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复苏药物新进展支持心排量和血压的药物1.肾上腺素(Epinephrine)肾上腺素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益处主要是由于其α受体的兴奋作用,使心肺复苏期间的心肌和脑血流增加。
β受体兴奋作用可以增加心肌作功和减低心内膜下血流灌注,其价值及安全性仍有争议。
以往使用肾上腺素的标准剂量是1㎎静脉注射(不论体重)。
后来认为高剂量的肾上腺素可能更有效,曾经推荐使用递增剂量(1,3,5㎎)或大剂量(5㎎或0.1㎎/㎏)。
随着临床研究进展,目前认为,初始静脉注射高剂量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心脏骤停病人冠状血管灌注压和改善循环自动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但可能加重复苏后心肌功能不全。
至今为止,研究发现初始高剂量肾上腺素未能改善长期的生存率和神经病学方面的结果,但也没有发现高剂量肾上腺素造成病人明确的损害。
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不推荐常规使用高剂量肾上腺素,但如果1㎎剂量失败,可以考虑使用高剂量(class indeterminate,可以接受,但不推荐)。
肾上腺素通过气管途径给药有好的生物利用度,一般需要较外周静脉途径给药的剂量高2~2.5倍。
心内途径一般仅用于开胸心脏按摩或未建立合适的给药途径时。
心内注射增加冠状动脉撕裂、心脏压塞和气胸的危险性,也干预了体外胸按压和通气。
肾上腺素推荐剂量为1.0㎎(10 ml,1:10 000溶液),在复苏期间每3~5min静脉推注一次,每次外周静脉注射后即推注20 ml溶液,以保证药物进入中央室。
随后以1.0㎎加入250 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连续静脉滴注,初始剂量为1μg/min,以后增加至3~4μg/min,应采用中心静脉途径,以减少血管外渗的危险,保证好的生物利用度。
在某些非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肾上腺素。
例如,阿托品和经皮起搏失败的症状性心动过缓(Class Ⅱb,可以接受,但不推荐,支持证据较弱)。
使用剂量为1.0㎎(1 ml,1:1000溶液)加入500 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连续静脉滴注,初始剂量为1μg/min,依据血流动力学反应调整剂量(2~10μg/min)。
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作者:张庆东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27期[摘要] 心肺脑复苏一直是急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代心肺脑复苏经过历时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心肺脑复苏的发展史,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①生存链增至5环。
即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CPR;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②心肺复苏程序由“A—B—C”更改为“C—A—B”,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③心脏电除颤技术的应用。
④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
⑤脑复苏。
亚低温能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学;进展[中图分类号] R60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16-03心脏骤停是最严重而紧急的临床状况,心肺脑复苏一直是急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之所以重要在于复苏学确系“起死回生”之术,瞬间决定生命的生死变幻。
心肺脑复苏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现就该领域的一些新进展概述如下。
1 心肺脑复苏发展史回顾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历史,对把握人类发展复苏技术的脉系,理解现代心肺复苏进展尤为重要。
我国早在1 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145~208)在《金匮要略》中已对缢死复苏方法进行详尽描述。
随后晋代的葛洪(284~364)更直接描述了人工呼吸和复苏的连续性,还使用芦管为“口咽通气管”,至今仍为国内外复苏者使用[1,2]。
明代《醒世恒言》中就有对“口对口人工呼吸”翔实记载。
1955年天津医学院王源昶在手术室用体外心脏按压术成功复苏了心脏骤停患者[1]。
我国李宗浩在1987 年出版的《冠心病急救与监护》一书中,明确提出胸外按压部位应在胸骨下1/2,反映了我国在心肺复苏技术上的贡献及研究成果。
在公元前800年左右西方就有记载圣贤先知Elijah口对口救活一个孩子的描述。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94-01【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cpcr中的角色,及时了解cpcr新动态,以便护士在cpcr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
包括心肺复苏(cpr)和脑复苏。
2010年aha cpr指南将成人的生存链从过去的4个增加为5个,即在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上,把心搏骤停(ca)后的治疗列入生存链第五环,以cpr为基础,脑复苏为重点,强调cpr的目标是出院存活率。
这五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使生存机会丧失。
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默契配合、操作正确熟练,保证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cpcr,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与复苏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目击者)能否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2 胸外心脏按压2010年aha心肺复苏新指南虽然未对30:2的按压通气比作更改,但要求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是缺乏医学训练的目击者仅做胸外按压即可。
3 人工通气方法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有所顾忌,所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
