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与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16.08 MB
- 文档页数:75
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95-01【摘要】护士掌握心肺脑复苏(cpcr)的新动态,明确在cpcr 中的角色,正确实施cpcr的新技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进展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现代心肺复苏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复苏技术不断演变。
1960年,考屋浩文和沙佛尔介绍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标志着现代复苏术的到来。
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心肺复苏的指南,该指南在80年、86年、92年多次修订。
从1980年后更重视了脑的功能,提出了cpcr的概念。
2000年,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经形成国际通用的九步法则。
即a、b、c、d、e、f、g、h、i。
2005年指南中把cpr的重点放回基本的技巧上,即强调要提供一个连续及不受干扰“高素质cpr”[1]。
2010年aha 及国际复苏联盟再一次更新了cpr的理论和技术,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2]。
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一定要掌握、更新与急救有关的知识及技术,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现对cpcr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把握心肺复苏的关键时期心脏骤停后复苏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护士快速、准确的判断。
开始cpcr越早越好能在心搏骤停4分钟内进行,成功率可达32%[3]。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声呼唤或摇动无反应,应立即开始cpcr,倡导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不能因等待医生延误抢救时机。
2 《新指南》从abc更改为cab除新生儿之外,所有患者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4](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当发现患者意识无反应及没有呼吸时,首先实施胸部按压30次,然后开始正常的abc程序,目的是尽早维持血流灌注。
2.1 基本气道处理:用以打开气道的基本技术没有改变,即“仰头举颏法[5]”。
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作者:张庆东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27期[摘要] 心肺脑复苏一直是急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代心肺脑复苏经过历时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心肺脑复苏的发展史,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①生存链增至5环。
即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CPR;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②心肺复苏程序由“A—B—C”更改为“C—A—B”,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③心脏电除颤技术的应用。
④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
⑤脑复苏。
亚低温能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学;进展[中图分类号] R60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16-03心脏骤停是最严重而紧急的临床状况,心肺脑复苏一直是急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之所以重要在于复苏学确系“起死回生”之术,瞬间决定生命的生死变幻。
心肺脑复苏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现就该领域的一些新进展概述如下。
1 心肺脑复苏发展史回顾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历史,对把握人类发展复苏技术的脉系,理解现代心肺复苏进展尤为重要。
我国早在1 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145~208)在《金匮要略》中已对缢死复苏方法进行详尽描述。
随后晋代的葛洪(284~364)更直接描述了人工呼吸和复苏的连续性,还使用芦管为“口咽通气管”,至今仍为国内外复苏者使用[1,2]。
明代《醒世恒言》中就有对“口对口人工呼吸”翔实记载。
1955年天津医学院王源昶在手术室用体外心脏按压术成功复苏了心脏骤停患者[1]。
我国李宗浩在1987 年出版的《冠心病急救与监护》一书中,明确提出胸外按压部位应在胸骨下1/2,反映了我国在心肺复苏技术上的贡献及研究成果。
在公元前800年左右西方就有记载圣贤先知Elijah口对口救活一个孩子的描述。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在医院院前急救中经常会发生患者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出现此类症状时发病较急,进展较快,当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快速的治疗时,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治疗。
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心肺复苏主要采用的方法为人工心肺复苏法,医护人员通过徒手按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治疗效果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判断能力以及抢救速度等有关,对医护人员体力消耗较大。
对于缺乏抢救经验的医护人员而言,采用徒手按压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时考验较大,当心肺复苏时间较长时,容易错过患者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心肺复苏治疗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开展按压式心肺复苏治疗外,通过通气、药物、机械等方法辅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的手段浅析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今后心肺复苏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心肺复苏;机械;研究进展在传统抢救心脏呼骤停患者时主要采用的心肺复苏方法为徒手按压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建立开放气道的方式进行,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抢救经验较为充足的医护人员成功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与抢救技巧和经验有关,当用力过猛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胸肋骨骨折现象,当用力较轻时起不到心肺复苏的效果,由此可见徒手按压式心肺复苏法在院前急诊抢救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心肺复苏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在传统心肺复苏基础上通过通气治疗、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治疗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使静脉回流成功率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性能得到缓解。
一、通气在心肺复苏的作用和效果陆宏达[1]在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通过开展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液循环时的血氧含量。
研究表明,当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时不开展通气治疗较按压时通气能够增强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但是对于出现长时间心搏骤停、非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在开展心肺复苏治疗时尽早及建立气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2024年心肺复苏(CPR)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综述。
报告内容包括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CPR效果的评估、复苏后护理以及与CPR相关的各类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本报告旨在为急救医疗人员、研究人员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的CPR 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1. 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1.1 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最新的研究发现,CPR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对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成人患者,建议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此外,研究发现,按压节奏的一致性和深度的一致性对于提高CPR效果至关重要。
1.2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最新的研究推荐,在进行CPR时,应尽量保证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应控制在1秒以内,以确保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1.3 CPR辅助设备2024年的研究表明,CPR辅助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负压辅助通气设备(VAVD)等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设备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可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CPR效果的评估2.1 大脑功能评估最新的研究强调,在CPR后应尽早进行大脑功能评估,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识状态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2.2 心脏功能评估CPR后,心脏功能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心脏电生理功能、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心脏复苏后的功能状态。
3. 复苏后护理最新的研究强调了复苏后护理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复苏后护理应包括:脑保护措施、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4. CPR相关的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2024年的研究报告涵盖了大量的CPR相关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这些研究涵盖了CPR技术的改进、复苏药物的应用、CPR辅助设备的使用、复苏后护理方案的优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