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8
浅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摘要:该文首先对异化与归化进行了界定,在回顾了异化与归化之争的历史和现状后,初步讨论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原则。
关键词:异化;归化;翻译原则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间的比较。
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
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
当人们按照归化异化策略进行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之间交流时,出现了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异化还是归化,异化多一点还是归化多一点,给译者留下很多困惑和疑窦。
本文对归化、异化进行界定,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这两种翻译策略之间的主次关系,明确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次的文学翻译原则,对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化翻译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归化和异化的界定翻译中必然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又必然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源语文本中特有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传统。
纵观我国与世界的翻译史,归化与异化,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原则与方法,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方面。
按韦努蒂(L・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由此可见,异化和归化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简而言之,异化法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或异化策略的选择应视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语读者等方面因素而定。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语言转换;翻译方法;文化输出1.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
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地道的英语习语。
这些英语习语使原著读起来郎郎上口,为原著增色不少。
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进行汉译英实践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英语习语来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呢?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d to be caned.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d to be spanked.在翻译同一段原文的时候,两个译本首先在字数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杨译本用了15个词来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内容,而霍译本则用了29个词,几乎是杨译的二倍。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0年第1期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多维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郑燕如摘要: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翻译策略,由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已久,笔者从主要从两方面阐述、分析这一焦点问题。
首先,本文通过列举关于归化和异化的种种定义使读者对这一对术语有个大概了解;其次,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的可变量———原作意图、译者、译文读者、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等因素对归化与异化动态选择的影响,希望对翻译实践中策略的选择有所启发。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影响因素1.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
在翻译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迥然不同的见解。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在其The Translat or’s I 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 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 mesticating meth2 od,Venuti,1995:20)。
归化翻译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Shuttle worth&Cowie1997: 43-44)。
在国内,鲁迅(罗新璋,1984: 301)、柯平(1993:23)、刘英凯(1987:58)都有过专论。
刘英凯对归化的概念是这样解读的:“所谓‘归化’则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的出发语言极力纳入归宿语言之‘籍’;英译汉就不遗余力地汉化;汉译英千方百计地英化……”。
异化翻译“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Shuttle worth&Co wie,1997:43-44)。
收稿日期:2019-11-11作者简介:魏烨(1977—),女,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英语教学。
异化、归化,何去何从———对翻译的再认识魏 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势头会越来越强;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的翻译也会越来越注重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处理。
异化、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
本文试图在对异化、归化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异化、归化选择的根本决定因素,同时对三种特殊情境异化、归化的选择做了具体说明,旨在最终找出翻译处理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异化;归化;决定因素;特殊情境[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04-0169-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04.074[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关于异化、归化,大家已不再陌生。
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论题都进行过详实的论述,比如,郭建中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离不开异化与归化(1998:12-18);孙致礼从翻译策略的角度,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2002:40-44);张南峰认为:归化的需要在整体上来说已经越来越小,但它毕竟还是存在的(2004:23);他们有的主张翻译过程中应侧重归化策略,有的赞成异化为主,有的则是对“异化”“归化”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作出了全新的阐释。
这里笔者试图在引鉴前人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总结,同时加入笔者本人对该论题的一点看法和见解,以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二、异化、归化发展综述西方对异化、归化的研究,根据王东风(2002:24),远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Cicero,Horace和StJerome等人所论及的word-for-wordtranslation和sense-for-sensetranslation,近可追溯到德国著名翻译家Schleiermacher的那句名言:“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
翻译中的文化归化与异化摘要: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和辩证思考,翻译作为踌文化实践,翻译的表面目的是消除异质,而翻译的深层次目的则是向异质开放。
异化翻译的文化意义在于对文化异质性的强调。
差异是翻译存在的理由,又是翻译的茸的。
对文化翻译的几个基本问题,即:文化翻译的概念等进行了理论研讨和实证阐述。
关键词:文化差异;归化;异化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每一个文本都是一定语言文化的产物。
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给忠实传达原文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和障碍,必然要求译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原语文化,另一方面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译语文化。
奈达说:“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精通两种文化比精通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
"但究竟如何理解文化翻译以及怎样研究不同文化的翻译仍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翻译这种活动是从语言出发,往往涉及到文化的众多方面。
这里的文化包含着较广的内容,如人们常说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历史、伦理、教育、心理、文学、艺术、风俗等均囊括其中。
要做好翻译工作,不仅要深通原语与译语,即言语的语义内容,而且还要了解一切相关的非语言因素,即一定层面的文化因素。
可见翻译的顺利完成,不只要跨过语言的障碍,还得逾越文化的鸿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件的现实,因此也可以说,语言的翻译是文化的翻译。
翻译面临着两次言语分解与合成的文化介入。
二、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一)“趋同”与“存异”的讨论。
“趋同”是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普遍性,而“存异”则是保持文化自有的独特性。
文化的“趋同”和“存异”并不是一种二元对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是一种常态。
异中求同,同中显异,和而不同,这是不同文化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包容的表现。
如“趋同”和“存异”的概念,在中外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早就有之。
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等就提出“意译”的概念,以区分当时宗教翻译的“直译”。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我们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两种策略。