4 电除颤早期除颤为5个生存链中重要的一环,一旦进行cpr或即将进行cpr,护士应提前或尽快做好除颤前的准备工作。
5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5.1 亚低温治疗的依据: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最终目的是保护或尽可能恢复脑功能。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心肺复苏的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操作标准和指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心肺复苏如此重要。
当一个人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大脑等重要器官会在短短几分钟内因为缺氧而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在这“黄金时间”内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恢复心跳和呼吸,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机会。
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强调。
在判断意识和呼吸方面,指南建议采用更快速和准确的方法。
施救者应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同时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来判断呼吸。
如果在 10 秒内无法明确判断,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对于按压的位置和手法,指南明确指出,按压点应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段。
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进行按压,按压深度至少为 5 厘米,但不超过 6 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 100 120 次。
要注意保持按压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让胸廓充分回弹,以提高按压效果。
人工呼吸也是心肺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异物。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子,用嘴覆盖患者嘴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 1 秒以上,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
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AED 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在需要时给予电击除颤。
如果现场有 AED 设备,应尽快获取并按照设备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此外,团队协作在心肺复苏中也非常关键。
如果有多人在场,应明确分工,有人负责按压,有人负责人工呼吸,有人负责拨打急救电话和寻找 AED 等。
浅谈心肺脑复苏【关键词】心肺脑复苏;研究【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98-01心跳骤停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h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它可见于原发全身和心脏相对正常或无严重疾病的情况,如急性缺血、触电及急性药物反应等,也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心肺复苏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随着心肺复苏(cpr)知识的普及与急救技术的培训,近年来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现将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 cpr的时间复苏最重要的要求是在4min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
常温下,脑血流中断超过4min将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
因此,cpcr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
2 cpr程序常规为abc,即气道保持(airway)、人工通气(breathing)和人工循环(circulation)。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重申:心脏骤停最初几分钟血中氧浓度仍高,而心排量与心脑血流量则急剧减少,这种变化与血中氧浓度下降是不平行的。
因此认为人工呼吸不如胸外按压重要。
cpr的顺序应为cab。
但对创伤、药物过量、溺水及儿童心脏骤停等发病机制主要由窒息引起的,cpr 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同等重要。
鉴于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急救呼叫反应时间长,一般都超过10min,对大多数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来说,循环复苏与呼吸复苏并重更为务实。
过多强调循环复苏比呼吸复苏更重要,容易引起误导。
3 心前区拳击适应证为目击或监护下发生的心跳骤停的病人,已知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需在心脏骤停1min内进行,一次拳击可产生5瓦秒电能(用力时可达20~25瓦秒),可使ⅲ度房室传导阻引起的心室停搏恢复一次心搏,可阻断折返而终止刚开始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心肺脑复苏药物治疗最新进展作者:北京同仁医院发布人:shaoys 发布时间:2005-3-6 20:55:15浏览次数:180放入我的网络收藏夹浏览字体设置:10pt单纯的心肺脑复苏(CPCR)技术,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只能维持重要脏器暂时的血供,要彻底维持自主呼吸、血流动力学以及正常的心律,必须依靠进一步药物治疗和电涂颤。
长期以来,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存在较大的争论[1]。
复苏中常用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溴苄胺、纳络酮、碳酸氨钠等[1]。
