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钱学森书信_中的哲学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89.68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钱学森"天人观理论"哲学思想研究【概况】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11个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建筑科学、地理科学、文艺理论。
每一个部门又有三个层次(文艺理论除外):根底科学、技术科学、项目技术。
这11个部门通过对应的11座哲学桥梁: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人学、天人观、认识论、军事哲学、建筑哲学、地理哲学、美学,将科学提升到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
钱学森的天人观思想:人体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宇宙是更浩瀚、更复杂的超巨系统,人体与人体、人体与万物、人体与宇宙之间信息相通且无限开放,充斥无限生机。
【关键词】人体;巨系统;哲学【正文】一、中西方哲学的内涵及现实困境千百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在逐步接近真理,但人对自身的认识远不及对外界的认识那样全面深刻。
解剖学发现的是肌体,而更重要的灵魂精神物质的构造是大多数人的俗眼所不能看到的,也是用现代仪器难以检测的。
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心理与哲学、美学与经济、文艺与社会政治、实证与理性、唯物与唯心的争论不休,孰是孰非难以定论。
谁是真理呢?强权主义者以势盗理,统治者可以强词夺理,权威者的定论往往被视为至理。
1、东西方哲学的内涵。
哲学,作为宇宙现象的总结,其包容一切的总体观是文化百科及人们行为的指导。
两千多年以来,东西方哲学对人天现象和规律的理性总结,已经产生了一个相当可观的开明文化和科学体系,使人类从直觉的先知时代进入人文主义的逻辑教条模式,哲学的鼻祖老子与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人天物质:灵魂与实质的全面总结。
怎么来概括东西方哲学呢?我们需要用观赏的眼光来体会西方哲学的"精准";,用崇拜的眼光来体味东方哲学的"玄妙";。
2、东西方哲学面临的困境。
如果说西方哲学形式逻辑指导下诞生了西方科学,而中国哲学混元性与形象逻辑的超验直觉却发明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含糊有机体。
钱学森哲学思想评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想及其哲学意义钱学森哲学思想评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想及其哲学意义胡昌善钱学森同志是我国最早提出现代科学体系构想的科学家。
他的这一构想最初是在1980年1月发表的《关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随后又发表了不少文章,进一步阐述和深化他这方面的观点和主张。
在这些文章中,他以渊博的学识和一个自然科学家特有的眼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卓越的见解。
这些见解集中体现到一点,就是把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经过哲学的升华把它们吸收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本文试图对钱学森同志的哲学观点和见解作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钱学森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崇高的地位,它既要指导一切科学技术工作者,又要使自身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怎样解决好这一问题呢?他提出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作为答案。
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九大部门、九架桥梁。
钱学森同志说:“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是:在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分若干个大的科学部门,暂时有九个大部门;每个部门又有三个层次,一个基础理论学科层次,一个应用理论学科层次,和一个应用业务性或工程技术层次。
每一个大部门也有它自己的哲学概括,可以说成是这一部门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殿堂的桥梁;这些部门的概括也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这九大部门及其哲学概括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数学科学和数学哲学(无数学),系统科学和系统论(不是所谓“一般系统论”,也不是所谓“老三论”、“新三论”),思维科学和系统论,人体科学和人天观,军事科学和军事哲学,行为科学和社会论(暂用语),以及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美学。
【钱学森与科技哲学研究】《钱学森书信》中的哲学思想谢娟①(钦州学院社科部,广西钦州535099)摘要: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在《钱学森书信》中,无论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系统科学、思维科学还是对行为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钱学森无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可以说,《钱学森书信》的焦点和制高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
学习和研究《钱学森书信》中的哲学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坚实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关键词:钱学森;《钱学森书信》;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图分类号:B1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12)03-0017-04一、《钱学森书信》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其重要的最新宝贵文献《钱学森书信》共十卷,于2007年5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钱学森书信》共收入了钱学森从1955年6月15日至2000年11月26日的书信共3000多封,约400万字。
《钱学森书信》中的第一封信是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在美国写给陈叔通老先生的,最后一封信则是2000年11月26日写给他的秘书涂元季的。
收信人之中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更多的则是社会各界的科学人士。
其中,与钱学森通信最多的是北京市航天工业部910所的于景元同志,其通信共174封。
其次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戴汝为同志,其通信共162封。
从《钱学森书信》中,我们看到了钱学森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学术探讨,涉及的内容不仅既有深度、广度,而且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1983年4月1日致张可文的信中,钱学森写道:“研究人体科学的确不易,但也不是一点都走不动,还是大有可为。
问题是要博采各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结合我国古代成就和民间流传的好东西,而且一定要用人类知识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
”[1]2271993年1月28日致瞿宁淑的信中,钱学森写道:“读您信后,学到世界地理界在20世纪的情况。
钱学森的社会工程哲学思想初探[摘要]钱学森院士不仅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工程控制论奠基者,系统工程专家与系统科学思想家,还是杰出的科学家、科学思想家、人民思想家.本文在以往所提钱学森科学思想这一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钱学森社会工程哲学思想问题.[关键词]钱学森社会工程哲学社会技术社会哲学钱学森(1911~)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回归祖国,现为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
钱学森一反工科专家忽视社会哲学因素对工程影响的做法,从社会工程角度探讨了技术哲学领域新的哲学问题,并把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看成是可以用工程哲学研究的领域。
