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摘要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被誉为下层贤能之士进身仕途的敲门砖。
科举制起源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历经唐、宋、元、明,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考试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唐以前,我国选拔人才基本上采取选举制,专掌此事的官员往往注重门第,轻视德才,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它不分出身和民族,凭能力选拔官员。
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将科举制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解决江南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
又因为隋炀帝喜文学,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他始设的“进士科”后来成了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我国科举史上新的篇章。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朝建立后,逐步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考试科目分常科制科和武举三种。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一制度和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展开论述。
一、科举制度的概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旨在选拔优秀人才为官,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后勤支持。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透明,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财富。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起初,科举考试的范围相对狭窄,主要是针对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后来,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扩展,包括经义、经史、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使得参加考试的人才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减少了以名门望族的背景为准的官员选拔。
人们有更大的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官职,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科举制度也为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
四、进士文化的兴盛科举制度的实施催生了进士文化的兴盛。
进士们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他们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
进士们热衷于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进士文化的兴盛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五、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考试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实际能力的评估存在一定偏差。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相对狭窄,忽视了民生、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些问题也成为后来科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总结起来,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对当时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为社会带来稳定秩序和发展机会。
进士文化的兴盛则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对实际能力的评估存在偏差,选拔范围相对狭窄。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摘要: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
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关键词:科举制度、隋唐取士、糊名考试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影响了欧洲、亚洲各国的文官考试。
这对当今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尤为重大,在科举考试中是以儒家核心的,虽然它本身有极大封建性,但在品德教育上不得不说它有很大效果。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将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不仅左右着当时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的过程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实官吏缺乏的问题,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废除,历时近一千年。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隋唐时期: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即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通过者入省试,省试通过者再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取合格者。
2. 宋元时期: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礼部试、殿试之外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科举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合格者可成为进士,享有一系列特权和待遇。
3. 明清时期:明朝修订了科举制度,广泛开展乡试,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
明朝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科目,如状元诗等。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做出了一些调整。
清朝还增设了会试,即各省的府试合格者参加会试,通过者可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录取与否。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视经义而忽视实际才能,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最终,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官员的方式。
简述隋唐科举制度
一、科目设置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科目设置丰富多样,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
其中,秀才、明经、进士三科最为重要。
制科则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如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等。
二、选拔方式
隋唐科举考试的选拔方式主要包括笔试和口试两种。
笔试主要考查考生对经史的掌握程度和文笔表达能力,口试则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口才。
考试合格者将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最终确定名次。
三、考官设置
隋唐科举考试的考官设置非常严格,由皇帝亲自任命。
考官分为内史官员和外史官员两类,内史官员负责主持考试,外史官员负责阅卷评分。
为了确保公正,考官在考试期间需离京赴京师主持考试,不得与地方官员私自交往。
四、考生来源
隋唐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士族子弟和平民百姓。
士族子弟通常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通过家庭教育和师承关系接受文化熏陶,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
平民百姓则通过自学或参加私塾等方式接受教育,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成为官员或学者。
