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草原食文化溯源(修改稿)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7
科尔沁草原简介门票:暂无信息科尔沁草原简介:科尔沁草原不仅地域辽阔,其地貌特征多样化和蒙古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无论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都是丰厚的摄影资源,一年四季均为摄影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一是草原风光斑斓神奇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水草丰美,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活动频繁,科尔沁草原南部辽河两岸己成为万顷良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诗情画意般的场景,已演变为历史。
然而,在科尔沁草原北部通辽市扎鲁特旗和霍林河市境内仍然有一处保留得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她北依大兴安岭,西连锡林郭勒草原,地貌特征既有浅山丘陵,蔬林草地,又有冲击平原,更有山地平台,无数条曲曲折折的小河宛如玉带游动其间,每年夏季牧民从村落迁徙到小河两岸,立包为营,放养牛羊,本地牧民把这里称之为“夏营地”。
七、八月份是草原摄影最佳时节,蓝天白云,碧草绿茵,潺潺流水,座座毡房和漫散的牛羊构成一幅彩绘的画卷,特别是水丰草茂的平川,牧民更是相拥而至,蒙古包接连不竭,清晨与薄暮,蒙古包升起的缕缕炊烟,出牧与牧归的畜群,日出与日落映红天边的云霞都是摄影的好时机,如果您身临其境,将真正领略科尔沁草原的魅力韵味和神奇。
二是丹枫秋叶多姿多彩通辽有两个自然庇护区,即位于科左后旗境内的大青沟国家级自然庇护区和位于扎鲁特旗境内的特金罕山自然庇护区,大青沟是科尔沁沙地的又一特殊地貌构成的自然奇不雅,沟深约100米,宽200—300米,长24公里,总面积8300公顷,沟底沟上和V型断面上生长各种植物700余种,堪称天然植物宝库,其沟深林密的原始生态保留十分完好,不仅是避暑不雅光的旅游胜地,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
枫树是青沟众多树种中数量多最为密集的树种,每年霜期来临,沟上沟下以枫叶为主调,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如诗如画,美妙神奇。
扎鲁特旗境内的“特金罕山自然庇护区”的“蒙古栎”白桦林和罕山秋色也是摄影的一个亮点,蒙古栎是生长在科尔沁的一个独特树种,他与枫树一样霜期来临色彩斑斓,特别在山地草原,长短不一,画面富有层次感。
《迁徙与传播_科尔沁人迁徙中的传播现象》篇一迁徙与传播_科尔沁人迁徙中的传播现象一、引言科尔沁地区位于中国东北的辽阔草原上,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科尔沁人的迁徙历史悠久,其迁徙过程中不仅带来了人口、文化的流动,也促进了各种传播现象的发生。
本文旨在探讨科尔沁人迁徙过程中的传播现象,分析其迁徙对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科尔沁人的迁徙背景与原因科尔沁地区地势辽阔,资源丰富,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战争、经济开发等因素,科尔沁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
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避免战争灾害、追求经济发展等。
三、迁徙过程中的传播现象1. 文化传播:科尔沁人在迁徙过程中,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等形式带到了新的地区。
这些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科尔沁的蒙古族歌舞在迁徙过程中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符号。
2. 信息传播:迁徙过程中,科尔沁人通过口传、书信、使者传递等方式,将信息传播到各个角落。
这些信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科尔沁人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知识传播:在迁徙过程中,科尔沁人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如农业种植、手工艺制作等。
这些知识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得到了传播,为科尔沁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社会关系网络传播:迁徙使得科尔沁人扩大了社交圈,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些关系网络对于科尔沁人的生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迁徙对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 文化影响:科尔沁人的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各种文化元素在新的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科尔沁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社会影响:迁徙使得科尔沁人扩大了社交圈,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些关系网络对于科尔沁人的生活、经济活动以及政治决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古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游牧民族,不过它自己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美食。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蒙古的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各位会喜欢!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知识1、蒙古族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
