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教授是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哲人,他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他的品德亦是我们杰出的榜样。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钱老诞辰100周年来临之际,摘此语录谨表纪念。)

姬竞竣

一、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

1、“我们知道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非常宝贵的科学真理,但人们‘以貌取人’,怀疑中医有没有真理,或进而认为中医是封建糟粕。”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88页,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6)

2、“中医理论托附于阴阳五行干支的思维框架,已经是辩证的了,比经典西医学强;但我想中医理论还是有点简单化,所以中医名医还要靠临床经验。”

(1988年11月21日致刘静和——《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9页)

3、“我的体会是,中医理论就是把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用阴阳五行干支的框架来整理成唯象学理论。这个框架一方面有用,因为它把复杂的关系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因为框架太僵硬了。你们搞中医唯象学就是一方面要发扬传统中医的优点,一方面补其不足。”

(1988年11月4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2页)

4、“老中医也知道,只阴阳五行也不够用,他们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思维联想加以补充。我想主要是相生相剋。但这也就是辩证法!”

(1994年10月7日致于景元——《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79页)

5、“中医理论就是典型法,从病人各种典型概括出阴阳五行的理论。但就是对人体这一千百年事例中得出的中医理论也不能作为死教条,按病人实际情况还应做适当调整。中国有名的中医都是根据自己行医经验对医方做些适当变动,这才是名医,不是庸医。”

(1995年1月25日致李世辉——《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10页)

6、“医学不已有几千年的经验了吗?人的一生是有变化的,生、老、病、死,但模式基本一样,在几千年中重复了亿亿万万次,所以医学,特别是中医,是有经验基础的。”

(1994年12月2日致王寿云等六同志——《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92页)

7、“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观的,这是科学的。”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107页——此为1983年至1987年钱学森在507所学术讨论会上的历次讲话汇编)

8、“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97页,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12)

9、“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中医理论的脏腑论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工作的整体观。应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7页)

10、“信中所述中医‘证’的观点我同意,‘证’是高层次整体性的。但系统论也不是元气论,只强调整体,不考虑微观原子论、还原论,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

(1988年8月26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89页)

11、“经络是我们中医理论中基础性的东西,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149页)

12、“十二经络不能代表两个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241页)

13、“系统的理论是现代科学理论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理论又恰恰与系统科学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还有个旁征,人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已经指出中医的这个方向是对的。不仅因为有中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几千年和这么多人民的实践证明,而且另一方面,中医的看法又跟现代科学中最先进、最尖端的系统科学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在这个所里讲的人体科学的看法。我讲过,越来越证明我们这个观点错不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301页)

14、“从人体科学的观点,中医有许多比西方医学高明的地方,但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

(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53页)

15、“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77页)

16、“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1985年9月23日祝世讷——《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191页)

二、中医是自然哲学

1、“中医理论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其实这里并没有贬低中医理论的意思,没有自然哲学也就没有自然科学;今天的中医理论正是将来中医现代化(或医学科学革命)的老祖宗。”

(1983年3月17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44页)

2)“人类认识自然界之初,必然有一个自然哲学的阶段。在经过了科学的巨大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自然哲学了,而应该接受自然科学。

“我认为中医理论很像自然哲学。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珍宝。人体科学很需要这部分珍宝,要加以整理、提高,而绝不能丢掉。”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纵横观》108页)

3、“什么叫自然哲学?什么叫自然科学?我以为凡不是自然科学的、从经验概括起来的理论,都可称之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必然包括一些猜测、臆想的东西。那么,什么叫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学问是:一方面研究一种对象的学问,但一方面又和全部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如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电子学、机械学、水力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都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所以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

(1984年6月2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2页)

4)“中医是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而恩格斯早就说过,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后,再去恢复古代的自然哲学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是倒退!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也要把中医的哲学理论现代化;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改写中医的理论。而现代系统科学语言中最接近于这个东方古代的自然哲学的是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吴学谋同志的‘泛系元理论’。”

(1987年8月19日致肖汉明——《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35页)

三、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系统论为指导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系统科学来攻中医现代化这个关是可以肯定的了,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1985年12月30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218页)

