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女性身体文化溯源
- 格式:pdf
- 大小:309.06 KB
- 文档页数:4
身体与女性气质的再造苏珊˙波尔多在身体上重新建构女权主义话语身体——我们吃什么、怎么穿戴和爱护身体的日常习惯——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正如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表明的,身体是一种有力的象征形式。
文化中的主要规则、等级制度甚至形而上学的信念都记录在这个表面,并且通过身体的具体语言得到强化。
1身体也可以充当文化的隐喻。
柏拉图、霍布斯(Hobbes) 、法国女权主义者露西·伊利格瑞等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都认为,与身体形态学相关的想像为诊察和/或展望社会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幅蓝图。
身体不仅仅是文化的文本,按照人类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和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以及其他人)的观点,身体也是社会控制实际的、直接的中心所在。
用布尔迪厄的话说,是文化“制造了身体”(made body),它通常是通过就餐礼仪、排便习惯和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与实践,把身体活动转变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
照此说来,它“超出了意识的控制……是主动、故意的改变(所无法触及的)。
”2我们有意识的政治行动、社会信念和争取变革的努力都有可能被我们的身体生活破坏和背叛。
这里讨论的身体,不是柏拉图、奥古斯丁(Augustine)和弗洛伊德想像的充满渴望、为本能所控制的身体,而是福柯所说的“驯服的身体”(docile body),它受控于文化生活的规范。
3在福柯后来有关“谱系学”的著作中(《规训与惩罚》,《性史》),他一再提* 编者注:苏珊·波尔多(Susan Bordo):《身体与女性气质的再现》(“The Body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Femininity”),本文选自她的《不可承受之重:女权主义、西方文化和身体》(Unbearable Weight: Feminism,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Bod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研究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研究引言:宝莱坞电影是印度电影产业的代表,每年产出大量电影作品。
而在这些电影中,女性角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于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形象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将以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研究为主题,探讨这一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对于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发展上的影响。
一、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符号化在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身体常常被用作一个符号。
从年轻女性的修长身材到成熟女性的丰满曲线,宝莱坞电影创造了众多美艳的女神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不仅仅是担任情感角色,还起到了美学符号和娱乐品味的象征。
然而,在这种符号化的过程中,宝莱坞电影常常将女性身体描绘为男性观众的性幻想对象。
镜头常常聚焦于女性的身体部位,以满足男性观众对于视觉刺激的需求。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描绘,可能会让一些女性观众感到冷漠和排斥。
二、身体符号背后的社会背景要理解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身体符号化的原因,我们需要考虑印度社会和文化的背景。
印度是一个宗教文化深厚的国家,而宗教和道德观念对电影制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印度社会中,保守的观念认为女性的身体应该保持纯洁,不宜公开展示。
因此,电影制作中对于女性身体的描绘,常常受到限制和约束。
另一方面,在印度的男权社会中,男性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社会结构使得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是被动的,在情感和人际关系中依赖男性。
女性角色的美貌和身体作为妇女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的象征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新时代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社会逐渐开放和多元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种社会变化反映到了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上。
现代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更加独立、坚强,并且展现出更多的智慧和意志力。
她们不再仅仅是男主角的情感挂钩,而是拥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电影制作也更加注重展现女性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感。