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着名。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着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2、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有元代着名诗人白珽赋诗称赞的蒙古八珍,有滋味香醇的烤全羊,以及回味无穷的奶茶等等。
蒙古族饮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宫廷文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等等,无不渗透、浸渍在这些精美的蒙古族饮食中。
3、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
孟根达来介绍说,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4、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差异。
在纯牧区,饮食分为夏季和冬季。
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
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的家畜肉,以及夏季贮备的各类型的奶制品。
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
”戈壁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
浅析内蒙古饮食文化发表时间:2019-06-10T15:02:42.4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刘睿[导读] 中国饮食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独特的食物,这些当地特色的食物,通常也能够反映出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
内蒙古的饮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由于内蒙古自然和人文环境与汉族地区的差异导致了内蒙古饮食的独特性。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中国饮食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独特的食物,这些当地特色的食物,通常也能够反映出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
内蒙古的饮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由于内蒙古自然和人文环境与汉族地区的差异导致了内蒙古饮食的独特性。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文化;饮食文化一、前言内蒙古自治区山脉蜿蜒,河流遍布,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欣赏茫茫草原还可以观赏到沙漠美景。
欣赏如画美景的同时,感受少数民族不一样的风情,品尝到当地特色的美食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绿茵如毡,鲜花烂漫的天然牧场中,蒙古族人民有看胞怀坦荡豪放的气魄和胸襟,待人热情豪爽的传统美德。
这个民族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文化中尤以饮食文化著称。
在苍翠无垠,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内蒙古饮食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钻石闪闪放看它那耀眼的光芒,它让世人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浓浓的民族风情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二、内蒙古饮食文化的现状(一)、白食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
白指白食,乳及乳制品;红指红食,肉及肉制品。
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
白食,即奶制品,主要分饮料和食品两种。
饮料为鲜奶、酸奶、马奶、牛奶等;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奶油、黄油等。
食品中最受喜爱的就是奶皮子了,蒙古语称“乌日莫”。
在夏秋两季,将刚挤出的鲜奶倒入锅里加热,用温水煨煮,等奶沸腾后,用勺子搅拌,使奶的生沫浮于表面,同时点些生奶,食奶之中的脂肪凝结成一层黄色的皮子,冷却后用一根小棍将这层硬结状东西挑起,放在盖帘上阴干,即成奶皮子。
蒙古族饮食文化央视国际2004年09月13日15:30内蒙古博物馆铁达民以食为天。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
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
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
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
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