2、“要注意现在已有苗头的一些很重要的哲学观点,这就是系统论,人天观。系统论,人天观实际是人与宇宙形成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的一些最核心的观点,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的一个新的补充。”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302页)

3、“我们在北京的同道近年来已明确地认为:1)有一类特殊复杂的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人体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3)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能用Prigogine的方法,也不能用Haken的方法,那些都不行,只能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因此中医系统论也必须用这一概念,老的一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以为中医理论其实已蕴育着我上述现代化的观点。”

(1991年3月30日致祝世讷——《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78页)

4、“什么是人天观?”“请注意在复杂巨系统前面的‘开放的’这三个字。开放是说人体这一复杂巨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有不断交往的:小的是呼吸、饮食、排便,还有声光信息的受与发;大一点如人生活的环境既对人有影响,而环境又不断受人的影响与改造;再大一点的就是阳光,空间磁场,宇宙线对人体的作用。所以人体是对小到生活周围,大到宇宙,都有交往,都是开放的。这一观点,我称之为人天观。把人放在主动地位,不是我国古代的‘天人观’。”

(1995年1月26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11页)

5、“18世纪开始的所谓‘中西汇通’,大概脱不了当时的‘西为中用’;也有点成绩,如中药引用了西洋参。五六十年代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用西医的理论来改造中医,有成绩;但最后也走不通,中西医结合的老专家邝安堃就亲口对我表示困境。我想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再就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医药是对人的,而人体就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复杂巨系统,不仅仅是系统,更不是简单系统。这些都是带根本性的,是新一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出发点。”“一要注意不搞机械唯物论,盲目相信仪器;二要注意不搞简单化,把人体当作简单系统。仪器读数是表象,深层实质是复杂的,决不能‘一对一’。”“中医药研究要走人体科学的道路,也就是综合中医和西医等的成就,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医学、21世纪的医学。而综合要靠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1990年6月15日致宋健——《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20页)

6、“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的形成和从定性到定量总合集成法的创立是中国人的功劳,从此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既然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我们研究人体科学,就要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这是一个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现在我要说,我们的理论又上升了,上升到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观点,我们要以这个观点,来改造一切旧的、关于人体的学问。”

(钱学森《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中国人体科学》1991,1卷2期53页)

7、“西医中的人知识面不广,尤其对今天人体科学的新发现不慎了了,而新的发现却说明经典西医理论局限性太大,好多现象讲不清。所以国外医学家倒反而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启发诱导这些西医论者认识今天人体科学的实际;”“中医讲究意识、情绪的重要性,这又是西医论者的大忌!他们以为讲科学就不能讲意识,不能讲精神,这也是个误解。现在科学早已证明意识和精神不过是物质的大脑活动的表现而已,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也因此意识和精神可以反作用与人体。”“以上两个方面的事做得好,还可以打开一些中医的眼界,看到现代科学毕竟是进步的,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这是由低到高的扬弃!”“综合而扬弃是最难的。历史上的飞跃、科学革命都是如此得来的;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剩余价值论是综合而扬弃;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综合而扬弃!”

(1983年11月2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52页)

8、“把中医(包括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都纳入到科学技术的体系里,创立新的关于人的科学,我称其为人体科学。这样的科学一旦创立起来,必然会提高、改造现在已经有的科学技术体系,当然这一步应该是彻底的,不仅是现象的概括,不仅要知其当然,而且要能讲出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不止于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未来化!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是改造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创立新的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是一次科学革命。”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301页)

(二)写出一套现代的中医书籍

1、“要在我国保存并进而发展中医,必须在维护中医理论全部实质的前提下,把其表面形象改变一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不用古医书中的词句,写出真正的现代中医书籍。这要一整套书,不是另星的一本、几本,要从人体理论到医理,到临床医学。”“所以中医(当然包括藏医、蒙医等)的现代阐述是一件关系到祖国传统医学的生死存亡大事,而且时不我待呵!”

(1984年5月22日致崔月犁——《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0页)

2、“为什么中医教育办不好?后继乏人!

“我想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中医的面貌看起来好像不和现代意识形态相一致:古文而不是现代语文,讲什么阴阳五行……而不是对立统一和大系统等等,从而使现代的中国青年难于领会,学也学不进,更不要说掌握医理了。

“中医理论的这一令人生畏的形象也使得不少人对它不理解,所以尽管《宪法》上明明写了,他还不愿支持,甚而打击。就连中医学院也有人反对中医!”