四、反思与前瞻虽然宝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在逐渐变化,但我们仍然需要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女性的身体塑造与社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的关系作者:汪墨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4期摘要:身体作为文化的媒介,传达着人类基本的信息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在自我身份的建构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黛布拉·吉姆林在她的著作《身体的塑造——美国文化中的美丽和自我想象》一书中从女性身体塑造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女性身体的塑造与自我认知以及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中部分理论成果对当下中国女性时尚与身份建构问题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身体塑造;自我认知;社会文化身体是文化的载体,身体语言与文字语言一样,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女性关于塑造自己身体的热情从未消退,无论是作者成书的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还是当下的中国,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是女性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永恒的话题。
身体塑造不仅仅有重塑形象、获得新生等简单的意义,它背后更反映了不同文化的规则,和在此文化规则下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身份的建构。
自我是靠每个人的身体形象和身体语言建构的,这种自我既是社会建构的,又是属于个人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身体被个人和社会相结合而塑造出来,反过来又反应整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
权力关系、力量强弱、性与冲突,都能通过身体反应出来。
身体是文化的载体,每个人通过身体来体现各自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规则。
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注重对自己身体的塑造,她们通过美容美发、有氧运动、甚至整容等方式来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从而改变自我认知,重新建构自我身份,一部分的自我来挑战社会对于女性传统的认知,另一部分的自我不断改变以适应主流文化对于女性的审美。
黛布拉花费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走访了四个不同的场所——美发厅、有氧教室、整容医院和全美接纳肥胖促进会(NAAFA)进行调查研究。
一、美发厅:社会阶级、权力和理想的美米歇尔·福柯在《性经验史》一书中阐述:“权力关系能够物质性地深入身体,甚至不依靠主体的自我表现作为中介。
女性形体美3000年来源@煎蛋网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实际上美不美要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而定。
Buzzfeed最近放出的视频探索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女性对体型的审美变化。
视频里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身材我们也许早已见过,但是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也许从来就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对完美体型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视频中模特统一身着白色泳衣,为的是能突显身材,好看的珠宝和华丽的珠宝等各个时期的历史元素也不会打扰观众欣赏人体美。
其实说了这么多,视频想传达的理念很简单,女性美没有一个固定的诠释。
那么看了这么多,你觉得那个历史时期是你最喜欢的身材呢?古埃及(公元前1292-公元前1069)–身材修长–窄肩膀–高腰–五官对称古希腊(公元前500-公元前300)–身材丰腴–浑圆–浅肤色–当时认为女性是男人的“丑版”汉代(公元前206-公元后200)–细腰–苍白肤色–小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400-1700)–豪乳–圆肚皮–肥臀–皮肤好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 1837-1901)–适当丰满–腰部收紧–为了达到理想的身材许多女性佩戴紧身胸衣美国兴旺的20年代(20世纪20年代)–贫乳–不露腰部线条–波波头短发–小伙子一般的身材好莱坞黄金时代(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沙漏型身材–大胸脯–小蛮腰伦敦摇摆的六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身材修长婀娜多姿–瘦–修长的大腿–青春期少女的体型–运动员一样的身材–苗条但不失曲线美–高挑–结实的手臂海洛因时尚(20世纪90年代)–风一吹就倒–瘦得不能再瘦–白到透明的皮肤–看不出男女后现代审美(21世纪初-至今)–平坦的腹部–苗条但是看上去还算健康–丰乳肥臀–大腿之间有间隙–为了达成满意的外貌女性经常进行整容。
后现代社会西方女性时尚与身体塑造
武趁趁;史亚娟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15(000)015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的逐步深入,西方女性的时尚与身体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大众越来越多地把身体作为关注的焦点,导致了服装在外观上的影响力逐渐降低。
女性对外观的管理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皮肤、肌肉和骨骼上。
通过健身、按摩、整容、美甲等各种方式对身体加以塑造从而获得“理想”的形体成为西方社会女性时尚生活中的常态。
因此,本文认为,在当今被消费主义控制的后现代社会中,女性时尚已经与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时代的女性在适当追求美丽的同时,应该拥有健康的心态,避免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而成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牺牲品,这对女性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女性的真正解放都是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能导引女性时尚朝着更有利于女性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进。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武趁趁;史亚娟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1
【相关文献】
1.整形美容时尚消费的身体社会学解读——基于福州市女性白领的实证分析 [J], 郑碧强
