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逻辑经验主义的还原论评析
关于理论还原,当前科学哲学界形成还原论和反还原论两派,还原论阵营以逻辑经验论主义者亨普尔和内格尔为代表,对科学理论还原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精确的表述,提出了典型的理论还原模型。
反还原论者对亨普尔—内格尔理论还原模型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
扩展资料: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
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包括以石里克、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以莱欣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塔斯基为代表的里沃夫—华沙学派以及艾耶尔等具有与维也纳学派相似理论的哲学家。
基本特征是把数理逻辑方法与传统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结合起来,主要目标是取消“形而上学”和建立一种科学哲学。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只有两类:一类是经验科学命题,它可以由经验证实;一类是形式科学(数学和逻辑)命题,它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算检验。
经验证实原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石,它可表述为:除逻辑命题(分析命题)外,任何命题只有表述经验、能被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
“形而上学”问题,既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经验命题,因而是毫无意义可言的“虚假问题”,应当从科学中清洗出去。
形而上学问题的产生是“乱用语言”所致,因此消除它的方法是语言逻辑分析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声称要把哲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
来,把提供一种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阐明概念和命题、特别是科学命题的意义,作为自己哲学的任务。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认识及其局限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从可观察的经验出发,通过中立的观察、实验,并经过逻辑推导,排除了任何人为的主观因素,因此获得的科学知识是与自然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的,是客观真实的。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种很强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这种实证主义主要体现在其根本原则上,即“经验证实原则”之中。
此原则规定: 知识必须依据经验。
任何命题必须表述为经验并且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
按照石里克的话来说,“作为合理的、不可辩驳的实证论的哲学方向的内核,……就是每个命题的意义完全依存于给与的证实,是以此来决定的。
”他认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必须固守在给与的范围之内,超出了这个给与的范围,是不可能的,或者毫无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精神实质也非常符合孔德提出的实证精神。
但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色彩比传统的实证色彩强得多。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是一种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这种科学主义的特征是非常强调科学的独特性和其重要性的; 他们不仅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而且用这种完全的观点来审视整个文化。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视野里,科学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可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他们认为,科学以认识世界为对象,试图通过数学计算和经验证实的方法,建立起各种世界秩序的体系; 而一切诗歌、艺术等非科学文化则以体验世界为目的,采用的则是丰富的想象与兴奋的情绪,追求一种身临其境的境界。
构建“科学的哲学”,拒斥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
于是,逻辑实证主义发起的那场举世瞩目的“科学的哲学”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哲学科学化,就是要消除形而上学。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认为哲学命题的真正意义和最后内容可以再用陈述来表述,也就是说用知识来阐明。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也是贯穿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
尤其到了现代,在划界标准上流派很多,他们的思想也相差很大。
本文主要对浅述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及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其理论核心便是所谓的“经验证实原则”。
经验证实原则是指:?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证伪)?才有意义;?反之,如果既不能为经验证实,又不能被经验证伪,即无法用经验来鉴别其真伪的话,它们就无意义,而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应当从科学哲学中清除出去。
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由此表明科学理论只是能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 他提出了其证伪性的划界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他将非科学命题或理论划分为如下六类:逻辑上已列尽可能的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等。
科学理论通过不断证伪而发展。
但就其划界问题理论而言,?他仍坚持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可将数学命题、划归为非科学。
?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1.库恩的“范式”标准?库恩在多种意义上定义过“范式”,但就“范式”的内核而言,即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为他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他认为范式才是一门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即“拥有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恩、笛卡尔等。
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
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
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
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
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
因此,他从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笛卡儿1612年到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获博士学位。
1616年笛卡儿结束学业后,便背离家庭的职业传统,开始探索人生之路。
他投笔从戎,想借机游历欧洲,开阔眼界。
这期间有几次经历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次,笛卡儿在街上散步,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数学题悬赏的启事。
两天后,笛卡儿竟然把那个问题解答出来了,引起了著名学者伊萨克·皮克曼的注意。
皮克曼向笛卡儿介绍了数学的最新发展,给了他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
与皮克曼的交往,使笛卡儿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方法,以期获取真正的知识。
据说,笛卡儿曾在一个晚上做了三个奇特的梦。
第一个梦是,笛卡儿被风暴吹到一个风力吹不到的地方;第二个梦是他得到了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第三个梦是他开辟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道路。