“怎么办?”

“我想只能对症下药,给中医换装!把中医理论、中医医理用1.现代语言,2.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来阐述清楚,写出一套现代的中医书籍。这还不是中医现代化,不是用将来会出现的人体科学来提高中医,创造新医学,只是保留中医的真正科学内容,老老实实地阐明中医的道理。请老中医同志不要担心,我们是要把中医的珍宝保留下来!

“我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大自然探索》1983年3期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讲的就是这项工作。我现在感到它已经十分迫切,不能拖延了!我们要培养下一代中医只能用这套书籍,不然培养不出今天的中医。

“有了这套中医医书,反对中医的人也能说服了。因为我们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呀!

“我也认为只要领导下这个决心,做这件工作的人是有的,集中起来干,五年就能出第一本书。

“这件事也是贯彻执行《宪法》的条文,是大事;我不知向谁讲,先向您讲吧,请您考虑。”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88页)

3、“我现在认为,中医所遇到的困难是个20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

中医理论讲阴阳五行,令人望而生畏!我国的各级领导总是不大敢放手支持中医、发展中医,心里怕。怕封建迷信、会道门又来了。这当然是误解,但你的语言吓人呀。在旧社会,官僚们不禁封建迷信、会道门,所以中医反而可以生存!再就是:那一套阴阳五行,对青年格格不相入,即便他学会读古汉文,他也领会不了中医的精髓。”“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除去中医理论中的糟粕,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表述。这样中医理论就可以发放出它固有的光辉,丢掉它现在的吓人的假象。

“为什么一定要讲‘子午流注’,不直说‘人体昼夜节律’?”“也因为中医理论还不是现代科学,所以就如写文章还不是现代科学一样,中医临床看病,多少是得靠老师带,以身教为主、言传为辅。中医教学最后要老师带着看病,一年、几年才能学成。”

(1984年6月2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92页)

4、“科学技术是一个整体,中医不能独立于世界科学技术体系之外;犹如今天的中国不能闭关自守一样。阴阳五行学说如是科学真理,就应能把全部自然科学都概括在内。如不能,那就只有用今天科学技术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阐述中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1984年12月1日致王敬——《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127页)

(三)建立唯象中医学

1、“古典中医理论提供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干支启发出来的框架,这是一大发明,但我们还只能说是启发,不是结论。到底框架是什么,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用中医的临床实践去检验,不合适的地方要修改。最后达到合适的框架,这时唯象的中医学也就出来了。现在我想,中医的名医都实际在根据他自己的临床经验修订了医书上的框架的。

“其实,建立这种根据人体是开放复杂巨系统认识的唯象医学,用的临床经验可不必限于中医,西医的也可以吸收,但不用西医的解释,而用我们的框架。这才是中西结合的新医学。”

(1989年1月14日致黄建平——《钱学森书信选(上卷)》418页)

2、“医易、阴阳等等也是中医对人体功能状态变化运动的思考方法,也是中医思维的表现。”“但我认为真正要建立唯象中医学,还有深入下去的工作,即通过运用中医思维学来以现代语言构筑人体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模型,由此进而讲清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运动规律。最后建立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中医学。”(1989年12月2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80页)

3、“发展中医只有这一条路,要用强大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来使中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式的、思辨式的论述解脱出来。要换装,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中医理论,什么叫唯象理论呢?就是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也就是说,只讲其当然,现在还讲不出其所以然。根据实践的经验,说明这是怎么回事,把它讲得有条有理,这就叫唯象中医学。”

(《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99页)

4、“如何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去创建唯象中医学?”“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医案记录浩如烟海,这都是定性的点滴认识,现在有了新的方法,加上电子自计算机的帮助,综合集成是可以实现的。不但传统医学的医案,而且西医的医案也可以用新观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归纳进来。这就是综合扬弃,创建21世纪的新医学。”

(1989年12月8日致杨学鹏——《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84页)

5、“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都会根据自己的实践认识对理论框架做局部小调整,但一般不会著书立说,只授其亲近的门生。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医理论看成是僵化了的死规律,它是在发展中的。

