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托尼莫里森小说死亡主题的分析马兰
- 格式:pdf
- 大小:63.06 KB
- 文档页数:2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叙事艺术--关于《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的一种解读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105摘要托尼·莫里森(1931一)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因其卓越的创作才华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性。
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莫里森是一位叙事艺术的大师。
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她总能成功地选择并运用最恰当的写作手法来服务小说的主题。
本论文选择莫里森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来研究该作家如何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来深化小说的主题。
本论文分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莫里森生平成就以及其三部作品,即《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
第二章主要分析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运用的多重叙述声音及人物故事对比等手法,说明小说家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手法表明审美标准本应是多元的一少部分黑人内化白人标准是极其有害的。
第三章讨论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的哥特式叙事以及内心独白等手法,说明小说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揭示黑人在惨绝人寰的奴隶制下扭曲的心灵,并且指出只有当黑人相互袒露心灵才能治愈伤害。
第四章讨论小说《秀拉》中运用环形叙述和反讽等手法,说明小说家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叙述一个叛逆的黑人女性成为黑人社区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的故事。
最后一章为结论,对以上章节所讨论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说明在莫里森自己的小说中总能通过将叙述手法与小说主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叙事艺术很好地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托尼·莫罩森,《最蓝的眼睛》,《宠儿》,《苏拉》,叙事艺术。
叙事策略AbstractToniMorrison(1931-)isthemostprominentandsuccessfulAfricanAmericanwomanwriterofthe20thcentury.ShereceivedtheNobelPrizeforliteraturein1993forherexcellentachievementsinwriting,andhasremainedthefirstandonlyAfricanAmericanwomantowinthisaward.Asagiftedwfiter’Morrisonisamasterwiththeartofnarration.Inhernovels,sheunfailinglyemployswritingtechniquesthatbestservehermessage.Inthisthesis,Itakealookatthreeofhernovels,namely,TheBluesteye,BelovedandSula,andexaminethewayinwhichMorrisonUSeSdifferentnarrativedevicestofacilitatethecommunicationofherthemes.Thisthesisisdividedintofivechapters.ChapterOneistheintroduction,whichincludesabriefsurveyofToniMorrison’Swritingcareerandherthreebooks,TheBluesteye,SulaandBeloved.ChapterTwoanalyzestwonarrativetechniquesusedinTheBluesteye.Theyaretheuseofmultiplenarrativeperspectivesandthepresentationofcontrastinglifestoriesinthenovel.Byemployingthesetwonarrativetechniques,Morrisonindicatesthestandardofbeautyshouldbedifferentindifferentpeople’Seyes.Itisharmfulforblackpeopletointernalizewhitebeautyastheonlystandard.ChapterThreediscussesthetwonarrativetechniquesinBeloved.ByemployingtheGothicmodeofnarrationandtheinteriormonologue,Morrisonshowsreadersthedistortedpersonalityandtraumatizedheartsofblackpeoplebroughtbyslavery.AndMorrisonalsoindicatesthatonlywhenblackpeopleopentheirheartstoeachotherCantheyfindtrueloveandhavetheirspirit"saved.ChapterFourgivesasurveyofthenarrativetechniquesexploitedinSula,whicharecenteredaroundtheuseofcircularstructureandirony.Byemployingthesetwonarrativetechniques,MorrisonshowsUSthatarebelliousblackwomancanbesupportivetohercommunityatthemostimpossibletimes.Throughirony,Morrisonalsoreinforcesthethemeofthenovel,whichis:appearancescallbedeceptive.ThelastchapteristheconclusioninwhichIcontendMorrisonisanarrativeartistwhosenovelsstandconsistentlyasacombinationofnarrativetechniquesandthematiccontents.AndIbelievethatthisresearchwillhelpnotonlytodeepenourunderstandingandappreciationofMorrison’Sfiction,butalsotosuggestanewwayofstudyinghernovels.Words:TolliMorrison,TheBluesteye,Beloved,Sula,artofnarration,narrativeKeystratigiesAcknowledgementsItisimpossibleformetocompletemystudyasanMAcandidateatSoochowUniversitywithoutthehelpofmanypeople.WangLabao,isthemostimportantAmongthosepeople,mysupervisor,Professorone.Hisconstantencouragementhasnourishedmeinmystudy.Hisinstructionandeachstageofthewritingprocesshavehonedmyresearchskills