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 共 心 理 学 教 案(4)

公 共 心 理 学 教 案(4)

第六章 情感和意志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情感的概念,明确情感的作用,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情感与情绪的种类,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情感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中学青少年的情感。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意志的概念,明确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了解意志的作用、意志过程的心理结构以及意志的品质,掌握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方法。

第一节 情感

一、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则是对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认识过程通过形象和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是通过方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事物所抱的态度,主观都能体验到,体验是情感的特征。没有主观的体验,人就不知道自己是否产生了情感。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产生情感的主观原因。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就会有肯定性质的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则会有否定性质的体验。由于客观事物非常复杂,人的需要丰富多彩。构成了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复杂而矛盾的关系系统,一种事物虽然能满足某方面的需要,但却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的需要,甚至和其它方面的需要相抵触,因此有的事物会引起人的复杂的甚至矛盾的情感体验:如啼笑皆非,悲喜交加,又爱又恨,百感交集等。

二)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着情境地的改变和需要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2)情绪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如高兴时笑逐颜色开,手舞足蹈;愤怒时咬牙切齿,暴跳如雷。情绪一旦产生往往难以控制,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如深厚的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事业的思虑,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父母对子女的痛爱等,往往深埋在心底,不轻易外露,而主要表现在行动中。

(3)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一般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社会性需要

相联系。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笑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作出“笑”的情绪体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心理体验,在具体人身上它们互相依存密切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处在表现,情感离不开情绪。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而且是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爱的情感就是在不断受到爱抚关怀的过程中,愉快的情绪体验持久而稳定下来,从而逐渐培养起来的。

一般来说,把同生物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感情反应称为情绪,把受社会规范制约称为情感,在标示感情反映的形式方面采用情绪,标示感情的内容时采用情感。因此无论是情绪和情感,乃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在不同场合使用情绪和情感,是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侧重的不同方面。

二、.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

一)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有赖于人对该事物的认识,评价,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有所知,才有所感。”而且,人的情感又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产生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厚。学生对我们祖国力我们中华民族的知识了解的越多,理解得越深刻,爱国主义情感也就越深切。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了认识是情感的基础的道理。

二) 情感影响认识过程

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的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它能够推动促进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它会阻碍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性的发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三、. 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一) 情感的生理变化

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腺体活动的变化上。这些变化不作为情绪状态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

1 呼吸系统:呼吸的频率、深浅、快慢、是否均匀等都会发生变化。

2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3、消化系统的变化

4、内外分泌腺体的变化

二)情感的外部表现

在某种情感状态下,人的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姿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称

之为表情,即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可分为三个方面:

1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由面部肌肉,腺体和面色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它以眉、眼、嘴及颜面肌肉的变化为主。如

2 身段表情。身段表情是由身体的姿态和动作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头、手、脚是身段表情的主要不得动作部位。

3 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由言的音调,音色、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

人类的表情具有先天性和社会性。表情的先天性是说人类的表情是先天的,其有程序化的模式和生物适应性,是在斗争适应环境的结果。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提出:人和动物的表情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根源。人的表情是由动物表情演化而来的。表情的社会性是说人的表情是在社会环境中草药逐渐表现和形成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是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受一定的社会变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复杂的表情系统。所以作为基本情绪的几种表情,一般是全人类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长的人又具有不尽相同的表情方式,显示出表情的个别差异性。在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还逐渐学会场根据需要来控制自己的表情,以协调人际关系。



四 情绪、情感的分类

一) 情绪的分类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四种情绪状态。

1 心境

定义:心境是一种子微弱,平静而持久地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如: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际关系、激情和余波、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有着很大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能使人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使人消极颓废,降低工作效率,有抑于健康。但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掌握自己的心境,做心境的主人,使心境经常稳定在乐观主义基础上,经常保持愉悦舒畅的状态。

2 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诱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惊厥等。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它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例如,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盛怒时横眉竖目,握拳顿足,暴跳如雷。激情发生的时间很短暂,一旦离开引起激情的具体情境,会很快冷静下来,或转化为心境。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

首先,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可以引起激情,例如,重大成功后的

喜悦,惨遭失败后的沮丧绝望,亲人突然去世引起的极度悲伤,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恐惧等等。