“问题是怎样把老中医的智慧总结起来,汇集成唯象中医学?我想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即:

“1)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把每一位老中医大夫的学问经验记录成电子计算机程序。这项工作在几年前已开始了,只是扩广的问题。

“2)有了大量不同的老中医指导下制成的各有特长的专家系统,我们就可以将其汇总综合。这也已有具体方法,即我们现在称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3)综合的结果是唯象中医学。新的中医临床经验还可以不断补充进来,所以这样的唯象中医学是不断发展的。”

(1991年8月14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602页)

6、“如中医工程学会能把各家中医的专家系统用中医理论宗合成一个中医计算机辩证施治系统,将是一件大事。这个系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那就是唯象中医学了。”

(1992年10月10日致谭高德——《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700页)

7、“对唯象中医学的研究您主张在中国古代医易的基础上构筑唯象中医学。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医易的局限性太大,不适用于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久前见到西安西北大学孟凯韬写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论证,可见五行说的毛病在于把客观存在的复杂性简单化了。所以我不赞成您的主张,我认为您还没有从家传的中医学解放出来,真正进入现代科学。

“我劝您要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千万不要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硬框在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五行不能解决社会科学问题,阴阳五行也不能解决人体科学问题。”(1994年2月16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886页)

8、“所谓唯象学方法论,即一切从实践出发,先概括出若干经验规律,在进而构筑一个经验规律的体系。所以唯象中医学,即从中医临床经验构筑一个医学理论,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将是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组建唯象中医学的过程中,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参考医易理论;但易的理论体系太简单、太机械呆板,不能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体——的全部学问。”“我国老中医的行医理论就是唯象中医学,用了周易的思想方法,但又不拘泥于周易,而是根据经验加以变通。”

(1994年7月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35页)

9、“古典中医学中的心,看来包括了血系统及脑系统。脑血关系密切,人脑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用血量却占全身的15%用空气量占吸入的25%。所以经典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又主血脉。在今天我们建立唯象中医学则似应心、脑分为两的角色单元。即在唯象中医学,我们应根据今天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从新设计各角色单元,不必一定要从古。”

(1995年3月23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36页)

10、“所谓唯象理论是指一门学问,它是根据大量的实践,概括出来的;它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次结构去找事物的本源。中医不讲人体生理学、不讲细胞等,所以中医理论是唯象(现象)理论。”

(1996年4月7日致钱文景——《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34页)

(四)创建人体科学的中医学

1、“中医和医学要走人体科学的路子。”

(1987年6月25日致李志超——《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24页)

2、“中医这个宝库似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打开后,才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而这项工作又必须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的正确理解。”

(1987年4月18日致徐宝源——《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12页)

3、“经典的中医学、西医学都有其不足之处。如:中医理论中没有人体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而西医实践中一般误诊率不下于1/3。中西医结合则也不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体潜能的发现。”

(1995年9月12日致吴邦惠——《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86页)

4、“关于第四医学、超越医学的问题,我看是个科学态度的问题。”“说第一医学就完全把病人看成是反映物,完全被动,这并不是临床医生的看法。吴阶平同志就亲口告诉我,他认为医生要激发病人心理功能,不然治不好病。

“因此我认为我们要科学地对待问题:先规定什么叫常人,要有一系列指标;然后定义第四医学是:培养人明显地超越这些指标的医学。这也就亮出第四医学的旗帜,才能站稳脚。”

(1990年8月30日致王修璧——《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32页)

5、“从人体科学的观点,中医有许多比西方医学高明的地方,但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所以请您也注意并收集国内、国外近年来对时间气象医学的研究成果,以发展并深化我传统的时间气象医学。”

(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53页)

6、“我近来总感到医学,治病的医学,总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得病?不是总有人不得病吗?这种病(指‘无症状心肌缺血’)既然不是细菌、病毒感染,是人自身的问题,但问题在哪里?