·Asastrictguidanceatmentoranddevotedscholar,hehassetagoodexampleformeandtaughtmethingsnotlimitedtoliteratureonly.1wishtoextendmysincerethankstohimforallthathehasdoneforme.MygratitudealsogoestOProfessorZhuXinfu,ProfessorXuQinggenandProfessormewithaclearandsystematicHongQingfuwhohavehelpedbyequippingitistostudyEnglishandAmericanliterature.PreciousadviceunderstandingofwhatfromProfessorZhuXingfuinparticularhasbenefitedmeimmeasurably.AndIammesomuchgratefultoProfessorSongYanfangwhosethought-provokinglecturestaughtaboutliterarytheory.Thewritingprocesswouldbemorechallenginghaditnotbeenfortheunfailingfrommygoodfriends.AndIalsowishtothankmyfamilyforunderstandingandsupporttheirunswervingconfidenceinmeandunconditionallove.ChapterOneIntroductionChloeAnthonyWofford,laterknownasToniMorrison,wasborninLorain,Ohio,onFebruary18,1931.Shewasthedaughterofashipyardwelderandareligiouswomanwhosanginthechurchchok.MorrisonhadasisterLoisandtwoyoungerbrothers,GeorgeandRaymond.HerparentshadmovedtoOhiofromtheSouth,hopingtoraisetheirchildreninallenvironmentfriendliertoblacks.DespitethemovetotheNorth,theWoffordhouseholdwassteepedintheoraltraditionsofSouthernAfricanAmericanandstoriesofChloeWofford’Schildhoodundoubtedlycommunities.Thesongsinfluencedherlaterwork;indeed,ToniMorrison’SoeuvredrawsheavilyupontheoralartformsofAfricanAmericans.AlthoughToniMorrison’Swritingisnotautobiographical,shefondlyalludestoherpast,”Mybeginningsarealwaysthere…Nomatterwhat1write,Ibeginthere….It’Sthematrixforme….Ohioalsooffersanescapefromstereotypedblacksettings.Itisneitherplantationnorghetto."(Watkins,1994:20)ToniMorrison’Swritingwasalsogreatlyinfluencedbyherfamily.HergrandparentshadrelocatedtoOhioduringthenationalmovementofblacksoutoftheSouthknownastheGreatMigration.Hermother’Sparents,AredeliaandJohnSolomonWillis,afterleavingtheirfarminAlabama,movedtoKentucky,andthentoOhio.Theyplacedextremevalueintheeducationoftheirchildrenandthemselves.JohnWillismughthimselftoreadandhisstoriesbecameinspirationforMorrison’S跖愕ofSoloman(1977).ChloeWoffordwasanextremelygiftedstudent,learningtoreadatallearlyageanddoingwellatherstudiesatanintegratedsch001.Morrison,whoattendedHawthorneElementarySchool,wastheonlyAfricanAmericaninher1stgradeclassroom.Shewasalsotheonlystudentwhobeganschoolwiththeabilitytoread.BecauseshewasSOaskedtohelpotherstudentslearntoread.Shefrequentlyworkedskilled,shewasoftenwiththechildrenofnewimmigrantstoAmerica.1ChloeWofford’Sparents’desiretOprotecttheirchildfromtheracistenvironmentoftheSouthsucceededinmanyrespects:racialprejudicewaslessofaprobleminLorain,Ohio,thanitwouldhavebeenintheSouth,andChloeWoffordplayedwitharaciallydiversegroupoffriendswhenshewasyoung.Inevitably,however,shebegantoexperienceracialdiscriminationassheandherpeersgrewolder.Shegraduatedwithhonorsin1949andwenttoHowardUniversityinWashingtonD.C.AtHoward,shemajoredinEnglishandminoredinclassics,andwasactivelyinvolvedintheaterartsthroughtheHowardUniversityPlayers.ShegraduatedfromHowardin1953withaB.A.inEnglishandanewname:ToniWofford(Tonibeingashortenedversionofhermiddlename).ShewentontoreceiveherM.A.inEnglishfromCornellin1955.AfterteachingforsometimeatTexasSouthernUniversity,shereturnedtoHowardUniversityandmetHaroldMorrison.Theymarried,andbeforetheirdivorcein1964,ToniandHaroldMorrisonhadtwosoils.Itwasalsoduringthistimethatshewrotetheshortstorythatwouldbek:omethebasisforherfirstnovel,TheBluesteye.In1964,shetookajobinSyracuse,NewYork,asanassociateeditoratRandomHouse.Theresheraisedhersonsasasinglemom,andcontinuedtOwritefiction.In1967,shereceivedapromotiontosenioreditorandgotamuch-desiredtransfertONewYorkCity.TheBluestEyewaspublishedin1970.Thestoryofayounggirlwholoseshermind,thenovelwaswellreceivedbycriticsbutfailedcommercially.Between1971and1972,MorrisonworkedasaprofessorofEnglishfor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PurchasewhileholdingherjobatRandomHouseandworkingonSula,anovelaboutadefiantwomanandherrelationswithotherblackfemales.Sulawaspublishedin1973.Theyears1976and1977sawMorrisonworkingasavisitinglectureratYaleandworkingonhernextnovel,SongofSolomon.Thisnextnoveldealtmorefullywithblackmalecharacters.AswithSula,Morrisonwrotethenovelwhileholdingateachingposition,continuingherworkasaneditorforRandomHouse,andraisinghertwosons.SongofSolomonwaspublishedin1977andenjoyedbothcommercialandcritic,.al。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文章摘要】: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文字创作出多部为黑人解放而疾呼的力作。
