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59.50 KB
- 文档页数:57
外国文学研究托妮・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
她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有的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有的闪耀着严肃理性的光辉。
她善于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令人深思感慨的悲剧性主题,表达她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宠儿》(Beloved)是她的著名三部曲中的一部(另两部为《爵士乐》和《天堂》),也是她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该作一出版就受到普遍赞誉,并使得她荣获普利策文学奖。
在《宠儿》中,莫里森舒缓地为读者展示出黑人女性塞丝(Sethe)的悲剧命运。
随着迷雾的层层拨开,塞丝杀婴这个血淋林的事件及其原委也逐步被揭示显露出来。
本文对《宠儿》中塞丝的悲剧进行分析探讨。
一、社会历史的悲剧莫里森本身作为一名黑人女性,深刻了解在美国社会中的非裔黑人艰辛痛苦的发展斗争史。
她本人曾在美国蓝登书屋出版公司担任编辑及高级编审,曾编辑《黑人之书》。
由此,她有机会收集整理了有关黑人生活的大量历史资料,她在《宠儿》中描述了塞丝做出非常之举——杀死自己的婴儿(“宠儿”),就根源于一定的历史事件进而产生了灵感,进行了创作。
塞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剧。
她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广大黑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处于弱势群体的黑人们饱受摧残,他们处于生存的边缘地带,而作为一名黑人女奴的塞丝,她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受到各方强权的极度挤压。
她不甘心永远处于被欺压被奴役的地位,终于决心逃离。
由于情形异常严峻,为了生存以及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将来再遭受奴役之苦,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她最终将自己的女婴杀死之后逃离了种植园。
塞丝是出于无奈才做出这样的残暴之举,她的这种行为引发了她以后的人生悲剧,而这悲剧的产生,社会历史的原因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莫里森对“黑色”有着最真切的体会与感受,她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外在的肤色给黑人带来的心灵阴影。
她曾说过:“黑人,只因肤色与众不同,过去,被人看作奴隶,现在,成了贫困的象征。
托尼.莫里斯小说《宠儿》的多重主题《宠儿》这部小说中独立的人物叙述及意识创造出一种多元化主题,这种多元化有众多内涵,包括奴隶制、种族主义、丧失、愤怒、自由、母爱、过去、鬼神等等。
读者很难从小说当中迅速抓住一个一致且肯定的答案,从而导致不同的读者对小说角色的人物性格、过往经历做出不同的诠释。
在众多主题元素中,笔者认为奴隶制及其后果、母爱和对过去的回忆是小说最大的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的人都无疑会认同“杀婴”是这部小说的中心,然而,正如文章中不同的角色,文章有着不同的思想主题:什么是杀婴事件的导火索?后果如何?有些人认为奴隶制是导致此惨案的元凶,当时残忍的奴隶制迫使那个年纪的人们丧失理智,女主人公赛斯不惜杀死自己刚刚诞下的女婴,也不忍让她被奴隶主占有。
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赛斯丧失理智地杀死自己的女儿是源自其浓厚的母爱。
作为一个母亲,赛斯热爱她的孩子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财产,正是这种极端的且畸形的母爱导致了杀婴事件的发生。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时候都会有这不同的态度。
像赛斯类型的人,会把自己局限在痛苦的过去,从不想象追求新生活;赛斯的儿子保罗把自己的过去收藏在一个盒子里,从未开启,直到宠儿的临世;而赛斯的另一个女儿丹芙却走出了象征着过去的124号房,去挽救自己的母亲,同时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
所有的小说人物在正确且勇敢得思考自己的过去之后,都得到了美好的未来。
1.奴隶与母性《宠儿》是莫里斯的第五部小说以及第一部历史小说。
通常她的著作均是描写当代话题的,然而这一次她试图描述的却是当代的一个问题——女性面临的问题——通过《宠儿》这部小说去追述历史。
小说涵盖了奴隶制的诸多方面,包括邪恶、性骚扰、强奸以及对奴隶的心理性毁灭。
作者托尼·莫里斯通过宠儿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对奴隶制产生毁灭性影响的生动人物。
在小说中对奴隶压迫的残酷效果上,奴隶制留下了一部让人留恋的、难以拭去的传奇故事。
母爱在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
《宠⼉》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2019-03-02摘要: 托妮·莫⾥森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作家。
其巅峰之作《宠⼉》运⽤了⼤量象征⼿法,对深化和充实主题起到了点睛作⽤。
本⽂通过详细分析《宠⼉》中主要事物和⼈物的象征意蕴,旨在揭⽰其深刻的主题、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说《宠⼉》象征意蕴事物⼈物托妮·莫⾥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作家。
莫⾥森作为⼀名⾮裔美国⿊⼈作家,始终从美国⿊⼈的历史和现实⽣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并“以其丰富的洞察⼒和诗情画意的⼩说把美国现实的⼀个重要⽅⾯写活了”(雷格,2000)。
⼩说《宠⼉》(Beloved)发表于1987年,⼩说以⼀个⿊⼈母亲杀婴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了奴⾪制在⿊奴⼼灵上所留下的巨⼤创伤。
该书展⽰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为莫⾥森赢得了普利策奖。