隋唐科举制
隋代科举制是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隋朝科举制的具体内容描述隋朝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隋朝科举制的具体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制度。
一、科举制的背景在深入探讨隋朝科举制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科举制的背景。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隋朝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这一制度基于儒家思想,以文化程度和学问水平为选拔标准,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二、科举考试的流程隋朝科举制的考试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试、复试和会试。
1. 初试:初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也叫做乡试或举人试。
该阶段的考试主要是选拔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才进入下一阶段。
考生通过初试的合格者称为举人。
2. 复试:复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也叫做会试。
复试的地点在省城,所以又称省试。
复试内容主要包括文章作文和策问两个部分。
考生们在复试中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文化水平,通过复试的合格者称为进士。
3. 会试:会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阶段。
会试的地点在京城,所以又称殿试。
会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题由皇帝提供。
考生需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回答考题,展示自己的能力。
通过会试的合格者可以进入朝廷担任官职。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和要求隋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也有一定的规定和标准。
以下是科举考试的一些具体内容和要求:1. 文章作文: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写作一篇文章,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修养。
文章题目通常与政治、经济、教育、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关,要求考生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并能够贴切地论述观点。
2. 策问:策问是考验考生政治智慧和才干的一个环节。
考官会问一些与政务、军事、典章制度等方面有关的问题,考生需要立即回答,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出恰当的答案。
3. 古文阅读:考生需要阅读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典籍,包括《论语》、《孟子》等,然后根据考官提问回答问题。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有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其中,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完善,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隋代的科举制度称为“明经局考”,这一制度主要是由隋文帝杨坚倡导实施的,杨坚认为在官员选拔上,应该以经义为核心,这样才能够选拔到人才。
明经局考之后,唐代开始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唐初的科举制度称为“三省会试”,分别是明经局、大学教授局、太学教授局。
这一制度中,考试主要以经卷为主,也有文赋的考试,通过考试后,可以晋升为秀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到了唐中期,科举制度被改为了“进士科举”,进士科举也被称为“乡试、会试、殿试”,这一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选拔,考生可以从各地参加科举考试。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了知识分子素质的提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让那些有才华、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晋升为官员。
这样一来,知识分子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由此也带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2. 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出现后,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很多有才华和梦想的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成为了官员,他们也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影响社会的稳定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比较公平公正的制度,制度的实施让有才能的人接受公正的选拔,这样一来,社会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推动了地方官员的调整和更替,这种制度上的安排也让社会更加稳定。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隋唐科举制度具体内容摘要: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实施一千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走向和社会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历代政权选拔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使之能够有机会跻身于上层社会,成为各级为政权服务的官吏。
科举制度虽然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所变化、发展,但在隋唐时期,基本已经定形,探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其相关内容,对了解、研究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科取士的背景与雏形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选拔官吏实行多是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源自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的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具体方法是在全国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皆由一些经验丰富的中央官员兼任,因此也称“九品中正制度”。
中正负责对各州郡的人才在“品、状、家世”三个方面进行评举,评举结果分为九等,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①结果评出后,小中正呈大中正,大中正呈司徒核实,然后由吏部尚书选用。
由于东晋以来士族门阀的势力日益庞大,士族中担任当地中正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之于评举出来的人才中几乎全是士族子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官人法”彻底沦为了士族门阀壮大自己势力的工具。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建元开皇,都城长安,史称隋文帝。
隋文帝上台后,非常重视人才选拔,他深知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于是开始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
开皇三年(583年),他正式下诏,停止那些“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各州郡中正评举人才的权力,改令诸州每岁贡士三人。
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又诏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②”,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下放到了高级官僚阶层,但由于这项制度缺乏对这些高级官僚的监督和制约,难免出现一些循枉私情的情况,操作起来问题颇多,因此不得不再次进行改革。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主要包含哪些内容?隋朝始兴科举,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初具规模。
到了唐代,大大地发展起来,成为一项比较完善的选举人才的制度。
