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_莫里森

  • 格式:ppt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4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记忆缺失症的方法就是借助记忆, 即“重现历史”的方法。虽是对历史的 重现,但目的却是治愈历史创伤,从历 史中走出,面向未来。 唤醒人们记忆、迫使人们重回历史场景 的是“娇女”,她成为了把人物由过去 的记忆引向未来生活、由分裂自我导向 完整性自我的桥梁。


在《娇女》中,“娇女”的重要功能就 是开启人们的记忆,或者说,“娇女” 就是记忆本身。 “重新记忆是一种重新生活,不仅仅是 记忆,奴隶叙事也不是记忆,而是重新 生活。”
记忆的负担和疗救功能



莫里森 :“小说中的人物不愿回忆,我不愿 回忆,黑人不愿回忆,白人不愿回忆,我是说, 这是全民族的记忆缺失症”。 莫里森所说的“记忆缺失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既指向黑人群 体,从另一层意义上,也指向美国这个国家。 莫里森:“我们生活的美国是一个过去总是被 抹去、将来总是清白无辜的地方,其间尽管移 民们来来往往,但是美国历史总是清清爽爽的。 过去不在场、或者被浪漫化。这个文化不鼓励 评述过去的真相,更不会接受关于过去的真相。 与30年前相比,现在记忆处于更加危险的境 地。”
(三)艺术特征


1.充满非洲文化的艺术元素。 (1)、非洲文化中的口语特征 呼唤与应答(call-and-response)模式 “林间空地”布道 : 她喊道:“让孩子们过来!”他们就从树林里跑向她。 “让你们的母亲听你们大笑。”她对他们说道,于是树 林鸣响。大人们看着,忍俊不禁。然后,“让男人们过 来。”她喊道。他们从嘹亮的树林里鱼贯而出。“让 你们的妻子和孩子看你们跳舞。”她对他们说,于是大 地在他们脚下震颤。最后她把女人们唤来。“哭,”她 向她们吩咐道。“为了活着的和死去的,哭吧。”于是 女人们还没捂上眼睛就尽情号哭起来。 小说接近尾声时的驱魔场景



主人公 Pecola (佩科 拉 )、叙述者Claudia (克劳蒂亚) 小女孩对蓝眼睛的热望 铭刻着黑人面临白人文 化侵越时思想上的混乱 和价值观的错位。 莫里森用四季来命名小 说的四个部分,其用意 在于要凸现佩科拉悲剧 的不可避免性。

《秀拉》 创作于1973 掀开黑人女性文学 批评的新篇章
(一)Plot Summary(情节)


地点:Cincinnati(辛辛那提)、124 Bluestone Road(蓝石路124号) 主人公:Sethe(瑟思)、Denver(丹 佛) 、Baby Suggs(贝比· 莎格斯) 、 Paul D (保罗迪) Mr. Garner„s(加 腊) 、Halle(霍尔) 、 Schoolteacher(教师) 、Stamp (斯坦普)、Ella (艾拉)、Mr. Bodwin (鲍德温)、


第三,“娇女”代表了黑人现实中仍就 在遭受的不平等的苦难,是过去苦难的 延伸。 娇女是每个人的娇女,是每个黑人心目 中那段惨痛的历史记忆。
(三)Theme(主题)


1.黑人分裂自我的重新整合。 莫里森:“我热爱我的人民,我首先是 作为一个黑人,一名黑人女性在写作。” 《娇女》的开篇题词“六千万甚至更多” 莫里森:“种族主义的创伤,对种族主 义者和牺牲者,都是自我的严重分裂, 对我来说永远是导致精神病的原因(而 不是症状)”。


6、《爵士乐》:主要是从叙事特点角度 去论述。 7、《乐园》 8、《爱》 9、《恩惠》



标志着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艾里 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1993年,被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她是 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也是继赛珍 珠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美国女性作家。 女作家艾丽丝· 沃克赞美她:“没有人比托 尼· 莫里森写得更美,她始终不懈地探索非洲 裔美国人的复杂性、恐惧和生活中的爱。无理 的批评没有阻止她,过分的赞美也没有使她跌 倒,她是配得上这一荣誉的作家。”
(二)娇女是谁?



首先,“娇女”是瑟思用锯锯断喉咙、 可能已经会爬的那个女儿的幽灵。 其次,“娇女”是死在贩运非洲黑人的 海上中间通道上的一个幽灵,是所有死 于种族主义酿造的灾难中的黑人的化身, 具有超越个体命运的普遍意义。 “他们没有与我沾亲带故,但依然是我 的骨肉亲人;他们没有享受娇宠溺爱, 但依然是我的爱子娇女。”——《圣 经· 罗马书》
托尼· 莫里森


Toni Morrison (1931 ——), 美国黑人女作家 1993年,获得了诺 贝尔文学家,是诺贝 尔文学史上第一位黑 人女作家
生平
1、1931年出生于俄亥俄州的诺兰(Loran Ohio) 2、先后受教于豪伍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 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rsity) 3、后授书于南德州大学(Texas Southern University) 豪伍德大学 4、还曾任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阿本尼 分校和拉杰斯大学(Rutgers Univ University ) 5、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古典文学教授。
莫里森作品及其研究的译介出版



1980年到80年代中后期,译介主要限于对 部分书名的翻译和对部分作品的简要介绍 1984年,吴巩展选译了Tar Baby的第九章, 译名是《黑婴》 1993年莫里森获诺贝尔奖后作品开始增加 21世纪,国内译届对莫里森的关注持续升 温



