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结构面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确定方法的探讨(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16)【摘要】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是工程设计及施工中重要的参数,常用室内外力学试验、经验估算试验和反演分析试验三种方法确定,基于工程实际要求的可靠性及精准性,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将数据进行关联度的分析,在三种方法中关联度最大的则认为可能最具有代表性和最精准的。
结果表明,在三种方法中室内外力学实验应该是最为精准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最好采用室内外力学实验来确定抗剪强度参数。
【关键词】抗剪强度参数;室内外力学试验;经验估算方法;反演分析方法;灰色系统关联分析一、引言研究岩体结构面的工程特性已经是现在工程建设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在影响岩体稳定性中,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是主要的因素之一,而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的确定主要根据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的数值,所以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在工程设计及计算中已成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决定了工程岩体边坡破坏的可能性,掌握合理准确的抗剪强度参数对工程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结合岩体结构面不同的性质特征及三种常用的取值方法,找到一种相对比较优化选取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的快捷的确定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参数。
二、岩体结构面的分类由于岩体结构面形成条件不同、经过的地质作用复杂不同,导致其分布形态多种多样,所具有的力学性质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根据岩体结构面所具有的诸多特点,有多种分类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的结构面类型.2.1岩体结构面按其形成机理分类大致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结构面三类,①在成岩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称之为原生结构面,包含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结构面、岩浆侵入冷凝固结作用形成的火成结构面和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结构面,所以原生结构面包括沉积结构面、岩浆岩结构面和变质结构面三种类型。
②在岩体形成之后,在构造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破裂面,包括节理、劈理、断层和层间错动面等称为构造结构面。
1 工民建工程1.1、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注:1 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科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2 当岩体完整程度极为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
1.2、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定性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4-2、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5、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注:1 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1.8、岩层厚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9、岩石按在水中软化系数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10、岩体按结构类型划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2、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注: 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与岩块压缩波速之比的平方。
2.3、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分类《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4、岩石按软化系数分类《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5、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分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7、岩石完整程度定性分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8、岩石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9、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11、岩石完整程度定性分级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2.12、岩体完整程度按岩体完整性系数(Kv)划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注:岩体完整性指标Kv应采用实测值,当无条件取得实测值时,也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Jv确定对应的Kv值。
岩体力学岩体结构面性质岩体力学是研究岩石和地壳构造中岩石体的力学性质以及其变形、破裂和破碎特性的一门学科。
岩体结构面是岩石中天然的或由于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隙或断裂面。
通过对岩体结构面性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岩体的力学行为,对岩石工程和地质灾害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岩体结构面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和研究:1.结构面的存在形式:岩体中的结构面有多种形式,如裂隙、节理、层理等。
裂隙是岩石中的一种空隙或线裂缝,不同类型的裂隙对岩体的力学性质有不同的影响。
节理是岩层中的一种局部平行于岩层面的裂隙,节理的存在对岩石体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有重要影响。
而层理则是沉积岩中分层承载着特定的结构面,影响岩石体的力学行为。
2.结构面的排列方式:结构面通常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包括平行、正交、斜交等。
不同排列方式下的结构面对岩体的强度和变形特性会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平行结构面会导致相对容易的岩层剥离,而正交结构面则会使岩体更容易发生坍塌。
3.结构面的纹理特征:结构面通常会具有一定的纹理特征,如面状、短柱状、笔直等。
不同的纹理特征会影响结构面的强度和破裂特性。
比如,面状结构面相对较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和断裂。
4.结构面的物理性质:结构面的物理性质包括强度、硬度、粗糙度等。
强度是结构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硬度则是结构面的抗切割能力。
粗糙度则是指结构面表面的粗糙程度,对岩体的摩擦力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5.结构面的扩展性和连通性:结构面的扩展性指的是结构面在空间上的延伸范围,连通性指的是结构面之间的连通程度。
结构面的扩展性决定了岩体的整体稳定性,连通性则影响了结构面的水和气体的扩散性。
综上所述,岩体结构面性质对于岩体力学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岩体结构面性质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岩体的力学行为,为岩石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此,对于岩体结构面性质的研究是岩体力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1 工民建工程注:1 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科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2 当岩体完整程度极为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
1.3、岩体完整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注: 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与岩块压缩波速之比的平方。
1.4-1、岩石完整程度的定性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4-2、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注:1 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2 风化系数K f为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3 花岗岩类岩石,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4 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