1 给药途径1.1 静脉给药途径[2]:包括中心静脉、外周静脉两种途径,研究表明中心静脉给药达到药物峰浓度(C max)的时间、幅度以及药效明显好于外周静脉。
Redding等研究显示:在胸外按压时经膈上静脉给药优于其他静脉。
Kuhn等在难治性心跳骤停病人中发现经中心静脉给药后,股动脉中绿色染料浓度在30s达峰值,恢复循环时间为3min。
而外周给药者时间90s达峰值,4min后恢复循环无论从动物还是临床研究表明中心静脉给药明显具有较大优越性。
1.2 气管内给药[2,3]:气管内各部位均有良好的吸收作用,肺泡毛细血管膜是最理想的部位,有效吸收面积达65m2。
在人体气管内给药后的C max较低,且达到Cmax的时间延迟,但药理作用持久,因而提示气管内给药必须提高剂量,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气管内给药剂量为静脉的2-2.5倍。
1.3经鼻给药[4]:最近用狗研究显示心肺复苏(CPR)期间每侧鼻腔滴入肾上腺素14mg后,复苏成功率同静脉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相仿。
因而认为在静脉及气管插管的未成功时,可直接经鼻腔给药,可取得相同疗效。
但在人体则需进一步研究。
1.4经骨给药[5]:在国外,动物实验已证明骨髓腔注入药物已能使心跳复苏,但对人体的研究还无进一步报道。
1.5心内注射途径:;心内注射影响心脏按压,且不易成功注入左心室,加之并发症多,目前提倡废用此法。
2 心跳复苏时氧与药物的应用2.1氧:一般成人耗氧每分钟500ml,应激情况下明显增加,当心跳呼吸停止后,机体贮存的氧仅能供机体几分钟。
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新进展
康舟军;杨瑞和;霍正禄
【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
【年(卷),期】2004(024)007
【摘要】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PR)和高级生命支持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但心肺复苏的预后总体很差,院内心肺复苏的存活率为10.9%~30%,院外者则更差。
更有作者认为考虑所有因素,存活率为7%~8%。
不幸的是,上述存活率指的是总的存活率,如果以神经功能全部或几乎全部恢复作为标准,则存活率更低。
Newman
【总页数】2页(P508-509)
【作者】康舟军;杨瑞和;霍正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急诊科,上海,20043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急诊科,上海,20043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急诊科,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05.97
【相关文献】
1.心肺复苏后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2.浅谈2010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的药物治疗
3.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2000国际指南)
4.心肺复苏后脑复苏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5.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新进展(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
心跳骤停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h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
停。它可见于原发全身和心脏相对正常或无严重疾病的情况,如急性
缺血、触电及急性药物反应等,也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心肺复
苏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
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
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
呼吸和循环功能。现代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的方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的,从1956除颤器的应用,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及1960年胸外
按压的应用,到70年代被广泛采用。随着心肺复苏(CPR)知识的普及
与急救技术的培训,近40年来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现将心肺脑复
苏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 CPR的时间
复苏最重要的要求是在4min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常温
下,脑血流中断超过4min将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因此,CPCR开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的时间越早越好。
2 CPR程序
常规为ABC,即气道保持(airway)、人工通气(breathing)和人
工循环(circulation)。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
重申:心脏骤停最初几分钟血中氧浓度仍高,而心排量与心脑血流量
则急剧减少,这种变化与血中氧浓度下降是不平行的。因此认为人工
呼吸不如胸外按压重要。CPR的顺序应为CAB。但对创伤、药物过量、
溺水及儿童心脏骤停等发病机制主要由窒息引起的,CPR时胸外按压
与人工呼吸同等重要。鉴于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急救
呼叫反应时间长,一般都超过10min,对大多数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
来说,循环复苏与呼吸复苏并重更为务实。过多强调循环复苏比呼吸
复苏更重要,容易引起误导。
3 心前区拳击
适应证为目击或监护下发生的心跳骤停的病人,已知有Ⅲ度房室
传导阻滞的患者。需在心脏骤停1min内进行,一次拳击可产生5瓦
秒电能(用力时可达20~25瓦秒),可使Ⅲ度房室传导阻引起的心室
停搏恢复一次心搏,可阻断折返而终止刚开始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
颤。拳击仅能1~2次,反复拳击有损心肌。
4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
按压部位为胸骨下半部中点,两乳头连线之间。按压深度4~5cm,