莫里森文论翻译,主要有三篇 1、盛宁节译莫里森的获奖演说词“剥夺的语 言和语言的剥夺”(The Looting of language) 2、陶洁翻译了莫里森的文论《黑暗中的游戏》 中一个章节“令人不安的护士,心底善良的鲨 鱼”(Disturbing Nurses and Kindness of Sharks) 3、陈陆鹰、汪立新翻译了莫里森的文论《黑 人的存在不可忽视》
2.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Solidarity


“未来是夕阳残照,往事应该抛在身后” “女人们放声齐唱,寻求那绝妙的和声, 寻求那胜过语言的音调、音符和音量”。 归来的保罗· 迪告诉瑟思“瑟思,你最宝 贵的,是你,是你”


3.Slavery's Destruction of Identity 4.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Solidarity 5.The Powers and Limits of Language


《乐园》(Paradise,1999) 《爱》(Love,2003) 《恩惠》(A Mercy,2008) 短篇小说《宣叙》(Recitatif,1983)
2、剧本 《梦想与埃默特》(Dreaming Eemmnet,1985)

3、童话诗 大盒子(The Big Box,1988) 4、编辑出版了黑人丛书以及《种族正义、性 别权力:论安尼塔· 希尔,克拉伦斯以社会现实 的建构》(Race-ing Justice, En-Gendering Power: Essays on Anita Hill, Clarence Thom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1993 )

写作主题


1、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
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那些不是黑人,不 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 广领域


2、种族与苦难
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 这样的双重弱势群体的观照和关怀,为她们和她 们的心灵修史


3、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
莫里森的创作目的是“在这个人人都不同程度 受害的世界上完整的生存”

《所罗门之歌》 创作于1977年 运用神话和民间传 说以及形象的手法

《柏油娃娃》 创作于1981 非洲民间和神话故事 的体现

《宠儿》 创作于1987年 历史性小说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爵士乐》 创作于1992年 到现在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
莫里森主要作品的分析解读
二、Beloved( 《娇女》 或《宠 儿》)


原型:女奴玛格丽特· 加纳 的故事 Morrison later told that "I thought at first it couldn't be written, but I was annoyed and worried that such a story was inaccessible to art." 莫里森在她《娇女》所要表现的不是奴隶制度, 而是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奴隶们的生活状态。莫 里森的创作意图是要“虚构她的生活” 。最 为重要“通过想像的方式来解构并重构现实”, 探求人物的心理,展现“黑奴的内心生活”



1、《最蓝的眼睛》:研究主要集中在主 题分析、创作手法和人物分析 主题研究主要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 创作手法:小说的结构评析和对象征意象 的分析 单独对人物分析比较少



2、《秀拉》:国内研究主要是主题分析、 叙述特征分析和女性主义等方面 主题分析主要是女性的自我建构和价值 实现 特征分析中叙事特征分析相对较多



访谈录的翻译资料有四篇 1、余正、邹旭东翻译的尼利· 麦凯与莫 里森的访谈录 2、王家湘摘译的“访托尼· 莫里森” 3、少况译的托马斯· 勒克莱尔与莫里森 的访谈录“语言不能流汗” 4、托马斯· 勒克莱尔采访的
莫里森生平、思想和创作的总体研究




1、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开始对莫里森进 行零星介绍 2、1993年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国内 对莫里森的研究逐渐增加 3、1999年,国内的莫里森研究出现重大突破。 王守仁和吴新云《性别· 种族· 文化——托尼莫 里森的小说创作》 之后,关于莫里森的研究开始丰富起来



3、《所罗门之歌》:主要是研究其主题、 人物、创作手法和神话原型 创作手法的研究很多,视角各异 人物分析从女性和男性两种不同的视角 进入 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

4、《柏油娃娃》:主要是解读隐喻性和 神话原型以及从性别种族文化方面的分 析。



5、《宠儿》:莫里森分析研究最多的作品。 大多数是从创作手法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 创作手法上关注比较多的是创作角度、叙述策 略和象征意象 思想内容主要是对主题和内容的分析 专门研究《宠儿的论著》,胡笑瑛《不能忘记 的故事;托尼· 莫里森<宠儿>的艺术世界》


4、爱
莫里森的作品,爱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家庭的 关爱,社区黑人的集体关爱,民族之间的爱, 对自己的爱


5、历史
美国黑人如果不愿意接受历史,无论他们到哪 里,到那块大陆都不会有未来。接受自己的过 去——自己的历史——并不等于要沉溺其中, 而是要学会在其中受益。


6、魔幻与现实交替
将现实主义和黑人神话结合在一起
主要作品



1、小说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s,1970) 《苏拉》(Sula, 1973)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 《柏油娃娃》(Tar Baby,1981) 《宠儿》(Beloved,1988) 《爵士乐》(Jazz,1992)


(2)、非洲的自然崇拜 水在非洲神话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流动 无形、滋养万物,是让非洲黑人充满敬畏 的东西。水还是阴阳两界之间的界限,是 生命之源,也是最后的归宿 树的形象

在白人种族主义者的现实暴力和话语暴 力之下,黑人的自我破碎了,在身体上 获得解放以后,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总是 沉浸在过去的纠缠之中,无法以完整的、 主体性的自我走向未来。黑人们必须走 出历史的梦魇,才能开始现在和未来的 生活。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此,莫里森的概括一针见血,“解放 自己还不算难,要做那解放了的自我的
种族主义话语下自我的破碎

斯坦普 “在白人心目中,不管你言行举 止怎样,在每张黑色的皮表下,都藏着 一座莽林:那儿奔驰着不可行舟的急湍, 啼叫着在树间荡秋千的狒狒,酣眠着各 种毒蝎猛蛇,生长着即将滴淌乳白色甜 汁的红桉。……不过,这座莽林,不是 黑人从那安全的地方带来的,而是白人 们强行栽在他们体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