我们将总结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价值,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翻译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减少源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会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译文所传达的情境。
这种策略注重译文与目标语言文化的融合,旨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
同时,归化翻译还有助于传播目标语言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过度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可能导致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独特元素丢失,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在实施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处理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处理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译者在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文化元素的保留和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归化与异化之思考——评张谷若与孙法理先生的《苔丝》译本节选部分◎李利红(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进行了介绍和比较,然后本文选取小说《苔丝》的两个译本语段节选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归化”和“异化”的处理方式。
最后,本文倡导将两种翻译策略完美结合,以翻译出既能传递目的语文化风情,又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的译文。
关键词归化异化《苔丝》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浓缩,因此与文化作品相关的文学翻译就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了。
在对待文学翻译中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处理上,一般来说,翻译界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 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Venuti,1995:20)按照Schutt-leworth和Cowie编写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额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
Venuti十分强调翻译活动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驱动的特质。
Venuti的观点在翻译界颇受关注,也受到一些批评。
Ve-nuti本人也意识到异化翻译只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概念。
完全的和绝对的异化是不可能的,异化中总会有归化,因为译文总是要在译语文化氛围中被阅读和批判的。
Venuti的翻译思想可追溯到1813年德国神学家和翻译家Schleie-rmacher,他认为翻译有两种,一种是将原文作者拉向译文作者,另一种是将译文读者拉向原文作者,这前一种就相当于归化,后一种就是异化。
浅论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归化/异化之争[摘要]翻译中对文化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前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后者则以原语文化为归宿。
随着后殖民研究的兴起,翻译研究也有了新的视角,国内也出现了一种“贬归化,扬异化”的势头。
从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研究入手,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
[关键词]归化异化后殖民文化身份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不同手段。
关于归化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研究的方向从起初的语言内部的研究,即对文本、文体、风格的研究,出现了把翻译置于当前文化背景研究的文化转向。
这种转向就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翻译已经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是文化转换的模式。
随着后殖民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如何看待后殖民语境条件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也自然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可以被看作是直译和意译之争的延伸和扩展。
直译和意译主要考虑的是语言本身,而归化和异化不但要考虑到语言形式,还要考虑到文化内容。
那么何为归化,何为异化呢?简而言之,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
即归化主张译文应该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的障碍,相反,异化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文作者的谴词用句的习惯,尽量凸现源语的文化身份。
国内外学者对于归化与异化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
在国外,归化派的代表人物是奈达,而异化派代表人物是韦努蒂。
奈达的翻译的交际理论主张通过归化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最终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而韦努蒂则是美国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创导者,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主张“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在国内,我国古代佛经翻译有文质之争,五四文化运动时期,针对“信”与“顺”的矛盾又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直译、意译论战。
谈翻译日语中的“归化”和“异化”作者:石梦星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0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229-01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极富争议的论点问题,本文从日语翻译中的角度谈对归化和异化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日语一、引言在翻译日语时,使用“归化”还是“异化”是译者主体做出的选择。
就翻译日语而言,就是译者选择的是中国还是日本的文化风格。
比如说,将俳句翻译成汉诗,这就是归化。
强调俳句的原有韵律去翻译俳句,这就是异化。
而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是希望译文通顺的。
这在大的范围内是统一的。
当然,“归化”和“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许多研究者发表著作和论文讨论其关系,寻找“归化”和“异化”的最佳比例。
本文试从日语翻译成中文的角度出发,分析“归化”和“异化”,并试探讨“归化”和“异化”与译者的主体性之间的联系。
二、日翻中时“归化”和“异化”会遇到的问题“归化”和“异化”之争的源头就是“直译”、“异译”。
但是“归化”和“异化”上升到了文化层面。
“直译”、“异译”的争论自古就有,赞成“直译”和赞成“异译”的都大有人在。
“直译”、“异译”侧重于语言方面,而“归化”和“异化”侧重于文化方面。
在了解“归化”和“异化”之前先应该明白其与“直译”、“异译”的区别。
而在不同的文本和语境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例如,たら的翻译,下面是对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原文引用:が寝床に入ると、女は机に胸を崩して水を飲んだが「起きなさい。
ねえ、おきなさいったら」中间的たら,如果直译的话往往就是翻译成:如何,怎么样。
但是这样就体现不出原文中的女子焦躁语气,这个时候,译者往往就会采用“我说”这样的翻译方式。
三、提倡异化的鲁迅鲁迅翻译了很多日文作品,赞同异化,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是为了“进攻”。
这点可以比对站在反侵略立场上提出反对译文通畅的策略的劳伦斯·韦努蒂。
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与对策探讨[摘要] 跨文化因素是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理论出发,跨文化因素在中英翻译中的对策。
首先介绍了归化与异化的理论,然后从理论结合实例,分别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跨文化翻译归化异化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
文化寓于语言之中;语言若不承载文化,也就没有意义了。
Juri Lotman就说过:“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
”翻译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之间的转换。
翻译不仅与语言息息相关,更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翻译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汇合,也是不同文化之间之的碰撞。
不同文化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的共性,也有相互差异的个性,因此才构成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
翻译的理论基础是语言之间存在着可译性,因为两种语言之间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
”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现象,给翻译实践造成特殊而又巨大的困难。
一、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理论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是近年来翻译者在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时常用的方法。
归化策略以译人语文化为归宿,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用译人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符合译人语的文化表达方式,异化策略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了解异国风情。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速和增多,不同的文化日渐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本着保持源语文化的目的,更多的翻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开始考虑以异化为主,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传递”或“文化传真”。
二、归化和异化的运用1.归化法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虽然归化法轻视源语文化对译语文化的借鉴作用,忽视两种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但是归化法重视译语的文化,即对译语读者来说是发扬译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归化法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理解层次,迎合译语读者的口味与审美情趣,能够打破原文的束缚,传达原文的精神,更能贴近译语读者。