2.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和塑造 [J], 王凌月
3.从身体突围--论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女性身体写作 [J], 肖琼
4.日常审美泛化--对消费社会中女性身体时尚的解读 [J], 候玉滢
5.话语塑造身体:民国女性自杀的社会意义构建——以1937年大夏大学女生贺其华自杀事件为例 [J], 关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俗与身体——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民俗与身体——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彭牧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对灵肉二元论的反叛,身体成为西方人文社会各学科持久的热点之一.1989年美国民俗学年会上,民俗学家凯瑟琳?扬依照民俗(folklore)的构词法,创造性地提出"身体民俗"(bodylore)一词,着力于探讨有关身体的民俗或知识,特别是身体如何参与构建社会意义.本文主要追溯美国民俗学身体转向的社会与学术思潮背景,勾勒其基本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并指出身体性, 身体知识是民俗知识的根本属性之一.关键词:身体身体民俗(bodylore)口头性文本体知(bodilyknowing)1989年美国民俗学年会上,民俗学家凯瑟琳?扬(KatharineY oung)依照民俗(folklore)的构词法,创造性地提出"身体民俗"(bodylore)一词,旨在使"身体成为民俗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着力于探讨有关身体的民俗或知识,特别是身体如何参与构建社会意义.随后几年,扬先后编辑,出版了两个以"身体民俗"为题的民俗学论文集,影响颇大.'二十年过去了,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已远远超越了对身体习俗的探究,不仅把身体实践看作一个可以和口头叙事,仪式行为等相提并论的研究类型(genre),而且将身体看成民俗学一个基本的理论视角.另一方面,国内学者近来也开始深入探讨民俗的身体性问题.Bodylore一词现的背后是波及几乎所有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界愈演愈烈的"身体转向"(thebodyturn),其矛头直指西方哲学的根基之一,也即从柏拉图开始到笛卡尔达至顶峰的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为什么美国民俗学界会在八十年代末开始关注身体?本文主要追溯美国民俗学身体转向的社会与学术思潮背景,并勾勒其基本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16一,从口头到面对面:隐藏的身体民俗与身体众所周之,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化过程中诞生的学科起源于对口头传统的关注. 尽管各国的学术传统有所不同,但学科伊始,大多数国家的民俗学都致力于对歌谣,民歌,神话,童话,谚语等口头文学形式的研究.对于口头性的强调,一方面源于民俗学对过去,对前现代传统社会生活的悠远乡愁,另一方面又折射出民俗学学科形成过程中时代变迁的深刻烙印.事实上,现代化进程带来的一个根本改变就是社会交流方式的变化:书面文化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地位日益重要.基于这样的时代烙印,民俗学作为一门关注口头的现代之学,其本身所包孕的口语与文字这两种知识传承方式的对立与关联,就成为学科始终不可回避的基本立足点与理论出发点. 正因为如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民俗学转型中,着名民俗学家丹?本一阿莫斯(DanBen—Amos)提出把民俗重新定义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流"(artisticcommunicationinsmallgroups)时,还需要花不少篇幅来解释为什么在其民俗的新定义中,口头性何以不再是根本属性.本一阿莫斯有意识地避免突出口头性,并非要把口头性从此逐出民俗学的视野,而是要提醒大家放弃对"纯粹"口头文本浪漫主义而不切实际的追求,从而承认口语和文字传统之间异常复杂的交融与影响.他转而提出的"小群体内的交流",亦即日常生活情境下的直接交流,就把定义的关键放在了人类交流的特定方式而非特定交流媒介之上.本一阿莫斯并未提及身体,但他所强调的"面对面"交流,s实际上指完全或几乎不依赖文字和后起的广播,电视等任何外在于身体的技术媒介的交流.如果我们从身体的角度来看,口头传统与文字传统,因其各自所依赖的声音与文字这两种不同的传承媒介,构成与身体不同的关系,身体感官因此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交流.传统的口语交流要求交流各方的身体都必须出现在同一时空中.在特定时空中,交流中的身体自然而然地就处于不断的运动中:说话,倾听,注视,移动或彼此接触等等,所以虽有程度不同,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所有的感官都不知不觉地参与了进来.与此对照,阅读文字就完全不同.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在某一特定时空中,阅读文本只需要读者个人的身体和一种感觉方式:视觉.对作者17民俗研究2010.3来说,通过文字这一外在于人体的媒介,其要传达的信息及传播过程就与作者的身体彻底脱离.但产生一个书面文本所涉及的身体感觉方式就很复杂了.从人类历史上不同的书写工具和材料所产生的种种书写与阅读方式,到印刷术,再到电脑,网络,手机普及导致的"换笔"书写与传播,身体不断适应着不同的书写与阅读方式. 我们已正在逐渐适应离开纸张的书写与阅读.从身体的角度看,我们发现其实无论是最初的口头性还是本一阿莫斯的"面对面",民俗学从学科一开始就关注的实际上是我们最原始也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即参与各方身体的所有感觉方式都全面投入的交流.但充满悖论的是,源于西方的民俗学,与其根植的哲学与文化传统一致,分割,抽离了身体的血肉,使它只是在服饰,手势,舞蹈,禁忌等几类民俗事象中零星地或隐或显.在美国民俗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直到六十年代戴尔?海姆斯(Dell Hymes)等人创造性地提出说话的民族志(ethnographyofspeaking)之前,在民俗学者对口头传统的研究中,从书面传统发展出的语言和文学分析范式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口头传统自然也就总是显得低人一等.学者对口头传统的研究以书写文字传统的理论问题为出发点和范本,不仅关注文本,文类(genre),而且把口头和书写放人历史演进的框架之中,处于进化路径的不同阶段.与文字相比,口头传统总是处在高下,先进与落后对照中的后一端.可以说,正是这种进化论的思路,才会使洛德(Albeard)在《故事的歌手》这一口头传统研究的经典之作中,提出那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一种介于口头和书面传统之间的过渡性文本"?