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设计:九年级上册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 人体的新陈代谢
- 格式:docx
- 大小:249.03 KB
- 文档页数:9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微观: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2)化学变化:变化中有新物质产生。
微观: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3)区别与联系根本区别: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两者的联系: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伴随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描述时通常有“能”“会”“易”“具有”等词)(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和熔点沸点以及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酸碱性,可燃性,氧化性等。
三、电离1.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解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2.电离方程式:NaCl = Na + + Cl - KNO 3 = K + + NO 3- NaOH = Na + + OH - Na 2SO 4 = 2Na + +SO 42-四、酸和碱1.酸的定义:物质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
盐酸:HCl = H + + Cl - 硝酸:HNO 3 = H + + NO 3 - 硫酸:H 2SO 4 = 2H + + SO 42-物质的变化与酸碱性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冲刺重高”讲义(一)2碱的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氢氧化钠:NaOH = Na+ + OH- 氢氧化钙:Ca(OH)2 = Ca2+ + 2OH-氢氧化铝:Al(OH)3 = Al3+ + 3OH -温馨提示: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比如橘子汁是含有酸。
同样的,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
五、物质的酸碱性和pH1.酸碱指示剂在酸性和碱性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且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但酸碱指示剂试液只能够测定物质的酸碱性,不能定量反映酸碱性的强弱。
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易错点一:类比实验与对照实验[2019·海宁校级一模]下列实验中与其他三个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图1A.甲:研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B.乙:研究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快慢的因素C.丙:研究宇宙膨胀和星系运动的特点D.丁:证明动物呼吸是否需要氧气【错误答案】A、B、D【易错剖析】不理解每个实验的科学方法致错,丙是类比实验,甲、乙、丁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控制变量对照实验。
【易错防范】理解实验原理与实验思想方法是防错关键。
【正确答案】C我们常常将看似无关的两个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类比”。
“类比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巩固知识,以下是两个“类比”学习案例:(1)将如图所示的“水路”模型类比基本电路,可以发现:图2①叶轮机在“水路”中的作用与下面哪个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__C__。
A.电源B.开关C.用电器D.导线②类比“水路”模型中“水压是使水管中水定向运动形成水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理解电压是使电路中__自由电荷__定向运动形成__电流__的原因。
(2)运用“类比法”,我们还可以将实验室交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列表比较,请完成表中的三处填空(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
易错点二:归纳、演绎、推理[2019·绍兴押题]小明同学在复习时,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在他的笔记本中有部分是这样整理的: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可以用手取砝码,用手移动游码;②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③1kg的铁比1kg的木头重;④谱线“红移”说明星系在离我们而去;⑤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请你来帮他检查一下,以上的结论中归纳有错误的是()A.②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错误答案】A、C、D【易错剖析】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用手去取砝码和移动游码;密度是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物质的属性,与外界因素无关,只与物体种类和温度等有关;1kg的铁与1kg的木头质量相等,重力也相等;由谱线“红移”可知,星系之间距离在逐渐增大,由此可以说明星系在离我们而去;滑动摩擦力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相同,如向后蹬地,却向前运动。
第13课时能的转化与守恒一、机械能(a)1.动能和势能(1)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其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的重力越大(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其重力势能越大。
(3)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同一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在相同的形变程度下,不同的物体弹性势能不同。
(4)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
【知识拓展】1.物体具有能,但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可分别用公式E动=m v2/2和E势=Gh =mgh来帮助理解,但这两个公式不要求计算。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单摆、滚摆等一定质量的物体加速下降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减速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带着小球做弹性运动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小球的动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大小可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
