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那么你对后现代主义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在人文思潮方面,论者指出现代的后期,是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
所谓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是指以有核心思绪,或者有既定论述规格,表述事物的真理性,可是,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测不准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出现,人类渐渐明白到科学也有其不确定性,且认为科学并非可以用以解决任何问题。
现代主义的动摇,也就引起后现代主义渐渐的崛起。
在文艺创作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单一的风格,也不因为作品的时代而界定为“后现代主义”。
而且很难以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来强行规范艺术创作,对于先有后现代主义理论,还是先有后现代主义艺术品,也没有定论。
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创作媒体,建筑、文学、绘画、设计、家具均有设计师,在各自的艺术场境内进行后现代式的表述。
不过,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于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都有颠覆性的新思维,令风格很难一致,要表述各创作领域的后现代境况并不容易。
建筑笼统的划分,可以说4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垄断的时期,70年代到如今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
60年代末期,经历了30年的国际主义垄断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的时期,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渐呆板,单调,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国际主义建筑取代。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消失于19世纪70年月,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
20世纪30、40年月,“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
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至20世纪60、70年月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
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毕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辩,“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飞快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消失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消失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剧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着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好像都不可能消失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颜色。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後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後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後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後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
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1)彻底的反传统。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
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
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
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
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
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
什么是后现代?表现?特点。
后现代产生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后现代评价积极:反独断,回归人性消极:混乱,无序后现代主义的线索时间: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后现代。
感性理性:古希腊:前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方法论、态度,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世纪:奥古斯丁神性压抑人性和谐秩序完满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反神性,扬人性启蒙运动:理性现代(19世纪):理性独断,损害人性后现代: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1. 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主要包含两个意思: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主要是时间层面)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批判)——一般意义的理解(文化,社会,经济)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发展)——文学,绘画,建筑。
本身就有了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只是继承并发扬。
后现代性是与现代性对抗,对立,对现代性批判中建立的,也就是有2. 特点1,反理性。
2,时代性。
汇集了多种文化,文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
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胎,在二战后于现代性决裂,成为一个对西方现代性加以质疑的思潮。
3,批判性——反本质,反中心。
4,碎片化——反同一,反整体。
差异,不确定,多元性。
3. 表现:电影广义许多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影都可以归于后现代。
典型:阿甘正传。
王家卫。
4.原因直接原因:反现代根源:后现代-现代(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天主教)-古希伯来、古希腊。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興起的一种思潮,它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对权力和话语进行了批判。
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也逐渐崭露头角,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表达了女性的声音和诉求。
本文将从后现代语境中审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首先表现为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批判。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的定位往往是被动、柔弱、依附于男性的。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解放的推进,中国女性开始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诉求。
她们不再被动接受传统观念,而是开始用艺术的方式来质疑和挑战这种观念。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将女性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形象,强调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种颠覆传统观念的做法,为后现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注入了强烈的现代性和革命性。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还反映了对权力和话语的批判。
在传统社会中,男性话语往往主导着文化和艺术领域,女性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试图改变这种局面。
她们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女性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使女性的话语得以被听到和被重视。