甚至连那些与身体直接相关的民俗事象也无法逃脱这种基于文字的文本化惯性. 与身体有关的民俗被归入不同的民俗体裁,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比如手势,服饰, 面具,舞蹈等等..与口头传统的研究相似,手势研究亦沿用语言学模式.阿彻?泰勒(ArcherTaylor)关于"上海手势"(shanghaigesture)的经典个案就采用了历史一地理学派的方法,追溯该手势的原型,起源,分布与意义.至于那些缺乏可资借鉴的研究模式的身体民俗事象,如服饰,往往就被忽略了,就如托马斯?杜博伊斯(ThomasDuBois)所言,"在《美国民俗学杂志》创刊后的第一个百年中,只有十来篇文章深入讨论了服饰问题".1018民俗与身体可以看出,凯瑟琳?扬提出的"身体民俗"概念重新激发了民俗学对于身体悠久然而零星的兴趣.但是美国民俗学的"身体转向"并不只是源于学科内部的理论发展和部分学者的兴趣转向.事实上,"身体民俗"一词的创造不但折射出八十年代初整个西方学术话语理论范式的深刻转向,而且体现出当代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社会所正在经历的"身体感觉和实践方式的重大变迁"."二,身体转向:从社会到思想许多学者都已指出,现代化,全球化,消费主义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都使"我们组织和经验身体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点,在医学话语的变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人类学家艾米丽?马丁(EmilyMartin)曾精炼地概括出,一个世纪以来医学话语对身体描述和解释的变化,实际上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与二十世纪早期福特式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相对应,当时的医学话语认为身体是按中央控制原则和工厂生产模式组织起来的:"大脑始终处于层级金字塔的顶端发号施令,其他器官位列其下.新陈代谢的产物从身体边缘各种孔隙排到体外.稳定而规则的产量在此至为重要,最好能够维持一生,就如同精子的生产".就如福特式的生产方式,福特式的医学话语强调身体这一有机体的生产效率和标准化.而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与全球资本运作所强调的创新,特殊性和迅速灵活的变化相适应,身体,特别是免疫系统,在医学话语中被描述成"一个内部自成一体的完整网络系统".衡量身体生产的原则也不再是产量和标准化,而是追求对特殊需求做出迅速灵活的反应.13因此马丁认为,医学话语典型地体现了福特式身体和晚期资本主义的身体,形象地揭示了我们曾经和正在体验的两种身体存在的方式.从八十年代开始从西方及至国内学术界对于身体愈演愈烈的兴趣,实际上正代表着我们从前一种存在方式过渡到后一种方式.我们身体经验的方式变化催生了对于身体的关注.除了社会生产方式和身体存在经验所提供的根本动力,学术转向也有其自身话语历史演进的内在因由.很多学者都指出,学界对于身体的兴趣深受哲学,政治转向的影响,尤其是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流行.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BryanTurner)曾简洁地勾勒出这一转向的哲学基础:"由于福柯的日渐流行,对于l9民俗研究2010.3尼采重燃的兴趣,以及海德格尔持续的重要性共同使这些年有关身体的书近于泛滥"."可以看出,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再由于福柯的推动,正是这一思想脉络偏离了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那种上至柏拉图下以笛卡尔达至鼎盛的灵肉二元论,终于使隐而不彰的身体浮出历史地平线.15对柏拉图来说,灵魂和肉体不仅可分,而且肉体从属于灵魂,死亡就此成为个体把灵魂自我从肉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伟大时刻.柏拉图论及苏格拉底之死时, 认为正因为抛弃了身体,苏格拉底的自由之魂非但不死而且永生.s从那时起,西方哲学对肉体的态度就十分纠结复杂,因为它与偶然的情感,欲望和感性紧密相连, 是追求知识,智慧和真理所需克服的障碍.到了笛卡尔那里,身体这一永恒的负担多少有所化解.因为他认为肉体和心灵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灵肉之间没有,至少没有重要的相互关联"."对于获得真理来说,只有心灵是必要的.正是这一笛卡尔式的二元论使得精神和肉体的研究得以成功地归属于完全不同的现代学科.身体成为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的对象,而心灵成为人文学科的对象.身体不再是追求真理的障碍了,身体既与心灵无关,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从此彻底沉默而渐渐淡出视野.以此而言,身体在民俗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缺席,也是再自然不过.在那些身体还要遮遮掩掩地露面的场合,比如手势等等,身体的肉感和质感也要被尽力地抹去,要简化成符号才能具有意义.人之为人,全在于心灵.西方哲学在尼采那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尼采激烈地反对以意识来定义人的本质.他写道:"醒悟者自觉者却说:'我整个地是肉体,而不是其他什么;灵魂是肉体某一部分的名称.'肉体是一个大理智,一个单一意义的复体,同时是战争与和平,羊群与牧者.我的兄第,你的小理智——被你称为'精神'的,是你的肉体的工具,你的大理智的小工具与小玩物……我的兄弟,在你思想与感情之后,立着一个强大的主宰,未被认识的哲人,——那就是'自己',它住在你的肉体里,它即是你的肉体."对尼采来说,不仅不存在纯粹的意识,而且意识只是人类存在的很小一部分.肉体的,感觉的人才是自我,肉体存在是尼采的权利意志这一自我实现力量的源泉和根基.这样从尼采开始,在对真理与知识的追求中,身体得以重新占有一席之地.与西方哲学这一本体论的转向相伴随,女性主义批评也对身体理论的兴起起了重要作20民俗与身体用,因为它们"深刻地质疑了古典社会理论中自然和文化的传统二分,特别是女性属于自然,男性属于文化的二元对立".∞值得注意的是,与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相关联,许多有关身体的研究都号陛别(gender)和性有关,挑战传统理论将这些话题归为生物性本质差别的话语构建.当然,对这些领域的兴趣与我即将论及的福柯也有很大关系.着名女性主义理论家朱蒂斯?巴特勒(JudithButler)就主张性别的身体只是表演性的,性别仅仅只是体表的一种装置物,并没有本体论的性质."行为,手势与欲望产生了一种具有内在性(internalcore)或本质的效果.这种效果通过喻示的方式来彰显缺乏,并使之显示在身体表面上,但并未从此就证实其内在动因一定是性别身份的组织性原则.一般而言,这些行为,手势与表达所致力于展示的本质或身份其实不过是制造出来的外表装置物(fabrications),而且它们必需通过肉体符号和其他的话语方式来维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表演性的."