比较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可利用转化法进行观察。
(4)机械能守恒:一个物体在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若不考虑因摩擦等因素引起的能量损失,则机械能守恒。
二、分子的热运动与内能(a)1.含义:分子运动论观点认为:物质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这些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做__无规则__的热运动。
微观粒子之间有__间隔__,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__相互作用力__(包括引力和斥力)。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宏观上表现为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快。
物体具有内能就是因为物体内部大量的微观粒子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越快,物体的内能越大。
【知识拓展】1.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不同物体的内能多少无法比较。
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九年级上册13能的转化和守恒第13课时能的转化与守恒一、机械能(a) 1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1)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其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被(2),被举高的高度越高,其重力势能)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的重力越大(质量越大越大。
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同一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弹性(3) 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在相同的形变程度下,不同的物体弹性势能不同。
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
(4) 【知识拓展】16/ 1.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九年级上册13能的转化和守恒1.物体具有能,但不一定要做功。
2/2和.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可分别用公式EE2=Ghm=v势动来帮助理解,但这两个公式不要求计算。
=mgh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单摆、滚摆等一定质量的物体加速下降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减速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2)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小球的动能另一端带着小球做弹性运动时,弹簧的一端固定,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大小可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
比较动能和重(3) 力势能的大小可利用转化法进行观察。
机械能守恒:一个物体在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若不考虑因摩擦等因素引(4) 起的能量损失,则机械能守恒。
二、分子的热运动与内能(a))含义:1.分子运动论观点认为:物质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原子和离子包括分子、__无规则__的热运动。
微观粒子之间有__构成的。
这些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做)。
包括引力和斥力相互作用力,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间隔______(物体具有内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快。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宏观上表现为温度的高低,微观粒子运动越能就是因为物体内部大量的微观粒子做无规则运动。
浙教版科学2020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点睛(3)初三知识点多,题型变化多样,我们选择几个相对考核频率大的问题,从考题设计、审题思路、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归纳培优。
结合具体典型例题的解题实战进行深化巩固。
一、【重点题型与考核方向】热力学和电学,难点在电学。
热力学相对容易理解与掌握,核心思想为对于公式:q V q m Q Q ⋅⋅==⋅或吸放η(根据q 的单位不同,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热力学还需要对之前学过以及新学习的比热容知识的运用有一定的考核要求。
像白天/黑夜风向是从海洋吹向沙滩还是沙滩吹向海洋的判断、白天/黑夜风向是从森林中心吹向外围还是外围吹向中心的判断、热岛效应(对流)的理解也要求掌握。
初三电学,是除了新学习的电功、电功率问题以及家用电器中电能表、电池、家用电器的电功、电功率计算问题外,还需要对初二上册电路知识以及初二下册电与磁章节知识掌握扎实。
很多题型中,旧有的知识往往作为解题的关键信息,需要充分利用才能顺利解题。
要求学生对于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等性质知识了熟于心,同时对于公式的变形与公式的关联性要求较高。
故,需要学生对于“电路”章节知识好好复习、巩固,以求对于电功、电功率的具体问题解决,有扎实的基础,否则,电学部分将会是科学学习中的巨大漏洞。
实验部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相对以前的电学实验而言,相对难度反而不大,但是,同样也是重点考核方向之一。
一、热学部分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微粒作无规则运动时具有的能。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 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就减小。
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3、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1)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2) 热传递总是由高温物体指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两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第4课时金属[学生用书P82]一、金属的物理性质(a)大多数金属都有特殊的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除汞(俗称水银)外,所有金属在室温下都是固体。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b)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Mg、Al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Fe、Cu等在常温下几乎不能单独与氧气反应,点燃或加热情况下可以发生反应;Au、Ag等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Mg、Al、Zn、Fe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能置换出稀硫酸或稀盐酸中的氢。