翻译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的过程。
美国翻译家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谭载喜,1999)。
而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王颖,2004).因此承载民族文化信息的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负载词是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种没有对应语(包慧南。
2004: 10),而这些词汇受到翻译目的、文化因素、读者因素、上下文等因素影响,是一个涉及面广、可变因素多的复杂问题,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文学作品是一国文化的精华,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是外国读者了解该国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好的翻译能繁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互通有无,相反,失败的翻译会导致外国对一国文化的误解,影响该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因此在全球一体化加速和中国提出文化强国理念的今天,研究中国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唯一一本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在国内出版后好评如潮,先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为各国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社会背景、人们的心态打开了一扇窗户。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在《围城》中出现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能否较好地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是小说译本成功的关键。
在处理文化翻译的策略上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归化,一种是异化。
对于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优缺点的比较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争论的话题。
笔者认为,这两种策略没有好坏之分,绝对地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应综合考虑,慎重选择翻译策略,以达到作者的交际目的。
因此,本文旨在从韦努蒂的归化异化理论出发,研究《围城》英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对于相同的文化负载词英俄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相同;2)英俄译本中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信息传递1的效果如何;3)造成英俄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有哪些。
- 231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张聪宇【摘要】归化和异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领域。
一般认为,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本文将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因素 异化 归化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
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
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
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
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内涵就翻译策略而言,不外两种,即“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 )。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曾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
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如果让作者靠近读者,就要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使译文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符合读者的期待。
根据上述两种翻译情况,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就是“异化”与“归化”翻译的核心。
所谓“异化”翻译,亦指以源语文化为中心,译文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foreignness)色彩,保留源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 /习语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探析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王琪【摘要】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方法。
而习语堪称“浓缩的文化”。
本文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异化、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休运用,并得出结论:异化和归化是互为补充的,翻译时应依据不同情况作灵活处理。
【关键词】异化 归化 习语翻译一、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特点习语就其广义而论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心理特征等密切相联,其文化内涵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许多习语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但这种联想是由一定的民族的现实环境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习语具有如下特点:1.地域文化的反映;2.历史文化的反映;3.习俗文化的反映;4.宗教文化的反映。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尤其对于习语的翻译。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习语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习语原文的面貌。
二、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延伸和扩展。
直译与意译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而异化与归化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异化与归化有各不相同的观点。
异化的代表人物是文努蒂(Lawrence Venuti),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Nida E.A)异化者认为翻译既然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应该让读者了解原文本内在的异国文化或异域风情。
归化者要求译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译者的任务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的交流,其目的是使文本完全纳入到另一个文化体系,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
我们认为在文化翻译中“求同”不易,“存异”也难,因为外来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异”,翻译时也因而产生一个“存异”的问题,但存异不是保存“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异”之所在及其含义。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策略,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翻译;异化;归化;策略;文化差异如果我们把语言比作是一块织物的话,文化便是这块织物的部分经线或纬线,它已巧妙地融入语言中。
语言各不相同,文化各有特点。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外显形式。
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生存发展,于是在各个民族需要交流的前提下便有了翻译活动。
翻译绝非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甚至也不是语言、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的简单相加,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必然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对这些文化因素作何处理呢?尤其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在文化方面人们提倡文化多元化,追求文化平等,交际与文化都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人文关怀在翻译界已经赢得高度的重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适当传达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译者而言,不但要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更要了解语言背后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在翻译活动中特别是在文化因素的转换中选择有效的转换手法,促进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1.文化与语言及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传达近几年来在翻译界掀起了文化热潮,认为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
那么到底如何界定文化呢?一般认为,“文化”是指不同的人种、民族、社会成员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一切后天习得的方面。
从共时角度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是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凝结着这一民族世世代代在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从历时的角度看,文化又处在不间断的进化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从而使各个民族文化关系处在一种动态变化中。
文化因素翻译策略选择: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需要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也要能够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长期以来,翻译界在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时,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即“归化”与“异化”。
但无论是“译入”或是“译出”,都必须尽力确保源语文化的转换,不能单一地提倡“归化”或“异化”。