这三个奇特的梦增强了他创立新学说的信心。
这一天是笛卡儿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有些学者也把这一天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
然而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笛卡儿感到疲惫,他于1621年回国,时值法国内乱,于是他去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
1625年返回巴黎,1628年移居荷兰。
在荷兰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笛卡尔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历史地理学的影响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应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9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
总的来说有三点:(1)它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也受到抑制,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则寻求用空间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时间,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的主体。
(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3)它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实证研究采用的数量化研究,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2、实证主义在人文地理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
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
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为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4,以一个市或县为例,阐述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研究意义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庞杂,但规划工作不可能将有关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问题全部包揽起来,事无巨细,无一遗漏。
包揽一切的做法是不实现的,也难于做到。
区域规划的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恩、笛卡尔等。
笛卡儿(Rene Descart es),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
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
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
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
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
因此,他从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笛卡儿1612年到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获博士学位。
1616年笛卡儿结束学业后,便背离家庭的职业传统,开始探索人生之路。
他投笔从戎,想借机游历欧洲,开阔眼界。
这期间有几次经历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次,笛卡儿在街上散步,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数学题悬赏的启事。
两天后,笛卡儿竟然把那个问题解答出来了,引起了著名学者伊萨克·皮克曼的注意。
皮克曼向笛卡儿介绍了数学的最新发展,给了他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
与皮克曼的交往,使笛卡儿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方法,以期获取真正的知识。
据说,笛卡儿曾在一个晚上做了三个奇特的梦。
第一个梦是,笛卡儿被风暴吹到一个风力吹不到的地方;第二个梦是他得到了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第三个梦是他开辟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道路。
这三个奇特的梦增强了他创立新学说的信心。
这一天是笛卡儿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有些学者也把这一天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
然而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笛卡儿感到疲惫,他于1621年回国,时值法国内乱,于是他去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质疑科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探索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尊重。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质疑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逻辑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强调科学应该以经验和逻辑为基础,而对于超验的、无法被观察到的事物则持怀疑态度。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科学的真实性和科学的可靠性。
首先,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能研究那些可以被观察到和验证的事物,而对于那些超验的、无法被观察到的事物,科学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的。
例如,宗教信仰、道德价值观等超验领域的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无法对其进行客观的研究和验证,因此无法确定其真实性。
这种对科学真实性的质疑引发了人们对科学方法论的思考,使得人们开始反思科学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应该以经验和逻辑为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指出,观察和实验都是有限的,存在着误差和主观性的问题。
因此,科学的结论可能并不是绝对可靠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这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科学方法的审视和改进,使得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以提高科学研究的可靠性。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否定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逻辑实证主义只是提醒人们要保持对科学的谨慎和批判的态度。
科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探索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科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意识到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和相对性,并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完善。
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质疑,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科学应该以经验和逻辑为基础,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和情感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客观的观察和实验,还包含了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
科学家们的兴趣、动机和价值观都会对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结果产生影响。
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摘要: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哲学流派,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
