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欲成为亚洲伦敦国际航运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750.96 KB
- 文档页数:1
当今航运金融格局与体系:重磅论文深度剖析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船舶制造、航运管理与交易等各方面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时,货物贸易的背后实际是国际间资金流动的过程。
因此,航运与金融与生俱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金融服务业对航运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航运金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各类业务已发展比较成熟,已形成了一批比较专业的服务机构。
一、国际航运中心需要金融服务的完善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船舶制造、航运管理与交易等各方面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时,货物贸易的背后实际是国际间资金流动的过程。
因此,航运与金融与生俱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金融服务业对航运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航运金融通常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总称。
航运金融不仅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航运金融的出现是由航运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航运金融中的融资业务能为航运业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运金融中的海上保险能使航运企业合理地规避海上运输的巨大风险。
航运金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各类业务已发展比较成熟,已形成了一批比较专业的服务机构。
航运金融的业务主要包括: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等。
从事航运金融的主体主要有航运企业、港口、造船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
航运金融的发展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纽约、香港、东京、伦敦、新加坡等五大国际航运中心都是著名的国际航运金融中心。
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前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规模高达几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航运运费衍生品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元,海上保险市场的规模约250亿美元。
新加坡国情介绍新加坡,正式名称为新加坡共和国,是位于东南亚的城市国家。
虽然新加坡国土面积较小,但它却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社会使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商业和旅游中心。
本文将介绍新加坡的地理特点、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特点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海峡中,三面环海。
它与马来西亚隔海相望,东对马六甲海峡,南濒新加坡海峡,西隔柔佛海峡与巴生港相望。
虽然国土面积很小,只有725.7平方公里,但新加坡却是一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航运和航空枢纽之一。
政治体制新加坡是一个议会制的共和国,政治体制基于议会制民主制度。
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公民选举产生。
实际上,新加坡的政治权力集中在总理和内阁手中。
由于执政党长期执政,被认为是亚洲的一党制国家。
经济发展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金融体系。
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新加坡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航运业、金融业和旅游业。
近年来,新加坡还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的全球经济变化。
社会文化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它的社会结构由来自不同族裔的人民组成,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数族裔。
这种多元文化的特点对于新加坡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新加坡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多数人民仍使用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等多种语言。
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新加坡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节日。
华人春节、马来人开斋节、印度人屠妖节等各种传统节日都在新加坡得到庆祝和尊重。
新加坡还有许多文化和艺术活动,例如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新加坡中秋节灯笼展、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等,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
教育体系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以其高质量的学术课程和严谨的学习环境而闻名。
教育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顶尖的。