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
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
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
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关于内蒙古饮食文化的介绍与思考内蒙古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
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著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饮食蒙古族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
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
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
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到蒙古牧民家里做客,主人都要把奶皮子、奶酪、奶茶、奶酒等各种白食端出来请客人品尝。
其中有一“查干胡如德”的奶制点心,即奶豆腐或奶饼,是蒙古族著名的白食,虽然都是以奶豆腐、白糖和黄油为原料,但制作极为精细考究,不但味道好,而且外观精美,宛如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由于白食是以奶为原料,加添白糖等调料制成,因此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而且极富营养价值,有些白食对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蒙古人在逢年过节或孩子穿新衣时,都要用白食涂抹一下,办喜事时做洞房用的蒙古包也要用白食涂抹,以示祝福。
还有过生日、满周岁、行婚礼、出远门时,老人们都要端着雪白的奶汁举行祝福仪式,以求平安、顺利。
蒙古族的红食多种多样。
红食最多的是羊肉,吃羊肉的花样有很多,有手把羊肉、烤羊肉、炖羊肉、整羊席等。
蒙古人在过年过节或招待来客时,时兴吃手把羊肉。
所谓的手把羊肉,就是用手拿着吃的羊肉。
在烹调这种羊肉时,不放盐,也不用调味品,保持原汁原味,同时也很讲究烹调的火候,一般表面熟了就行,这样的手把羊肉鲜嫩味美。
整羊席是款待贵宾的筵席,因筵席是用整只羊做成而得名的。
一般用肥尾大羊整只烹制。
整羊席的吃法很有意思,主人先用蒙古刀将羊头皮划成几小块,首先献给席上的长者,然后将羊头撤走,再把羊的背脊完整地割下来,在羊脊上划一刀,再从两边割下肉逐个递给客人,然后请客人用蒙古刀随便的割着吃。
《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文化语言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独特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其中,饮食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探讨其命名规律、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以期为蒙古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命名规律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命名有其独特的规律。
首先,很多饮食名称都与自然环境、动物、植物等密切相关,反映了蒙古族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例如,“奶茶”、“羊肉”、“奶豆腐”等,都是与蒙古族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食品。
其次,很多饮食名称采用了形象化的命名方式,通过描绘食品的形状、颜色、口感等特点来命名,如“红烧肉”、“糖醋鱼”等。
此外,蒙古族饮食名称还具有简洁明了、易于记忆的特点,很多名称都采用了口语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
三、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文化内涵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不仅具有命名规律,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很多饮食名称都与蒙古族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等密切相关。
例如,“敖日格”(神酒)是祭祀活动中必备的酒品,反映了蒙古族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其次,很多饮食名称还反映了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
例如,“烤全羊”、“手抓肉”等,都是蒙古族独特的餐饮方式,体现了蒙古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
此外,蒙古族饮食名称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哈达”(一种用面粉制成的食品),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族的军事生活。
四、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语言特点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蒙古族饮食名称多采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形式,这与其语言特点密切相关。