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当下,国外对其的研究聚焦于于女性主义,种族歧视,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国内对其的研究集中于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基于国内外对于《宠儿》的研究,通过对《宠儿》故事情节和黑人女性形象的探讨,运用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概念和弗朗兹·法侬的民族文化观点,研究黑人的身份建构问题,从而揭露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的身心伤害和黑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讨论黑人在蓄奴制之下变成文化上的“孤儿”,白人阴影下的他者的事实,并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一、托尼·莫里森与《宠儿》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也是举世公认的最优秀小说家之一。
她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探索非洲民族在美国的身份认同困境,尤其着眼于黑人女性的悲惨经历,致力于揭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于非洲民族的迫害。
同时,她带着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将非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于作品之中,为非洲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做出努力。
托尼·莫里森共出版11部杰出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宠儿》等。
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非裔女作家。
《宠儿》发表于1988年,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她凭借这部作品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
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塞丝的黑人女性逃脱奴役的故事。
在小说的开端,塞丝已经成功逃脱奴役,自由地生活了十几年。
但她的家庭早已分崩离析——她的婆婆贝比·萨格斯早年间去世了,两个儿子由于惧怕房中幽灵的骚扰而选择离开。
目录一、《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女性形象研究》………………………………….1-16二、《海明威的死亡哲学》………………………………………………….…….17-29三、《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诗歌的种族意识研究》…….……..30-52摘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是在蓄奴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双重夹缝中的产物。
不仅着重揭示了蓄奴制对美国黑奴尤其是女黑奴所造成的肉体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劫掠,还大量体现出了女性与自然,个人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和相互间的依存关系。
本文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宠儿》中的四个女主人公:赛丝、贝比·萨格斯、宠儿和丹芙的形象分析,来揭示《宠儿》中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及莫里森对黑人女性和黑人文化出路问题的探索。
第一部分为莫里森文学生涯介绍和《宠儿》的创作背景分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美国女性黑人在南北战争后的生存环境,并联系文本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及环境对小说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中心—《宠儿》中四个主要女性人物的形象分析,并通过当时文化背景等方面阐释创作四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原因;第四部分为总结,得出托妮·莫里森的创作理念和对黑人女性发展、黑人文化出路的答案。
关键词:《宠儿》,黑人女性身份,种族Analysis on female characters in Beloved of Toni Morrison Abstract:Beloved is one of the famous novels of American black female writer Toni Morrison. The story is based on special period of Slavery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the product of both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gender oppression. This novel not only reveals the cruel plunder the Slavery pressed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especially black women, but also reflects close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female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nalyses four main female characters: Sethe, Baby Suggs, Beloved and Denver in the novel Beloved from perspectives of feminism and racism. Toni Morrison searched answers to what is black female’s identity and how to preserve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The first par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oni Morrison’s writing career and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Beloved. The second part I will introduc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merican black women lived in after the Civil War. From analyzing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American black women, we can get some inspiration on the personality and destiny of the four main female characters. 