新加坡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其教育体系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发展航运金融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伦敦、新加坡、HK等国际航运中心经验证明,完善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对航运中心建设至关重要,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航运衍生品交易等高端服务和配套税收政策支持。
一、发展航运金融的国际经验(一)拓宽航运企业融资渠道。
由于航运业具有资金密集、风险大的特点,航运企业要发展船舶运力、扩大船队规模必须广拓船舶融资渠道。
现有船舶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船舶贷款、海运信托计划、船舶融资租赁以及私募股权基金。
1.日本政府通过优惠贷款和贴息政策对航运企业给予资助。
在向船厂提供优惠出口信贷和担保方面,1994年,日本政府提供的贷款额为船舶建造价格的84%,贷款利率仅为6%,还款期限14年,优惠期8年(优惠期内仅偿付利息);在给予利息补贴方面,日本政府对船厂的商业贷款提供2.5%-3.5%的利息补贴。
此外,日本政府针对船东制定了特殊的税收策优惠和折旧政策,进一步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
如,根据“储备基金免税制度”,船东可以基金形式留存一笔收入,若该收入在规定期限内用于购置新船,则可获得免税优惠;船东除可按最大比例20.6%的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外,在购置船舶的第一年允许计提12%-18%的特别折旧。
2.新加坡推出海事金融激励计划发展海运信托基金。
新加坡海事局于2006年推出了海事金融激励计划(Maritime Finance Incentive Scheme,MFI),针对船舶租赁公司、船务基金和海事商业信托制定了优惠的税收措施,以此鼓励海运信托基金发展(见表1)。
海运信托基金可以使一些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型船舶公司通过基金公司获得船舶使用权,而无需投入巨额的初始费用。
海事金融激励计划规定,只要租赁船舶的注册地为新加坡且由特许国际航运企业计划(AIS)企业经营,则船舶租赁公司、船务基金和海事商业信托在10年优惠期内购买船舶获得的租赁收入、套期保值收入、股息收入将永久豁免缴税直至船舶被出售;负责海运信托基金或企业的投资管理人所获得的收入可享受10%的优惠税率,期限10年;海运信托基金分红免征所得税,支付的利息无预提所得税。
基于产业链的国际航运产业再认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作者:陈扬王学锋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06期摘要:在系统的文献梳理基础上,文章认为现有研究对“国际航运产业”的认识在产业价值创造过程与产业各细分环节的结构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引入产业链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由实体运输、船舶制造,结构性嵌入航运服务业与关系性嵌入航运服务业所组成的产业分析框架。
最后,我们在新的框架下对国际航运产业研究领域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了适当讨论,并提出所谓“国际航运中心”是指特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国际航运产业链上具有影响力的价值创造环节的空间集聚。
关键词:国际航运产业;产业链;分析框架;嵌入;国际航运中心一、文献综述“航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使用船舶、排筏或其他浮运工具,在江、河、湖、海、水库等航道上运送货物和旅客的运输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运输方式,“航运”涉及到一个主体,即“船舶、排筏或其他浮运工具”,和一个客体,即“货物和旅客”。
国际航运产业的实际运作也必然与此二者密不可分,而这种双重性以及繁杂的产业涉及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研究对国际航运产业的认识莫衷一是。
就阐述的视角而言,现有研究大致可以归为四大类:视角之一:从提供运输服务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进行阐述。
王杰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国际航运业划分为上游高端服务业、中游船舶服务业和下游货运服务业(王杰,2007),遗憾的是这一定义虽然借鉴了供应链中关于生产环节分类的思想,但其划分结果却无法体现航运业生产组织过程。
黄有方在指出航运业应包括航运服务业、航运业和航运物流业(黄有方,2009),这一界定不仅涵盖了前者的思想,同时也弥补了上述的不足,但遗憾的是其对国际航运产业的生产组织过程的刻画亦略显单薄。
视角之二: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阐述。
陈继红等嫁接了波特教授“价值链”的思想,并将航运业划分为核心层(航运主业)、辅助层(航运辅助业)和支持层(航运衍生服务业)(陈继红等,2008)。
新加坡何以成为全球最富裕国作者:薛莉清来源:《领导文萃》2024年第04期据财经网站Insider Monkey最新报告,全球最富裕国家排行榜出炉。
新加坡以其2023年人均GDP+PPP估值高达157354美元(约215512新元),成为榜单上的全球最富裕国家。
全球最富裕国家新加坡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新加坡的经济模式有什么特点?是哪些因素促使新加坡取得今天的成就?未来新加坡又会朝什么方向和模式发展?与中国在未来的经贸领域将有哪些新的合作增长点?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江苏省历史学会东南亚研究分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成汉平教授。
《领导文萃》:谈起新加坡,有这样一组数据,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人均GDP是日本的60%、美国的15%。
令人惊奇的是,新加坡人均GDP 2010年超越日本,2011年超越美国,2023年更是从“亚洲四小龙”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最富裕国家,并囊括了多项全球或亚洲第一。
