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中哪一科最难考
- 格式:docx
- 大小:12.94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一、唐代科举考试科目概述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唐代科举考试科目这事儿。
唐代科举那可老厉害了,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呢。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可不少,而且各有各的特点。
二、常科常科那可是经常举行的科目哦。
1. 秀才科这秀才科可不容易,对考生的要求超高的。
它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得有相当厉害的文采。
不过呢,这科后来因为太难,应考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2. 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
考生要对那些经典倒背如流,像诗经尚书礼记之类的。
这科相对来说比较注重记忆。
参加这个科目的人也挺多的,毕竟儒家经典在当时那可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
3. 进士科进士科就很热门了。
这个科不光考文化知识,还对考生的诗赋创作能力要求很高。
能考中进士科的那都是相当有才华的人。
进士科考试竞争超级激烈,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
当时有很多人为了考进士那可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创作诗赋呢。
4. 明法科明法科主要是考察考生对法律条文的熟悉程度。
在唐代,法律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这个科目也是为了选拔那些熟悉法律、能够依法办事的人才。
5. 明字科明字科主要和文字学有关。
考生要对文字的结构、起源、演变等有深入的了解。
比如对篆书、隶书等字体的认识,还有一些字的构造原理等。
三、制科制科就不是定期举行的了,它是根据皇帝的诏令临时设置的科目。
这制科的种类就更多样化了,它会根据当时国家的需求来设立不同的科目。
比如说,要是国家需要擅长军事谋略的人才,就可能设立与军事相关的制科。
制科的灵活性很高,它能够及时地为国家选拔到各种特殊需求的人才。
唐代科举考试的这些科目啊,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上的不同角色,每个科目都有它的独特意义,共同为唐代选拔各种各样的人才,对唐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呢。
历代科举考试内容唐代:明经(分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考墨义、贴经)、秀才、俊士(才智秀拔的人)、进士、明法(考查法律制度)、明书(书写人才)、明算(考《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各一帖;外加《缀术》《缉古》《记遗》《三等数》等)、一史、三史、开元礼(唐玄宗时代官修的一部礼仪巨著)、道举(始于唐玄宗时,考《老子》、《文子》《列子》《庄子》,考试办法和明经相同)、童子、医科(脉科、针科、疡科;含本草、脉经、素问、伤寒论,各类经方等,宋代内容更复杂)。
内容主要是从唐以前的经史子集里选,其中四书五经为历代必考内容,到明清几乎成为唯一内容。
隋代秀才科有试策和杂文写作,进士科为时务策和儒家经义,明经科考儒经义理。
唐代把孔颖达等编撰的170卷的《五经正义》定为各级官学的统一教材,内容是科举考试的依据和标准答案,士子须精通熟背(能背下来真是厉害)。
进士科,重诗赋,并考贴经、墨义、试策,而贴经,法科、书科、算科都要考。
贴经是把原文蒙住几个字,让考生填出来。
墨义是以原文或注疏中的句子出题,一般是每部经问经义十道(疏写五道,注写五道),用教材的注和疏来回答。
这两种就是背诵默写。
以上为唐代常选科,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经常举行,明经、进士最受重视,年年开设,其它科招考极少。
其中进士科最难,录取比例仅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这科最能体现考生水平,内容有诗赋(所以唐诗发达)、应用文写作(韩愈、柳宗元两大顶尖高手),欧阳詹、李观、王涯、李绛、崔群及名相房玄龄、张九龄、宋璟、张说等都是著名政治家,也是诗文高手。
常科之外还有制科,时间和科目由皇帝临时确定。
制科又称制举、特科、特举。
科目复杂。
有人研究制举主要有五类一四十九科,有的分为九类一三十八科。
武则天时,创立武举,并被列为常科。
由兵部主持,考试内容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
唐朝科举考试铨选制度的类目及内容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和铨选制度是中央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涉及多个类目和内容。
首先,科举考试是唐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常科是每年定期举行一次的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进士科要求考生具备文学才能和政治素养,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因此也最为人所重视。
铨选制度则是科举考试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对通过考试的考生进行再选拔,以确定其最终的官职和职位。
铨选制度主要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即考察考生的外貌、口才、书法和判断能力。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科目选,主要有博学宏词科、书判拔萃科、平判科等。
这些科目选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补充常科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对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和铨选制度的大致介绍,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专家。
唐宋文化常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A. 苏轼、苏洵B. 韩愈、柳宗元C. 欧阳修、曾巩D. 王安石、苏辙答案:B解析: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 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A. 安史之乱B. 藩镇割据C. 黄巢起义D. 朱温篡唐答案:A解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 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 杜甫B. 李白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B解析:李白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诗仙”。
4. 下列不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作品的是()A. 《琵琶行》B. 《长恨歌》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 《赋得古原草送别》答案:C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作品。
5. 唐代长安城的正门是()A. 朱雀门B. 含元门C. 明德门D. 丹凤门答案:D解析:丹凤门是唐长安城的正南门。
6. 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中,以均田制为基础的是()A. 租庸调制B. 两税法C. 一条鞭法D. 摊丁入亩答案:A解析: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7. 被称为“诗圣”的是()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孟浩然答案:C解析:杜甫的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被称为“诗圣”。
8. 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A. 明经B. 进士C. 秀才D. 明法答案:B解析:进士科在唐代科举中最为重要。
9. 以下哪一位不是唐朝的书法家()A. 颜真卿B. 柳公权C. 欧阳询D. 赵孟頫答案:D解析: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
10. “贞观之治”是指哪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政治清明()A. 唐高祖B. 唐太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11. 唐朝时期,日本派来中国学习的使节被称为()A. 遣唐使B. 留学生C. 学问僧D. 外交官答案:A解析:日本派到唐朝学习的使节称为遣唐使。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在唐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那么它的考试内容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看看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吧!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
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
俊士科不常举行。
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
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
再加上贴《老子》,10 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情况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