其主要著作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对其研究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在此,笔者只对其社会工程哲学中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作一简要介绍。
一﹑早年的研究工作1954年钱学森在美国出版《工程控制论》,以技术科学的观点对各种工程技术系统的自动控制理论作了全面研究,奠定了工程控制论的基础。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而在进行这类研究的同时,钱学森认为哲学应联系到所有学科而不是单独的某一门具体学科。
钱学森并不认为工程技术可以脱离哲学研究去解决问题。
相反,他反复强调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即工程哲学问题.1989年,《钱学森关于在国民经济中运用“社会工程’方法的设想和建议》在《经济学动态》上发表。
这篇文章一发表就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为他获得不少好评,成为他社会工程方面最重要的著作.在此文中,钱学森讨论了社会工程的概念﹑对象和任务.并指出应该把社会工程当作一种设计筹划方法,是系统工程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钱学森传》读后感《钱学森传》读后感(精选12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钱学森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钱学森传》读后感篇1寒假期间我看了《钱学森传》,钱学森是我国导弹、火前以及航天事业的莫基人,是人们心中的“科学圣人”。
他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怀崇敬、感触良多,印象最深的还是钱学森的坚持不懈的精神!钱学森身上有看中华民族浓厚的传统美德。
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艰苦朴素,还有他的高尚品格,无不令人敬仰。
其中给我最深的触动是他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书中讲述的爱国主义情怀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他乡,羁绊难归时,他至始至终都坚持着“我要回国”的信念,时刻不肯松懈……还在美国法庭上大声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报国,我的根在中国。
”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还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立刻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以一个普通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积极工作。
在条件艰苦的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岀了杰出的贡献。
钱学森28岁时就与导师一起完成“卡门钱近似”公式,创立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岀了重要贡献,展现了科学的力量和价值。
我丰常地敬佩钱学森坚持不懈的精神,与他所遇到的困难相比,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摇篮的孩子们所遇到的挫折好比是沙滩上的一粒碎沙一样不起眼!当我们学习中遇到一点点“难题”是,总是很轻松地放弃了,转而问家长,问老师。
可是,这一点点的挫折与钱学森所遇到的那样多而且十分艰难的挫折相比,自已的那些挂折又能算些什么!所以,我们要向钱学森学习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克服一切挫折,勇住直前!《钱学森传》读后感篇2传记前言中有一段:钱学森的朋友、普林斯顿大学航空系教授Martin Summerfield说:“在科学的预见性上,钱学森不像冯.卡门、爱因斯坦和特勒等科学巨人一样,富有远见卓识。
钱学森的哲学思想
黄顺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口述钱学森工程”课题组
【期刊名称】《中国航天》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黄顺基教授与钱学森曾多次以通信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在科学研
究上得到了钱学森的多次指导。
以下内容是根据黄顺基教授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在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钱学森关心的都是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此,我主要从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对钱学森的认识,以及钱学森对我的影响4个方面来谈谈。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黄顺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口述钱学森工程”课题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钱学森书信》中的哲学思想
2.《钱学森书信》中的哲学思想探要
3.钱学森工程哲学思想研究
4.透视钱学森建筑科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5.晚年钱学森对毛泽东哲
学思想的历史性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追求卓越1.1 勤奋学习:钱学森一生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2 自我要求严格: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追求卓越。
1.3 持之以恒:钱学森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坚持不懈,始终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执着。
二、创新精神2.1 不断探索:钱学森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勇于挑战科学难题。
2.2 敢于冒险:他敢于冒险尝试新的思路和方向,不畏失败,勇于创新。
2.3 开拓创新:钱学森提倡开放思维,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推动科技创新。
三、团队合作3.1 尊重他人:钱学森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倡导团队合作精神。
3.2 共同目标:他倡导团队成员共同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激励团队成员团结合作。
3.3 分工合作:钱学森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实现团队合作的最大效益。
四、勇于担当4.1 敢于负责:钱学森在工作中敢于担当责任,勇于承担风险和挑战。
4.2 勇于创新:他勇于创新,不畏困难,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4.3 坚持原则:钱学森坚持原则,不为外部压力所动摇,始终保持对事业的忠诚和坚定。
五、永不止步5.1 持续学习:钱学森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5.2 不断创新:他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于现状。
5.3 传承精神: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我们不断前行,永不止步。
总结来说,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包括追求卓越、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勇于担当和永不止步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学习钱学森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思想汇报钱学森(1911年至200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和航天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者和总工程师,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钱学森的思想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导,他始终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于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独立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愿望。
在对待科技发展的态度上,钱学森主张“科学第一”的原则,即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才能够实现国家独立和强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