这些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在问:新加坡何以成为全球最富裕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谈到新加坡的成就人们首先会提及它的地理位置,这是为什么?请问新加坡的地理位置究竟有何战略意义?成汉平:第一,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所处的十字路口具有“咽喉”式战略意义。
这也是世界大国垂青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从地图上看,新加坡是许多国际重要海上航线必经之处,因为它坐落于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交通的“十字路口”,直接扼住被称为“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之“咽喉”,是众多远洋船舶中转经停的国家;它也是泛亚铁路东盟通道的起点,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
无论从经济、贸易还是军事、政治而言,都具有亚洲联通世界之十字中心的地理位置之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新加坡是国际运输中心的天然深水良港,这决定着新加坡早期的炼油、造船的工业形态和重心。
新加坡处于国际海上航线的中心,拥有世界最优良的港湾之一,往来船舶补充燃油、停靠修理等的需求量和市场都很大。
亚洲部分的港口航线:———2004年全球前30名集装箱港第一位:香港:香港港是自由港。
有海上航线20多条,通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个港口。
(香港港有15个港区:香港仔、青山(屯门)、长洲、吉澳、流浮山、西贡、沙头角、深井、银矿湾、赤柱(东)、赤柱 (西)、大澳、大埔、塔门和维多利亚。
其中维多利亚港区最大,掩护条件良好)香港位于远东贸易航路要冲,且地处正在迅速发展的亚太区中心,所以港口一向是促进香港发展与繁荣的要素。
香港既是南亚太区的枢纽港,也是中国内地的转口港,祖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是香港航运业不断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位:新加坡港:港口性质:海峡港、自由港、基本港(C、M)经纬度:01度16分N,103度50分E航线:东南亚港口简介:位于新加坡(全称: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的新加坡岛南部沿海,西临马六甲(MALACCA)海峡的东南侧,南临新加坡海峡的北侧。
主要进出口货物为石油、机械设备、电子电器、化肥、水泥、谷物、糖、橡胶、面粉、化工产品、矿砂、工业原料、食品、木材、椰袖、椰干、棕榈果、水果及杂货等。
新加坡港内有3.4千米的码头群,能同时容纳30多艘巨轮停靠。
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又称狮城、星洲或星岛。
该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新加坡港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共有250多条航线来往世界各地,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船公司的各种船舶日夜进出该港,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艘船舶进出。
新加坡港的管理非常现代化,采用的是最新的电子技术和机械。
第三位:上海港:港口性质:河口海港、设有保税区、基本港(C、M)经纬度:31度14分N 121度29分E航线:东亚,我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及丹麦马士基航运有限公司(MAERSK)均有班轮直挂本港。
港口简介:位于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东部沿海,长江(CHANG JIANG)入海口南岸的黄浦(HUANG PU)江畔,濒临东海的西侧,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港口之一。
一、新加坡的地理环境概况(一)自然地理环境新加坡处于赤道以北136.8千米,东经103°36′至东经104°25′,北纬1°09′至1°29′之间。
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和印度尼西亚相望。
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
新加坡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本岛从东到西约42千米,由南到北约23千米,包括所有大小岛屿在内,总面积为682.7平方千米。
新加坡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千米,西面环海,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差很小,温暖潮湿,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植物常年碧绿,繁花似锦,环境整洁美丽,被世人誉为“花园城市”,但是自然资源非常匮乏。
(二)人文地理环境新加坡总人口401.7万,本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为326.3万。
其中,76.8%是华人,13.9%是马来人。
7.7%是印度人,1.4%是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
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英语是行政语言,使用最为广泛。
新加坡教育制度灵活多样,而且不断改善,以便为年轻人提供适合他们的最佳教育模式,新加坡人必须接受至少10年以上的常规教育,所有政府或政府赞助的学校都必须按照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授课。
新加坡人举止文明,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新加坡的严峻刑罚在文明国家里少有可以匹敌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新加坡的宗教信仰十分复杂,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在这里都有信徒,按照传统习惯,中国血统的人大都信奉佛教和道教,少数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马来血统和巴基斯坦血统的人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印度血统的人信奉印度教。
(三)经济地理环境新加坡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
独立后,坚持自由经济,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
