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宠儿》
- 格式:ppt
- 大小:259.50 KB
- 文档页数:57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母爱之善与恶——评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杜芬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摘 要: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创作的《宠儿》是一部充满对奴隶制度的血泪控诉的长篇小说,作者将这段沉重的历史,通过女主人公塞丝的异化的母爱呈现给读者。
母爱在其笔下,演变成一种血腥的杀女行为。
在对塞丝的爱与恶的探讨过程中,我们体谅到那个时代作为黑人母亲的悲哀与无奈;同时,我们也更清楚地看见那段让所有黑人不愿回顾却无从忘却的屈辱历史。
关键词:宠儿;母爱;异化;奴隶制作者简介:杜芬(1987-),男,江苏睢宁人,本科,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高职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06-02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宠儿》取材于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的真实故事。
如何让奴隶制的罪恶触目惊心,莫里森运用了各种艺术上的表达技巧和情节上的精心构建。
其中对母爱异化的描绘,是作者反映主题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宠儿》中,发生母爱异化的,是一位黑人奴隶母亲塞丝,这位母亲为了女儿幸福,为了个体自由,为了奴隶解放,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女婴,在她身上激化出了最感人的母爱,和最震惊的杀戮。
这种行为,是爱还是恶?是值得敬慕还是值得批判?世事有因才有果,撇开如何评价不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种让人难以形成统一评判的行为本身的背后,有着怎样一个曲折的、悲怆的形成过程。
一、寻求自由的失败经验塞丝是作品中的叙述者之一。
作为一个女黑奴,塞丝的一生充满悲惨,莫里森并没有直接将这名女黑奴的经历记录下来,而是通过丹芙、保罗•D等他者在来回穿插的记忆碎片中,一点一点地复原拼整齐展现给读者。
这种将叙述权威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作者本人的表现方法,让读者更贴近真实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塞丝所遭受的非人虐待,莫里森仅用一棵“树”来暗示,并且是通过曾经帮助过她的女白人爱弥的描述来展现的:一棵树,露。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与性别压迫的经典作品。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宠儿》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主人公如何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主人公塞丝所面临的双重桎梏主要表现在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上。
作为黑人女性,她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饱受歧视与压迫。
在种族问题上,黑人被剥夺了尊严与权利,被视为低人一等。
在性别问题上,女性则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自主权与话语权。
塞丝所面临的正是这种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的困境。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种族与性别的压迫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在《宠儿》中,这种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
塞丝在遭受白人奴隶主的压迫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与自我认同,认为女性应该摆脱种族与性别的束缚,争取自身的尊严与权利。
四、挣脱桎梏,重建精彩人生面对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塞丝选择了勇敢地抗争。
她通过自我救赎与帮助他人来摆脱桎梏,逐渐找回自我价值与尊严。
在小说中,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从最初的无奈与屈服,到后来的勇敢与坚强,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与重塑。
此外,她还通过与其他黑人女性的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为黑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五、结论通过对《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不断寻求自我救赎与自我认同。
而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她通过勇敢地抗争,逐渐摆脱了桎梏,实现了对自我的重塑与认同。
同时,她也为我们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通过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压迫,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宠儿25年来美国最佳小说第一名英文书名:Beloved作者: (美)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主要内容: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令人触目惊心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追踪而至。
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而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和塞丝、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
她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不但加陪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包罗,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
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全书充满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
作者简介:托妮·莫里森,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193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曾担任蓝登书屋编辑、资深编辑,1989年起任曾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主要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