在分析有关身体的各种理论时,特纳认为就身体的本体论性质而言,学界发展出两种不同的传统,虽然具体的学者常常会兼而有之.在本体论上,特纳把它们命名为基础主义(f0undati0nalism)和反基础主义(anti—foundationalism),与此相应的, 就是认识论上的社会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和反社会建构主义(anti—construe —tionism)."基础主义的理论框架致力于理解身体鲜活的生命体验,或对体现' (embodiment)做现象学考察,或试图解释存在的生物学条件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宏观的人口组织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与此相对,反基础主义的视角把身体视为展示社会关系本质的一种话语.它们或把身体看作一套象征系统,或试图理解身体实践如何隐喻着更大的社会结构,或把身体看作社会中权力和知识构建的产物,或把身体看作社会话语的结果."可以看出,基础主义的理论多源于现象学的哲学传统,主要关注活着的身体.而反基础主义的理论多与福柯权力和话语的思想以及人类学中把身体视为象征系统的传统有关.现象学对于身体研究最重要的影响来自梅洛一庞蒂.他试图用"体现"(embod—iedment)这一概念来克服灵肉二元论的传统思路.2.3梅洛一庞蒂写道,"感知着的心灵是一个肉身化的心灵.区别于那种把知觉当作外界事物作用于我们身体的简单结果的学说,也区别于那些坚持意识自主性的学说,我试图首先去重新确立心灵在其身体中和在其世界中的根基."梅洛一庞蒂认为没有任何知觉可以超越特定的视角与特21民俗研究2010.3定的身体,有生命的肉体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于现实的感知.这样梅洛一庞蒂的哲学就明确地承认了身体性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属性,活的身体终于在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探求中获得了一个位置.梅洛一庞蒂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对于当今学术界身体的热潮和大多数学者来说,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福柯.福柯不仅提出了全新的的理论分析框架与话语,而且其在医学,性,精神病,犯罪学等一些曾经被忽视的领域的开创性探索,则提供了充满启发的研究范例,使身体真正成为可以运用的分析范畴.虽然身体是福柯关注的中心所在,但正如特纳指出的,"福柯的研究在认识论上是反基础主义的."笛福柯的身体是权力与历史刻写的对象,他的身体总是被动而驯顺的.对福柯来说,身体是权力关系与权力斗争的焦点,通过展示历史对身体的控制和操纵就可以触及历史生动可感,深入个体的层次.福柯声称他的谱系学"提出了权力与身体的关系.它的问题其实源自把权力强加于身体之上.""身体——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如饮食,气候和土壤——都属于谱系学的范畴."砸身体因此为福柯提供了着眼点与焦点,成为文化和历史刻写的场地所在,"是事件刻写的表面",而体现着历史和文化形塑和刻写的蛛丝马迹.随着福柯在医学,惩戒和性方面细致深入的谱系学研究,西方文化中抽象的身体,那个唯一的,没有历史的身体被彻底颠覆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样的身体,是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多元身体建构模式.三,身体民俗:话语与体知纵观美国民俗学近来的身体研究,根据学术渊源与侧重点的不同,大致显示出两种研究取向.一条主要沿着福柯话语分析的路径,又结合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Douglas)对身体象征和社会结构与关系的考察,着重探究社会,历史与文化如何塑造身体,如何刻写于身体之上,身体如何成为权力,话语争夺和角逐的场域并体现之.另一条则根植于现象学的传统,强调身体活生生的肉体性.沿着人类学中从马歇尔?毛斯(MarcelMauss)的"身体技术"到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惯习(habitus)的理论脉络,它关注身体的能力,经验,感觉和能动性,探22民俗与身体讨"体现fembodiment)","体知"(bodilyknowing)与人类社会文化实践的关系.学术界受福柯理论影响的主导倾向是进行话语分析,辨析身体,社会,历史和文化之间复杂纠缠的权力关系,美国民俗学界也不例外.事实上,美国"身体民俗"研究的基本理论根植于福柯强调的身体承载和刻写着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凯瑟琳?扬编辑的两个《身体民俗》文集中的大部分研究就是其突出代表.扬在体民俗》一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文化刻写在身体上.我们关于身体的信仰,对于身体的感知,以及赋予它的特性,无论是本意还是象征的,都是被文化所构建的.身体总在被发明出来.我们维持体态,举手投足和穿衣戴帽的方式都体现出我们是某一文化的成员.表面的刻写划破身体,拉长身体甚或刺人身体的象征财产."30她明确指出"身体民俗"研究的核心是关注身体的社会构建,其基本前提之一"是身体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发明出来的."因此,那些原先分散在民俗研究各门类里与身体有关的事象,被民俗学者从文化构建的角度来重新组织和审视,统一归属于"身体民俗"的领域.在扬主编的两个"身体民俗"文集中,大部分研究也是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关注"话语如何操纵身体以及身体又如何承载话语."身体与社会结构之间双向互动,彼此构建和刻写的关系成为一条主线,重新贯穿一系列传统的民俗话题,如身体语言,装扮与服饰,运动,仪式和禁忌等等.这些研究关注身体,'特别是性别的身体如何被构造和呈现,身体的肉体性及身心之间的对立与紧张,自我,情感和肉体性与精神性的错综关系,正常与怪异的(grotesque,巴赫金语)身体等等.引人瞩目的是,在以话语分析为中心的方法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将身体实践文本化.身体成为阅读和理解文化书写的新场域,成为一套由编码和象征复杂地编织起来的文本.例如民俗学家芭芭拉?巴伯科克(BarbaraBabcock)分析了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白人殖民者,旅游者和学者表现普韦布洛(Pueblo)印第安文化时的一种经典图象:普韦布洛女性身着传统服装,头顶着陶罐.她认为隐藏在这一文化身份象征背后的,是白人文化消费者凝视的目光,是对异文化女性身体和文化产品的欲望.弛伊莱恩?劳利斯(ElaineLawless)则以互惠民族志(reciprocalethnography)的方式呈现了布道坛上的女性牧师.她们有性别身体的出现威胁着父权家长制的宗教规范, 开始挑战无性别的上帝模式.作者倾听,叙述女性牧师的经验与感受,特别是因性民俗研究2010.3别原因引来的种种非议,小到布道袍的长短,是否如普通主妇般烹饪,大到怀孕与生育,揭示了社会性别,两性角色和宗教父权话语交织中的女性身体与主体性.33 传统的民俗学论题,如通过仪式,身体装饰也在新视角中得到重新关照.