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内科综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附120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探究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峻恐吓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中。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原理、方法和疗效方面进行分析。
原理糖尿病足的发生与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神经损害、免疫功能障碍等多个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病因主要与气阴两亏、血瘀湿热互相作用有关。
西医则认为,糖尿病引起的血糖异常导致神经和血管损害,从而引发糖尿病足。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理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祛瘀利湿,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和神经功能。
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方法:1. 中药内服:选用具有养血活血、祛瘀利湿作用的中药,如当归、川芎、赤芍等,可调理患者气阴两亏、瘀湿热结等病因。
2. 中药外用:通过中药外敷或熏洗,帮助治疗糖尿病足的伤口。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淡豆豉、苦参等,可抗菌、消炎。
3. 针灸疗法:接受穴位刺激、引导气血畅通的方法,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状况。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足五里、血海等,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增进伤口愈合。
4. 保守治疗:加强足部的保健,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适当进行足部按摩、热敷等,防止感染和溃疡发生,同时防止外伤和剧烈运动。
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临床观察,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伤口的愈合速度加快,并且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其中,中药内服改善了患者气阴两亏、瘀湿热结的病因,中药外用起到了消炎杀菌的作用,针灸疗法增进了患者的微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
不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疗程较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防止应用有肝肾功能毁伤的中药,并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通过调理气血、祛瘀利湿、增进微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糖尿病足 36例临床综合治疗结果分析探究实践【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足36例临床综合治疗结果分析。
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治疗无效率(P<0.05)。
结论:对于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综合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以将其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足;综合治疗;治疗效果患者患有糖尿病疾病后,会伴有较多的并发症,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是患者下肢血管出现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引起的肢端缺血,导致肢体出现溃烂以及感染,是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疾病后截肢的重要原因。
并且我国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并且也逐渐年轻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所以找寻治疗糖尿病足最有效的方法尤为重要。
在本次的试验研究当中,对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展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情况平均病程(年)治疗方法性别平均年龄男性女性(岁)综合治疗(n=36)191772.34±12.216.26P>0.05--1.2 方法对于36例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①全身治疗: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情况,对于血糖较高的患者要给予胰岛素的治疗方式,让患者的FPG数值控制在7~8mmol/L;对于伤口出现感染的患者要按照患者的过敏药物的情况,选择不同抗生素的治疗方式;患者如果出现缺血的情况要给予患者前列腺E以及葛根素治疗方式,帮助患者促进血液之间的循环,将血液的粘稠度调节到人体最适宜的程度,同时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不适用于肺内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
糖尿病足的临床分析与治疗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形成很难治愈。
如不及时诊治,截肢率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科采用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抗凝、抗感染、营养神经、局部清创、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37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治料2005年3月~2008年6月共收治糖尿病足部溃疡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42~75岁,平均(56.0±13.0)糖尿病病程5~18年,平均(10.±3.0)年,37例糖尿病足其原发病均符合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肢端坏疽14~60天。
1.2 临床分型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2],37中干性坏疽6例,湿性坏疽20,混合性坏疽11例;部位:单侧者30,双侧者7例;Wagner分级:Ⅰ级7例,Ⅱ级25例,Ⅲ级6例,Ⅳ级1例,Ⅴ级0例。
2 治疗方法2.1 基础治疗①支持对症治疗:包括糖尿病饮食,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水肿。
②严格控制血糖,采用胰岛素皮注,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8mmol/L,餐后2h8~10mmol/L,并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心、脑、肾等并发症及影响坏疽愈合的各种不利因素,同时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2 改善微循环前列腺素E1 100ug/日、川芎嗪200mg/日静滴,连续14天。
2.3 抗血小班聚集拜阿司匹林0.1/日口服。
2.4 营养神经弥可保1000μg/日,静滴,连续14~21天后改为弥可保500μg/日肌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 500 μg,二次/日肌注,连续30天。
2.5 抗感染糖尿病足的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其次是链球菌、肠球菌、肠杆菌和厌氧菌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2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24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2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保守治疗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組,12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非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足背动脉血流、血管踝肱指数和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血流、血管踝肱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的足背动脉血流、血管踝肱指数,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标签: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如何有效的进行该病早期治疗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已成为糖尿病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法进行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240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59.7±5.3岁,男性患者137例,女性患者103例,24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2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保守治疗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12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非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1.2.1 临床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即给予患者西洛他唑片,100mg/次,2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即中药处方:当归10g、黄芪15g、赤芍10g、地龙10g、丹参10g、水蛭6g、川芎10g,上述诸药加水煎煮,取200ml水煎液作为1剂,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用1次。