中国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接受实证主义的影响,与当时中国的国情有很大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现象严重,中国先进的思想家才开始接受西方实证哲学的影响。
但由于中国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间间隔时间短,战争不断,西方的科学思想一直未真正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只是形成了一种别扭的二元基本框架的非理性的科学价值观。
因而在中国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分析逻辑实证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与中国现实相对照,对中国的发展以及形成科学理性的文化传统大有裨益。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价值观;科学理性;中国国情逻辑实证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1]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纵然逻辑实证主义在西方衰落了下去,但其产生过程及其形成的科学理性思维都值得当今的中国借鉴。
一、逻辑实证主义(一)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分别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及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独立提出,他们都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太阳系的一些主要特征,并且都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物质通过万有引力等自然规律作用而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形成行星。
2、地质“渐变论”赖尔的重要著作《地址学原理》标志着近代地质学的系统化,他提出了地质渐变论,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阐明了地壳的演化,他的学说为地质学乃至整个地球科学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
浅谈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
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
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拒斥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并非逻辑实证主义的创举。
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有它自己的特点。
首先,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反对形而上学,不是因为它的学说是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也不是因为它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
论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及其局限性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自然科学从可观察的经验出发, 通过中 立的观察、 实验,并经过逻辑推导, 排除了任何人为的主观因素, 因此获得的科学知识是与自然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的, 是客观真实 的。
因此,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严格的客观性、逻辑操作性、 经验可证实性。
从这种科学观出发,实证主义主张,一切知识称 应该像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受列经验的证实, 包括科学术语在内的 一切术语,只有严格地按照感官观察定义,才具有合法性。
认为 只有可经验证实或分析的命题才是真实有意义的。
显然, 逻辑实 证主义的科学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实证主义; 二是科学主 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种很强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这种实证主义主要体现在其根本原则上,即“经验证实原 之中。
此原则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
任何命题必须表述为经验并且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 义。
按照石里克的话来说,“作为合理的、不可辩驳的实证论的 实,是以此来决定的。
” [1] 他认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必须 固守在给与的范围之内,超出了这个给与的范围,是不可能的, 或者毫无意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精神实质也非常符合孔德提出的 实证精神。
但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色彩比传统的实证色彩强 得多。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是一种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 学观。
这种科学主义的特征是非常强调科学的独特性和其重观。
则” 哲学方向的内核, 就是每个命题的意义完全依存于给与的证要性的;他们不仅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而且用这种完全的观点来审视整个文化。
因此,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自然科学不仅是惟一种类的科学,而且也是在认识上惟一有意义的文化。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视野里,科学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可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他们认为,科学以认识世界为对象,试图通过数学计算和经验证实的方法,建立起各种世界秩序的体系;而一切诗歌、艺术等非科学文化则以体验世界为目的,采用的则是丰富的想象与兴奋的情绪,追求一种身临其境的境界。
基本概况: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的哺育下形成产生的,在30年代到50年代对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自然科学界有一定影响。
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楚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
他们把命题分为形式命题和经验命题两类。
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但他们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真正的理性主义。
基本观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2.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3.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4.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这主要是受了物理科学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
而也有哲学家不认为形而上学完全无意义,只是认为它没有传递实际知识的意义,仅具有激动情感的意义。
然而,如果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而逻辑实证主义所拒斥的实际主要就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逻辑实证主义的缺陷性及局限性---机械唯物论的唯⼼主义本质逻辑实证主义希望⽤严密的数学逻辑等⽅式来求证或改造客观世界,在马赫、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看来哲学仅仅是思维⽅式,与客观世界⽆关。
他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由于⼗九世纪和⼆⼗世纪以来数学在物理学和化学等⽅⾯的应⽤与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于⽣产⽣活领域以来,逻辑实证主义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并以此逃避物质世界的本质问题,尽管在⼀定程度上也承认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但在西⽅⽂化影响下,逻辑实证主义依然把⼀切观点置于造物主之下,并以此作为⽅法论⽤机械的⽅式去探索世界。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个豌⾖荚⾥⾯如果应该是7粒豌⾖,那么要是5粒或3粒等都是不合理的,他们不知道偶然性因素也在合理地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及结果,偶然性因素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可以把握的,也是科学的⼀部份。