如克娄伍? 威廉斯(CloverNolanWilliams)考察了美国加州准新郎婚礼前夕单身汉聚会上的脱衣舞表演和对准新郎的羞辱.她认为.准新郎在这一身份,角色转换的阈限时刻,在男性同伴的凝视之下,其身体似乎成为被动的,女性化的怪异存在,但深藏在仪式性折磨背后的对准新郎适当反应的期待,实际上更为强烈地要求准新郎们意识到他们的男性自我与女性他者的差异,从根本上强化了男性的性别角色与身份认同.黛博拉?卡普昌(DeborahKapehan)则分析了摩洛哥女性传统的身体彩绘:汉那(hen—na).通过对比婚礼中新娘的仪式彩绘与平时女性聚会时自娱自乐的彩绘,作者探讨了文化对身体深人肌肤的直接刻写.女性身体的寸寸肌肤既是主导性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性别角色的规则与模式展示和表演的舞台,也是女性展示自身艺术技能和主体性的场所.实际上,在文化人类学中,把身体看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最简洁,形象的隐喻与象征有悠久的传统,其代表就是道格拉斯的研究.道格拉斯清楚地认识到身体是人类理解,认识世界时所凭依的一个重要的隐喻之源,生理的,自然的身体和社会身体构成人类文化中普遍的对应与互动的二元.她认为:"身体可以用来象征任何有边界的系统.""生理身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它面对权力中心,完全根据社会压力的增加或减少来收缩或扩张它的需求.……社会身体限制了生理身体感知的方式.身体的生理经验总是被社会认知范畴所调节,从而维持了对于社会的特定看法.社会身体和生理身体这两种经验之间持续的意义交换彼此巩固了各自的范畴.。
一百年来,女性完美身材的演变史2017-07-14 · 优画网•••••ooo从20世纪开始,关于女性“完美身材”的主流观点的变化与流行趋势的变化一样频繁。
有些时候,代际之间的观点差异甚至让人感到震惊,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公众态度,而这种态度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女性应该拥有曲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盘点这100年以来女性曲线的变化趋势吧。
1910s在20世纪10年代,人们崇尚丰乳肥臀之美。
图为卡米尔·克利福德,那个时代的时尚名媛。
1920s20世纪20年代,摩登女孩。
摩登女孩经常穿着大胆的裙摆,显露出纤细的双腿。
默片时代的女明星,例如奥利弗·托马斯和爱丽丝·乔伊斯(图中女孩),通常被定义为摩登女孩。
1930s20世纪30年代,性感女神。
曲线终于回归流行时尚,琼·哈洛就是当时的时尚偶像。
在30年代末,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影明星,绰号“金发炸弹”,因为在电影“Laughing Vamp”中的表演而受人喜爱。
1940s20世纪40年代,荧屏女王。
这种欢迎战争英雄归来的女性形象成为一时的流行。
凭借着充满锐气的独立精神和充满活力的个性,凯瑟琳·赫本被定义为40年代的荧屏女王。
(荧屏女王的身材线条较为硬朗。
)1950s20世纪50年代,曲线为王。
增重药片登上柜台。
玛丽莲·梦露(图中女孩)和伊丽莎白·泰勒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性感女星。
1960s20世纪60年代,娇小可人。
潮流变化迅速的60年代见证了迷你裙和纤细身材的出现。
超模崔姬(图中女孩)和琼·施林普顿让这种形象深入人心。
1970s20世纪70年代,海报女孩。
宽肩瘦臀成为70年代的主流。
这是属于像法拉·福西特(图中女孩)这样的跳舞女王的时代。
1980s20世纪80年代,超级模特。
高挑、健美,美腿百看不厌,80年代是属于超模的时代。
埃勒·麦克弗森(图中女孩)和琳达·埃万杰利斯特拥有顶尖的超模外貌。
奇奇·史密斯艺术中身体表达的媒材及意涵作者:李佳怡来源:《美与时代·下》2023年第09期摘要:美国著名女性艺术家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被《时代》杂志评为“时代100:塑造我们世界的人们”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以其对身体多样化的艺术呈现而闻名。
史密斯独特的创作方式,为我们开拓了另一个阅读身体的角度。
本文基于史密斯的艺术作品,对其身体表达成因溯源、媒介选择及材料运用进行分析,进而解读其艺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未知的探索。
关键词:奇奇·史密斯艺术;身体;媒材;女性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是美国著名的女性艺术家,她于1954年出生于德国纽伦堡,1955年全家移居美国,是歌手简·劳伦斯(Jane Lawrence)和艺术家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的女儿。
史密斯的作品多是对原始的恐惧、心理创伤、非人非獸、神话、宗教偶像、出生、死亡以及地球的生态危机等主题的探讨。
她擅长运用综合多样的材料,如青铜、石膏、玻璃、瓷器、纸张、铝、乳胶、羽毛或蜂蜡来塑造身体。
史密斯在不断地尝试与体验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
史密斯认为“材料就是经验”[1],她致力于多种媒介所塑造的丰富景致,以自省的态度与各种材料进行对话,强调一种对立面的调和,将精神与肉体、人与动物、诗意与悲剧、触觉与感觉融汇在一起。
正如英国表现主义美学家鲍山葵(B.Bosanquet)认为作为“材料”的媒介是“探讨美学基本问题的真正线索……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2]。
本文试从奇奇·史密斯艺术中的身体形象出发,探寻其身体表达的成因、不同媒材的使用及其意涵。
一、奇奇·史密斯艺术中身体表达的成因溯源奇奇·史密斯处于视觉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流派不停发酵和碰撞的思想和观念,史密斯选择回到身体,从身体出发,表现一种普遍的身体经验。