“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求答案的难题,医学界好像还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

(1993年12月26日致王士雯——《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863页)

7、“中医与西医要真正结合,扬弃上升为新医学、人体科学的医学,的确很不容易,我曾说过: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中的珠穆朗玛峰!难的原因在于新医学是人体这样一个开放的巨系统的科学,除了中医、西医用的语言概念不同,还要用新的思维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对此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召集对此有兴趣的中医、像您和对此有兴趣的西医、像吴阶平大夫开讨论会。所以我寄厚望于中国人体科学学会。”

(1996年2月2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26页)

8、“‘泛化’思想来源于‘象’即意象、形象,也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这一思维方法的优点在于宏观,能避免微观方法的因小失大。我国的中医就是用这个方法,所以我们称之为‘唯象中医学’。”“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来看问题,则‘小’,微观认识不是可以不管的。也就是您还应该下点功夫学些西医学、生理学,使对人体的认识能落实到物质基础——细胞,以及细胞的内部物理与化学过程。然后把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这是对人体这样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认识的方法。所以我几年前就向您宣传这个观点,唯象中医学是第一步,下面的任务是把唯象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辩证地统一起来,扬弃为更高级的医学,21世纪的医学。”

(1995年11月19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98页)

9、“从巫术到医学是人类历史的普遍发展规律,世界各地都如此,西方也是这样的。在西方,后来科学逐渐进步深化,就成为现在所谓西医学。但近年来又发现西医的一套也遇到困难,所以又找到中国的中医学。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是一点不奇怪的,是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包括人体的认识。我们要从机械唯物论的西医走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医学;这是人体科学的任务。”

(1996年6月16日致陶先刚——《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152页)

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谈谈中医正骨科的推按手法

谈谈中医正骨科的推按手法 郑州市骨科医院 郭春园曹振家 郑州市骨科医院中医正骨推按法,是在郭春园所著《平乐郭氏正骨法》第八章推按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乐郭氏正骨法为家传六世的秘方验法,正骨推按法则是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独特治疗方法,是在益元正骨八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种新的整体推按手法。经过三十年的临床运用疗效显著。现将这种推按手法介绍如下: 一、滑推法:临床多施用在胸背、腰部。推按原则是轻病重推、重病轻推。其基本操作是,患者俯卧在推按床上,医生站在病者的患侧,双手掌根按压患部,掌根掌心向心方向施推,约十分钟(不可逆推,需助手牵拉双踝)。再用按法,即指压双大肠俞、双环跳、双委中、双承山穴。然后再滑推5~10分钟。在上述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又分为令呼推法、待呼推法、轻推手法、缓推手法、猛推手法和紧推手法等六种不同的手法: 1、令呼推法;在推按的时候,令患者随着推按操作或快或慢强行呼吸,如在劳动时发出的哼嗨之声。这种哼嗨之声是发自肺腑而不是用嘴吹气。此方法能立即收效,但体弱或病重者忌用或慎用。 2、待呼推法:随着患者的自然呼气施推,推之快者如急救时的人工呼吸法;推之慢者,推与推相间一呼一吸,须待患者呼吸平均之时,随呼再推。此法较令呼推法收效较慢,但适用于体弱或气滞血瘀导致疼痛较重较久者。 3、轻推手法:以掌心贴患者皮肤,轻不用力地滑皮由下向上推摩,即先医所说的“轻推滑皮走”,这是一种摩擦状的推法,有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 4、缓推手法:适用于四肢肌萎关节僵强之症,亦适应于躯干部位。每一推按动作按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呼气时推,吸气时停推。有时会因手法或疼痛的刺激而引起喘气,待气平之时顺呼再推。 5、猛推手法:这种推法是推力较强和趁其不备是使用的手法。施用于躯干时,须令呼猛推;施用于四肢时可使肌骨相滑,不论呼吸可达速效。 6、紧推手法:这种推法是相连续的推法,较以上推法为快,利用连续的推按的间歇。此种推法收效多佳,患者疼痛较重或呼吸困难时禁止使用。 二、正中气法:其推法同滑动法,先做令呼推法,然后医生用双手托住患者腹部提起腰臀,令呼猛力推按,为之一操,连续3~5次。对闪腰岔气之腰痛有立竿见影之效。 三、推按牵引并摇摆矫正法:是在徒手牵拉推按的基础上改进的恒牵与摇摆矫正方法。恒牵是在推按之前,用两只踝套固定在踝关节上,踝套的系带固定在牵引床后面的摇把上,患者腑卧在推按床上双手拉住牵引床前面的扶手,摇动摇把,使系带拉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代替徒手牵拉,再进行滑推治疗。推按结束后,医生双手合并压在患者腰椎侧弓高处,助手向医者方向摆动推按床数十次,以达到矫正侧弓畸形之目的。 四、合力推按法:继滑推法后,患者腑卧在推按床上,胸部垫10cm厚的软垫,髂部垫15cm 厚的软垫。医生站在患者之患侧,双手合并按在患者腰部后弓侧弓处,向前向对侧推压。第一助手站在患者之患侧,一手固定在臀部环跳穴,另一手固定在环跳穴的下外侧,向下向对侧推去。第二助手站在医生对侧,一手固定在患者腋部,一手固定在髂骨外侧,向对侧推去。三人同时作用时,虽然推的方向不一致,但力的作用点都在腰部,致使腰部下陷,下肢上升。第三助手双手按压患者双国部或小腿肚处向下压按升起的下肢,使腰部恢复到原来姿势,此为一操。反复数十操,再结合滑推法,此法对腰部畸形较大、腰椎僵强者能够徐徐矫正,并有荣筋活动关节的效果。 五、侧攀矫正法:继滑推之后,首先让患者俯卧在推按床上,医生站在患者的患侧,一手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精)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很全的中医药必背歌诀

