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因子ZEB1和ZEB2在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55
水飞蓟宾葡甲胺盐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和可能机制陈应康;佘福强;刘大腾;朱建超;刘燕;田培燕【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17(033)003【摘要】目的:考察水飞蓟宾葡甲胺盐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和可能机制.方法:将肝纤维化大鼠相随机分为4个组别,即模型组、水飞蓟宾葡甲胺盐高剂量组120 mg/kg、水飞蓟宾葡甲胺盐中剂量组60 mg/kg和水飞蓟宾葡甲胺盐低剂量组30 mg/kg,将同期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4周.结果:试验全程无死亡大鼠.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减少,少动,毛发暗淡,肝脏指数减少(P<0.05),脾脏指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宾葡甲胺各组体重明显增加(P<0.05),活动较好,毛发色泽有改善,肝脏指数明显增加(P<0.05),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模型组的ALT、AST和TBIL增高(P<0.05),ALB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宾葡甲胺各组的ALT、AST和TBIL显著降低(P<0.05),ALB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模型组的TG、TC和LDLC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宾葡甲胺各组的TG、TC和LDLC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LXRα及SREBP1c蛋白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宾葡甲胺各组的LXRα及SREBP1c蛋白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的肝小叶消失,中度增生的显微组织将肝小叶分为不同的假小叶,大部分肝细胞明显脂肪变性,点灶状坏死,水飞蓟宾葡甲胺各组的肝组织,肝小叶恢复,肝细胞脂肪变性改善,坏死点灶明显减少.结论:水飞蓟宾葡甲胺盐具有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在改善肝功能和降低血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降低肝组织的LXRα和SREBP1c表达有关,但降低上述两种蛋白的机理仍有待进一步考察.【总页数】5页(P360-364)【作者】陈应康;佘福强;刘大腾;朱建超;刘燕;田培燕【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州 558000;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州 558000;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州 558000;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州 558000;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州 558000;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州 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注射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盐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研究 [J], 李秋红;杨柳;吴莹;葛越;李天英2.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牟霞3.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街晓霞4.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胆宁片治疗酒精性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对血脂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J], 卢泳宇;刘昌江;黄帅5.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J], 孙乾镤;齐鑫瑞;焦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几种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研究李保森;游绍莉;赵志海;辛绍杰;赵景民;王松山【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03(11)4【摘要】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表达。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核酸原位杂交法研究MMP-1、MMP-2、TIMP-1蛋白及其mRNA和MT_1-MMP mRNA在四氯化碳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在肝脏间质细胞和部分肝细胞中表达。
在纤维化形成过程中MMP-1、MMP-2、TIMP-1蛋白及其mRNA和MT_1-MMP mRNA的表达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结论:肝脏间质细胞是MMP_s及TIMP_s主要细胞来源,部分肝细胞也有表达。
MMP_s及TIMP_s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总页数】3页(P483-485)【关键词】实验;肝纤维化;形成过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原位杂交法【作者】李保森;游绍莉;赵志海;辛绍杰;赵景民;王松山【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相关文献】1.实验性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动态研究 [J], 赵志海;辛绍杰;赵景民;王松山;周光德;程云;赵平;靳雪源2.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及逆转过程中膜性基质金属蛋白酶-1 mRNA表达的动态研究 [J], 王玉梅;乔光彦3.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及逆转过程中膜性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表达的动态研究 [J], 游绍莉;赵景民;辛绍杰;王松山;刘平;尹铁勇4.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及逆转过程中膜性基质rn金属蛋白酶-1 mRNA表达的动态研究 [J], 游绍莉;赵景民;辛绍杰;王松山;刘平;尹铁勇5.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和逆转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蛋白及其mRNA表达 [J], 赵志海;辛绍杰;赵景民;王松山;刘萍;尹铁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BMP—2的动态表
达和意义
[摘要] 目的探討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表达趋势及意义。
方法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4周、8周、12周分别检测血清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变化,采用he 及masson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bmp-2的表达。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
结果肝纤维化模型组血清ln、ha明显升高。
在对照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中bmp-2 mrna均有表达。
模型组4周时bmp-2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8周、12周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均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2;肝纤维化;四氯化碳;大鼠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20-0032-04。