目前,政府经济发展方向是:以服务业为发展中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
由于其国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近年来,其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
新加坡港称雄的“奥秘”新加坡港已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转口港和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航运中心之一。
新加坡港的成功发展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发展集装箱中转业务从1960年开始,集装箱运输在世界上逐渐兴起。
新加坡抓住机遇,开始大力兴建集装箱专用泊位,首个泊位于1972年投入运营。
通过逐步改建和新建集装箱专用码头,配合积极的集装箱中转政策,并与政府当局和相关行业紧密协作,新加坡港迅速发展,转变成为地处东南亚的集装箱国际中转中心。
新加坡港与世界上123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联系,每周有430艘班轮发往世界各地,为货主提供多种航线选择。
有了如此高密度、全方位的班轮航线作保证,需要中转的集装箱到了新加坡很快就会转到下一个航班运往目的地。
新加坡港的大部分集装箱在港堆存时间为3-5天,其中20%的堆存时间仅为1天。
新加坡作为国际集装箱的中转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成为国际航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的最大特色。
提升综合服务功能除了海运,新加坡还在空运、炼油、船舶修造等方面具备产业优势,同时又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围绕集装箱国际中转,衍生出了许多附加功能和业务,丰富和提高了新加坡作为现代意义上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国际集装箱管理和租赁中心。
发达的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吸引了许多船公司把新加坡作为集装箱管理和调配基地,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集装箱管理与租赁服务市场。
在许多港口经常会出现因为没有足够空箱可以提供,只能眼看生意转到其他船公司的情况。
但在新加坡由于集装箱管理与租赁形成了市场,这种因为缺少空箱而丢失生意的情况却很少发生。
空港联运。
空港联运是新加坡海港与新加坡空港合作开展的一项增值业务。
它是指通过海运和空运的配合与衔接,有交往地利用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点,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
空港联运本身并没有给新加坡带来可观的箱量和收入,但它确实满足了客户的应急之需,极大地提升了客户对新加坡港的信任度和新加坡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知名度,在广泛和长远意义上为新加坡港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新加坡: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时间: 2009年04月22日来源:揭阳新闻网作者:新加坡,又名狮城,一个位于马来西亚半岛最南端、拥有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城市岛国,首先被人熟知的是它“花园城市”的美誉。
而到过新加坡的人,如果时间没有紧张到只能去乌节路、牛车水购物的话,应该都到过鱼尾狮公园,看新加坡的标志——鱼尾狮雕塑,看“大榴莲”,看新加坡河风光,还有河对面高高竖起无数吊装机的繁忙码头。
事实上,新加坡的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码头之一。
新加坡,这个不可思议的弹丸之地,除了旅游标签之外,它还有着太多更显赫的标签:世界航运中心,亚洲最大的转口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世界三大石油贸易枢纽之一,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贸易中心,亚洲硅谷……新加坡的标志——鱼尾狮雕塑因港而兴,以商富国。
新加坡从毫无本土石油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国际石油贸易中心、亚洲的石油产品定价中心,依靠其独特的世界地理位置,实现了能源战略的突破。
“东方十字路口”新加坡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的神话,它的崛起之路是“扬长避短”的最佳案例。
而新加坡的“长”,就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马来西亚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
面积大约700平方公里,北临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正所谓“咽喉的咽喉”。
正是大陆板块的这一巧妙组合,让新加坡很早就有了“东方十字路口”的美誉。
新加坡港水深港阔,自13世纪开始便是往来欧亚的中途驿站。
中国、阿拉伯和印度的商船已经由此地来往航行了好几个世纪。
东海岸是新加坡人的休闲圣地,也是游客享受新加坡海滩的佳选。
蜿蜒绵长的海岸线、温润的海风、柔软的沙滩、婆娑的椰林……漫步在东海岸,整个身心都是放松的。
休闲的人们很少会留意远处的海面,或者早已习以为常——远处海面上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货轮,排成长长的一线,等待入港。
新加坡国际旅游发展摘要: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旅游业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旅游大国,本文基于笔者对国际化旅游城市1的标准的理解,结合众多资料,总结出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化旅游大国发展成功的先进之处,以及其在旅游发展中还可以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关键词:新加坡,国际旅游城市,花园城市一、新加坡国际旅游发展概况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作为世界重要的转口港及联系亚、欧、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它每年接待的旅游人数都要超出本国人口的好几倍,新加坡的旅游业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众所周知新加坡是成立不到百年的新兴岛国,既无气势雄伟的名山大川,又无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这方寸之地发展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必有其清晰明确而又独特的规划发展路程.1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国家,但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它又是一座旅游城市,每年吸引1000 万以上的游客。