其次,很多饮食名称都采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名称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蒙古族饮食名称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饮食名称可能存在差异,这反映了蒙古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命名规律、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文化语言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本文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进行文化研究,探讨其命名规律、语言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命名规律1. 命名特点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命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在命名过程中,往往采用形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将食材、烹饪方法、食物形状、口感等特点融入名称之中,使名称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2. 语音特点蒙古族饮食名称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音节结构、声调等方面。
音节结构上,蒙古族饮食名称多采用双音节、三音节等形式,简洁明了,易于记忆。
声调上,蒙古族饮食名称的声调较为平缓,具有明显的音乐性。
三、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文化内涵1. 食材文化蒙古族传统饮食以牛、羊、马等牲畜的肉食为主,同时也善于利用当地食材,如奶制品、面食等。
这些食材在名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羊肉泡馍”、“奶皮子”等。
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也体现了其对食材的珍视和利用。
2. 烹饪文化蒙古族烹饪方法独特,如烤全羊、炖羊肉等。
这些烹饪方法在饮食名称中得到了体现,如“烤羊腿”、“炖牛肉”等。
这些名称不仅传达了食物的烹饪方法,也反映了蒙古族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烹饪艺术的追求。
四、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语言学分析1. 词汇学分析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词汇丰富多样,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这些词汇在表达食物的特点和口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香酥”一词在“香酥饼”的命名中表达了食物的口感特点。
2. 语用学分析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交际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上。
在交际功能方面,饮食名称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文化传承功能方面,饮食名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结论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进行了文化研究,分析了其命名规律、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从语言与文化角度研究蒙古现代饮食名称》篇一一、引言蒙古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合了草原的辽阔与民族的历史厚重,成为世界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蒙古现代饮食名称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其语言特点,还能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本文将通过分析蒙古现代饮食名称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
二、蒙古饮食名称的语言特征1. 名称的构成蒙古饮食名称通常由食材名称、烹饪方式、形状、口味等元素构成。
例如,“蒙古烤肉”中的“蒙古”指代地域,“烤”指烹饪方式,“肉”则是食材。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蒙古饮食名称的基本框架。
2. 语言的音韵特点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其音节结构独特,具有明显的音韵特点。
在饮食名称中,这些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一些饮食名称中的元音和辅音的组合,使得名称听起来既具有音乐性又富有地域特色。
三、蒙古饮食名称的文化内涵1. 反映草原文化蒙古饮食名称中蕴含着丰富的草原文化元素。
例如,“马奶酒”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马奶成为了草原上独特的饮品。
此外,许多饮食名称中还体现了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等元素,如“草原羊肉”、“野葱馅饼”等。
2. 传承历史与民俗蒙古饮食名称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信息。
例如,“奶茶”作为蒙古族传统的饮品,其制作方法和饮用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一些饮食名称还反映了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民俗文化。