α-SMA与TGF-β1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原冬伟;刘秋瑾;刘宏睿;王晓雅;张佳韧;范文禄【摘要】为明确α-SMA和TGF-β1在肝脏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研究首先利用CCl4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肝脏纤维化大鼠模型,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组学方法检测肝脏纤维化过程中病理组织结构变化、α-SMA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肝脏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肝脏组织呈现明显纤维化病变特征,α-SMA和TGF-β1的表达呈阳性,且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α-SMA和TGF-β1是肝脏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因子,能够促进肝脏纤维化的形成,并可能协同参与.【期刊名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5页(P33-36,98)【关键词】肝脏纤维化;CCl4;α-SMA;TGF-β1;大鼠【作者】原冬伟;刘秋瑾;刘宏睿;王晓雅;张佳韧;范文禄【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34肝脏纤维化是以肝脏损伤后细胞外基质沉淀为特征,是肝实质细胞被进展性增生细胞外基质所替代的过程,最终导致肝脏小叶结构改变及血管紊乱[1,2]。
肝脏纤维化发生过程中沉积细胞外基质可来源于不同类型的细胞,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纤维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效应细胞[3]。
HSC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进而转化为具有促纤维化、增生、趋化等功能的肌成纤维样细胞[4]。
细胞因子的作用可以影响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特别是与HSC活化相关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促纤维化效应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恩度抑制大鼠肝纤维化与肝癌的机制研究杨国威,杜莹莹,程序,谭莉霞,王航宇,董勇,仝甲钊,武利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南开封475001【摘要】目的探究恩度抑制大鼠肝纤维化与肝癌的机制。
方法将90只S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注射9g/L 生理盐水)、模型组[10mg/kg 腹腔注射0.2%二乙基亚硝胺(DEN),5次/周,16周]和恩度组[模型组+20mg/(kg ·d)恩度,4周],每组均30只。
每隔4周处死5只,至20周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与比色法测定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蛋白印迹法测定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 βR)/Smad2/3信号通路mRNA 及蛋白。
结果恩度组大鼠的肝脏纤维化分级、肝脏指数、结节数、瘤重分别为2.60±0.55、(3.97±0.5)%、(7.43±1.82)个、(1.52±0.39)g ,明显低于模型组的4.00±0.71、(5.19±0.72)%、(10.82±2.67)个、(2.95±0.33)g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恩度组大鼠抑瘤率为(18.26±3.86)%;恩度组与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分别为(3.97±0.5)%、(5.19±0.72)%,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56±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恩度组大鼠的ALT 、AST 、TBI 分别为(64.85±7.12)U/L 、(109.58±11.36)U/L 、(7.59±1.39)μmol/g ,明显低于模型组的(88.54±9.87)U/L 、(176.24±18.6)U/L 、(11.14±1.26)μmol/g ,ALB 为(38.52±4.06)g/L ,明显高于模型组的(22.74±2.39)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恩度组大鼠羟脯氨酸、碱性磷酸酶分别为(4.26±0.51)μg/g 、(5.32±0.61)kU/L ,明显低于模型组的(6.85±0.74)μg/g 、(6.76±0.68)kU/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恩度组大鼠的TGF -β1、T βR Ⅰ、T βR Ⅱ、Smad2/3分别为2.32±0.31、1.74±0.19、1.71±0.20、1.76±0.18,明显低于模型组的3.35±0.42、2.86±0.47、2.92±0.36、2.24±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乳腺癌组织中转录因子ZEB1的表达及意义刘亚敏;李金枝;张媛媛;石端博;贺峻?【摘要】目的观察转录因子ZE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乳腺组织、33例乳腺增生组织、9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67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16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及20例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ZEB1的表达.结果正常乳腺、乳腺增生症及乳腺导管内癌组织中ZEB1呈阴性,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ZEB1的阳性率分别为13.43%(9/67)、37.50%(6/16)和55.00%(11/2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组织中ZEB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ZEB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者ZEB1阳性率为32.20%(19/59),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13.20%(7/5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浸润性乳腺癌中ZEB1的阳性率与癌细胞的Ki-67增殖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Ki-67高增殖指数者ZEB1阳性率较高.ZEB1表达与ER、PR、HER-2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ZEB1在乳腺癌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显著升高.ZEB1与乳腺癌的增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ZEB1对研究乳腺癌侵袭转移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6【总页数】4页(P594-597)【关键词】乳腺肿瘤;ZEB1转录因子;肿瘤转移;免疫组织化学【作者】刘亚敏;李金枝;张媛媛;石端博;贺峻?【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济南,250015;泰山医学院附属莱钢医院病理科,莱芜,271126;山东省章丘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章丘,250200;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济南,250011;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济南,250015;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济南,2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2泰山医学院附属莱钢医院病理科,莱芜 2711263山东省章丘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章丘 2502004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济南 2500115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济南 250012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国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和2siRNA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张敏;江宇杰;石小枫;刘杞;孙航【期刊名称】《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39)7【摘要】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1和2的siRNA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期构建的TIMP-1 siRNA、TIMP-2 siRNA治疗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0.25 mg/kg非特异性靶序列)、TIMP-1 siRNA 0.25 mg/kg组和TIMP-2 siRNA 0.25 mg/kg组。
Real-time PCR法检测Smad7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检测Smad7的蛋白表达。