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article, which analyses the four main female characters along with cultural backgrounds at that time. The last part we can come to a conclusion of Toni Morrison’s answer to those questions.Key words:Beloved,black female identity,race引言: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第31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Vol. 31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09 ────────── 收稿日期:2009-01-09作者简介:李东风(1980-),男,河南濮阳人,文学硕士,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托尼•莫里森《爱》中黑人女性形象分析李东风(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摘 要: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爱》中刻画了两个性格、命运完全不同的黑人女性:梅和朱尼尔。
通过女权主义的方法,分析这两个黑人女性形象,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托尼•莫里森创作中的女权主义倾向。
关键词:女性形象;天使;妖妇;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 I 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4-0020-03An Analysis of Black Women Figures in Toni Morrison’s LoveLI Dong-fe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Yancheng Jiangsu 224002, China)Abstract: In her latest novel Love , Toni Morrison depictes two black women figures who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destini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May and Junior. May is submissive to her husband and father-in-law in almost everything. Junior, on the other hand, has strong rebellious spirits to patriarchal ideas, ignoring all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on black women by the black community. It intends to analyze the two figures with the help of feminist approach, hence discusses the feminist tendency in Toni Morrison’s literary creation.Key words: female image; angel; sapphire; feminism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文学舞台上的一名杰出的小说家。
沉重的记忆——记忆理论视野中的托尼莫里森小说解读
王敏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 记忆理论的术语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常常被作为描述性的词汇来借用,但真正对之作一个理论梳理和批评应用的文章却十分鲜见.在记忆理论领域中,着重研究集体记忆理论的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开创者.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王敏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奶娃·戴德的重生——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J], 林文韵
2.女性空间的重构——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生存空间解读 [J], 张巧欢
3.历史记忆的重构——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新历史主义书写 [J], 段朝霞;陈亚萍
4.双性同体视野下的美国黑人社会——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美学解读 [J], 庞敬春
5.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多元文化解读 [J], 吴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8卷 第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1 2019年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1-0060-03解析莫里森小说中花语展示的女性宿命徐 杨(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摘 要: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大量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艰苦生活的黑人女性形象, 旨在展示黑人女性在成长历程中所遭受的精神伤害及其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其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金盏花,《爵士乐》中的雪花及《爱》中的浪花等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分别预示着各个主人公的最终宿命,深刻揭示了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的黑人内心世界的困顿和挣扎,提出保留黑人文化对黑人民族的生存及独立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文化;宿命;心理;花语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The Females’Destiny Symbolizedby Flowers in Morrison’s WorksXU Y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159)Abstract:Toni Morrison successfully shapes a lot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her works, who are struggling to live under the double oppression of race and gender, and therefore presents the spiritual trauma the black women suffered and its subsequent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There are many flower images in her novels The Bluest Eye, Jazz and Love, which respectively indicates each heroine’s destinies, and deeply reveals the mental confusion and disorder imposed by the dominant culture on the black.