其次,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兴奋和抑制也容易引起激情。例如,如某种痛苦忍耐已久,抑制过度,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成为十分强烈的,难以控制的激情。

激情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激情常能调动人的身心的巨大的潜力,成为激励人做不出的事情来。

例如,运动员满怀激情在运动志上勇敢拼搏为国争光,战士以高昂的爱国激情冲锋陷阵,诗人以满腔创作激情写出激动人心的诗篇。

而消极的激情则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遏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以致惊慌失措,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动和动作,甚至铸成千古之恨。当然,消极的激情也并非不可控制,事实证明,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并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

3、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全部力量,迅速而及时地做出决定,采取有效地措施应付紧急情况,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应激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境以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

应激状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状态,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有利于主体调动身心各个部分力量去解决当前的紧急问题。它使人思路清晰,急中生智,判断精确大胆,动作机敏准确,能够化险为夷,渡过难关。

另一种是消极的状态,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情绪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使人意识的自学性降低,知觉、狭隘,注意的分配,转移出现困难,思维迟钝,混乱,分析判断力减退,惊慌失措,行为刻板,紊乱,不能准确地处理事件,或作出事与愿违的行为,甚至机体活动受阻,机能推敲发生临时休克。

应激的积极状态是可以训练的。通过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意志的果断性,增强动作机敏灵活性,加强技能的精巧熟练性,提高在意外情境下迅速决策的能力,这样遇到新异情况,就能镇定自若,当机立断,摆脱困难,转危为安。

二)情感的分类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不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1 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言语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将常握的社会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当人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言图、言

论、行为时,认为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如果认为不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例如,对别人的大公无私的行为感到满意,产生敬佩之情,对别人的损人利已行为产生愤怒蔑视的情感。自己尽到了社会责任感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未尽到责任感到内疚惭愧,痛苦不安。

道德标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道德也就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集团或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不同的人们对这些标准和规范又有着不同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不同的道德需要,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道德感。

我国人民的道德感就其内容来讲是非常丰富的,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对工作和事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事之间的友谊感,同情感,以及正义感、是非感,善恶感和人道主义情感等。

道德感在人的情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人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人们在探索趔时产生求知欲,了解认识未知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出现迟疑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愉慰;在坚持自己看法时有了强烈的热情,由于违背了事实而感到羞愧,人们对谬误和偏见的蔑视,憎恶,对科学趔的坚信和热爱,这些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入,求知欲越强烈追求真理的兴趣越浓厚,理智感也就越深厚。

理智感又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社会进步,稳定,繁荣,人们积极广泛地探求真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智感就能得到激发和培育。

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好奇心、以及对获取知识乐越的体验,是推动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

3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的美与丑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东西,就能引起美感体验,审美时个体的心情是自由的,愉快的、轻松的。

美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事物的外表形式对美感具有很大的影响,但美感也同样依赖于事物的内容,美感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事物的内容的美赋予事物丰富的内涵。因此,内在美是外在美的源泉。

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制约性通过审美标准来实现。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都是与一定的原则、标准、社会要求和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人和高级情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平常所说的情操就是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

五、 情感的功能

1 动力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人对人的活动具有发动和调节作用。动力功能也称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推动人积极地行动,从而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倒“U”型曲线证明,适中的焦虑,能发挥最高的工作效率,适中的情绪状态,可使工作取得最佳成绩。情绪过于松驰或过于焦虑,紧张对行为的进程和问题的解决不利。

喜悦时可以激起对喜悦对象的热烈追求,怒放时可以引起对愤怒对象的猛烈攻击,炽热的情感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人们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消极的情感则会干扰阻碍人的行动,降低活动效率。

2、信号功能

人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各种各样的构成了人类的非语言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态语言。

美国科学家爱伦特、莫拉宝很早就从实验中发现这样的规律: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份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3%都要靠体态语言来传达。人们可以通过体语把自己的思想、愿望、需求态度或观点传达给别人或影响别人,达到沟通思想,相互了解之目的。