四气、五味、六、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六歌枳壳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中药七情歌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第二章《中药学.各论》一、解表药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

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根解肌治项强,透疹生津升清阳。二、清热药性寒清解虚实热,湿热疮毒及气血。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白椿。清热解毒银花翘,野菊公英鱼腥草,青叶板蓝黛贯众,荞麦红藤败酱草,射干豆根穿心莲,白头齿苋地锦草,蚤拳慈姑土茯苓,熊胆漏芦白蔹勃,绿豆鸦蛋四季青,半边地丁蛇舌草。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牛角紫牡丹。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连青蒿薇。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降火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躁,凉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瘰乌珠疼解,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凉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主下焦,燥湿泻火虚热疗,胆草燥湿泻肝胆,下焦湿热肝火炎,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营卫邪,公英解毒消痈肿,乳痈肿痛功尤胜,板蓝根凉血解毒,尤善治毒壅咽喉,鱼腥草解毒排脓,尤善治痰热肺痈,射干解毒善祛痰,咽喉肿痛痰壅喘,白头翁解毒凉血,热毒血痢效尤捷,生地凉血养阴津,吐衄崩中热伤阴,玄参凉血且滋阴,解毒散结功效真,丹皮凉血散瘀血,外痈肿骨蒸热,赤芍凉血兼清肝,瘀滞肿痛经闭痊,青蒿透散阴分热,除蒸解暑截疟邪,地骨皮

最全最佳中医病历书写模板汇总

入 院 记 录 姓名:xxx 职业:农 性别:女 住址:xx 县xx 镇琵琶沟村 年龄:72岁 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 民族:仡佬族 可靠程度:可靠 婚姻:已婚 入院时间:2011-12-28 12:10 籍贯:贵州xx 记录时间: 2011-12-28 14:03 发病节气:小寒 主诉:反复头昏6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为持续性头昏,以中下午时明显,感疲倦,无晕厥、昏迷等症状。以上症状出现以来患者求治于石阡县人民医院,测量血压180mmHg ,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开具降压药口服具体药物患者叙述不详,后患者头昏症状缓解。于入院前3年患者头昏症状再次出现,并有所加重。患者求治于石阡县人民医院行头颅CT 平扫诊断为:“脑梗塞”,并住院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之后患者又求治于安顺市人民医院行头颅CT 检查均诊断为:脑梗塞。以上3年来呈反复发作。于入院前1天患者再次出现头昏,头昏较前有所加重,呈持续性头昏,伴头顶部胀痛。并感恶心、伴呕吐2次,均为胃液,未见明显喷射性呕吐。今为求系统治疗故特求治于我院,于门诊测量血压为:“170/100mmHg ”,以“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收入我科。 入院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患脑梗塞3年。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未到外地久居,无近期疫区涉足史,平素生活规律,无烟酒不良嗜好,无其他特殊不良嗜好。 婚姻史:适龄非近亲结婚,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月经史:13岁天 -天-29275349岁(无明显阴道流血)。 家族史:否认家族内类似疾病及遗传病病史。 中医四诊:神清、神可,面色如常,形态自如,气息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体 格 检 查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地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地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地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地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地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地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地关系就是气和血地关系.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地一半.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地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地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地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地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地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地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人身上地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地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地小包.到夏天地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地过程,体内积存地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地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地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我治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地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地效果. 人地头部啊,是阳气汇聚地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