象征,作为⼀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法,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等来暗⽰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说充满⼤量象征意象,从树、⽔、红丝带到⼈物、房屋,遍布全⽂,相互呼应,莫⾥森“以诗话现实主义的⼿法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象与⿊⼈历史⽂化和主⼈公的⼼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神话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经历的诗⼀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
本⽂主要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物,揭⽰其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
⼀、事物的象征意蕴许多事物在⼩说中多次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蕴,既为情节发⽣提供了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1.“甜蜜之家”“甜蜜之家”是塞丝在奴⾪制下⽣活过的⼀个南部种植园,⼀个美好的名字。
那⾥有如天堂般迷⼈的风景,似乎是⼀个甜蜜⽽温暖的港湾。
正是在这个所谓的“甜蜜之家”,六个⿊奴没有任何⾃由,只有⽆⽌尽地“被租⽤,被出借,被购⼊,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出版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撰文来评论这部作品。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的隐喻性、叙事模糊性,以及非洲文化和《圣经》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管窥这部作品,以期更好地挖掘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隐喻模糊叙事非洲文化《圣经》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托尼·莫里森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其中第五部小说《宠儿》可以说是她的巅峰之作。
小说《宠儿》1987年出版后一周即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提名,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1993年,莫里森凭借她构思独特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尼·莫里森之所以能得到世界文坛的公认和青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常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进而转向关注美国黑人民族的种族命运。
莫里森以其锐利的笔触言说了美国黑人受奴役的历史,并以超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在历史上被压抑的种族在她的作品中发出来了自己的声音。
《宠儿》被公认为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而这部小说的灵感则来源于莫里森在兰登书屋编辑《黑色之书》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黑色之书》是收集三百年来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大型史料总集。
在编辑过程中,莫里森为一个宁可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的黑人女奴所感动,于是,她围绕这一情节创作了小说《宠儿》,并且把黑奴弑子这一事件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叫塞丝的黑人女奴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面临即将追踪而至的奴隶主,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宠儿》中弑婴主题和母亲身份的建构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取材于一个女黑奴因不愿孩子重复自己奴隶命运而杀死孩子的真实历史事件。
塞丝的弑婴行为包含了很多因素,有出于保护的心理,也有一种无知的反抗。
当她成为母亲后,她没有如何做好母亲的信息,她只知道她能给予孩子的爱就是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
可惜她骨子里对母性的无知还是让她选择了错误的反抗方式。
这时,宠儿魂灵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她想要补偿过错的心理。
小说中多处暗示这个魂灵既有宠儿的姿态,又有塞丝母亲的影子,使塞丝在身为母亲和女儿这两种角色的交织中不断消耗自己,体现出塞丝在弑婴行为前后作为母亲的种种无奈。
关键词:《宠儿》弑婴主题母亲身份引言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致力于黑人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因此,她的小说手法及情节往往摒弃了以往白人惯用的描述黑人的成分,独具黑人的历史特色。
她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小说《宠儿》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黑人历史事件,作家在进行故事改编时亦保留了那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情节,即女主人公在被奴隶主追踪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这段情节在小说中既是故事的一个高潮点,也是小说故事前后发展的连接线。
如何看待塞丝的弑婴行为,还要放在塞丝生活的特定环境下。
本文就将以塞丝自己的母性教育为出发点,探究塞丝自己的母性来源,从而分析塞丝的弑婴行为动机。
最后,回归到母亲本性上,了解塞丝对待宠儿万般宠爱的心理因素。
