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商隐诗两首》达标测试

《李商隐诗两首》达标测试

《李商隐诗两首》达标测试
《李商隐诗两首》达标测试

《李商隐诗两首》达标测试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沧.cāng海宵柝.tuò占卜.bǔ 压轴.zhòu戏

B.惘.wǎng然琴弦.xián 偌.大ruò独角.jiǎo戏

C.马嵬.wéi 晓筹.chóu 蠕.动rú踮.diǎn起脚

D.锦瑟.sè冗.rǒng长弱不禁.jìn风豁.huō出去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

..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迷惘,茫然

D.海外徒闻

..更九州徒闻:徒然去打听

3.下列加点词,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B.此情.可待成追忆

C.无复鸡人报.晓筹D.如何四纪.为天子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五十弦.B.庄生晓梦.迷蝴蝶

C.沧海月明珠有泪.D.当时七夕笑.牵牛

5.品味下面诗句,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6.有关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欢乐。

B.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写琴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琴声的这种境界也是作者如梦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沧海月明珠有泪:此句用了海底鲛人眼泪变明珠的传说,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7.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偶、拟人)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8.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9.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____①____。

月榭故香因雨发,____②____。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①别树羁雌昨夜惊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B.①风帘残烛隔霜清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C.①残烛风帘隔霜清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D.①昨夜别树羁雌惊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11.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锦瑟》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期待、向往之情。

B.《锦瑟》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以阴阳冷暖、美玉明珠相对,虽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C.《马嵬(其二)》中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环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马嵬(其二)》中“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12.对《马嵬(其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

C.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环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13.下列对《锦瑟》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了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B.颔联中,“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李商隐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泻出来。

C.颈联紧接颔联,“珠”“玉”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具有卓越的才能,并且有着不屈的节操和不懈的斗志。

D.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年华”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14.阅读李商隐诗歌《无题》,完成后面小题。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①春酒暖,分曹射覆②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③类转蓬。

【注】①送钩:也称藏钩。古代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二组)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②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③兰台: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隐含自伤飘零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感情雄伟壮阔,炼句设色。

B.首联置身“画楼西畔桂堂东”,看到的“星辰”,沐着的“风”都和“昨夜”一样。表达了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怅然若失的思想感情。

C.“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

D.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

15.阅读李商隐诗歌《蝉》,完成后面小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16.阅读李商隐诗歌《风雨》,完成后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唐将郭震,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②新丰酒:马周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

下列对诗篇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凄凉”两字,触目惊心。再加上羁泊与穷年,已经把风雨的无限凄凉感觉送到人们眼底。这是诗人总结一生,感触最深的情绪。

B.颔联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这两句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反衬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的热闹景象。

C.颈联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

D.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

17.阅读李商隐诗歌《楚宫》,回答后面的问题。

楚宫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①,楚厉②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注】①漻漻(lido):清澈的样子。②楚厉:指屈原无所归的冤魂。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湘江如泪色,又清又深;屈原的迷魂追逐着怨恨随波而逝。

B.首句中“泪”字意蕴丰富。其中有屈原的悔恨之泪,有后人悼念屈原之泪,也有诗人此时悼念屈原的伤心之泪。

C.长夜漫漫,湘江岸上枫影阴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诗句描写的景象凄迷,悲情如海。

D.埋在土里,身形腐败,迷魂难以招回,更不用说屈原葬身鱼腹之中。诗人对造成屈原悲剧的统治者报以极大的愤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0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注:困顿,不顺利)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18.下列对句子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才及弱冠

..弱冠:男子20岁

B.深礼.之礼:礼节。

C.辟.为掌书记辟:征召

D.宗闵党大薄.之薄:轻视,看不起

19.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B.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C.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D.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又以文章拜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干事,两方面有仇,故李商隐被双方看不起,一生仕途坎坷。

D.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仗,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指点,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

《李商隐诗两首》达标测试参考答案

1.D(弱不禁.风jīn。)

2.D(D项,“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3.D(古义:十二年为一纪。今义:一百年为一世纪。)

4.B(“梦”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梦。)

5.B(应为“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6.A(此句意思为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经断绝了。)

7.B(不是借代,是比喻,诗人自比为长城。)

8.B(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9.A(律诗起承转合中,中间承转是两副对联。对联除对上下句音韵平仄上有严格限制外,词性词义的一一对应也不可忽视。例如,“他年”与“昨夜”都是表时间的名词,“断”和“惊”都是动词。)

10.A(A项,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11.A(用“望帝啼春”的典故表达的是一种忧国伤时、感伤身世、壮志未遂之悲,追求成空、身世沦落之痛。)

12.A(并没有为唐玄宗辩护。)

13.C(没有“不屈的节操和不懈的斗志”,而应该是不为世所用的悲哀。)