中医正骨手法上课讲义

中医正骨手法

精品文档 非常实用的中医正骨手法有八种: 1、摸法:用摸法作初步的诊断,以手触病患者的伤处,这是最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判断出是骨折、骨碎、裂纹或是脱臼和有无并发症,然后再根据伤情进行治疗。自从正骨科采用X光摄影以后,以断定病伤上更稳妥确切了,用X光和摸法的判断互相印证,给予正骨科的帮助很大。 2、接法:使已经折断骨合拢起来,整复如初。骨的跌伤错落形象不同,有断离分开的,有折断后缩下去的,有粉碎凌乱的,更有断离突起的。这时就要根据病状,实用独特手法逐渐把新断折骨接合,使下陷部突出,突出部平下来,粉碎骨部慢慢完整。 3、端法:用手把握着应端的病位,斟酌用力,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使脱臼的关节不偏不倚地复回原位。 4、提法:将陷下去的骨提起,使恢复正常。如遇到扭腰岔气,或肋骨凹陷的病症都用提法。 5、按摩法:如果软组织受伤,局部麻木,血行迟滞,气血不通,机能障碍等病,用手往下压慢慢按摩,使瘀闭阻塞气血部位畅通,消失臃肿,更可以帮助循环。 6、推拿法:“推”是用推使病肢复原,“拿”是用手掐定患处使缓缓复位,如果伤已痊愈但仍觉得气血不通,机能障碍或关节错落等,就用推拿法。 上面所叙述的八个正骨科手法,我揣想也许根据学习《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渐渐体会出来。让我把正骨心法节录一段出来,看看它是怎样谆谆告诫地强调手法: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乃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知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一骨体皆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鬲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即或其入心者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过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准支,设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中医经典语录模板

中医经典语录 发表者:赵东奇3991人已访问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代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清代程杏轩《医述代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代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代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代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代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代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 篇一: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珍贵36条 李可老中医经验语录珍贵36条 李可老中医是谁? 他是《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的老师,50多年来奔走于乡土为民解危治病;他曾治愈十几万例重症患者,其中有两万多例是被医院宣判死刑的绝症患者,逆转阴阳起死回生。他,就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李可教授。 李可,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2年,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才识超绝,医术精湛,并自拟处方三十多首,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录了李老有关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泌尿科等各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的珍贵的治疗经验。书中所载“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症心衰病人。 李可经验语录36条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

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 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