结果:Real-time PCR结果显示TIMP-1 siRNA 0.25 mg/kg组(59.7±3.3)%、TIMP-2 siRNA 0.25 mg/kg组(60.2±3.4)%Smad7的mRNA表达量均较模型组(28.0±1.6)%、阴性对照组(28.6±1.7)%明显增加(P=0.00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IMP-1 siRNA0.25mg/kg组(8.55±0.67)、TIMP-2 siRNA 0.25 mg/kg组(8.23±0.85)Smad7的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4.25±0.53)、阴性对照组(4.19±0.55)明显增加(P=0.000)。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IMP-1 siRNA 0.25 mg/kg组(0.706±0.039)、TIMP-2 siRNA 0.25 mg/kg组(0.698±0.038)Smad7的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0.278±0.013)、阴性对照组(0.285±0.014)明显增加(P=0.000)。
CARCINO GENESIS,TERATO GENESIS&MUTA GENESIS 收稿日期:2022-01-18;修订日期:2022-03-30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卫联合中医药科技项目(ZY201802125)作者信息:杨武斌,E-mail:。
*通信作者,唐金凤,E-mail:;米本中,E-mail:858885377@qq.com.柴胡疏肝散对早期肝纤维化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杨武斌1,唐金凤2,*,米本中3,* (1.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办公室,重庆400039;2.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20;3.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实验动物研究所,重庆400065)Effects of Chaihushugan powder on the JAK2/STAT3signalingpathway in rats withhepatic fibrosis YANG Wubin1,TANG Jinfeng2,*,MI Benzhong3,* (1.Clinical Pharmacy,Chongqing Gaoxi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400039;2.Key Laboratory of Birth Defects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of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Chongqing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Chongqing400020;3.Institute of Medical Laboratory Animals,Chongqing Academy ofChinese Materia Medica,Chongqing400065,China)【摘要】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早期肝纤维化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替米沙坦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肝纤维化是肝脏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持续性肝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结果,最终导致肝脏结构重建,形成纤维组织,影响肝脏功能,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等并发症,危害患者健康。
据统计,肝纤维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手术治疗、介入性治疗等,其中药物疗法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替米沙坦作为一种口服药物,已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近年来也被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大鼠体内实验,探究替米沙坦对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二、研究内容1.大鼠模型的建立本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重复给予大鼠四氯化碳(CCl4)进行模型建立,模型建立后,按照分组标准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替米沙坦高剂量组、替米沙坦低剂量组和正对照组。
2.实验方法将大鼠放进不同的组别,做不同的处理和观察,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
其中,替米沙坦高剂量组和替米沙坦低剂量组分别口服替米沙坦(高剂量20mg/kg,低剂量10mg/kg),正对照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控制药物,20mg/kg)。
3.实验指标记录大鼠的生长情况、肝脏器官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等,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从而探究替米沙坦对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三、研究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将通过大鼠模型实验,探究替米沙坦对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了解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该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emt相关转录因子EMT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相关转录因子引言:在生物学中,细胞的转录因子是指能够调控基因转录过程中特定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EMT相关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调控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转录因子。
EMT是细胞生物学中一种重要的现象,它在胚胎发育、组织再生以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EMT相关转录因子,并探讨它们在细胞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一、Snail家族转录因子Snail家族转录因子是EMT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
Snail家族包括Snail、Slug和Smuc等成员,它们通过结合上皮细胞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来抑制上皮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转变为间充质细胞。
Snail家族转录因子在胚胎发育和肿瘤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Twist家族转录因子Twist家族转录因子也是EMT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Twist转录因子通过与细胞内的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控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过程。
Twist家族转录因子在胚胎发育和肿瘤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其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联。
三、ZEB家族转录因子ZEB家族转录因子是EMT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
ZEB家族包括ZEB1和ZEB2两个成员,它们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的转变为间充质细胞。
ZEB家族转录因子在胚胎发育和肿瘤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其他转录因子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转录因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转录因子在EMT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例如E47、FOXC2等转录因子也参与了细胞的转变过程。
这些转录因子通过调节上皮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结论:EMT相关转录因子在细胞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调节上皮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的转变为间充质细胞,从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研究这些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和作用机理对于理解胚胎发育、组织再生以及肿瘤转移等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