(1)取士科目《新唐书?选举制上》概括唐代取士之法,分岁举、制举两种情况。
岁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叫做制举。
岁举是常选,每年都要举行一次。
少数年份因天灾歉收、兵变动乱等原因暂停。
岁举各科中,以进士、明经两科规模最大。
进士科自高宗以后,越来越受应试者的垂青。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②应试人多,考中极少,因而当时将进士登科比作登龙门。
明经科以熟读经书为主,考试较进士科为易,录取也不似进士科严格,因而在当时也有很多报考者。
进士、明经两科之外,其余10科多不受人重视,往往无人报考,以至时开时停。
本来,秀才科等最高,隋炀帝时尤其如此。
可到唐太宗时,有举而不第者,于是停举。
玄宗时,一度恢复,应者多落,因而废绝。
其他科目,多为中唐以后所开科目,既不为人们重视,录取又颇滥,不时停其科。
孝廉举,本是沿袭下来的一个科目,也在岁举之列。
唐太宗曾亲试孝廉,却不合格,以后也未能发展起来。
①《唐律疏议》卷30《断狱》。
①《旧唐书》卷50《刑法志》。
岁举中,另有武举一科,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每年准明经、进士例举送。
制举是制诏举人,不有常科,随皇帝临时所需列定科目。
如太宗贞观十一年四月,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辞秀美,才堪著述;明识政体,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为乡闾所推者,给传诣洛阳宫①。
又如玄宗开元九年以边境未清,统边须将,下诏有可以运筹决胜、斩将搴旗,或足拟万人之敌、堪为一堡之雄者,各听自举,玄宗亲试。
隋唐科举制度的评价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和方式。
一、形成背景:科举制度是在隋朝诞生的。
在此之前的各个王朝官员选拔制度如下:1、秦帝国之前官员主要是世袭制,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汉朝的官员选举制度主要是察举制。
察举制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的一种制度,一般察举制又可以分为“举孝廉”和“茂才”2种。
1)举孝廉是两汉期间最重要的一种推荐制度,一般由中央或地方官根据宗族乡党的评议,考察并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仕,多数孝廉会拜为郎官。
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通过举孝廉入的仕途。
2)茂才是在汉武帝时候开始,官员、州郡属吏、孝廉,太学生和平民都可以推荐人才,茂才大多数都担任县令级别的官员。
3、三国、两晋及南北朝三国中曹魏的选拔制度是依据“举孝廉”制度进行了改革,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国家或地方选择“品德高尚、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将官员候选人分成九等,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历史的车轮碾压到公元六世纪时,“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已经充分的暴漏出来,两晋及南北朝时期选择官员的才德标准已经被忽视,取而代之家世的影响则越来越重,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废除九品中正制,而代以科举考试。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明令废除门阀,注重才艺,中国传统的官员选拔制度才发展到纯粹的考试选拔的阶段。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隋朝在对科举的贡献:隋朝统一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参政人群、改善政治关系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分科举人代替九品中正制。
分科举人的方式,就是科举制的雏形。
后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2、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大唐在推翻隋朝的统治后,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传承及其地位1. 引言1.1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背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大业年间创设的选举制度。
自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选拔人才与管理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确立了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并让士人阶层成为社会上层的主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的实行旨在通过选拔有才干、忠诚的官员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科举制度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脱离贫困,走上仕途。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背景下,士人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官员选拔更趋公正,社会也因此得以稳定和繁荣。
【内容结束】1.2 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举行让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和学习,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提升了政府的管治水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科举制度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使得人们的晋升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非出身和背景。
这种机制有助于打破封建社会的特权和垄断,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科举制度的设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选拔出具有优秀才能和德行的人才,科举制度为社会引入了新血液,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科举制度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士人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又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 正文2.1 科举制度的传承与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奠定了后世科举制度的基础,随着历代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选拔制度的核心。
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得社会上优秀的士子有机会进入官场,增加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为社会稳定和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摘要: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
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关键词:科举制度、隋唐取士、糊名考试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影响了欧洲、亚洲各国的文官考试。
这对当今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尤为重大,在科举考试中是以儒家核心的,虽然它本身有极大封建性,但在品德教育上不得不说它有很大效果。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将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不仅左右着当时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的过程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实官吏缺乏的问题,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另外,在改朝换代过程中,豪门士族的经济势力日益衰弱,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他们希望能参与政治,同时统治者为了集中选士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解决地主内部矛盾,各阶层都希望有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来取代九品中正制,这样科举制便应运而生了。
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