曾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评论协会奖等多项大奖。
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唯一黑人女作家。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小说完成于1987年,1988年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
2006年,《纽约时报》召集美国125位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及文坛泰斗等选出自己心目中“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宠儿》以最高得票名列第一名。
媒体评论:一部闪耀当代、不可思议的非凡杰作!——纽约时报一部惊世之作,难以想象没有它的美国文学是什么样!——洛杉矾时报残酷而有力!令人如痴如醉的故事,读之使人战栗!——人物真正有力量的作品,写得真是精彩!——华盛顿邮报托妮·莫里森是当代重要的小说家,更是美国文坛的主角。
——纽约时报书评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ISBN:7544234762定价:25元在线阅读: /serialize-id-5750.html宠儿托妮·莫里森1983年,我丢掉了工作--或者说辞去了工作。
托妮·莫⾥森《宠⼉》的象征含义解析2019-06-02⼩说《宠⼉》是美国⿊⼈⼥作家托妮·莫⾥森的代表作,讲述了⿊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
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险踏上逃亡之路。
最终,逃亡的奴⾪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主的追捕,为了不让⾃⼰的孩⼦和⾃⼰⼀样遭受奴⾪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的孩⼦。
多年来,成为⿁魂的孩⼦“宠⼉”返回⼈间向⾃⼰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
在⼩说的结尾,⽣活在⿊⼈社区的妇⼥共同努⼒终于将“宠⼉”赶⾛,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的⿁魂。
⼀、跨越时空的“宠⼉”“《宠⼉》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虽然当时奴⾪制已经从法律上被废除了,但是它对⿊⼈造成的⼼理创伤却是巨⼤的。
在《时代》杂志邦妮·安杰罗对莫⾥森的采访中,她曾谈到美国⼈试图抑制有关奴⾪制的愿望。
根据莫⾥森的看法,在美国对⾮洲⼈和美籍⾮洲⼈奴役的那段历史是‘书中⼈物不想记忆的,我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
”[1]正如出现在⼩说中的塞丝和保罗·D⼀样,对于这样⼀段不堪回⾸的历史,很多⼈选择了回避,即便是曾经遭受了严重伤害的⿊⼈群体也不愿意直接⾯对悲伤的过去。
但莫⾥森没有遗忘,她⽤⾃⼰⼿中的笔去直接记述了美国社会曾经上演的⼈间悲剧,迫使阅读⼩说的读者承认奴⾪制度曾经存在过,并且这⼀制度所产⽣的后继影响仍旧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
为了能够让不愿意⾯对历史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莫⾥斯采取了全新的策略,这就是彻底改造“宠⼉”的⾯貌。
⼩说《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的事件改编的,这是⼀段美国历史的⿊暗岁⽉,不仅在⿊⼈族群的⾁体和⼼灵中投下了阴影,也深深地打击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在莫⾥森的笔下,“宠⼉”更多地被理解为⿁魂,但她的⾝上并⾮没有⼀丝⼀毫的⼈类特征。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宠⼉”描绘成为既具有⿁魂特征的存在,⼜似乎保留着⼈类特性,使得“宠⼉”不再是某⼀历史事件中被杀害的婴⼉,⽽是跨越时空的“宠⼉”。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书里的故事就像一把锐利的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给勾住了。
讲的是奴隶制时期那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事儿。
塞丝,这个女主人公,她的经历就像是被命运无情地扔到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遍体鳞伤,但又顽强得如同荒野里的荆棘。
莫里森写那些奴隶的生活啊,真的是细致入微到让人害怕。
就好像她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黑暗过去的大门,里面弥漫着血腥、绝望和无尽的屈辱。
那些白人奴隶主就像是一群恶魔,在无辜的黑人身上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和生命。
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遭受奴隶制的折磨,居然选择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这得是怎样一种深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母爱啊!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这简直是对奴隶制最悲愤的控诉。
再说宠儿这个角色,她就像一个神秘的幽灵,从过去的黑暗中飘然而至,搅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她到底是塞丝死去女儿的冤魂归来,还是塞丝心中愧疚和痛苦的具象化呢?莫里森就这么巧妙地让这个人物模棱两可,就像在雾里给我们看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让我们不断地去猜测、去思考。
我感觉宠儿就像一个漩涡,把所有人的秘密、痛苦和希望都卷了进去。
而且这书的语言也特别有味道,就像是从黑人民间故事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花异草。
有时候它是那种沉重的、压抑的,就像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天空;有时候又突然变得充满诗意,像在黑暗中透出的一丝温暖的阳光。
莫里森用词可太有讲究了,那些描写奴隶们情感的词汇,仿佛能让我直接摸到他们颤抖的灵魂。
《宠⼉》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2019-03-02摘要: 托妮·莫⾥森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作家。
其巅峰之作《宠⼉》运⽤了⼤量象征⼿法,对深化和充实主题起到了点睛作⽤。
本⽂通过详细分析《宠⼉》中主要事物和⼈物的象征意蕴,旨在揭⽰其深刻的主题、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说《宠⼉》象征意蕴事物⼈物托妮·莫⾥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作家。
莫⾥森作为⼀名⾮裔美国⿊⼈作家,始终从美国⿊⼈的历史和现实⽣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并“以其丰富的洞察⼒和诗情画意的⼩说把美国现实的⼀个重要⽅⾯写活了”(雷格,2000)。
⼩说《宠⼉》(Beloved)发表于1987年,⼩说以⼀个⿊⼈母亲杀婴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了奴⾪制在⿊奴⼼灵上所留下的巨⼤创伤。