四、蒙古现代饮食名称的多元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现代饮食名称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饮食名称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饮食名称也应运而生,反映了蒙古饮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这些新的饮食名称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现代饮食名称的语言与文化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饮食名称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习俗,还体现了其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文化篇】科尔沁草原食文化溯源(修改稿)编撰:邹臣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是科尔沁草原历史的真实概括。
“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翦伯赞著《内蒙访古》)。
就是在这片神奇的草原上,孕育了绚丽多姿的科尔沁草原饮食文化。
早在6800年前,科尔沁草原就有人类栖息活动。
科尔沁食文化,可以溯源到继兴隆洼文化之后,在西辽河流域取得了支配地位的赵宝沟文化形成之初。
那时石质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体石斧、弧刃石刀、磨盘和磨棒及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等,并有椭圆底罐、尊形器、石刀斧等代表性器物。
这是追溯科尔沁草原食文化源流最早期的考古学证明。
在草原上驯养有马、牛、山羊、绵羊、骆驼、犬和鹿七种动物,之后的游牧生产方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而占据科尔沁草原食文化的主导地位。
从古至今相继产生了采集、渔猎、游牧、农耕和工业等多种文化形态。
以把握史实的视角溯其源流,是以采集、渔猎、游牧文化形态为内涵的多元游牧文化为主线,构建起了科尔沁草原食文化历史地位。
建立在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上的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导文化形态,是草原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草原文化内容与内涵都非常宽宏,根植在游牧民族生产生活这块沃土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渗透着蒙古民族特有的豪迈刚健之气质与品格,并由科尔沁草原渊源流长的历史上各民族长期共同发现和融会贯通地创造与发展。
这自然汇聚了有源之水的科尔沁草原多元食文化之源流。
科尔沁草原食文化犹如一条气势恢弘的历史长河,有主流有干流,更有涓涓细流汇聚而成。
草原文化史客观而又历史地将科尔沁草原食文化,具体区分为有差异又有相融合的游牧形态饮食和多元形态饮食。
一是以采集、渔猎、游牧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下的游牧美食为表达、继承和弘扬,史料上的空间应是距今6000年前——宋元时期;二是以农耕、工业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下的多元美食创新和发展,其历史空间是宋元时期——当代。
其中,游牧美食是因蒙古民族兴起直至大元朝时期确立,在北方草原占据主导地位而打上了具有蒙古民族特征的游牧食文化烙印;而草原食文化多元内涵,则是在宋、元时期及之后与中原农耕、工业文明的交融中呈现出来的。
之后还有明、清时期的蒙汉、蒙满、蒙回、蒙藏等多民族饮食文化形态汇集的细流之源。
这两种食文化形态才是科尔沁草原食文化的实质内涵,并最终构建、充实了现代科尔沁草原多元饮食文化体系。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去探究它那质朴、纯真又真情豪放的饮食文化时,会真切地领悟蒙古民族不仅实现过草原上各部族的统一,更惊叹她创造了占据草原主流地位的草原食文化。
1、多元食文化源于采集、渔猎、游牧提供的饮食物质基础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采集、渔猎、游牧获取丰厚的美食原料,是成就多元食文化的物质源流。
烹饪原料是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美食产生的先决条件。
从草原岩画上有各种家畜、牧羊圈、牧马图、出牧图、转场、畜圈、牲畜役使图形的大量史料证实,主要的烹饪原料来源是放牧的牛、马、羊、驼大系食草动物性原料;其次是猎获的狐、黑熊、犬、野马、野驴、岩羊、盘羊、羚羊、藏羊、黄羊、梅花鹿、马鹿、麋鹿、驼鹿、狍、野猪、野兔、大角鹿、野牛、鸵鸟、鹰、鸟、蛇、海螺、蜥蜴、白唇鹿、牦牛、跳鼠、猛玛象等几十种野生动物,南宋使臣彭大雅在他的《黑鞑事略》中写道:“其食肉而不粒。
猎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黄鼠、曰顽羊(原注:其背骨可为杓)、曰黄羊(原注:其背黄尾如扇大)、曰野马(原注:如驴之状)、曰河源之鱼(原注:地冷可致)。
牧而庖者以羊为常,牛次之,非大宴,不刑马。
火燎者十之九,鼎烹者十二三”。
这是渔猎、游牧经济(生产)获取的日常食物来源,大系食草动物提供肉类和乳类两个系列食物原料,经过加工和调理之后又可获取近百种复制性原料,复制原料多以乳系列制品较多,更是获得了饮料的来源。
复制后的原料即可即食又可复烹而制作精美菜肴。
这两个系列的食物原料源源不息,完全丰富和保障了蒙古民族的生存与社会活动需要,无论是从野牧、游牧、住牧到半农半牧经历的经济生活历程,食文化的源流自然定格在食草动物肉类与乳类两个系列食物原料基础上演化和发展定型;粮食类原料主要是麦类和谷类。
中原的小麦和水稻在游牧经济历史上并没有成为最主要的食物原料,但是,谷类中的糜子米(麻糜子,俗称蒙古米)进入了游牧民族主要粮食原料的来源之列,明显区别于长江流域粒食文化之处,是其独特的作物品种和食用方式,明清时期有“暖穿皮子,饱吃糜子”之说。