例如,喜悦的表情可以表达对事物的满意和爱慕;悲哀的表情可以表达对事物的婉惜;愤怒的表情可以表示对事物的不满。点头微笑表赞赏,皱眉摇头表示否定,挥舞拳头表示态度坚决,面部冷若冰霜表示问题严重。所有这些都说明表情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它使人不通过言传,就能理解别人对事物的认识,观点和态度,成为人际交流的重要途径。

3、感染功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形成与之相应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一个人如果与别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容易把别人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就会系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教育。

4、情感与教学

第二节 意志

一、意志的概述

1)定义:意志是人为实现预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并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许多富有成就的人,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的重大的发展,起作用的不仅是他们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他们的聪明才智往往是在战胜挫折和失败中得到运用和发展的。人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行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2

)意志的特征:

1行动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是意志的首要特征。也是人类活动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

2对心理活动和行为主动调节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

激励:表现为推动人为达到目的而积极行动起来,例如:为了掌握外语、意志推动着人去听外语广播、背单词、寻找资料、从事翻译。

克制: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的矛盾的行动。

例如,为了掌握外语,意志促进人们克制一些不良习惯。如

在具体的活动中,意志对行为的控制的激励和克制是互相联系的。其同实现着人对自身、对环境的调节和控制。

3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在确定目的和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是主观方面的,可能是客观方面的。

人的意志强弱主要以克服困难的大小来衡量的,克服的困难越大,越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害怕困难或在困难面前动摇不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没有困难的行动就无意志可言。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

意志与认识情感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 认识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人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到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时,才能提出正确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目的的产生和确定来源于认识。

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也有赖于认识活动。

在实际活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审时度势,分析现实的情况,设想各种困难和结果,采取最有效地措施。这些都依赖于认识过程。

可见,意志行动的每一步都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密不可分,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行动。

2、意志对认识过程具有反作用。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及时出种种意志努力去克服它,以达到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跑上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二) 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1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和支持作用时,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人行动的动力。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和削弱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如对学习抱漠不关心的态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骄傲情绪,焦虑情绪都会妨碍意志行动的执行,动摇和削弱人的意志。

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胜不骄、败

不馁,情感服从于理智。

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三、意志行动过程的分析

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一) 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等环节。

1、动机斗争

人的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对象。人的行为动机往往以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并且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动机。几种动机相互矛盾,就形成了动机斗争。

1) 从形式上看,可把动机斗争分为三类,

1)双趋势动机斗争。(双趋冲突)

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称双趋冲突。

2)双避式动机斗争(双避冲突)

指必须有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

3)趋避冲突

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例如,有些班干部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

4)多重趋避冲突

2) 从内容上看,可把动机斗争分为两类:

1)非原则性动机斗争。

指与社会道德关系不大的动机斗争。

2)原则性动机斗争。

指与社会道德准则相关的动机斗争。例如毕业分配时,原则性的动机斗争,往往引起激烈的内心冲突。

2、确定目标

目的确定与动机的取舍是相随而行的。

目标是指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标越明确,人的确良行动就越自觉,目标越远大,它对行动的动力作用越大,目标社会主义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做起的意志力也越大。

目标确定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同时也反映了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水平。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目的确定之后,必须考虑如何实现这个目的,为了实现目的,必须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法和合适的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作出决定之后,便过渡到执行决定,进入实际行动,这一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动机再高尚,目的再合理,手段再完善,如果不运用意志力付诸实施,那么一切都是空。

条件:1、要有一定的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紧张性,有时要忍受痛苦和折磨。

2、克服消极的立志品质的干扰。

高尔基:“哪怕是对自己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自己变得坚强起来。

3、随时准备克服外来阻力。

4、能够克服各种诱惑。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清。”
四、意志品质和培养

一)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它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四个方面。

1、自觉性

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能充分权衡动机的社会意义,自觉地使自己的动机符合社会要求。

这种品质往往反映了一个人坚定的立场和信仰,贯于意志行动的始终。

与自觉性相反的是独断性。

2、坚韧性

指人在行动中,能够持之以恒,顽强拼搏,坚持到底。与此相反的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3、果断性

指一个人善于分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与此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4、自制力

指一个人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行动的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与此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二 意志的培养

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无一的,而是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有意识培养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