1弑婴行为之影响因素分析从塞丝的独白中,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冷血的母亲,实际上她甚至是一个愿意为孩子无条件付出的高尚的母亲形象,所以她18年前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却有着错综复杂的前因后果,而并非是她人性中的凶残所致。
这当中,既有当时社会存在的奴隶制这样一个不平等的制度因素,也有塞丝成长中人为影响的因素。
1.1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在奴隶制下生活的黑人们往往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无奈,他们被奴隶主无情的压迫、鞭打,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生活的自由。
《宠儿》读后感《宠儿》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环境,通过女黑奴塞丝携女逃亡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首先,这部小说的题材独特而深刻。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而莫里森通过塞丝的故事,将这一制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次,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塞丝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勇敢、坚定、充满母爱,但又备受折磨。
她的经历和悲惨命运令人痛心,但她的坚强和不屈精神也令人敬佩。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
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为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
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将塞丝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塞丝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它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由和平等,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总之,《宠儿》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题材、生动的角色形象、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我们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一本重要书籍。
解析《宠儿》中的贝比·萨格斯艺术形象摘要:莫里森通过对贝比·萨格斯生动的刻画,充分暴露了奴隶制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和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高度赞扬了黑人妇女的力量、价值观和信仰,并编织梦想,神话,塑造出黑人女性奴隶的经久典型。
关键词:原型;宠儿;贝比·萨格斯《宠儿》(1987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
通过一场杀婴案及其余波揭示罪恶的奴隶制的无穷贻害,着重表现黑人奴隶历史对现实世界、尤其是黑人女性造成的心理创伤。
它塑造了主人公塞斯、婆婆贝比·萨格斯、女儿丹芙和“宠儿”三代黑人妇女的形象,以往的研究多是从故事主题、叙述角度、修辞手法运用、女主人公(塞斯和宠儿)人物形象入手,而忽视贝比·萨格斯这一精神自救的黑人代表人物。
莫里森曾说过,《圣经》不是她阅读的一部分,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了。
本文试从原型理论、宗教和种族立场三个角度描述了美国黑人女性贝比·萨格斯从奴隶走向“自由”人的心路历程。
一、贝比·萨格斯的雅各原型第一个把“原型”理论自觉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弗莱认为,文学总的说来是移位的神话,文学不过是神话的赓续,神话移位为文学,神也变成了文学中的各类人物。
美国黑人文学以神话为核心,着眼于奴隶制度的解放和希伯来预言家摩西领导的犹太人在埃及摆脱奴役的斗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解美国黑人文学的关键所在,而《宠儿》这部作品记述的正是《出埃及记》场景。
莫里森赋予她小说中的人物圣经里的名字,是为了让人们与他们熟知的圣经人物建立联系。
结果,《宠儿》中的许多人物不仅有小说中描写的他们自己的个人历史,而且还有圣经中同名人物的历史。
通过以圣经中的人物名字来给自己小说人物命名,莫里森把他们经历比作超越了文化和时间界线的史诗英雄。
塞斯这个名字是对《圣经》中的故事人物亚当的第三个孩子名字“塞特seth”仿写,意思就是“代替亚伯”,希望藉此得到上帝更多的眷顾,可谓是用心良苦;也是邪恶化身的seth的仿写和化用。
试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浅析《宠儿》本文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分析《宠儿》丹芙的心理成长过程,通过揭示她经历的三个心理阶段--渴望爱、追寻爱、爱他人,来说明她的成长过程是在意识和无意识相互冲突的作用下,“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协调并最后获得平衡的过程。
标签:丹芙心理成长无意识“本我” “自我”《宠儿》是当代黑人作家莫里森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位叫做赛丝的女黑奴为了避免自己的女儿沦为奴隶的命运,亲手用一把手锯将襁褓中的女儿杀死的故事。
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她所擅长的多角度叙事法,对同一事件通过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来叙述,避免了一个人物的主观镜头而使叙事更加客观。
从这部小说中刻画的丹芙来看,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丹芙从渴望爱、追寻爱到爱他人的成长过程。
她在渴望爱和追寻爱中迷失了自我,但最终找到了自我,学会了爱他人。
本文试图从心理分析批评的角度来分析丹芙的心理成长过程。
一、渴望爱—“自我”的调和阶段故事开始时,丹芙几乎与世隔绝,她只能依靠赛丝。