该书展⽰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为莫⾥森赢得了普利策奖。
象征,作为⼀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法,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等来暗⽰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说充满⼤量象征意象,从树、⽔、红丝带到⼈物、房屋,遍布全⽂,相互呼应,莫⾥森“以诗话现实主义的⼿法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象与⿊⼈历史⽂化和主⼈公的⼼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神话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经历的诗⼀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
本⽂主要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物,揭⽰其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
⼀、事物的象征意蕴许多事物在⼩说中多次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蕴,既为情节发⽣提供了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1.“甜蜜之家”“甜蜜之家”是塞丝在奴⾪制下⽣活过的⼀个南部种植园,⼀个美好的名字。
那⾥有如天堂般迷⼈的风景,似乎是⼀个甜蜜⽽温暖的港湾。
正是在这个所谓的“甜蜜之家”,六个⿊奴没有任何⾃由,只有⽆⽌尽地“被租⽤,被出借,被购⼊,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浅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暗示语言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成功地揭露了黑人奴隶制和白人奴隶主对美国黑人奴隶的摧残与迫害,描述了受压迫的美国黑人不甘地呐喊与坚强的反抗,反映了黑人女性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和分裂扭曲的心理思想。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莫里森以巧妙的叙事风格、形象的语言表述、象征性的人物代表以及独特的数字运用给出了读者们一个有一个的暗示。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宠儿》反抗悲惨提到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非《宠儿》莫属。
1987年,莫里森完成了对《宠儿》的创作,并于1988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从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学史的不朽之作。
作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以历史中的马格丽特·加纳故事为背景,在《宠儿》中讲述了一位充满母爱却宁可杀害自己的孩子,也不愿他们被人奴役的黑人女性的悲惨人生。
故事要从这位黑人母亲的出逃说起: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孩子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谁知18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和塞丝、塞丝的女儿彤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
她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关爱,甚至纠缠和引诱保罗·d,妄图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以报复母亲曾经对她的伤害与抛弃。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莫里森以巧妙的叙事风格、形象的语言表述、象征性的人物代表以及独特的数字运用给出了读者们一个有一个的暗示。
首先,通过故事人物的回忆与交谈,小说情节不断在过去与现实之间飞速变换,情景镜头也在时间上持续切换。
作者这类叙事手法极好的加强了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通过隐喻的鬼魂直接暗示着读者:尽管塞丝很想忘掉悲伤恐怖的过去,她至今仍难逃过去的恶劣影响;而这些恐怖的影响力都从塞丝婴儿鬼魂的小小身体里迸发出来;死去的婴孩并没有孤独地离开这个家,而是重新渗入到他们的新家、新生活里,无论她是否以魂体存在,她都存在于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塞丝的心灵深处。
《宠儿》个人读书心得体会5篇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黑人处在美国发家史中的黑人们的身心之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宠儿》个人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宠儿》个人读书心得体会1淡雅隽秀的封面,亲昵的名字,刚拿到书时看着封面有种淡淡的喜悦,以为这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殊不知,这是一个悲痛的故事。
就如很多人评论那样,这是一本很震撼人的书。
作者运用了一种很奇特的描述方式,在刚开始时看着很是迷糊,不知道究竟正在述说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不同人物梦呓般的回忆,让你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你所能找到的只是一截一段的碎片,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好奇心要继续探讨下去,很容易在一开始就放弃了,而这样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震撼之处了。
正是她的描述方式,让故事更为壮烈。
从小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对黑人的悲惨经历一般都只是一笔带过:被奴役被贩卖,这样抽象而笼统的说法引不起我们太多的悲悯同情,于是一直留在脑海里的他们的苦难都只是像被水打湿扩散的墨迹般的模糊的概念。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本韩国人写的《雨啊,请到非洲来》的书,看到非洲国家人民为了争夺钻石而相互斗殴,童子军残忍地割人耳鼻、断人手足等行径,其实也是让人心有余悸的,很久都无法从她们的惨状里走出来,这是直观地通过眼睛看而从心底里产生的。
而在《宠儿》里,其实每一句话都是从她们不同人物里的心底流露出来的,她们的回忆,她们的渴望,她们所经历的一切,在作者的笔下,不只是文字间的组合,我似乎看到了每一个文字都是在战栗着的,在微微的叹息中向我们传达故事,所以,即使是通过眼睛看到的,眼睛在接触到文字的那一瞬间,眼睛就想要把情感直接展现出来了。
黑人们的经历让人后怕。
难以阐述我自己的感受,因为对比之下,我的悲悯是苍白的,无力的。
在如此巨大的悲痛面前,悲悯显得可笑,所有的情感都黯然失色。
但,除去了塞丝们的爱在那之中仍是鲜活的。
保罗说,你的爱太浓了。
是的,她们的爱都太过于浓烈了,因此所有的悲痛都可被遗忘,被忽略,当她们一次次地回忆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时,爱是使她们出走的唯一动力,为自由而搏动的脉搏。