等质量的Mg、Al、Zn、Fe四种金属与足量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量:__Al>Mg>Fe>Zn__。
3.金属与盐的反应表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Fe>Cu>Ag。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知识拓展】1.此类反应一定在溶液中进行,不溶于水的化合物一般不与金属反应,如Cu 与AgCl不能进行置换反应。
2.K、Ca、Na活动性非常强,但不能用它们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因为它们能同溶液中的水剧烈反应。
三、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b)1.金属活动性顺序:__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__。
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位置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三种活泼金属能直接置换出水中的氢。
四、金属的锈蚀和防护(a)1.铁锈蚀的条件:水、氧气。
铜锈蚀的条件:水、氧气、二氧化碳。
2.防锈蚀的方法: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如制成不锈钢等;在金属表面形成各种保护层,如涂防锈油、油漆;形成氧化物保护膜等。
3.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防止金属的腐蚀,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替用品等。
浙教版科学2020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点睛(4)初三知识点多,题型变化多样,我们选择几个相对考核频率大的问题,从考题设计、审题思路、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归纳培优。
结合具体典型例题的解题实战进行深化巩固。
一、【重点题型与考核方向】1、消化系统相关消化系统分为均衡膳食与消化系统两块内容,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后者:①明确人体所需七大营养素;更要明确糖类、蛋白质、脂肪三中营养物质的作用和在人体中担任的角色。
糖类:供能物质;蛋白质:结构组成物质;脂肪:储能物质;②明确消化道组成器官及排列顺序、消化腺名称对应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明确物理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的区别;知道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及活性影响因素(PH 值、温度等),知道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③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中;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各自消化部位吸收部位、消化过程、有关消化液种类、消化终产物:淀粉(口腔、小肠)−−→−唾液麦芽糖−−−→−胰液、肠液葡萄糖 蛋白质(胃、小肠)−−→−胃液多肽−−−→−胰液、肠液氨基酸 脂肪(小肠)−−−−−→−胆汁、胰液、肠液甘油+脂肪酸 ⑤小肠之所以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的原因:小肠很长——消化、吸收;小肠表面有很多褶皱及小肠绒毛——消化、吸收;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消化;小肠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⑥消化道不同部位对应吸收的营养物质:口腔和食道:不吸收;胃:只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另外还有酒精(非营养物质);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典型题为消化系统图像分析题,明确消化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终产物等知识,将消化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理解其工作机理,即可较好的完成问题解决。
2、循环系统相关循环系统相对内容较多,可考核的点也较多,需要学生切实明确知识点包含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机理性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只是记忆对于理解程度有更大要求:①人体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血液、淋巴液、淋巴结;(本章节主要学习的是有关血液循环系统部分,包括心脏、血管、血液;)心脏的结构、瓣膜的作用等也需要掌握;心脏分为四腔,左右分隔,左心室心肌壁最厚;②血液的相关: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血液由血浆(55%)和血细胞(45%)组成;血浆起到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作用;血细胞:白细胞,有细胞核,起吞噬、抗传染的作用;红细胞,无细胞核,起到运输的作用;血小板,无细胞核,起止血凝血的作用;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设计:学科综合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易错点一:类比实验与对照实验)(下列实验中与其他三个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2019·海宁校级一模]图1 A.甲:研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B.乙:研究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快慢的因素C.丙:研究宇宙膨胀和星系运动的特点.丁:证明动物呼吸是否需要氧气D B、、D【错误答案】A不理解每个实验的科学方法致错,丙是类比实验,甲、乙、丁实验【易错剖析】过程中需要进行控制变量对照实验。
理解实验原理与实验思想方法是防错关键。
【易错防范】C【正确答案】“类比法”可进行“类比”。
我们常常将看似无关的两个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11/ 1.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设计:学科综合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巩固知识,以下是两个“类比”学习案例:(1)将如图所示的“水路”模型类比基本电路,可以发现:2图。
①叶轮机在“水路”中的作用与下面哪个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__C__ A.电源B.开关C.用电器D.导线我们很②类比“水路”模型中“水压是使水管中水定向运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的原因。