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etention of black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rvival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black race.Key words:culture; destiny; psychology; language of flowers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8-08-27徐杨(197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人际关系理论下《最蓝的眼睛》中的女主人公悲剧命运解读作者:薛爽陈连丰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作为诺贝尔文学史上第一位美国非裔女性获奖者,托尼·莫里森是当代非裔美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最蓝的眼睛》是她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名叫佩克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命运故事,揭示了种族歧视背景下美国黑人的悲惨境遇。
本文旨在以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解读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社会和家庭影响下最终精神失常的悲惨命运。
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后,她的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来研究莫里森的文本,大多数是基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批评理论。
近年来,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不断发展,早期的精神分析批评学家更注重人格结构而忽略了人际互动的影响,沙利文则认为人类的生活不能与他的社会交往相割裂,这意味着人格发展依赖于人际关系,人格类型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密度。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精神分析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哈里·沙利文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佩克拉悲剧命运的人际成因。
一、白人文化:白人至上的主流观念尽管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就宣布废除奴隶制,但白人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最蓝的眼睛》开篇于1940年的秋天,当时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就是像白人女童星秀兰·邓波儿所代表的那样——拥有蓝色的眼睛、金色的秀发和浅浅的酒窝。
在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中,社会环境对人的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塑造作用。
在如此的白人文化影响之下,佩克拉潜移默化地对秀兰·邓波儿产生了一种移情,她在心目中将秀兰·邓波儿定义为美丽的符号,如果她想得到他人的喜爱就要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
在故事中,莫里森曾多次描写了佩克拉对秀兰·邓波儿的羡慕之情:“弗里达用盘子给她端来四块全麦饼干,用印着秀兰·邓波儿头像的蓝白色杯子盛来牛奶。
她喝牛奶花了很长时间,还满怀爱意地看着秀兰·邓波儿带着酒窝的脸蛋。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一位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她以描写黑人社会和黑人个人经历而闻名。
她的作品中经常涉及一系列黑人创伤,从奴隶制度到种族歧视,从内心压抑到身体伤害。
以下是对托尼·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创伤的综述。
首先是奴隶制度的创伤。
在《宠儿》(Beloved)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描写了一个黑人女性的故事,她逃脱了奴隶制度,并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个自由的生活。
过去的创伤仍然追逐着她,她被逼迫杀死自己的孩子,以免他们重返奴役生活。
这个故事展示了奴隶制度对黑人社区造成的巨大伤害和心理创伤。
其次是种族歧视的创伤。
在《乌托邦》(Paradise)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描绘了一个由黑人组成的小镇,他们试图逃离白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他们发现即使在相对独立的地方,他们仍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恶意的污蔑。
这种种族歧视对个人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令他们无法摆脱。
第三是内心压抑的创伤。
在《蓝色眼睛》(The Bluest Eye)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一个年轻黑人女孩的故事,她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厌恶,并希望自己能拥有白人的外貌和特权。
她认为自己的黑人身份是自己所受创伤和不幸的原因。
这个故事揭示了种族自卑的心理创伤,以及内心压抑的悲伤和恐惧。
最后是身体伤害的创伤。
在《亲爱的》(Dear)小说中,莫里森描写了一位黑人女性的故事,她被丈夫残忍地虐待。
这个故事展示了家庭暴力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创伤。
莫里森揭示了对妇女的身体伤害和镇压,以及在黑人社区中长期存在的暴力文化的问题。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了对黑人创伤的描绘。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她向读者展示了奴隶制度、种族歧视、内心压抑和身体伤害对黑人社会和个人的巨大伤害。