1.6、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7、岩石按质量指标RQD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8、岩层厚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9、岩石按在水中软化系数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注:软化系数(K R)等于饱和状态与风干状态的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之比。
2 公路工程2.1、岩石坚硬程度分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注: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见本规范附录B。
2.2、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注: 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与岩块压缩波速之比的平方。
2.3、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分类《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4、岩石按软化系数分类《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注:软化系数(K)等于饱和状态与风干状态的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之比。
2.5、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分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6、岩石的风化程度分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注:1 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2 风化系数K f为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3 花岗岩类岩石,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rmr岩体工程分类方法岩石力学分类(Rock Mass Classification,简称RMR)是一种用于描述岩体质量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强度和变形特性。
RMR分类方法是由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SC)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岩体工程分类方法之一。
RMR分类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岩体的完整性、结构面发育程度和风化程度。
根据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将岩体划分为五个质量等级:I、II、III、IV和V。
其中,I级为最优质的岩体,V级为最劣质的岩体。
以下是对这五个质量等级的详细介绍:1. I级:完整岩体。
这类岩体的结构面非常少,且不发育,岩石本身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强度。
这类岩体通常具有良好的自稳性,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支护措施。
在工程中,I级岩体通常被认为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2. II级:较完整岩体。
这类岩体的结构面较少,但发育程度较高。
虽然岩石本身的完整性和强度较高,但由于结构面的发育,使得岩体的自稳性较差。
在工程中,II级岩体需要进行一定的支护措施,以保证其稳定性。
3. III级:较破碎岩体。
这类岩体的结构面较多,且发育程度较高。
岩石本身的完整性和强度较低,因此岩体的自稳性较差。
在工程中,III级岩体需要采取严格的支护措施,以保证其稳定性。
4. IV级:破碎岩体。
这类岩体的结构面非常多,且发育程度很高。
岩石本身的完整性和强度非常低,因此岩体的自稳性非常差。
在工程中,IV级岩体需要采取非常严格的支护措施,并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以保证其稳定性。
5. V级:松散岩体。
这类岩体的结构面非常多,且发育程度非常高。
岩石本身的完整性和强度非常低,因此岩体的自稳性非常差。
此外,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这类岩体的强度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在工程中,V级岩体需要采取非常严格的支护措施,并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以保证其稳定性。
RMR分类方法的优点:1. RMR分类方法简单易懂,易于操作。
第一章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岩石工程分类学习对象岩石及岩石的结构特征、岩石的不连续性、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岩石的各项指标。
学习内容岩石及岩石的结构特征、岩石的不连续性、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岩石的容重、密度比重、孔隙率和孔隙比;含水量、吸水率与饱和系数;渗透系数。
学习目的掌握有关概念,特别是掌握岩石及岩石的结构特征、岩石的不连续性、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岩石的各项指标。
掌握岩石的容重、密度比重、孔隙率和孔隙比;含水量、吸水率与饱和系数;渗透系数等计算。
1.1 岩石及岩石的结构特征1岩石工程岩石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
岩石是构成地壳的基本材料,是经过地质作用而天然形成的(一种或多种)矿物集合体。
岩石通常按地质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三种类型,下图为三类岩石的部分岩体。
a、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绝大多数岩浆岩是由结晶矿物所组成,由于组成它的各种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较为稳定,它们之间的联结是牢固的,因此岩浆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均质性。
工程中常遇到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b、沉积岩沉积岩是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经风化剥蚀而产生的物质在地表经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组成。
沉积岩的主要物质成分为颗粒和胶结构。
颗粒包括各种不同形状及大小的岩屑及某些矿物;胶结物常见的成分有钙质、硅质、铁质以及泥质等。
沉积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不仅与矿物和岩屑有关,而且也与胶结物性质有关。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这使得它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方向性。
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沉积岩有灰岩、砂岩、页岩等。
c、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下发生变质而形成的岩石。
它在矿物成份、结构构造上具有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特征,也常常残留有原岩的某些特点。
因此,变质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不仅与原岩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变质作用的性质及变质程度有关。
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变质岩类有大理岩、片麻岩、板岩等。
目录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 (2)1.结构体的类型 (2)2.岩体结构特征 (2)3、组成 (3)4、结构面 (3)5、结构体 (4)6、类型 (4)7、力学效应 (5)二、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6)一、结构体的类型和岩体结构特征1.结构体的类型由于各种成因的结构面的组合,在岩体中可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构体。
岩体中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其外形特征可大致归纳为:柱状、块状、板状、楔形、菱形和锥形等六种基本形态。
当岩体强烈变形破碎时,也可形成片状、碎块状、鳞片状等形式的结构体。
结构体的形状与岩层产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一般由层面(或顺层裂隙)与平面上的“X”型断裂组合,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由于层面(或顺层错动面)、断层与剖面的上“X”型断裂组合,往往形成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
结构体的大小,可用体积裂隙数Jv来表示。
其定义是:岩体单位体积通过的总裂隙数(裂隙数/m3),表达式为:式中的Si为岩体内第i组结构面的间距;为该组结构面的裂隙数(裂隙数/m)。
根据Jv值的大小可将结构体的块度进行分类(表16-4-2)。
结构体块度(大小)分类表16-4-22.岩体结构特征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它们的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和结构体特征等列于表16-4-3中。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是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或结构体本身的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整体块状结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因结构面稀疏、延展性差、结构体块度大且常为硬质岩石,故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于各向同性的均质弹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与抗滑能力均较高,抗风化能力一般也较强,所以这类岩体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