她渴望得到赛丝的爱,但她知道赛丝杀婴的往事,因此她的无意识里又有对赛丝的恐惧,而这份恐惧没有显现是因为她的“自我”“担负起了代表本我来适应外部世界的任务,并且维护外部世界的秩序。
”(Zhu Gang,2001:101)“在自我试图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调和时,它经常会被迫去关闭无意识。
”(Zhu Gang,2001:102)她的“自我”关闭了她无意识中的恐惧。
当保罗来到时,丹芙对爱的渴望导致了她无意识中对保罗的怨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朱立元,2005:61)。
她对保罗的排斥。
一般情况下,无意识没有价值观念,也没有善恶之分,更没有道德观念(Zhu Gang,2001:100)。
但“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
赶走保罗违背社会道德,不符合“快乐原则”,因此她的意识拒绝去赶走保罗,同时代表着道德标准的“超我”又压制了她想要赶走保罗的冲动,最终“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进行调和并发挥作用,选择按“现实原则”行事,让她接受了保罗已经到来的现实。
5宠儿6))黑人农奴制最后的复仇与解体郝险峰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其作品中浓郁的黑人文化传统和对美国黑人历史、现实和未来命运的关注,使黑人文学获得更广阔、更深厚的内涵。
她的作品把对战争、种族、民主、国家制度的思考融入扣人心弦故事情节中,并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以及黑人音乐、各种暗示、象征等技巧,使其作品产生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是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惟一黑人女作家。
5宠儿6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正如瑞典皇家文学院给她的授奖辞中所说,她/以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生动地描绘了美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基本面0,即蓄奴制的瓦解与消亡。
小说中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女黑奴塞丝不堪忍受奴隶主的折磨和凌辱,携带子女逃亡,遭到猎奴者追捕,因不愿看到孩子重新沦为奴隶,她毅然将孩子扼杀;奴隶制废除后,塞丝杀死的幼女宠儿的阴魂归来,处心积虑地对母亲当年的行为实施报复,直到母亲奄奄一息,最后在黑人邻居们的帮助下,才将宠儿的鬼魂驱走,塞丝终于从过去的梦魇中解脱,恢复正常的生活。
在整部小说中,宠儿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为了让她获得自由,塞丝从/甜蜜之家0逃跑;为了不让她成为奴隶主的牺牲品,塞丝横下心来把她扼杀;她的鬼魂使塞丝全家鸡犬不宁,两个哥哥逃离宅子不知所踪,邻居对他们避恐不及,奶奶贝比也因此郁郁而终;为了全心全意地守护她,妹妹丹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她的色相诱惑,深爱塞丝的保罗#D被迫离开;为了求得她的原谅,塞丝耗尽心神直至心力交瘁、命悬一线。
从表面上看宠儿是爱塞丝的,但她的爱是沉重、贪婪、索求无度、摒弃一切的,是由恨而生的,从而是具有复仇性质的。
宠儿其实是农奴制在被消灭后进行复仇的载体,与其说宠儿借尸还魂,不如说是农奴制在借尸还魂。
事实上,宠儿的死不应归咎于塞丝,而是农奴制的残忍和毫无人道造成的。
塞丝从小在农奴制的阴霾下成长,黑人农奴毫无做人的尊严,对奴隶主来说,他们充其量只是工具。
对托尼·莫里森《宠儿》和《所罗门之歌》的圣经原型解读托尼莫里森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美国人。
她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她的代表作《宠儿》及第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这两部小说都运用和吸收了圣经元素为作品的人物刻画和主题深化而服务。
本论文试图从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角度探讨莫里森小说《宠儿》及《所罗门之歌》中蕴含的圣经元素。
除引言及结论外,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是阐述莫里森的生平和她的文学成就以及国内外对两部作品相关的研究,原型批评的发展其中主要介绍弗莱的原型理论。
第一章主要分析《宠儿》和《所罗门之歌》中体现的圣经原型人物。
第一部分探讨其中的耶稣原型。
小说中的耶稣基督的形象可以分成两大类:“替罪羊”耶稣基督和“救世主”基督。
第二部分探讨母亲原型包括夏娃和夏甲两种类型即:一种母亲像圣经中的夏娃一样,充满了爱和生命力,热爱自然,但也由于她的罪过致使她的后代受到迫害。
另一种是以夏甲为代表的软弱和胆怯的母亲形象,因为自身的因素,最终失去自我身份。
第二章详细研究了两部小说中的主题原型。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堕落主题,爱的主题及死亡和重生主题。
莫里森的小说颠覆了传统观念,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压制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人性的扭曲。
第三章主要关注启示和魔鬼意象的研究。
通过分析树、河流等启示意象以及红玫瑰、数字“七”和蛇等魔鬼意象来理解莫里森创作小说的意图。
这些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她对非洲裔美国人的同情。
她鼓励他们面对过去,接受自己的本土文化、实现自我价值。
小说的主题通过这些意象得到深化基于以上三章,得出本文的结论。
莫里森在创作《宠儿》和《所罗门之歌》时都加入了圣经中的一些元素,运用了一些圣经原型。
她的作品从黑人民族出发,描写了黑人与白人、与过去及环境之间的冲突。
在此过程中,莫里森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将圣经元素加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
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作品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关系,以便对莫里森的作品有更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