隋初,围绕着选士问题,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到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
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
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之制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形,国运短暂也使新生的科举制度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之隋统治者多好佛老而不尚儒术,所以也不甚重视科举取士。
科举在隋代虽还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文化上削弱了士族豪门势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重要政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明确规定了应试日期、对象、预选办法等。
次年三月选举诏书指出,由于广大寒士“岩穴幽居,草莱僻陋,被褐怀珠,无因自达”,而官府又常常“举非其人,滥居班秩”,所以要求未得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已登朝,无嫌自进”。
此诏确立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规定了“怀牒自应”的自由报考办法。
这标志着国家定时公开设科招考,士人凭才自由报考的科举制度臻于完备。
唐太宗执政时期,实行偃武修文的文教政策,一方面扩建校舍,振兴教育,为封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以确保科举取士的数量和质量。
唐太宗对科举最大的贡献是设国子监,开设并扩充国学;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开设学校。
国子监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在贞观后期仅仅国学院学生就超过了8000人。
另一方面,开科取士,通过科举考试来网罗人才,钳制人们的思想,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
随着发展,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武则天时期十分重视科举制,对科举制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她令人练武习功,以长垛、马射、马枪为考试内容,通过武举来选拔军事人才,从而开创了武举的先例;当时,试场舞弊之风盛行,为此,她采取糊名考试的方法,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在考试中沿用。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公元713—755年),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一岁贡举,凡有数千”,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二、科举制度的科目和内容隋唐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明经、进士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
其中经常举行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秀才科注重选博识高才、出类拔萃的人物,隋唐皆以此科为最高,最难。
明经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内容分大、中、小经,另加《论语》和《孝经》。
进士科注重诗赋,唐初沿隋制,仅试策而已,后包括帖经、试杂文、时务策三场。
明法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规定试律7条,令3条。
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字理论和书法,先口试,再试以《说文解字》、《字林》20条。
明算科注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六科中后三科均为专门科目,虽列为常科却不经常举行,入仕后地位也难与前三科相比。
秀才科虽最高但后来此科废除,所以经常举行的又受士人重视的,仅明经,进士两科而已。
三、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意义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
从静态看,文章典籍记录、表现、反映文化,文章典籍是文化之“言”,我们也可把文章典籍通俗地称作文本文化。
而在中国历史上存活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文本文化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明显地反映在儒家文化的传延和唐诗兴盛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由于科举制度为媒介,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独领风骚;而我国古典诗歌到科举盛行的唐代登上了发展的高峰。
由于科举制度的媒介,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具体而言,科举制度的实行突出强化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儒家文化的传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是以儒学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至宋代,随着科举的制度化,科举考试的内容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儒家经典著作中;至明代,科举作为一项统一的取士制度已进入成熟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考试标准更为刻板严格,而考试内容最显著的变化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八股文”被捧作统一的规范。
“明以时文取士。
时文或称制艺,或称八股文,或称四书文。
制艺言其为制科(科举——原文注)之文,八股言其形式,四书则言其内容,因为出题取自四书,而又须依经按传,代圣贤立言。
乡试三场,首场试四书义、经义,另一场试论、判、诏、诰、章、表,一场试经史策论。
三场所重在首场,首场经义或称五经文,作四书文,亦用八股文式。
所以论者称明以时文或四书文取士者,乃就其所重者而言,并非谓时文之外不另考其他文字”。
自此,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科举制基本成为一种以考察对于儒学了解状况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
清末废除科举使专制政权失去了维系儒家价值体系作为封建意识形态核心的根本手段,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顿时被打破,儒学由此走向衰微。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延续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之所以难逃废除的厄运,也是因为“儒家以培养‘君子,为核心的‘求道’式的反技术主义教育观与西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儒学兴衰与科举革废相互映照,进一步论证了科举制度对与光大我国儒学经典的重要作用。
四、科举考试制度教育意义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有着亲密的联姻关系,教育为“养士”,科举为“取士”,“学而优则仕”,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科举考试便成为教育强有力的指挥棒,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起着全方位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虽然从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全程考察,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但本着“储才以应科目”的目的出发,科举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科举制度从隋唐至清未,一直实行了1300 多年。
这是我国古代在教育事业上的一场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拨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它的意义在于:一是促进了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二是促进和完善我国的考试制度和培养人才制度。
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进一步理顺,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使封建官吏体制的成熟,促使封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揭开了中国古代人才选举史上新的一页,为教育事业发展开劈了新的道路,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制度的基础,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
五、科举制度的意义及影响隋唐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