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
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
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
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
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较为完善的一个时期,其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一览表的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一、科举制度概述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科举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培养官员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唐代科举制度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士人的进步,也为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科举考试类型及考试科目1. 进士科:进士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经书、史书、文学、法律、礼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进士科考试的人才可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官职。
2.明经科:明经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二级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书方面的知识。
通过明经科考试的人才可以担任地方官职。
3.会试:会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终极考试,参加会试的考生经过严格的筛选,通过者可以晋级到最后的殿试。
4.殿试:殿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最终考试,通过者可以晋升为进士。
殿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殿试采取匿名制,试卷由皇帝亲自批改,以确保公正和客观性。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选拔程序1.乡试:乡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一道关口,主要是通过乡试选拔出一批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才能的考生,决定其是否参加会试。
2.会试:会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二道关口,参加乡试成功的考生需要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晋级到最后的殿试。
3.殿试:殿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根据成绩晋升为进士,获得官职。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评价唐代科举制度在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使得民间士人有机会进入朝廷,提升了社会地位。
同时,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学、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制度偏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39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唐朝各类学校中,属于东宫管辖的是( )A.弘文馆B.崇文馆C.广文馆D.国子学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2题:唐朝五月份放的长假称为( )A.旬假B.田假C.授衣假D.月假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3题:隋朝( )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A.进士B.秀才C.明经D.明法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4题:科举生源中,由中央、地方官学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合格,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 )A.乡贡B.举人C.进士D.生徒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5题: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6题:隋唐科举中最高、最难考的一科是( )A.进士B.秀才C.明经D.明法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7题:隋唐科举考试中,由考官任揭经书的某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露出中间一行,再裁纸为帖,贴盖其中的数字,令应试者填出来,这种方法是( )A.帖经B.墨义C.策问D.诗赋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8题: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是针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考试方法是( )A.帖经B.墨义C.策问D.诗赋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9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A.明确了学校教育的目的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使选士与育士结合D.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10题:中外文化交流中以中国输入为主的是( )A.中日B.中朝C.中突D.中印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11题:中日文化交流中,肩负着外交和学习双重任务的是( )A.留学生B.学问僧C.遣唐使D.观光客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2题:唐代被称为“振兴儒学的卫道者”的思想家是( )A.柳宗元B.韩愈C.王安石D.王充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3题:韩愈在人性论上主张( )A.性善论B.性恶论C.素丝说D.性三品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14题:从性三品出发,韩愈认为不可教,须施以刑罚的是( )A.上品之人B.中品之人C.下品之人D.都不可教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
在唐代贡举考试诸科中,以明经、进士两科规模最大,最受当时社会所重视。
明经科是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背诵和理解的程度;进士科的考试,主要则是考士人的诗赋造诣。
由于进士科以诗赋作为取士的主要标准,诗赋贵乎创作,比背诵孤经绝句的明经困难。
另外,应考进士的人数众多,平均每年及第者不过二十余人,比明经的录取人数少,可见进士及第极为艰难。
当时有一句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说30岁的人才考取明经科,算是年纪大的了,而50岁就考取进士,还算是年轻呢!这句话正说明了要考取进士科很难。
唐代每次贡举,应明经、进士科的省试考生少则数百人,多则有两三千人。
就录取名额而言,明经取士人数最多。
虽然每次都不超过一百人,但也比进士的录取人数约为二三十人为多。
明经科
唐代明经主要指通两经者,并兼《孝经》、《论语》。
其考试内容时有变动,但主要离不开先帖经,然后口试大义、答时务策三场试。
实际上,它的取录标准是以帖经、口义为重,即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背诵的熟练程度。
明经科的第一场考试是帖经。
所谓帖经,其形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题,它先将所习经书一页的两边都掩盖上,中间只留一行,裁纸为帖,每次帖三个字,让应举人答出所帖的文字,一般每十条答对五条或六条为“通”,即合格。
口试大义是明经科的第二场考试,它也是从经书中提出一些问题,应举人按照经书的正文或注疏,直接口答。
口试大义有时也会以墨义代替,其考试内容相同,只是墨义改为以笔写出答案而已。
无论是帖经或口试大义,通常只要死记硬背经书正文或注疏就可以了,不一定真正了解经书的含义。
因此通过帖经、口试大义的士人,往往难以应付接下来的答时务策的考试,所以很少人能通过明经试策。
主考官也很少以试策成绩取人,而多以帖经、口试大义作为取录的标准。
难怪唐玄宗在诏书上也说,明经考试“非选士取贤之道”。
(《唐会要》卷75〈贡举上‧帖经条例〉)
进士科
唐代以进士科最为显贵,成为最为人所称羡的入仕途径,连贵为皇帝的唐宣宗也十分羡慕进士,以至于在宫廷中自题“乡贡进士李显龙”,把自己当成进士。
进士科起初只试策,后增为帖经、杂文及试策三场考试。
玄宗天宝年间,杂文改为专试诗赋,而进士应举人如果不擅长帖经,也可以用作诗代替,称为“赎帖”。
于是,诗赋成为进士取士的主要标准。
唐代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王维、刘知几、陆贽、颜真卿、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都是进士出身。
盛唐以后,即使位极人臣的宰相,如不由进士出身,“终不为美”,有所遗憾。
因此,可以说唐代进士科之发达,与唐诗之兴盛是互为因果的。
进士科的日益发达,尤其对唐代中后期诗歌的兴盛,起了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