译者需要具体考虑到文本类型和译者态度这两个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的文化翻译策略,进而促使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翻译;归化与异化;影响因素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已成为共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学习并掌握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便无从谈起。
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做的文化比较要比一般人更加细致,深入(转引自郭建中,1999:2)。
我们知道,译者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时,在很多情况下,难以找到意义、语境、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和影响作用等都相当的“真正对等”。
那么在处理这类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时,译者就必须视情况选择不同的文化策略。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为基点,思考文本类型和译者态度这两个影响因素对文本中文化翻译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探究“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如何互为补充,将源语中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实现文化交流与发展。
一、归化与异化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的功能对等论强调“归化”的翻译策略。
他认为,语言与语言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的语言具有同等的表现力,即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Nida, 1993)。
翻译策略应以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Nida, 1993)。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郭建中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 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
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
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 归化 与 异化 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Abstr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 n may be divided into tw o methods:SL culture -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 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 onglou M eng .T 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 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 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一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
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 翻译 这一术语;H olz -Manttari (1984:17)甚至用 跨文化合作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 翻译 。
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 文化交融 (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 (1988)创造了 transculturation (跨文化交际)这个词。
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
正如JuriLotman 所说的, 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
(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
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
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
(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
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 异化12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alienation)与 归化 (adaptation)。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 ented,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 uage culture oriented,or T L culture-oriente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 反翻译 的概念。
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 异 。
Venuti公开声言,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
在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Neubert1992:2-4),即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
有些译者也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Brewer1988)。
N 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d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对Nida 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Nida 1964a:159)。
他提出了 功能同构 (func-tional isomorphs)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因此,英语成语 to grow like mushrooms 在译成中文时,可用汉语成语 雨后春笋 来表达(Nida 1993:121)。
以上两种对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对立的原则和方法,都有各自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 异化派 提出如下的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2)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5)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 忠实于原作 。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 归化派 提出了如下的理由: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
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2)因为翻译就是交际,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
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3)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
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
同时,译者也是 传播者 ;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4)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5)从交际的观点看,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 对等词 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意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 文化对等 。
13三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这四个可变因素,我们认为, 归化 和 异化 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翻译研究应以实践为基础,应在对已有的译作搜集材料、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假设、总结模式、提出理论。
因此,我们想从 红楼梦 的两种英译本入手。
这就是杨宪益和其夫人合译的 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和戴维 霍克斯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分析这两种译本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选择 红楼梦 ,是因为这是一部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著作;我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语言的比喻用法的翻译,因为语言中的比喻用法与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密切相关。
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上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比喻用法不一定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而,对语言中比喻用法的翻译,也最能体现译者的翻译观及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红楼梦 又是一部艺术形象特别丰富的经典著作,可以为我们的分析提供足够的材料。
Yen Yuan -shu 曾提出,即使是英译本的书名 Dream in a Red Chamber 与中文书名 红楼梦 ,给读者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
英译本书名 Dream in a Red Chamber 仅仅能起 所指 的作用,即指 红楼梦 这部中国经典名著;可是,中文仅 红楼梦 这三个字,就能引起原文读者无限的联想(Yen 1977)。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严肃的英美读者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话,读完杨宪益先生的译本,将会对 红楼 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多少有点了解,因为杨宪益先生采用了 异化 的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
为了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霍克斯宁可采用 红楼梦 的另一个书名 石头记 ,因而译成了 The Story of the Stone 。
霍克斯在译序中提到,法译本、德译本、意大利文译本和俄译本的书名,都译成了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他认为,这一译法会引起误解。
因为, 红楼梦 这个意思,在英美和欧洲读者头脑中引起的联想,与在中国读者头脑中引起的联想完全不一样。
在英美和欧洲读者的头脑中, 红楼梦 的意思是 一个人睡在一间红颜色的房间里 这一书名也颇能引起他们优美神秘的联想。
遗憾的是,这不是中文书名的意思。
(H aw kes 1973:19)霍克斯在必须把 红楼梦 三个字译成英文时,他译成 黄金时代的梦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