她的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黑人所受的苦难,也提醒我们思考和反思种族关系的问题,并呼吁消除这些创伤并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托尼莫里森短篇小说《宣叙》中的陌生化艺术探析刘微【摘要】《宣叙》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唯一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两位主人公对麦吉的种族身份以及踢到麦吉事件的记忆偏差.该小说抹去故事人物的种族密码,表达了莫里森对待种族关系的独特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文本,探讨小说的陌生化艺术,从而揭示小说表达的种族平等、融合的思想.【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7【总页数】3页(P22-23,26)【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宣叙》;陌生化;叙述策略;种族关系;主题【作者】刘微【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托尼·莫里森能够成为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莫里森对黑人文学的独特理解。
在《宣叙》中,莫里森并没有强调二元对立的种族关系,而是进行超越了种族范畴的人文思考。
莫里森曾在《在黑暗中游戏》中宣称:“我所写过的唯一一篇短篇小说《宣叙》尝试抹去涉及两个不同种族人物故事的全部种族密码,虽然对于人物自己来说种族身份总是关键的。
”[1]本文希望借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从小说的叙事策略、人物的种族身份、小说主题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探寻小说的文学性,更深刻地解读《宣叙》的内涵。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2]86相对于习惯和传统而言,要想发现艺术,需要从新的视角去探索,也就是将事物艺术化。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8年第2期(总第123期)托尼#莫里森小说5宠儿6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马应心(德州学院,山东德州 253023)收稿时间:2007-12-10作者简介:马应心(1966-),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外事处处长,副教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西方文化。
摘要:托尼#莫里森在小说5宠儿6的叙述中从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挖掘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黑人女性摆脱梦靥般悲惨命运,追求解放与独立的强烈愿望。
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观点解读该部小说,提供了理解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新视角。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5宠儿6;生态女权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8)02-0102-0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重要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代表作5宠儿6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已经跻身现代文学经典之列,西方许多大学文学系的现代派文学、意识流小说、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课程均将其选入必读书目。
一直以来,研究者多从重写非洲文化,表现族裔话语的角度解读这部现代经典,而很少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
因此,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对5宠儿6进行新的解读。
一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一词是由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索瓦#德#伊奥布妮在5女性主义抑或死亡6(La Feminism ou la mort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她把生态理论和女权理论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某种天然的联系。
伊奥布妮指出,父权制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一方的解放不能脱离另一方的解放。
(Gates,1998:15-17)在文学中,女性被/自然化0、自然被/女性化0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象征和语言的联系。
自此,生态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在西方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特别是妇女)从各个角度切入到这一思想态度中,包括环境运动、非传统政治以及女权主义的精神运动,但伊奥布妮的作品仍被视为西方生态女权主义观点的重要先驱。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作者/李晓玲刘明托妮·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原名克洛艾,沃福德,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钢铁工业小城罗伦。
莫里森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美国俄亥俄州度过的。
1949年,她考入霍华德大学——一所专门为黑人开设的学校进行英语和古典文学研究。
1953年,她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著名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英语专业,1955年开始写研究生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自杀问题并获得硕士学位。
1955-1957年莫里森在南得克萨斯大学任教。
1957-1964年间,她任教于霍华德大学——她的母校,在此期间,莫里森遇见建筑师哈罗德并结了婚,婚后生下两个儿子。
1964年,她与丈夫离婚。
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
离婚后的痛苦导致莫里森花大量时间从事创作,以此作为精神寄托,这也是她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一年半后,她来到纽约州中部叙拉古,开始她的职业生涯。
作为一个在兰登书屋出版公司的编辑,她主编了《黑人之书》,这本著作记叙了300多年来美国黑人的生活、文化、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莫里森在霍华德大学任教期间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于1970年出版并且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在1973年出版,使她赢得了全国的赞誉,还获得了1975年全国图书奖中小说类奖项的提名。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自1977年出版后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和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奠定了莫里森在美国文坛的地位,表明莫里森的创作开始进入主流文学界的视野。
她的其他作品包括《柏油孩子》(TarBaby,1981)、《爵士乐》(Jazz,1992)、《天堂乐园》(Paradise,1998)、《爱》(Lov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