草原上麦类和谷类的种植在宋、元以后出现大量种植的端倪,有史可考的是莜麦(燕麦的一种)、荞麦(乌麦、甜荞、三角麦)在近代草原上开始形成的部分半农半牧区域大量种植,莜麦和荞麦除去外壳的米粒和磨制后的面粉成为了主要烹饪原料,荞麦(荞麦米、荞麦粉)和蒙古米(炒米)在科尔沁草原上最为流行,是游牧经济主要的粮食类原料的来源;鱼类及水产品原料。
蒙古民族食用水产品原料史料记载较少,但是草原有众多的淡水湖泊是水产品的丰富来源,鲤、鲢、鳙、鲫等多种淡水鱼和蚌、虾、珍珠壳类水生原料是主要的水产品原料。
长期以来没有成主要烹饪食材。
补充原料则是采集的蔬、果、野生植物性原料。
这是长期在草原上劳动与生活实践过程中所获,有草原上自然生长的蘑菇类、野菜类、野果类,有资料可考的有白蘑(多种)、沙葱、野韭菜、蒙古葱(蒙语称“酢酢酷菜荔”)、硷葱(蒙古语称之为“喏那”)、小根葱(蒙语称“薤白”)、野蒜(蒙语称“萨日朗”)、地梢瓜(特莫胡和)、蝎子草(蒙古语称之为“哈拉亥”)、大叶芹、山蕨菜、狗舌草、野白菜、野芹菜、锁阳、地皮、发草、野生萝卜、沙萝卜、柳叶菜等等;野生果品类有:桂乐孙(山杏)、茶卜嘎(酸枣)、乌拉纳(李子)、道乐纳(山楂)、益拉木(桑果)、乌哈乃(茶簏子)、乌日李(山丁子)、麦李(臭李子),尕尔斯(橡树子)、桃来因博日(板粟)、萨木尔(松子)、野葡萄、山葡萄等四十余种。
这几类丰富多彩的原料一般与肉类、乳类搭配作为配料烹饪,同时,或独立烹制或干制后形成特别风味的干制原料。
而采集这些野生果实,有的加工榨油,有的用于酿酒。
蒙医则用许多野生果实制作蒙药。
像桑果、李子、山楂等野果均可直接食用或酿酒;野山杏核榨出的油既可食用,又可入药,其味道之鲜美、营养之丰富可谓油类之冠。
都可烹制有别于肉类、乳类风味的美食。
但是,史实资料一般认为不能成为烹制菜肴的主要食用油脂来源;调味原料和其它辅助原料。
最早是由“旅蒙商”和迁移蒙地垦殖的汉民传入草原,这些原料主要是盐、花椒、大料、醋、辣椒、酱类制品和砖茶等,其中砖茶纯属外域饮料品种,发酵后干制的砖茶可长期保存、经济实惠,在科尔沁草原上一度充当货币交换畜牧产品,砖茶与蒙古民族饮茶历史关系密切,同时,与草原乳类饮料有机融合,经配制调理成就了草原经典饮品奶茶。
由于游牧经济生活方式与蒙古民族长期相伴,造就了以采集、渔猎、游牧获取烹饪美食原料为主,辅以粮食、蔬、果、野生植物性原料食物的食物原料体系。
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接受中原农耕文化的生产成果,也在不断扩展和丰富蒙古民族食物原料基础。
2、多元食文化源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天然而广袤的草原提供了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先天条件。
而游牧生产又为饮食生活模式发源提供文化元素,进而奠定了独特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食文化基础。
游牧生产方式下必然产生相适应的游牧生活方式,这是客观的条件互为法则。
游牧生产方式在草原上完成社会生产定位任务之后,其产品产生的社会消费链,能够全方位满足当时的衣、食、住、行基本生理需要。
科尔沁草原食文化雏形期,正是在游牧生产方式形成与固化时期开始发源,雏形期游牧生产方式正逢形成与成熟,既已科尔沁草原文化定位期,这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沿着辽河流域向科尔沁草原腹地传导和扩散的结果。
而真正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草原文化体系,是在草原游牧民族占据草原主导地位之后,草原饮食文化才发展和显现出自身的基本特征。
于是,包括适应游牧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原始烹调术煮、烤、烧(直接)和自然酿造、自然发酵等等,成为萌芽时期至形成时期最现实、最理想、最优化的美食组合。
短暂烹饪时间的饮食适应游牧生产:煮——“鼎烹者十二三”。
针对大块食草动物的简易水煮方式,没有复杂的调理和调味程序,游牧最流行的熟食方式,成就了当时最为现实的美味。
煮食的食物多为放牧之牛、马、羊及渔猎来的动物,现场宰杀,带骨带皮简单分割成几大块,直接水煮,烹饪时间短,只加入食盐,没有过多的其它调味料使用,现煮现食,不长时间保存。
表现的基本特征是新鲜,现烹现食时间较短,轻而易举获取鲜味和实足的原料本味美食。
在多人聚众时和多人家庭中,分部位可有不同的食用方式。
表达和达成了原始美食基本特征和属性,这完全是适应游牧生产方式的美食物质与美食精神追求;烤——“火燎者十之九”,游牧最便捷的熟食方式,也是比较简易的无汤汁美食,与煮食的“手抓肉”相比省略了复杂的加热工具,只用刀分割畜肉就可完成加工。
这是具有野外烧烤性质的初始方式,把畜肉去掉骨和皮后分割小块或条状,直接(没有调味品)风干数日,短暂居住时燃起柴火,直接烤至焦黄成熟,长期保存起来,随时随地可食用。
表现出来了原始美食的特征,达到了长期存储、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取食的要求。
原料本味浓厚、干香适口,回味悠长。
遇有部族的各种活动(包括部族间的战争),则集中大量烤制以备需要,充当主要食物来源。
自然规律促成特色美食与原料的生产:游牧的规律性导致乳和乳制品利用季节条件制作,能够长时间保存。
从而获得特色美食。
鲜乳、乳制品、鲜乳发酵和酿造——这是在游牧生活过程中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完全的从认知到饮食实践再到美食的创造活动,被牧人敬奉为“天赐食物”。
鲜乳—牛奶、马奶、羊奶直接饮用,保持原口味风格不变,自然的新鲜饮品无任何人为加工行为;乳制品—奶豆腐、奶油、奶皮、奶茶、奶酪、酸奶、马奶酒等等,是鲜乳风味性质的制品,被誉为“塞北三珍”的醍醐、酥酪、马奶酒,有二种在《饮膳正要》中作过介绍:“醍醐取上等酥油约重4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磁瓮贮之,冬月取瓮中不冻者,谓之醍醐。
酥酪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酥酪、蒙古语为“欧日莫”,后世蒙古族人又将这一美食再加工,制成“水乌他”、“奶乌他”、“酥酪蝉”,更是精美绝伦。
草原上的普通牧民只需要加热工具和简单的木桶和木制碗就可完成,乳制品演变发展出来的品种可达几十种之多,各具风味特色,同时,又是进一步提升美食品味的烹饪原料,长时间保存起来可做为其它制品的原料;鲜乳发酵和酿造—乳的发酵和酿造进而成为主要的美食系列,马奶酒是元代蒙古民族非常喜爱的饮料,其中精品又称“元玉浆”,需六蒸六酿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