所以,笔者在文中也把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来写。
新加坡从建国开始一路稳打稳扎,苦心经营,勇于创新,注重结合国情和服务质量,使其旅游业迎来了风生水起的局面,而新加坡也成为一个资质老的著名旅游胜地。
二、国际旅游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先进之处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旅游国家,新加坡在发展过程中自有其达到国际旅游城市标准之处,更是不乏代表其自身旅游特色的国家旅游符号,标准与特色的融合,让这个国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始终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下的新加坡1.城市国际化一个成熟的国际旅游城市(国家),其首先在各方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发展水平都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加坡是亚洲的发达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根据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经济体之一[3]。
亚洲最小的国家3个国家亚洲有许许多多个国家,哪三个国家最小你知道吗?现在让小编带你了解下吧。
亚洲最小的国家-1.马尔代夫,面积:296平方千米 .人口35万9008 马尔代夫共和国(原名马尔代夫群岛,1969年4月改为现名)位于南亚,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
东北与斯里兰卡相距675公里,北部与印度的米尼科伊岛相距约113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小的国家。
马尔代夫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
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的马尔代夫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其中202个岛屿有人居住。
马尔代夫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
马尔代夫基于环境因素,境内无法建设铁路,但仍设有易卜拉欣纳西尔国际机场。
该国虽然国土偏小,建国也不久,但有很多节日,同时该国也是个伊斯兰教国家。
2.巴林,面积:665平方千米 .人口65万6397巴林王国(The Kingdom of Bahrain),简称巴林。
巴林,西亚国家,位于亚洲西部,为波斯湾西南部的岛国,邻近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之间,属热带沙漠气候,石油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阿拉伯人约占60%,75~80%的居民住在城市里。
伊斯兰教为国教,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内普遍实行一日5次的礼拜及其他宗教仪式。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巴林原为英国殖民地。
1971年8月15日宣布独立,首都麦纳麦(Manama)。
巴林,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两股水源,两个海"。
1933年发现石油,巴林BH Bahrain成为海湾地区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海湾地区银行和金融中心。
3新加坡,面积:693平方千米 .人口449万2150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英语: Republic of 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摘要:本文简述了新加坡2030年海事规划。
关键词:新加坡海事规划预测未来也许只是一种幻想。
但是我们不需要水晶球来预测未来发生的一切。
人们所需要的就是具备一种分析现有的信息,确定未来趋势的能力,并且将潜在的挑战转化为优势。
由于人口、城市及经济发展,贸易及技术的进步,环境及资源的限制,全球经济及国际海运业将继续面临复杂多变的挑战。
首先,据预测,2030年前,全球人口将迅速增长至82亿。
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大多数。
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出现减少及老龄化的趋势。
由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及国际助老会公布的报告显示,到2050年,历史上将会第一次出现一种现象,即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超过15岁以下人口的数量。
全球老年生活指数报告同样指出,全世界的老龄化速度过快,已经难以支撑起各国日益膨胀的老年人数量。
另外一个全球发展的推动力那就是城市化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趋势。
诸如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将会大力发展城市化,最终,城市发展将扩张到每个大洲。
在未来,我们也将见证新兴的经济体的诞生,比如中国、印度和巴西。
2030年全球海运业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海运业的海上贸易将从每年90亿吨增长至每年190到240亿吨。
到2030年,中国将贡献全球GDP的20%。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世界人均GDP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因此,人们对于食品、能源、基础设施、日用消费品的需求也将增长。