钱学森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全局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仅仅是专业科学家的工具,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因此,他倡导将科学知识引入教育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也一直致力于科普工作,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钱学森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他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他认为,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
他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致力于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还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从跟随、迎头赶上到引领世界,在航天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钱学森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仰感染了无数的人,他的思想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航天人。
他的学术精神、责任感和创新思维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了榜样。
钱学森一生奋斗在科学事业的前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史册上。
总之,钱学森是中国科学事业和航天事业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对于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坚定信念、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将始终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引领我们迈向更高远目标的灯塔。
【钱学森与科技哲学研究】《钱学森书信》中的哲学思想谢娟①(钦州学院社科部,广西钦州535099)摘要: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在《钱学森书信》中,无论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系统科学、思维科学还是对行为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钱学森无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可以说,《钱学森书信》的焦点和制高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
学习和研究《钱学森书信》中的哲学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坚实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关键词:钱学森;《钱学森书信》;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图分类号:B1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12)03-0017-04一、《钱学森书信》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其重要的最新宝贵文献《钱学森书信》共十卷,于2007年5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钱学森书信》共收入了钱学森从1955年6月15日至2000年11月26日的书信共3000多封,约400万字。
《钱学森书信》中的第一封信是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在美国写给陈叔通老先生的,最后一封信则是2000年11月26日写给他的秘书涂元季的。
收信人之中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更多的则是社会各界的科学人士。
其中,与钱学森通信最多的是北京市航天工业部910所的于景元同志,其通信共174封。
其次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戴汝为同志,其通信共162封。
从《钱学森书信》中,我们看到了钱学森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学术探讨,涉及的内容不仅既有深度、广度,而且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1983年4月1日致张可文的信中,钱学森写道:“研究人体科学的确不易,但也不是一点都走不动,还是大有可为。
问题是要博采各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结合我国古代成就和民间流传的好东西,而且一定要用人类知识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
”[1]2271993年1月28日致瞿宁淑的信中,钱学森写道:“读您信后,学到世界地理界在20世纪的情况。
看来‘老大哥’的地理界犯了形式主义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其实也就是脱离了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
这就更使人见到竺可桢老院长的伟大!我们要继承竺老的遗愿,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地理科学。
”[2]101钱学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在《钱学森书信》中可谓比比皆是。
就像当年列宁读完《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指出其焦点是辩证法一样。
《钱学森书信》的焦点与思想制高点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宝贵文献[3]。
二、《钱学森书信》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钱学森拳拳服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在《钱学森书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钱学森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锐利的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导,是钱学森研究和观察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1987年12月5日钱学森在给陈信的信中写道:“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71—第14卷第3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4No.3 2012年6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Jun.2012①收稿日期:2012-03-22基金项目:钦州学院2011年校级重点立项项目(2011XJKY-07A)作者简介:谢娟(1984—),女,瑶族,广西富川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起来的、有实践经验、有学问的人,才能少犯错误,才是有智慧的人。
”[4]921991年1月7日在写给刘新中、王桂娣的信中,钱学森指出:“搞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复杂而又新奇现象的研究,一定要注意思路,即立场、观点、方法。
我认为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丢了这个唯一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会陷入困境。
”除此之外,钱学森还给辩证唯物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那就是:客观,包括人在内,是物质的,它的运动规律也是客观的。
人、人脑,这个物质存在,作为认识主体,可以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认识客观世界,并利用认识到的客观运动规律去影响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主体本人的人体。
但任何时候,主体的认识,即便学习了古今中外全人类实践经验,也总有局限性,认识过程是无穷无尽的[5]430。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钱学森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一件锐利的思想武器指导他的科学工作,并反复强调搞科学不能搞机械唯物论或搞唯心论,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实践才能取得真正的新成就,才不会走弯路或步入歧途。