《宠儿》读后感《宠儿》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它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环境,通过女黑奴塞丝携女逃亡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首先,这部小说的题材独特而深刻。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而莫里森通过塞丝的故事,将这一制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这种深入人心的题材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次,莫里森在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
塞丝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勇敢、坚定、充满母爱,但又备受折磨。
她的经历和悲惨命运令人痛心,但她的坚强和不屈精神也令人敬佩。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世界。
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为小说增色不少。
再者,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
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将塞丝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塞丝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它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由和平等,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总之,《宠儿》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题材、生动的角色形象、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更让我们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一本重要书籍。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托妮-莫里森《宠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宠儿》是托妮·莫里森创作的一部小说,关于《宠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这本书一开头就很抓人,塞丝的故事像一团迷雾里的幽灵船,若隐若现却又透着一股让人无法忽视的沉重。
塞丝这个女人啊,她的遭遇简直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噩梦。
她从奴隶制的枷锁下逃出来,以为能奔向自由,可过去的阴影就像一群甩不掉的饿狼,在她身后穷追不舍。
宠儿这个角色就更神奇了,她像是从黑暗的过去破土而出的一朵诡异之花。
有时候我觉得她是塞丝内心深处无法释怀的痛苦和愧疚的化身,就像你心里藏着一个小恶魔,时不时地跑出来折磨你。
她的出现把塞丝的生活搅得更加天翻地覆,可又好像是在逼着塞丝去直面那些她一直想逃避的过去。
书里描写的奴隶制,那真不是人过的日子。
托尼·莫里森把那些血腥、残忍、毫无人性的场景写得让人忍不住打哆嗦。
就好像她把历史的伤疤硬生生地撕开,把里面的脓血都展现在你面前,还对你说:“看,这就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别想装作看不见。
”我读到那些奴隶们被虐待的情节时,气得直想冲进书里去和那些奴隶主干一架,可又无奈地意识到这是历史,已经发生过了。
不过呢,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在揭露黑暗。
塞丝虽然被过去折磨得千疮百孔,但她身上有一种顽强得像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她对孩子的爱,哪怕在那样的绝境下,也像星星之火,虽然微弱但从未熄灭。
这种爱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黑暗的奴隶制背景下,就像黑夜里的一点烛光,虽然随时可能被吹灭,但只要亮着就给人希望。
而且,托尼·莫里森的文笔真的很绝。
她写的那些句子就像有魔力一样,有时候简单得像日常对话,却能一下子戳中你的心;有时候又像一首深沉的悲歌,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力量。
读她的文字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故事,虽然故事很沉重,但你却忍不住一直听下去。
《宠儿》读后感在拿到这本淡雅隽秀的《宠儿》时,封面上的亲昵名字曾带给我淡淡的喜悦,以为这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然而,深入其中,我感受到的却是一个悲痛的故事。
作者托妮·莫里森以其独特的描述方式,让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
开始时,我对于故事的理解是模糊的,只是随着不同人物梦呓般的回忆,我逐渐被引入其中。
这是一本需要好奇心和耐心去阅读的书,因为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到它的震撼之处。
书中的故事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女黑奴塞丝在逃亡途中因不愿看到孩子重又沦为奴隶,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幼女。
十八年后,这个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
这是一个关于母爱、自由和历史的悲惨故事,让我深感震撼。
在我看来,黑人们的经历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文字都仿佛在战栗着,微微的叹息中向我们传达着故事。
与我之前从历史书上抽象而笼统地了解到的黑人经历相比,《宠儿》更直观地展现出了他们的苦难。
这让我对黑人的遭遇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我感到恐惧、后怕。
在这样的巨大悲痛面前,我的悲悯显得苍白无力。
尽管这是一个悲痛的故事,但在其中,塞丝们的爱仍然鲜活。
这种爱是深沉的、浓烈的,甚至有时是扭曲的。
正是这种爱,让塞丝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也正是这种爱,让她的女儿在死后回来惩罚她。
这种爱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此外,《宠儿》的描述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里森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梦境、回忆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这种描述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也使得读者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其中的意义。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历史和种族、阶级、性别等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解读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面临的双重桎梏,并探讨她们如何挣脱束缚,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女性角色们面临着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
