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基础与新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11.65 MB
- 文档页数:16
心肺复苏新进展急诊内科毛丽英教学目标: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规程。
熟悉基础生命支持阶段的新观点。
了解心肺复苏的定义。
心肺复苏发展历史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1956年电除颤(Zoll)1958年口对口呼吸(Peter safar)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1961年定义了CPR(Peter safar )1966年CPR标准化(美国科学院)1974年AHA(美国心脏协会)开始制定CPR标准 1985年定义为心肺脑复苏(CPCR)心肺复苏的定义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
CPR中基础生命支持,仍是2005国际CPR指南中讨论和关注的重点。
CPR国际通用九步法按英文字母词前顺序缩写排列为:A:airway—开放气道B: Breathing —人工呼吸C:Circulation—人工循环D:Defibrillation—(电除颤)或Drug—药物治疗 E:ECG—心电监护F:Fibrillation—除颤G:Gauge—估计分析H:Hypothermia—低温保护脑I: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心脏骤停的定义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搏,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循环突然终止,引起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心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存活。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突然意识丧失,或在短暂的抽搐后出现意识丧失。
(停搏10-15秒)2、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停止。
(停搏20-30秒)4、皮肤苍白或紫绀。
(停搏60秒)5、瞳孔散大,对反射消失。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颤动:心电图表现QRS 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室颤波。
2022-2023年成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热点与展望心脏骤停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目前心脏骤停的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降低心脏骤停发病率、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是全世界返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本文对2022-2023年心肺复苏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旨在为急诊科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我国心脏骤停流行病学更新2023年10月发布的中国D脏骤停与D肺复苏报告(2022版)[1]指出,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经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接诊的院夕卜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病率为97.1/10万,患者出院生存率为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0.8%.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发病率为8.4%o,出院生存率为9.4%,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6.7%。
与以往数据比较,我国心脏骤停发病率有所上升,而生存率无明显改善。
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国旁观者心肺复苏率仅为17%,旁观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率不足1%,EMS反应中位时间12分钟,均远远低于西方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虽然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生存链中多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较前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2]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提出改善院前生存链与提高专业人员医疗水平相比能产生更大的公共卫生效益。
国外一项关于运动相关心脏骤停的研究[3]显示,旁观者目击、旁观者心肺复苏和旁观者使用AED分别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倍、3倍和5倍。
另一项研究[4]分析了乡村与城镇地区心脏骤停数据,发现两者OHCA的发生率无明显差距,但乡村地区较城镇地区患者生存率低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