(二)现在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世纪70年代后期,钱学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构想[6-7]。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从纵向看,分为三层: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最下面一层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十一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
其间通过十一架桥梁,即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地理哲学、军事哲学、人学、建筑科学、美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一大现代科学技术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个体系不是一个僵死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现在还有许多暂时还没有成为科学的经验性和非逻辑性的东西,如一些零碎的感受、灵感、甚至我们的梦,他们都暂列在这个体系之外,但随着人们不断地分析、判断、提炼、综合,必会将其中具有价值的东西吸收到体系中来,以深化、发展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在《钱学森书信》中钱学森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
在1984年1月27日致兰先煌的信中钱学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当然是科学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不能各行其是。
”[1]329在1986年9月5日致洪定国的信中,钱学森说:“一体化的终极是科学的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顶峰。
”[8]247钱学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顶峰位置表明:钱学森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是经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时代的精华,它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深化。
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将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丰富、完善直至趋近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于科学技术中,是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三)钱学森对系统论、复杂性的探索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系统论的探索和复杂性思想的研究是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在1997年3月8日致戴汝为的信中,钱学森指出:“我们的思想是根于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不空想!”“复杂性离不开系统,只说复杂性不够,要用系统;而且因为用了宏观方法,故称复杂‘巨’系统。
”[9]258什么叫复杂性?钱学森在1997年6月30日致戴汝为的信中,说:“复杂性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特征。
对它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还原论方法只能在简单巨系统有效。
复杂性来源于子系统种类多,而且子系统的行为又依系统的子系统形成的环境来定,高度的非线性关系。
”[9]300钱学森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总结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特别是交叉科学的最新进展上,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这是人类知识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钱学森晚年在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杰出贡献。
在处理复杂巨系统的方法上,钱学森先后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及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在1991年3月30日致祝世讷的信中,钱学森指出:“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能—81—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用Prigogine的方法,也不能用Haken的方法,那些都不行,只能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
”[5]504除此之外,钱学森在1990年1月21日致杨学鹏的信中指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的创立,即把人们对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经过实践所认识的哪怕是零星的、点滴的定性感受,有时甚至还模糊不清,通过建立系统模型,而系统模型用的参量却必须是用科学仪器测定的,是定量的。
就这样,把零金碎玉集成定量的科学大器。
这个方法是把整体论与还原论结合的系统论,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扬弃’”[5]172。
可见,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的指导下,实事求是,突破传统还原论和整体论的局限性,结合二者的长处,提出来的。
它使我们知道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经验判断上升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精密论证过程。
(四)钱学森对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等领域的概括始终贯彻着辩证唯物主义现代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他们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在《钱学森书信》中,钱学森对科学技术各部门的研究和探索,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在1989年9月11日致罗新的信中,钱学森指出:“人体科学的研究是现在中国做的,离不开今天我国的社会环境讲。
这样,我们的办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研究,既反对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也反对机械唯物论。
”[5]42对思维科学的研究,钱学森在1986年7月5日致戴汝为的信中,说道:“一要团结,二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一尖端科学技术项目上出头露面于世界舞台。
”[10]173在《钱学森书信》中,钱学森反复强调,研究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抛弃或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学技术必会倒退或停滞不前。
钱学森以科学战略家的眼光和品质,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提出了许多丰富而深刻的见解,并用“桥梁”这个中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化、隔离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科学、是真理,而且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
因此,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化和发展,只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理论、新成果。
三、《钱学森书信》的当代意义及启迪《钱学森书信》使我们看到了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博大精深,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彪炳青史,钱学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卓越非凡。
这对当今我们进行科学实践,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具重要的意义及启迪。
(一)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准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