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不仅要承受种族歧视,还要面对性别歧视。
这种双重桎梏使得她们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首先,从种族角度来看,黑人女性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她们的生存状况十分悲惨。
在《宠儿》中,这种种族歧视表现为对黑人女性的侮辱、虐待和剥夺人权。
其次,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往往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在《宠儿》中,女性角色们不仅要面对种族歧视,还要承受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
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母亲、妻子等角色,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她们的种种限制和要求。
三、挣脱桎梏: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宠儿》中的女性角色们并没有放弃挣扎。
她们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并勇敢地挣脱了种族和性别的束缚。
首先,她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在反思中,她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
这种认识使得她们开始勇敢地面对过去,并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她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她们逐渐摆脱了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追求不仅使她们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使她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四、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启示通过挣脱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桎梏,女性角色们在《宠儿》中重建了精彩人生。
这种重建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重要启示。
摘要《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聚焦了美国历史与黑人女性,从莫里森自己独特的角度成功地描绘了奴隶制的残酷和黑人女性自我寻找的心路历程。
小说更是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塞丝在奴隶制影响下从迷失自我到自我意识觉醒、探索直至成功构建主体的自我寻找之路,同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达到了记住过去与忘却过去的和谐统一,指出了团结互助是黑人民族得以生存和强大的关键。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宠儿》;塞丝;自我寻找AbstractBeloved is Ton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which excite people's mind.This work focused on American history and black women, Toni'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feminist ideas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mentality of self seeking and the cruelty of slavery.The novel demonstrates respectively Seth suffering to resist until her self-awareness built. At the same time,Morrison in the novel produce harmony of remember the past and forget the past,she stresses th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survival for black people.Key words : Toni Morrison; black woman; Beloved;Seth ;self - atonement目录一、引言 (1)二、主体的缺失(一)父母之爱的缺席 (1)(二)白人文化的侵蚀 (2)(三)男性的压迫 (3)三、主体的建立(一)内在因素 (4)1.塞丝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探索 (4)2.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5)(二)外在因素 (6)1.民族文化的影响 (7)2.他人的帮助 (7)四、结语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附录1文献综述 (11)致谢 (16)引言《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宠儿》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87年。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而著称,讲述了19世纪末美国俄亥俄州一个黑人家庭的故事。
小说通过主人公塞特的生活经历,探讨了自由、身份、爱情、记忆和历史的主题,同时也揭示了奴隶制对黑人身心的深远影响。
读完《宠儿》,我被小说中所展现的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深深打动。
塞特是一个曾经逃离奴隶制的女性,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她对自由的渴望与对过去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她复杂的心理状态。
小说的叙述方式独特,通过塞特与她的女儿丹芙和宠儿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家庭内部的紧张和冲突,以及个人与历史之间的纠葛。
塞特的形象是小说的核心。
她是一个坚强而又脆弱的女性,她的生活被奴隶制的阴影所笼罩。
塞特对宠儿的复杂情感,既是对过去的恐惧和逃避,也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守护。
她对宠儿的保护几乎达到了极端,这种极端行为反映了她对奴隶制的深刻恐惧和对自由的极度珍视。
塞特的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她的行为常常显得难以理解,甚至有些疯狂。
丹芙是塞特的女儿,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和冲突。
丹芙对母亲的不理解和对宠儿的嫉妒,体现了年轻一代对过去的无知和对自由的渴望。