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后充分放松,
应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按压人每2min轮换,保证按压质量。口对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口人工呼吸开始时,立即给病人进行两次人工通气,随后通气频率为
8~10次/min,每次通气1s,并可见胸廓运动。无论单人还是双人复
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均为30:2。目的是减少按压的中断,
增加冠状动脉灌注。CPR时进入肺内的血量有所减少,相当于正常肺
血量的25%~33%,用低于正常的潮气量及低于正常的呼吸频率,可
以使通气/血流比值保持正常。过度通气不必要,而且有害。过度通
气使胸内压增高,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排量,还会引起胃扩张,肺
顺应性降低,不利于复苏。出于对有传染病等方面的担心,大多数人
不愿对陌生人做口对口人工呼吸,从而阻碍了CPR的实施。对突发性
心脏停搏,主动通气没有必要。CPR早期可不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只
做胸外按压。
5 胸外按压辅助措施
临床上研究比较多的有充气背心和充气腹带在CPR时的应用,以
及间歇腹部按压和抗休克裤等,现仍处于实验阶段,目前尚未证明其
能改善预后,且操作复杂,不利于普及实施,在复苏时不提倡使用。
6 电除颤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90%以上为室颤,而治疗室颤的最有效手
段是电除颤。除颤的时机转瞬即逝(室颤若不处理数分钟内就会转为
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因此电除颤应越早越好,除颤能量一般为
360J(200~400J)。自动体外除颤器包括单相和双相波二种除颤波形,
双相波选择能量低,成功率优于单相波,除颤能量双相直线120J,
双相方波150~200J。近来的研究表明,电击后5s心电显示心搏停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或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这一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
结果而定的,成功除颤后一般心脏停搏的时间应为5s,临床比较易
于检测。新指南提出电除颤未能使心脏重新跳动,电击使心脏顿抑,
终止室速及其他电活动,此时心脏如仍有活力,正常节律点将重新活
动,出现有效心电图及血灌注。有资料表明,室颤电击后60s,仅25%~
40%患者出现有节律性心律,有效血灌注则更少。因此,电击后仍需
做CPR。
7 先做CPR还是先电除颤
新指南提出,由公众目击复苏时,如公共场所有自动体外除颤器
应尽快电除颤。由急救人员复苏应先作5个周期CPR(2min),再给予
电除颤。因为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延迟,室颤超过4~5min电除颤成功
率不高,先做CPR能为心脑提供少量但至关重要的血流,提高电除颤
成功率。
8 肾上腺素在复苏中的用量
一直存在争议。现仍用标准剂量,不推荐用大剂量。理由是大剂
量的肾上腺素并不比标准剂量提高自主循环,且对出院存活率以及神
经功能恢复无益。这可能是与肾上腺素的β效应(包括变力性作用和
变时性作用),增加心肌耗氧,加剧心肌缺血有关,同时还可能导致
肺血流重新分布,肺内动静脉分流,加重动脉低氧血症。
9 血管加压素的应用
血管加压素直接兴奋平滑肌V1受体,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收缩,
且该药没有β肾上腺素能样活性,所以在心肺复苏时不会增加心肌耗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氧量,作为肾上腺素的替代或备选药物,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虽然
多数基础研究结果支持其在复苏中的许多有益作用,但已发表的临床
试验结果还难以令人满意。新指南对其再评价是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
素作为一线药物,两者差异无显著性;除颤后无反应应考虑血管加压
素,后加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对心跳停搏可能有效,但不能证明改
善神经系统预后。
10 胺碘酮
既往将利多卡因作为心肺复苏的一线药物,理论是利多卡因可以
提高室颤阈值,预期能降低死亡率。但临床试验结果却恰恰相反,利
多卡因组死亡率增加。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已将胺碘酮列为一
线药物,新指南对胺碘酮的再评价是可明显提高入院抢救成功率,出
院率较前无明显改善,仍推荐使用。
11 CPR标准用药
室颤:血管加压素40IU单次用药或肾上腺素1mg,每3~5min
重复一次;加胺碘酮300mg,每3~5min重复150mg或利多卡因50~
100mg,每3~5min重复一次。心室停搏与电机械分离:肾上腺素1mg,
每3~5min重复一次,加阿托品1mg,每3~5min重复一次。待自主
心跳恢复后,可根据情况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钠和碳酸氢
钠等药物。
12 碳酸氢钠
心跳呼吸停止早期,可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因此,
很长时间以来碳酸氢钠一直作为心肺复苏的一线用药。但现在的观点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不推荐过早应用。理由是:(1)短暂的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减少血红蛋白中氧的释放,加重组织缺氧;(2)电解质平衡紊乱,降低
游离钙和非游离钙之比,使血清中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诱发恶性心律
失常,并产生高血钠,增加血浆渗透压;(3)直接抑制心功能,降低儿
茶酚胺的活性;(4)在体内分解产生CO2。原有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
高钾血症,有效通气及胸外按压10min后pH值级7.2时,用碳酸氢
钠是有益的。
13 脑复苏
脑复苏是CPCR的难点及研究热点,关键是尽早恢复自主循环,
打通脑微循环灌注,拮抗再灌注损伤,降低脑细胞代谢。脑低温可以
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改善预后,推荐降温深度32℃~34℃,
持续12~24h。还可采用高压氧舱,镇静止惊,应用脱水剂、钙拮抗剂、
激素、肝素、血液稀释和抑制脑代谢药物(依托咪酯,硫喷妥钠等)
等措施,但迄今无确定有效的脑复苏、脑保护手段。
目前,虽然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成功率已有较大提高,但心肺脑
复苏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尚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