14.A(A项,应是“感情深挚缠绵”。)

15.D(D项,“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此处的“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16.B(B项,“黄叶仍风雨”是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和后一句形成对比。)

17.B(B “悔恨之泪”错,应为“忧国忧民之泪”。)

18.B(B项,“礼”:名词作动词,翻译为“以礼相待、礼遇”。)

19.A

20.B(B项,与原文表述不符,由原文第二段开头部分看令狐楚去世在先,而李商隐补为太学博士是后来才发生的事。)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二十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綯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钱奏,明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

以文章干谒令狐綯,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臵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臵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臵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高中语文组余喜萍 一、说教材 《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 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 能力目标①、② 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说教法 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具 多媒体、导学案 五、时间 一课时 六、说学习过程 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 “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②、朗读指导

李商隐诗两首理解练习知识题

【典型例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锦瑟.(sè)惘.(wǎng)然无端.(duān) B. 马嵬.(wéi)宵柝.(chì)沧.海(cang) C. 晓筹.(chóu)蘧蘧.然(qú)徒.闻(tú) D. 更.九州(gèng)传.宵柝(chuán)虎旅.(lǚ) 2. 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 B. 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筹。 D.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外徒闻 更九州徒闻:空闻, .. 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B. 无复鸡人报晓筹.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惘然:迷惘,茫然。 C. 只是当时已惘然 .. D. 他生未卜.此生休卜:占卜。 4. 文学常识填空。 (1)李商隐,字,号,时期诗人,作品集命名为。 (2)律诗分和,每首四

联,依次称为、、、;每联两句,上句称,下句称;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句都要押韵,可押可不押,一般押 ,一韵到底;中间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叫,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5. 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生活在朋党斗争十分激烈的唐中叶后期,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四十五岁死于郑州。 B. 李商隐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优秀的篇章,都具有深

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600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C. 《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其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给人迷惘的感觉。 D.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他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和对比,把罪责归给了杨贵妃,为唐玄宗辩护。 6. 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在。“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 “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

《李商隐诗两首》范文模板

《李商隐诗两首》范文模板 公元812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县衙的府第内,李商隐诞生了。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县令。三年后,李嗣受聘为浙东观察使幕僚。李商隐的童年时代便在获嘉至江浙一带度过的。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诗两首》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知人论诗。 公元812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县衙的府第内,李商隐诞生了。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县令。三年后,李嗣受聘为浙东观察使幕僚。李商隐的童年时代便在获嘉至江浙一带度过的。李商隐注定是一个悲情的诗人,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终于,在商隐十岁时,父亲在幕僚任上过逝了。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由于多年未回故乡,虽在故土,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李商隐在他的一篇*中就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 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22、李商隐诗2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

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

李商隐诗两首1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入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文1.白居易的《琵琶行》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3.苏轼《赤壁赋》4.刘鹗《明湖居听书》5.韩愈《听颖师弹琴》6.郎士元《听邻家吹笙》7.李白《听蜀僧濬弹琴》8.李商隐《锦瑟》(有人认为此诗是咏瑟之作),等等。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3.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二、如何理解《锦瑟》的字面意义? 1.理解典故 ①庄周梦蝶——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鲛人泣泪——《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烟——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2.翻译诗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不知什么缘故,锦瑟会有五十根弦,我现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情难以平静。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像庄周那样,我在清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飞舞的蝴蝶;像古蜀国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鹃鸟的悲鸣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大海茫无际涯,明月照在苍碧的水面,鲛人的眼泪化成万千明珠;蓝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袅袅轻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种感慨岂待现在回顾追忆?它发生的当时我已经惘然失意,事后更何从追寻呢? 三、如何理解《锦瑟》的深层意境? 第一联: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中问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第二联: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哀怨感伤之情,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犹如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

李商隐诗两首1

李商隐诗两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李商隐,晚唐诗人。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学生逐渐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赏析的要领,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教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教师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网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文本解读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学习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用典手法 【学习难点】 《锦瑟》的主题的理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鉴赏《锦瑟》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重要诗人,字义山,号_________,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 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 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 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 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 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 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___________》,代表 作《无题》《贾生》《________》《锦瑟》等。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 称“__________”,与__________齐名为“温李”。 二、创作背景 ①《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19岁时受到令狐楚的怜爱赏识辟为巡官,教授骈文。开成二年中进士。次年,义山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茂元爱其才,以女相嫁。是时朝廷牛、李党争激烈,王茂元属李党,义山婚娶,被牛党视为“背恩”。从此,无意之中被抛入了两党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以义山在牛、李二党中所处的境地来说,牛党的令狐父子是赏拔他的恩主,李党的王茂元则是他的岳父,这其中的恩恩怨怨使他有满腹的难言之隐,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朦胧难解的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十三篇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 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 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 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 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这《马嵬(其二)》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 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 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 因果关系 【答案】: 【解析】:

李商隐教案

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 优秀教案2010-01-07 08:23:03 阅读134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锦瑟>>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只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我们一起完成下面诗句对接(幻灯片)<<三维设计>>P54名句约记.名句的作者李商隐代表作<<锦瑟>> 二.目标展示(幻灯片) 三.赏析<<锦瑟>> 教学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题为意境(补充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品:拒绝涵咏,品味语言 四.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三维设计P55) 2.听录音 3.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4.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多读) 五.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见教案P89 ①典故情怀 明确: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②.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③.感情:惆怅,伤感(多读)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各抒己见,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八.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①朦胧的意象②哀怨的基调③凄迷的意境④华美的语言⑤象征的手法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1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

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3.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4.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7 李商隐诗两首-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7 李商隐诗两首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关于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筹”指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B .六军,按照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 C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D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解析:选B B 项,六军,后泛指军队。 2.下列对《锦瑟》中所用的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生梦蝶:庄生,即春秋时的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B .望帝啼鹃: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C .鲛人泣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D .良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解析:选A A 项,庄周是战国时期的人物。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宝十四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同杨贵妃及朝中要臣仓皇.. 出逃。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面对利刃强谏,进退中绳....的君王最终还是做出了要江山弃美人的决定,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在一条白绫的死结里香消玉殒.... 。

A.仓皇B.进退中绳 C.倾国倾城D.香消玉殒 解析:选B B项,进退中绳:前进后退均合规矩。不合语境,可改为“进退两难”。A项,仓皇:匆忙而慌张。使用恰当。C项,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很美。使用恰当。D项,香消玉殒:比喻年轻女子死亡。使用恰当。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白虽然仕途失意,在诗歌方面却成绩斐然。他游览且用诗歌赞颂过不少地方,已成为旅游胜地。 B.李商隐的诗的朦胧美首先体现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的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不透的感觉。 C.《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然而它又是最不易理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人们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D.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语言等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析:选A A项,偷换主语,可在“已成为”的前面加“这些地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轻风无语,但大地知道。当千年前的往事在大地上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寻找着因范阳叛乱,洛阳失守,太平天子率群臣向南逃遁时 ②我寻找着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的那块诀别之地 ③被流淌的血渍浸湿了的土地 ④愤怒的兵将斩杀相国,逼死贵妃 ⑤我的眼光与思绪却在金子般的余晖里搜寻 A.⑤③②④①B.⑤②①④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④③① 解析:选B⑤是总写句,应为首句。②句承接⑤句,具体讲搜寻的内容。

优秀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优秀教案:《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李商隐诗二首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知人论诗。 公元812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县衙的府第内,李商隐诞生了。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县令。三年后,李嗣受聘为浙东观察使幕僚。李商隐的童年时代便在获嘉至江浙一带度过的。李商隐注定是一个悲情的诗人,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终于,在商隐十岁时,父亲在幕僚任上过逝了。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由于多年未回故乡,虽在故土,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李商隐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公元829年,也就是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商隐离开了自己的

家乡,来到长安,谒见了当时朝廷里的权贵令狐楚,很受赏识。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李商隐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幕僚生活。其间,令狐楚亲自指点李商隐,教他写今体文。李商隐二十三岁那年,公元835年,李商隐上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他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李商隐一生中留下了众多的《无题》诗,而最为人们所知,也最荡心动魄的《无题二首》即完成于此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烛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Li Shangyin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2、篇章2: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篇章1: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 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 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 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练习答案

一、参考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1、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3、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4、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二、参考答案:《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有“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有“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有“作者的自伤”等。(这是一个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三、参考答案:因为李商隐的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比如《锦瑟》,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比如“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等。尽管如此,这其中朦胧的境界,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它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为了表现惆怅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锦瑟》中所呈现的,就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 马嵬 一、参考答案:对比,颔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颈联写出了玄宗“当时”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是“六军同驻马”,要求“赐”死杨妃。尾联把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二、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以马嵬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为题材,批判唐玄宗荒淫失政而招致祸乱败亡的结局,抒发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讽刺现实政治,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三、参考答案: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些天一直在学习杜甫的诗歌,今天我们换换口味,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请把书打开到43页《李商隐诗二首》。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介绍背景、作者简介 其实我们对李商隐并不陌生,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过他的诗了。大家还有印象吗?(同学回答)《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有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除了我们学过的之外,还有一些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有“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既然学过了这么多李商隐的诗,那我们对他的生平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李商隐生平。(介绍完课件补充)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奚生,河南人。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历朝历代的文学评论家都给了李商隐很高的评价,在清代人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