__电流____容易理解电压是使电路中自由电荷__定向运动形成运用“类比法”,我们还可以将实验室交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列表比较,(2) )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
请机种类比交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11/ 2.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设计:学科综合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他的笔记本中有部分]小明同学在复习时,进行了知识的梳理,[2019·绍兴押题是这样整理的: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可以用手取砝码,用手移动游码;②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1kg的木头重;③1kg的铁比④谱线“红移”说明星系在离我们而去;⑤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二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易错点一:探究金属的反应规律[2019·安吉模拟]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错误答案】A、B、C【易错剖析】该模型图的横坐标表示稀硫酸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氢气的质量,不理解坐标关系图致错。
c点表示锌、镁均未完全反应,反应的稀硫酸质量相等,生成的氢气相等;b点表示锌已于b点前反应完全,镁还有剩余;a点表示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易错防范】化学坐标模型的解题关键是:一看清横、纵坐标表示的科学量;二分析各个转折点之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正确答案】D1.[2019·杭州二模]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试液显红色。
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看到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过一会儿镁条表面气泡消失。
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试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以下判断不合理的是( B )A .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中OH -数目减少B .实验说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C .气泡消失的原因是析出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D .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是由于发生反应:Mg +2H 2O=====△Mg(OH)2+H 2↑2.[2019·杭州富阳区校级二模]小余同学将打磨后的铝片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成了无色,铝片表面有红色的铜生成。
经研究发现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微粒未完全画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2A .硫酸铜溶液中共有Cu 2+、SO 2-4两种微粒B.反应过程的实质是金属铝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硫酸根离子反应前后没有改变C.反应过程中Al失电子生成Al3+,Cu2+得电子生成CuD.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硫酸铝溶液为无色,说明蓝色与Cu2+有关易错点二:探究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2019·金华模拟]小杨为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实验:图3(1)反应后试管C溶液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写离子符号)。
第8课时物质的鉴别与推断一、常见离子的鉴别(c)1.H+与OH-:用酸碱指示剂。
2.Cl-和SO2-4:可用Ba(NO3)2或BaCl2溶液,但不能用AgNO3溶液。
3.CO2-3: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加入稀盐酸后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Fe3+和Cu2+:加NaOH溶液(可溶性碱溶液)能分别生成红褐色沉淀和蓝色沉淀。
5.NH+4:与碱溶液混合(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二、常见沉淀的颜色(c)1.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2.可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CaCO3、BaCO3、Al(OH)3等。
3.蓝色沉淀:Cu(OH)2。
4.红褐色沉淀:Fe(OH)3。
5.黑色物质(粉末):C(碳粉)、CuO、MnO2、Fe3O4、Fe(铁粉)等。
6.红色物质:Cu、Fe2O3(铁锈)等。
三、除杂提纯、鉴别与推断的思路(b)1.除杂分离物质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除杂分离的常用化学方法:2.物质鉴别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质颜色、气味等不同来鉴别。
例: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
(2)溶解法:溶解法常用于鉴别不溶性物质与可溶性物质。
(3)燃烧法:通过燃烧时的现象和产物的不同进行鉴别。
例:要鉴别H2、CO、CH4,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能使烧杯内产生水滴的是H2或CH4,不能的是CO,再把内附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H2和CH4的火焰上方,其燃烧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H4,不能的是H2。
(4)滴加试剂法:根据物质的不同化学性质滴加某种试剂鉴别。
(5)综合法:运用观察、滴加试剂、两两混合等方法鉴别物质。
3.物质推断方法(1)正向推理法对于以物质相互转化为内容的推断题,可将题意转化为图示,利用图示分析物质性质和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物质特征和实验现象这条主线,先认定一个熟悉的反应特征为突破口,然后逐步推理。
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人体的新陈代谢
易错点一:人体的生殖和发育
一个国家的过高或过低的生育率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过快,近年已全面放开了二孩的生育限制。
下列关于人类的生殖和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受精作用发生在女性子宫里
B.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脐带
C.睾丸和卵巢是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的器官
D.女性输卵管结扎后将不再产生月经
【错误答案】B、D
【易错剖析】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的器官应该是胎盘而不是脐带。
女性的第二性征由雌性激素控制,而雌性激素是由卵巢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的,与输卵管是否结扎无关。
【易错防范】理解下列人类生殖的相关知识: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输卵管,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脐带起连接作用。
女性输卵管结扎后不影响排卵,所以还会产生月经。
【正确答案】C
1.[2018·潍坊]有关人体生殖和发育的描述,正确的是(A)