美丽与女性身体--评《身体的塑造--美国文化中的美丽和自我想象》黄华【期刊名称】《妇女研究论丛》【年(卷),期】2005(000)006【摘要】@@ 在当下的文化研究领域,身体可以说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形形色色的身体文化中,美国社会学者黛布拉·吉姆林博士的<身体的塑造--美国文化中的美丽和自我想象>(以下简称<身体的塑造>)一书因为它的选题而格外引人注目,它来自于对当代美国妇女身体实践的第一手调查,是一项从社会学角度关注妇女如何通过身体实践来应对文化规则的研究.登陆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网站,看到该书正在热卖.书店的推荐词声称:"该书以真实的女性声音,揭示了女性被迫面对美国文化不可企及的美丽理想时的复杂情感和理性抉择.这项女性主义研究明确、彻底地反对关于身体塑造的流行观念,这种流行观念意味着妇女深陷于男性制定的'美丽的奥秘'……而<身体的塑造>一书证明了妇女实际上运用身体塑造来逃离'美丽的奥秘'."[1]可见,美国出版界将其作为一部反映当代美国文化的女性主义专著推出.【总页数】3页(P75-77)【作者】黄华【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相关文献】1.枷锁中的美丽符号——中国广告中的女性身体表现研究 [J], 张强2.你比你想象中更美丽--评《你比想象中更美丽》 [J], 韩路3.女性解放的身体寓言——评杨秀芝、田美丽《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 [J], 常芳;4.女性解放的身体寓言——评杨秀芝、田美丽《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 [J], 常芳;5.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特色塑造——以莱西市院上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J], 鲁晓婷;刘春晓;鲁金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解 300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女性对理想身材的审美变迁审美这件事不仅因人而异,不同时代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无论你是平胸还是胖妞,总有一个年代在追捧你如今的模样。
Buzzfeed 用3分钟视频,纵观了3000年来女性对身材审美的变化。
低头看看你的身材,你觉得哪个时代更适合你?古埃及(公元前1292年-公元前1069年)在古埃及社会性是开放的,婚前性行为已经可以被接受。
女性可以拥有独立财产,可以向丈夫提起离婚。
从古埃及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也就能参透他们追求的完美身材是这样的:体态纤细、窄肩高腰、脸型对称。
当然,长长的编发也是体现美的重要元素。
古希腊(公元前500年-公元前300年)在古希腊时代,女性被认为是畸形的男性。
古希腊人认为裸体更能表现人与神的完美,但这一时期的以女性形象创作的雕塑与画作,却常被盖以薄纱,例如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阿弗洛狄忒等。
所以,你要是“女汉子”就有可能会达到古希腊的完美身材:丰满偏胖、当然还要白一点。
汉朝(公元前206年-220年)中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女性颀长的身材处处透露精致。
女人希望自己可以拥有洁白如脂的肌肤,乌黑亮丽的长发,红润的樱唇,如果小脚走起路来舒徐优雅就更好了。
文艺复兴时期(1400年-170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外表气质反映了其丈夫的社会地位。
圆润丰满成为新追求,不仅要有胸有屁股,还得有点儿小肚子,白皮肤、高额头、一袭金发也都是加分项。
维多利亚时期(1837年-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从一个年轻的王后,变成一个妻子、母亲,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当时的女性为了完美的体型开始穿着紧身胸衣,肉感的体态在腰部紧收,营造出凹凸有致的沙漏型身材。
咆哮的20年代(20世纪20年代)美国女性在获得投票权的20年代,最爱“假小子”。
她们去女性化特征,不追求身材曲线,留起短短的齐耳发,希望自己看起来像个男孩子。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在这个时期,被塑造出来的理想化审美,随着电影的传播在世界蔓延开来。
文化复数的“情感”“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算得上是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西方学界异军突起的一件大事。
它或许发端于性别研究,可以代表女性主义发展的新近一波热潮,但是它的触角很快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批评这些本土地块蔓延开去,几乎被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
一个例子是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帕特丽夏・克劳馥联手简・哈雷主编的《情感转向》(2007)一书,该书收入社会学尤其是妇女研究领域的12篇相关论文。
亮点之一是邀来《帝国》的两位作者之一,美国杜克大学文学批评和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哈特,写了一个题为“情感有什么用”的小引。
关于“情感转向”意味着什么,哈特说,就像过去数十年里的其他“转向”,诸如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等,情感转向旨在综合各路情感研究,凸显其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趋势。
而在美国来看,哈特发现,有两路先辈的相关研究值得特别重视:其一关注身体(body),这是最新近的女性主义理论;其二关注情感或者说感情、情绪(emotion),最显见不过的便是酷儿理论。
总之,情感转向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在旧问题中见出新的意义。
情感有什么用?用哈特的话来说,它们至少有以下用途:专注于情感(affects),当然让我们关注身体和情绪问题,但是由此也导向一个重要的位移。
情感视野受到的挑战,首先是在它所探求的综合之中。
这是说,第一,因为情感一视同仁指向身体和心灵;第二,因为它们涉及到理性和激情。
情感要求我们,如这个术语所示,进入因果性的王国,但是它们对因果性的看法与众不同,因为它们同时属于因和果这两边。
换言之,它们既阐示了我们影响周围世界的能力,也阐示了我们被它影响的能力,同时还有两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这话说得有点玄乎。
上文中的“激情”(passions),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指的是被动的情感,即快乐、痛苦和欲望,与理性适成对照。
此外,因果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基本规律。
当一样东西宣称自己既是因,又是果,再加上还是因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来给它命名。
西方文化映照下的都市新式女性的身体形象作者:赵凤玲来源:《江汉论坛》2009年第08期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的一些大都市,由于受西方文化、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吸纳世界新潮方面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特别是随着商业的繁荣,消费文化在市民阶层中悄然兴起。
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新女性、摩登女郎登上了城市消费文化的舞台。