中医正骨手法

中医正骨手法 手法是医者用手施行各种术式,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手法在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的手法、固定、药物、练功四大治疗方法之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为正骨八法,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证、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手法运用原则 施行手法治疗以前,必须经过详细的检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病情,以明确诊断,特别是对骨折、脱位病人,医者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伤患局部的立体形象,确切了解骨端在肢体内的方位,也就是“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从而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的效果。概括来说,运用骨伤手法应早、稳、准、巧。 早: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少,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要注意体位道当。 准:对局部解剖、伤病的性质、移位方向要确切掌握,操作动作要准确,用力大小要适中,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巧:施行手法时动作要轻巧,以省力有效为度,做到“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亦拢”。切忌鲁莽粗暴,以免增加新的损伤。 运用骨伤科手法治疗,有时可由医者一人完成,有的则需要两人或更多的人共同完成。因此,施法前参加人员应经过共同讨论,统一认识,拟定出一致方案以便在进行手法时共同遵守,动作协调;如途中要改变整复方案,应及时说明,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地达到手法预期的效果。 二、手法的作用 (一)整复移位 手法可使移位的组织回复到正常的位置,如骨折、脱位、肌腱滑脱的整复。 (二)消肿止痛 损伤后脉络破裂,积蓄成瘀,或积于筋肉之间,或蓄于关节骨缝之中,肌肉筋脉为肿为痛,施行手法可行气活血,消除瘀滞,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三)舒筋活络 筋骨肌肉损伤和病变,可导致局部气血凝滞,产生筋膜粘连硬结,关节活动受限。运用恰当的手法,可以消散瘀结,剥离粘连,舒筋活络,使关节功能得到恢复。 (四)保健强身 施行保健手法可行气血、健脾胃、强肝肾、坚筋骨,对内可调节脏腑功能,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 三、施行手法的注意事项 1.施行手法之前,医者对病情要有充分了解,根据病史、受伤机制和X线检查结果等作出明确诊断,选择有效的手法。 2.施行手法要有目的和计划,如选用何种手法及如何进行、患者的体位、助手如何配么是否需要麻醉等。 3.施行手法操作时,医生的态度要从容,工作认真,操作熟练敏捷,以消除患者的紧心情,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争取患者的信赖与合作。 4.严格掌握手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骨关节结核、骨髓炎血友病等患者应该禁用或慎用。 四、正骨手法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发表者:赵东奇1270人已访问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中医经典一句话

中医锦句120条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中医正骨推拿按摩思想和理论

中医正骨推拿按摩思想和理论 推拿按摩病好一半,刮痧拔罐疼痛全无; 推拿按摩乃上上之术,幸福疗法,最人性化的疗法; 推拿按摩几千年的历史,是元老医术,有人类便有了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古代名医家都擅长运用推拿按摩疗法给人治病; 华佗、扁鹊就是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代表; 一推一揉,百病消,王春亮推拿按摩术,点点到肉,指指到穴,立竿见影,手到病除; 推拿按摩培训首选王春亮推拿按摩技术,掌握王春亮推拿按摩技术,等于捧上了一辈子的金饭碗; 王春亮推拿按摩术的治病理论是:病在皮毛五日可除,病在筋骨十日可除,病在骨髓百日难除; 中医推拿讲究预防为主,治未病,养生保健和治病同等重要,做一次王春亮推拿按摩调理,可以排掉身体50只烟的毒素,可以减掉多余脂肪1斤以上;等于跑步运动三个小时;可以增加身体的t细胞,具有明显的防癌抗癌治癌的功效; 做王春亮增高按摩术,十天可以增高1厘米; 王春亮按摩戒烟术,一个月,轻松戒掉多年的烟瘾; 推拿培训,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培训,中医推拿,小儿推拿培训,催乳培训,按摩培训,中医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培训,为什么这么火,就是市场需求太大,推拿手法,按摩手法,推拿按摩手法,按摩减肥,推拿增高,按摩催眠,按摩丰胸,推拿提臀,刮痧美容,拔罐减肥,推拿技术,按摩技术,按摩培训学校,推拿培训学校,推拿按摩学校,按摩医院,推拿诊所,推拿科,按摩科,祖传按摩,中医正骨,正骨复位,整骨,错位,美体,祖传推拿,点穴治病,气功推拿,正骨推拿,气功按摩,为什么这么多,就是利润丰厚,很多白领都来学习王春亮推拿按摩技术,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而且还自己说了算。 很多外国学员都慕名前来找到王春亮先生,学习推拿按摩技术; 王春亮推拿按摩的学员,有的在北京给中央领导按摩;有的开连锁店,干的比王老师还出色,年年收入百万以上;有的专门学会了回家给自己的亲人治病,奇迹般的康复;有的出国打工年赚30万;有的自己开小店年利20万;有的在家里业余干、上班兼职干,每年多增加收入5万元。 想学习的朋友可以在网上那个搜王春亮推拿,就能和王春亮老师本人联系上,有大网站,详细了解,王老师常年传授推拿按摩技术,推拿按摩疗法是全人类的,王老师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外国洋人,只要有心学,他都无私传授,把技术毫无保留的教授给每一位学子,共同发扬中医,把推拿按摩疗法发扬光大。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中医必背经典语录 ?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 百病挟痰

?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 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百病生于气 ?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久病先针足三里 ?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中医经典语录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承乃制,亢则害。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