A.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睾丸
B.青春期人的生殖器官相对生长速率比脑的小
C.受精卵的形成部位是输卵管,开始分裂的部位是子宫
D.某成年女性经期第一天是5月2日,则下次排卵日约为5月30日
易错点二:生命活动的调节
[2019·浦江模拟]李明不小心被针扎到迅速缩手,这一生命活动的完成需依赖一定的结构基础。
如图表示针刺手指后完成缩手反射并形成痛觉的过程示意图,其中1~5表示反射弧各部分结构。
针刺感觉到疼痛形成的部位________,若针刺,虽感觉到痛但无法完成缩手反射,受损部位可能是________(用图中数字作答)。
图1
【错误答案】32或4
【易错剖析】完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能形成痛觉,说明感受器1、传入神经2、脊髓3、大脑皮层7没有受损,不能完成缩手反射,受损部位在传出神经4或效应器5。
不理解反射弧中各个结构的功能是致错的原因。
【易错防范】理解反射弧中各个结构的功能,根据异常情况分析受损部位。
各种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能形成感觉,说明脊髓和大脑都没有异常。
【正确答案】74或5
1.[2019·杭州校级模拟]有关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C)
2.[2019·温州模拟]兔的心脏受A、B两种神经支配,某学者为了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测定正常情况下兔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所作的推测正确的是(D)
A.A、B两种神经作用相同,都是减缓心率
B.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
C.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
D.A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易错点三:营养物质的获得
[2019·湖州校级模拟]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宜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含量的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图2
A.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B.pH=a时,e点下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错误答案】A、C、D
【易错剖析】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最佳催化活性温度是37℃,pH=7。
但淀粉量的多少决定分解的麦芽糖的多少,催化活性强,若淀粉量少,则产生的麦芽糖的量也少。
当pH=a时,催化活性不强,但淀粉量不会减少。
【易错防范】明晰酶的催化活性受一定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但消化产物的多少,本质上是由营养物质的多少决定的。
【正确答案】B
1.[2019·义乌校级模拟]某中学的小胡同学早晨仅吃了一小片奶油面包就匆匆去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的1500m长跑比赛。
赛后,小胡感到头晕乏力,双腿酸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胡将奶油面包中的淀粉摄取到体内并转化成骨骼肌中的葡萄糖,这一过程属于新陈代谢的__同化__作用。
(2)跑步时小胡的呼吸和脉搏明显加快,从而及时为骨骼肌细胞运送__氧气__和营养物质。
(3)赛后小胡感到双腿酸胀的原因是__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__。
(4)有人说小胡胆囊所分泌的胆汁能帮助消化奶油面包中的脂肪。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__不同意,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__。
2.[2019·绍兴模拟]面粉中除淀粉外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钾、锌、镁、钙)等,面粉是否越白越好?某研究所分析了取自同种小麦三个不同部位的面粉样品,颜色和营养素成分如表:
图3
回答问题如下:
(1)淀粉被食用后在消化系统内最终消化成__葡萄糖__,它是人体所需__能量__的主要来源。
(2)对于以上图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__AC__(填字母)。
A.取粉部位越靠近外侧,颜色越暗
B.维生素在三种样品中的含量为最白>次白>最暗
C.无机盐在麦粒内的含量与其所在部位有关
D.蛋白质是小麦粉最主要的营养素
(3)面粉是否越白越好?从平衡膳食的角度,你对父母购买面粉的建议是__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建议买颜色较暗的面粉,营养素丰富__。
易错点四:体内物质的运输
[2019·湖州校级模拟]如图曲线代表血液中某成分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该曲线能表示()
图4
A.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B.血液流经小肠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四肢的肌肉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D.血液流经肾小球后,血细胞浓度的变化
【错误答案】B、D
【易错剖析】血液流经小肠时,蛋白质消化产物氨基酸被吸收,血液中氨基酸含量升高;血液流经四肢的肌肉时,肌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血液流经肾小球后,形成原尿,血液中液体总量减少,血细胞数量不变,血细胞浓度升高。
不理解各部分器官的功能致错。
【易错防范】理解各部分器官的作用,并理解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正确答案】A
1.[2019·台州预测]体育加试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先做适当的“热身”运动,以保护身体,并提高测试成绩。
关于“热身”运动的作用原理,有以下说法:①“热身”运动能适当加快血液循环速度与呼吸频率,可以更好地保证剧烈运动时肌体细胞的氧气和营养;②“热身”运动能适当提高体温,以增强体内酶的活性,加快呼吸作用释放能量;③“热身”运动能把机械能转变成热能和化学能,先储存
在肌肉中,剧烈运动时放出储存的能量,可以提高运动成绩;④“热身”运动能刺激全身器官及组织,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处于“待命”状态,测试时能更好地协调全身机能。
以上解说中,正确的是(C)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全正确
2.[2019·湖州南浔区一模]如图所示为人体血管中血液内的某些物质含量的变化。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
(1)若A代表肺动脉,则曲线a表示的是血液中__氧气__含量的变化。
(2)若B表示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则b表示__C__(填字母)。
A.尿素、尿酸B.氧气、营养
C.氧气D.废物、营养、二氧化碳
3.[2019·长兴校级二模]下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__小肠__处的毛细
血管。
(2)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请问B代表的血管是__肺动脉__,A代表的血管是__肺静脉__。
流经C后,血液成分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静脉血变成动脉血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