她们以特有的女性身体形象,既诠释了新式女性思想解放、身体解放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与传统女性不一样的角色,又说明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期,女性的身体形象也被打上了商品的符号。
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各个层面充分暴露,既显示了新式女性独立的人格得到社会承认,又说明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摆脱不了被欣赏、被阅读的歧视地位。
关键词:新女性;摩登女郎;身体形象:消费文化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059-05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不论是最早的器物层面,还是制度层面以及思想文化层面都与西学东渐、西风东传分不开。
当林则徐最先觉醒并感叹这可能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可以说在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各个方面都有表现,特别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快、更深。
如果说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在进入中国时可能会遇到传统文化的冲击,但西方生活方式、西方的习俗在中国很少遇到抵抗,一旦传入中国,就被中国人所接受和效仿。
在追逐西方“新奇”的生活方式方面,都市女性的表现尤为明显,她们对有别于中国社会的西方生活样式处处感到“新鲜”,对这些新鲜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进而纷纷效仿。
年轻的中国都市女性对这些“新奇”的东西“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
以上四个步骤,揭示了中国人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过程,可以说都市女性在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接收过程中,西方现代的物质层面比它的精神层面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收,从都市女性渴望追赶世界潮流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很多大都市“已和世界最先进的都市在都市生活设施上同步了”。
埃莱娜,西苏“身体写作”理论述评[摘要]埃莱娜·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它以反抗和颠覆男权文化秩序为目标,它的目的在于解构以男性为主体而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建构一种新的女性思维方式和书写规范。
[关键词]埃莱娜·西苏;女性;身体写作;后现代文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身体写作”,它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以标榜妇女权益为中心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当代文坛、大众媒体的视线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归根溯源“身体写作”是70年代法国女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家、诗人、文学理论家和教育家埃莱娜·西苏(Helene Cixous)的重要理论,她和露丝·伊利格瑞(Luce Lrigary),朱利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ya)被誉为法国女权主义文论界三位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法国文学界和思想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身体写作”的概念、提出的理论背景和西苏身体写作理论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身体写作”概念的厘清“身体写作”,也被称为“身体书写”、“身体话语”、“身体修辞学”等等。
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写作”,我们必须从西苏女权主义理论中关于“身体写作”的角度出发,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清晰的概述。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反复的调查,西苏在她的代表性著作和发表过的文章里并没有给“身体写作”下过明确的定义。
西苏认为,如果给“身体写作”贯有以往理论固定的定义模式,就会使长期为争取女性主义权力的运动又重新纳入男权主义的中心论体制之内。
西苏认为,身体写作是为妇女谋求自身权益,让妇女重获自由,为了不让妇女固守在被划分的传统既定模式下,所以身体写作它本身就具有较之以往的无限开放性、广阔性和丰富性,而它的定义也就可以理解为无控制、无束缚、无限制。
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Le rire de la M duse,1975)中,对身体写作做了恢复性的介绍,她这样进行表述:“当我说‘妇女’时,是指在被唤醒并回复她们的历史意义的世界性妇女。
论女性主义身体观的历史演变
女性主义身体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立异的性别观念的诞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关于性别的歧视的认知的改变,女性主义身体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以解放性别实践为主旨的女性主义被归于第二波女权主义,它以20世纪70年代作为最重要的时期,逐渐根基了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女性主义身体观。
第二波女权主义一般认为,女性的身体被过度简化、家庭成员的差别被忽视,女性被视为家庭成员,而不是公民。
因此,第二波女权主义主张以反性别歧视的方式来反抗性别制度。
它注重女性主体性以及女性主义身体观,否定传统性别关系以及建立新的性别关系模式。
在社会心理和文化意义上,女性主义身体观注重女性自己,以及女性自体力量以及形象在女性身体中陈述的重要性。
它主张赋予女性被社会承认的立场 , 坚持以女性自我为中心,关注女性的自身价值,保护女性的权利,反性侵犯和尊重女性的自信心,增强女性对自身身体的掌握能力和无罪认知,提倡不受外界影响的身体自主性。
女性主义身体观的形成使得许多性别歧视的问题都被暴露出来,女性开始明确认识自身的位置,尊重女性的自我能力,反抗性别歧视,建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