由于中国、印尼、越南等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多,贸易和航运业将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长。
1未来海运业发展趋势随着世界贸易90%由航运业主导,以及跨地区、跨国商品贸易增长即将来临,到2030年,航运业发展将会非常强劲。
分析师预测,贸易集团的扩张将会促进海运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在远东区域内。
其中包括从大洋洲到远东的贸易集团,远东与拉丁美洲,远东与中东的贸易集团。
未来的20年,亚洲也被奉为全球海上贸易重要的成员。
城市化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对于国家航运业发展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及港口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货物进口出口的门户———港口,换句话说,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城市也是港口城市。
国际航运中心的集疏运体系作者:俞晓晶来源:《水运管理》2009年第07期【摘要】以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为研究对象,总结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及影响因素,认为集疏运体系特别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趋向应该致力于成为国际化港口集疏运体系网络中的一环,促进区域性、规模化港群式发展,建设高效率的综合运输网和信息管理网。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港口集疏运体系是港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硬件基础,与港口服务业一起成为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柱。
集疏运体系作为连接港口与腹地的“大动脉”,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条件在世界贸易中心经历几次大的转移之后,一些与贸易中心相关的港口逐渐转变为重要的航运枢纽,并随着贸易内涵的丰富逐渐演变成为航运中心。
航运中心的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第1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依赖于中心港口的经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内陆腹地的工业化水平,是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装卸、转运和仓储等。
第2代国际航运中心体制构建、政策推动的成分开始上升,对第2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香港、新加坡这两个新兴航运中心来看,完善市场体系、坚持自由港政策等强调软环境构建的措施,有效弥补了其内部市场狭小等硬件的不足。
第3代航运中心则更加重视集聚作用和金融、贸易与信息等功能的复合性。
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在成为航运中心的同时也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源于以下4方面:(1)区位优势是航运中心发展的地域基础;(2)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3)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网络为主的硬件基础;(4)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相关服务业支撑是其发展的软件基础。
其中,集疏运体系涉及3大类和7小类,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见图1)。
2集疏运体系对港口发展的重要性集疏运体系的作用在于实现航运中心与其腹地经济的互动。
环球动态I Global trend
新加坡欲成为亚洲伦敦国际航运中心
路透社日前引述多名伦敦海事业界人士言论,
分析新加坡追逐伦敦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动向。当
中指出,相较其他区内竞争对手,新加坡目前发展
海事行业的
公司进驻后
业内人士认
非伦敦,更
海事服务
亦有伦敦
为上海而
主要的国
突破,
加坡和上海正锐意把握国际航运业东移亚洲的优
势,发展船舶经纪、保险和海事仲裁,期望尽快成
为亚洲区内主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Norton Rose运输法部门全球总监泰奥查利认
为,新加坡毫无疑问会成为国际主要航运中心,但
不会取代伦敦。他认为,新加坡的主要竞争对手应
是上海,因为后 展极为迅速,他甚至估计,上
成区内最大的航运中
俄远
将建
俄罗
宣布,远
2O1 1年在 岸附近开 货物检查 利于提高 止犯罪。 波格拉尼奇内区 .r~。、.,.一 、‘ 一/ ,. 、 / ~ , HH j ‘t. ~ 。 ,,m . o, ! t l±口^ I} 一、 、 -煮 黏 1 、 妇 臀 5 呈程无嘣车行万里 全程无忧 0 1 2广州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电话3 8468585 迅速_ 澳大
坡
俄远东
(7300万欧元),虽然该数据包括了用于业务重组的政府注
资(1.5亿澳元)以及自愿离职成本,但仍较2008—2009财年
下降了73%。集团总收入下降2.3%,至48.7亿美元(34亿
欧元)。这些财务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目标。
核心信件业务量2009—2O1 0财年下降4.2%,上一财
年下降4.1%:信件收入下降3.4%,至27亿澳元(折合19亿
欧元)。2008—2009财年,核心信件业务有较少利润,而在
2009—2O1 O财年,核心信件业务经营损失达1.76亿澳元f折
合1.24亿欧元)。
相比较而言,包裹和物流业务发展迅速,连续4年成
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在2009—201 0财年营业利润
较低,为1.708亿澳元(1.21亿欧元),但公司收入增长1%达
到1 4亿澳元。国内包裹业务4.2%的上升以及快递业务
1 1.3%的上升导致了公司总收入的增加。电子包裹业务量
全财年增长1 6.8%。
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