她们也注意到了现实中存在的权力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作品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这种对权力和话语的批判,为后现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意义。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还反映了对身份和文化的探索。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身份往往被定义为家庭的角色,她们的生活和价值往往是以家庭为中心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开放,中国女性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尤其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
她们通过艺术作品,表现了对自身身份的思考和探索,试图摆脱传统定型,寻找自己独立的文化认同。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将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展现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使女性的身份和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浅说后现代主义及其建筑理念和建筑艺术中文三班:米小娟2007020337李孟霞2007020325一、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一)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在普通大众心里,尤其是大学生心目中,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叛逆、反传统、非物质、超越主流、夸张、荒诞……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做了一些调查,节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的说法,这些都是来自学生,分别是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1、一个发达的社会体制,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一些高于物质的东西。
2、应该是以现代主义为比较对象,是它的继承与发展。
源于现代主义但不同,从社会角度来看,应该是对社会另一个方面的……也许是负面的思考。
3、首先弄清现代主义,它是20世纪初左右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们用区别于之前写实的艺术形式,加以抽象和升华,类似于中国的写意画。
后现代主义就很好理解了,在超越主流的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下,以更加夸张的艺术手法,表达我们的生活艺术。
4、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和‘表演派’的出现”。
基本上,这四点已经说出了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最基本理解,或者说不同流派对后现代主义不同的阐释。
绝大多数理论家都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体现在各种艺术领域的,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等等,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是由多种艺术融合而成的,它无法让人对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精准界定。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甚至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
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
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书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在哲学、文化、艺术和社会理论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书有很多,其中一些经典著作包括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条件》、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让·巴特的《权力的微物理学》、保罗·福柯的《监狱的诞生》等。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
利奥塔在《后现代条件》中提出了涉及语言、权力和知识的后现代主义批判,福柯则通过对知识、权力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和问题。
巴特和福柯的作品则着重探讨了权力、知识和社会控制的方面,对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除了这些经典之作,还有许多其他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的著作也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让·巴德里亚、朱利亚·克里斯蒂娜等人的作品。
这些著作涉及到后现代主义的政治、伦理、文化和身份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总的来说,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书籍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观
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这些著作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科学+故事+精神=后现代本书作者:小威廉姆E·多尔1、关于“后现代”的划分西方人喜欢“四”,为什么?因为“四”代表着边与角的和谐。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
那是一个被多尔称为“前现代”的时代。
它的核心理念是“宇宙核心观”即: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
时间是:有历史记载--17、18世纪的革命时代。
随之取代的是一种数字与机械的宇宙学。
代表任务:伽利略、牛顿。
牛顿最有名的一本书《原理》。
这些原理之首便是“万有引力”。
引力等于两个物体相乘除以之间距离的平方。
于是牛顿相信,数学、科学能够发现所有,而所有也在那里静悄悄地等着你去发现。
于是,以数学、科学为主的时代诞生了!多尔称其为现代。
当时,人们对所有都进行了试验研究。
例如:铲煤工人研究铲的长短粗细以及手握的位置还有每次铲煤量的多少和两次铲煤的间隔时间来确定怎样做是最有效率最省力的。
教学中,测量拼写词汇的记忆数目,以确定多少时间里孩子记忆的效果最佳。
那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科学家。
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因斯坦。
他是这种观念的忠实奴仆。
他说:上帝不玩摔子。
即:这个世界原有秩序,不存在随意性。
然而,当战争的车轮滚滚碾过,炮声敲打着人们脆弱的心脏时。
科学家们发现:为什么科学创造的一切精密的东西却未能阻止战争、阻止通货膨胀?终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事”与“精神”让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像力与文化+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性想结合起来。
这就是“后现代”时代。
2、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一切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靠近)举例:a、孩子需要用科学对其进行“管理教育”,通过“程序”在造就许多“产品”。
b、用“科学”对孩子的错误进行解剖,分析起起因、过程、结果。
它只看到孩子的错误,沉迷于错误中,抹杀了孩子的优点。
3、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一切就在那里,当我们靠近时,一施加外力,它将开始运动,动得你无法预见他会怎样。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post-modern)据米歇尔.科勒的考察,这一术语的最早用法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德理科.德.奥尼兹(1934)、达德利.费兹(1942)、阿诺德.汤因比(1947)等人的著述中,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自此,批评论争逐渐展开。
到了70年代后期,“尽管对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说:“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
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
在那些接受了‘后现代’或被归属为‘后现代’的理论中,对‘后现代’概念的纷乱使用以及理论上的薄弱,也同样使人震惊。
”(《后现代理论》)尽管如此,理论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说或描述了后现代。
凯尔纳、贝斯特认为“后现代”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会引出“时代化”(periodization)的理解,也就是作为历史断代或历史分期的术语来理解。
他们指出,前缀“后”(post)本身就意指一种历史顺序,在此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替代,因此在最初的例证中其功能是用作历史分期的术语(参见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不赞同这种理解方式的,他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