(4):1085-1088.Sanfilippo JS,Fitzgerald MR,Badawy SZ,et al. Asherman’s syndrome. A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methods[J]. J Reprod Med,1982,27( 6): 328 - 330.付寅生,张怡,张婷婷,等.羊膜上皮细胞旁分泌特点及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7,26(2):183-190吳本媛,王佳.重度宫腔粘连电切术后羊膜移植羊膜放置方式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0):3128-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