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着,并且遵循着⾃已的、⽽且有着不以⼈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论⾃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且这些规律也在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随地变化着。
亦如真理的客观性,同时真理还具相对性和绝对性,除某年某⽉某⽇某时客观上发⽣了某件事情这样的绝对真理不会变化之外,其它⼏乎都是相对真理,也就是说真理的标准也在随着客观环境等条件和因素的变化⽽变化着,这个规律同样适⽤于严密的数字逻辑及由此产⽣的科学观点及科技创新;通过近代科技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看出来确实如此。
很多理论在不断地推翻,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但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变化并不会因为这些理论的更新⽽变化,⽽是在探索过程中让科学理论越来越接近真相,越来越接近物质世界的本质,越来越科学地运⽤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
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下,⽬前西⽅过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异化现象特别严重。
亦如美国民众⽬前对于客观世界或社会⽣活的认识都停留在那些似乎不会变化的概念之上,并且试图以此分析⼈类的社会⾏为及⼼理现象,并希望以此为依据去定义或改变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们,于是美国民众必然会愈加感到⾃已如同⽣活在机械化的社会之中:凡事千遍⼀律,似乎⼀切都已明了,未来也可以通过模型或运算⽽预测,并渐渐失去质疑精神;他们正在忘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因为太阳的质量由于能量的消耗与转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且还受着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整个物质世界或社会发展亦是如此。
语言哲学与符号逻辑的关系语言哲学和符号逻辑是哲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从语言和逻辑的角度探讨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语言哲学与符号逻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哲学思考和逻辑推理中的作用。
语言哲学语言哲学是研究语言本质、语言含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分支。
它关注语言的概念、结构、功能以及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语言哲学探讨了语言如何表达意义,语言如何影响思维,以及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
经典的语言哲学问题包括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的获取方式以及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
语言哲学的重要观点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早期由莫拉尔、卡纳普、艾尔勒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语言哲学的重要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唯一有意义的命题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经验检验来验证真假的命题。
因此,对于那些没有经验验证可能性的命题,像宗教或伦理道德等命题,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它们是没有意义并且不需要探究的。
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活动,每个词汇都嵌入于某种特定的”游戏”之中。
不同的上下文会赋予相同词汇不同的意义,而理解一个词汇就是理解它在特定游戏中的角色和规则。
符号逻辑符号逻辑是数理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使用符号来代表命题、谓词和推理规则,从而进行精确、形式化地逻辑推理。
符号逻辑通过对形式系统进行建模,使得逻辑推理变得更加准确和简洁。
符号逻辑的基本要素命题在符号逻辑中,命题是指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比如P、Q、R)来表示。
谓词谓词是对个体进行性质描述或说明个体所具有关系的符号。
通常用大写希腊字母(比如Φ、Ψ、Χ)表示。
量词在符号逻辑中,有普遍量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表示所有元素都满足某个性质,存在量词∃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元素满足某个性质。
符号逻辑与自然语言符号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复杂叙述中所包含的断言和推断结构。
逻辑实证主义
(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从1923年“维也纳小组”成立到1929年“维也纳学派”诞生,标志着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形成。
主要代表人物是石里克(Schlick)、卡尔纳普(Carnap)、
莱辛巴赫(Reichenbach)、塔尔斯基(Tarski)、亨佩尔(Hempel)、艾耶尔(Ayer)等。
这一流派深受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弗雷格(Friedrich Frege)、罗素(Bertrand Russell)等的影响。
2 基本思想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命题的意义在于其证实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它继承了自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并把它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创立的现代逻辑结合起来。
同时相对论的产生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则为其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
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除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
3 对语义学的影响
a) 意义证实论(Verification Theory)
逻辑实证主义者尝试用逻辑实证主义来解释语义,强调一个命题的意义在于其经验成分,它要得到经验的证实才有意义,它的意义就等同于证实它的方法。
简言之,一个命题如果得到证实就有意义,得不到证实就没有意义。
石里克是意义证实论的主要倡导者,他指出:“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也就是陈述证实(或否定)这个句子的方式。
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2]p.39”
后来卡尔纳普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意义标准:
可验证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formability)。
他认为当且仅当一个语句在逻辑上有可能通过归纳方法得到验证时,这个语句才有意义。
艾耶尔也提出了一个较为缓和的方案,将证实性分为实践的可证实性和原则的可证实性,前者指人们通过经验观察可以在事实上加以证实的情况,后者指不能用实际的情况加以证实、但从原则上说是可以证实的情况。
b) 意义真值论(Truth-value Theory)
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在30年代提出真值条件语义论(Truth-conditional Theory of Meaning),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一组能使其成真的条件,如他的一句名言:“Snow is white”is true if and only if “snow is white”。
塔尔斯基关于真值条件的学说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S is true if and only if P。
S代表句子,P 代表描写S的真值条件的一组命题,该公式的意思是:只有在P条件下S才真实。
因此P 就代表S的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