丹芙的成长过程,也是她逐渐理解母亲和家族历史的过程。
她的故事线展现了新一代黑人女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觉醒和自我寻找。
宠儿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一个神秘的女孩,她的出现和消失都与塞特的过去紧密相关。
宠儿的身份和命运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谜团,她既是塞特过去的象征,也是家族历史的一部分。
宠儿的形象和故事,让读者对奴隶制的残酷和对人性的破坏有了更深的认识。
《宠儿》的语言风格强烈而富有诗意,莫里森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小说的叙事结构复杂,时间线跳跃,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反映了人物记忆的碎片化和历史的不连贯性。
总的来说,《宠儿》是一部深刻探讨黑人女性生活和心理的小说。
翻译BelovedbyToniMorrison 翻译《宠儿》——托尼·莫里森《宠儿》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于1987年发表的一部小说,本文将对该小说进行翻译。
《宠儿》通过揭露奴隶制度的残酷性,探究家庭、记忆和自由的复杂关系,以及黑人在美国历史中的地位,展现了莫里森卓越的文学才华。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南方,主要围绕着奴隶女的经历展开。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塞斯,她是一个在田地上工作的奴隶。
而她拥有的宝贵的东西,正是那段曾经属于她的自由时光。
小说通过塞斯的回忆,展示了她在奴役和自由之间不断变换的身份。
在塞斯的回忆中,读者得以追溯她的童年和成年时期。
小说通过描述她在奴隶主家庭的生活,以及与其他奴隶的关系,揭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家庭的痛苦与苦难。
读者还会看到塞斯与自己的母亲的感情纠葛,以及她对家庭的思念。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奴隶女性身体的控制和剥夺。
塞斯作为奴隶女性,身体是她所受的压迫和剥削的象征。
她的身体不再属于她自己,而是成为她的奴隶主非法占有的对象。
这一主题从小说的开头一直贯穿到结尾,深入剖析了奴隶制度对女性的摧残。
通过塞斯的故事,莫里森不仅展示了奴隶制对黑人社区的破坏,也揭示了黑人社区中内部的阶级分化和对抗。
小说中的角色们不断为了权力和地位而相互争斗,使得整个社区充满了敌意和矛盾。
这一描绘与塞斯对自由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黑人社区内部的复杂关系。
同时,《宠儿》还探索了黑人人物的记忆和身份问题。
塞斯回忆起她作为奴隶的经历,以及她在自由之后的生活,这既是对她个人身份的反思,也是对整个黑人群体历史的再现。
莫里森通过描写塞斯与其他黑人人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共同经历的回忆,探究了黑人身份和历史的融合。
《宠儿》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的主题展示了莫里森作为一位重要作家的才华。
她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复杂的叙事结构,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而令人难忘的故事。
小说中的每个细节都是深思熟虑的,呈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力。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作者/李晓玲刘明托妮·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原名克洛艾,沃福德,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钢铁工业小城罗伦。
莫里森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美国俄亥俄州度过的。
1949年,她考入霍华德大学——一所专门为黑人开设的学校进行英语和古典文学研究。
1953年,她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著名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英语专业,1955年开始写研究生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自杀问题并获得硕士学位。
1955-1957年莫里森在南得克萨斯大学任教。
1957-1964年间,她任教于霍华德大学——她的母校,在此期间,莫里森遇见建筑师哈罗德并结了婚,婚后生下两个儿子。
1964年,她与丈夫离婚。
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
离婚后的痛苦导致莫里森花大量时间从事创作,以此作为精神寄托,这也是她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一年半后,她来到纽约州中部叙拉古,开始她的职业生涯。
作为一个在兰登书屋出版公司的编辑,她主编了《黑人之书》,这本著作记叙了300多年来美国黑人的生活、文化、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莫里森在霍华德大学任教期间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于1970年出版并且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在1973年出版,使她赢得了全国的赞誉,还获得了1975年全国图书奖中小说类奖项的提名。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自1977年出版后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和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奠定了莫里森在美国文坛的地位,表明莫里森的创作开始进入主流文学界的视野。
她的其他作品包括《柏油孩子》(TarBaby,1981)、《爵士乐》(Jazz,1992)、《天堂乐园》(Paradise,1998)、《爱》(Love,2003)。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于1977年出版的小说,故事讲述了
一个关于种族歧视和暴力的悲惨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
通过主人公受害者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种族主义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本文
将从角色塑造、主题和故事结构等方面对《宠儿》进行分析解析。
总之,《宠儿》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刻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通过席薇亚的艺术性叙述和文学
技巧,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所受的苦难和痛苦,感受到她的坚强与勇敢。
本书构思巧妙,情节复杂,既有力地展示了一个个人的悲剧,又揭示了整
个社会中的不公和暴力。
这部小说让人们重新思考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
问题,并引发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