糖尿病足患者43例临床分析目的:总结分析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对2006~2008年收治的43例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足患者采取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营养支持等全身治疗及局部处理、手术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等综合措施。
结果:43例患者中,治愈21例,占48.8%;好转15例,占34.9%;无效7例,占16.3%。
结论:对糖尿病足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临床效果满意;而糖尿病足的日常护理及微小创伤的预防对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亦极为重要。
标签:糖尿病足;综合治疗;分析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也是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患者也逐年增加。
2006年3月~2008年6月,我科共诊治糖尿病足患者43例,现就其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足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平均63.1岁;病程5~27年,平均13.4年;空腹血糖7.9~22.3 mmol/L,平均(14.9±6.7)mmol/L,餐后2 h血糖13.3~30.6 mmol/L,平均(22.7±6.1)mmol/L,HbA1c 7.5%~14.8%,平均(10.7±3.0)%;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38例,视网膜病变24例,肾脏病变21例,冠心病14例,脑梗死12例,酮症酸中毒1例。
依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1],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0例、1级(皮肤浅表溃疡,临床上无感染)9例,2级(较深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18例,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8例,4级(趾、足跟或前足背局限性坏疽)5例,5级(全足坏疽)3例。
1.2治疗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2.1一般治疗控制饮食,超重者减轻体重,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限制足部活动,抬高患肢。
窑糖尿病与并发症窑DIABETESNEWWORLD糖尿病新世界糖尿病新世界2019年1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袁患上此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尧残疾率都很高袁此病不易治愈袁病程长袁治疗起来比较困难遥目前此病的病因也十分复杂袁周围神经病变尧伤口感染尧血管发生病变都会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袁这给治疗增大了难度遥同时袁糖尿病足还会伴随着众多的并发症袁轻者会有局部溃疡袁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袁这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影威胁遥近年来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袁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遥该研究选取2017年1月要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袁旨在分析探讨糖尿
病足的临床特点以及内科综合治疗的效果反应袁现将研究的结果整理如下遥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袁将其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袁每组患者25例遥观察组中男15例袁女10例袁年龄范围20~80岁袁平均年龄渊40依6.2冤岁袁发病时长在2~40年之内袁平均病程渊24.34依20.45冤曰对照组中男11例袁女14例袁年龄范围22~81岁袁平均年龄渊42依5.2冤岁曰发病时长在3~40年之内袁平均病程渊22.44依14.45冤曰两组患者的年龄尧
性别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渊P跃0.05冤袁具有可比性遥在研究前进行尿常规检查尧X线检查袁所有患者排除外其他遗传基础性疾病尧癫痫尧肿瘤尧风湿尧脑出血尧肾功能不全等袁该次研究经过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遥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治疗方式袁保持血糖水平在正常值范围内袁促进循环遥观察组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密切观察和严格控制袁对患者的病史尧症状尧病程进行记录分析袁了解患者的高危因素袁平衡患者电解质水平袁饭前半小时口服胰岛素袁对患者的低蛋白血症进行有效改善袁促进血液细胞的功能改善袁进而缓解患者的病情遥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袁对于出现溃疡的患者袁可以采用以下途径进行治疗院口服抗生素曰清除坏死皮下组织尧肌肉并
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及内科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临床特点与内科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10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糖尿病足在双下肢神经传导障碍,血管粥样化斑,且60岁以上患者中多发;其发病因素为起疱,足趾为多发部位。
观察组治疗显效患者41例,占总比例的82%,对照组治疗显效患者30例,占总比例的60%,(P<0.05)两组差异显著。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糖尿病足高发于合并下肢神经传导障碍、血管粥样硬化斑,且60岁以上患者较为多发,患者大多伴并发症较多,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能起到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足临床特点综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2-0161-01糖尿病足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致病因素为神经与血管病变,免疫系统与感染系统障碍等,必须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若未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截肢或者残疾[1]。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以及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10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1例,女性59例,其中I型糖尿病7例,II型糖尿病93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61.4±4.8)岁,病程为3个月~37年,平均病程为(11.4±3.8)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心、肾功能衰竭患者。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在四肢的缺血性感染性疾病,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脱疽范畴。
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对该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殊的西药治疗,我院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114例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14例均系住院病人,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标准,其中男性63例,平均年龄52.4岁,女性51例,平均年龄59.2岁,病程1-25年不等,平均病程4.2年,入院时血糖7-13mmol/L 28例,13-17mmol/L 65例,17-25mmol/L 21例,并发高血压者24例,并发冠心病者22例,并发脑梗塞者21例,眼底病变者16例。
按中华全国医学会脉管炎专业委员会1990年制定的脉管炎中医诊断分型:属脉络瘀热型27例,热毒蕴结型56例,气血亏虚型31例。
2 治疗方法2.1控制糖尿病运用饮食疗法,主食定量,副食饱餐,加强营养。
2.2西医治疗采用科学运动及情志调理,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即: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改善循环和微循环,改善末梢神经功能障碍,抗感染以及局部的分级处理。
2.3中医辩证治疗2.3.1脉络瘀热证(27例)主症:患肢麻木酸胀,烧浊疼痛,遇热痛甚,遇冷痛缓,夜间加剧,皮肤色红干燥,脱屑,光薄或皱裂,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口干多饮,患肢中小动脉搏动减弱还消失,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疗:滋阴清热,活血化瘀。
2.3.2热毒蕴结证(56例)主症:患部皮肤紫黑溃破,脓水恶臭,腐肉不鲜,发展迅速,疼痛难忍或疼痛消失,腐肉深至筋骨,甚者伴有发热,口渴喜冷饮,患肢动脉减弱或消失,舌质红降有裂纹,苔黄燥或黄腻,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糖尿病足的内科综合处理作者:叶山东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20期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负担。
基层医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并对内科处理的方法有所掌握。
鉴于此,笔者在此对糖尿病足的内科处理原则作一大概的讲解,希望对读者有用。
控制血糖糖尿病足患者原则上需换用胰岛素治疗,并尽可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这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
血糖应控制在使用抗生素糖尿病足溃疡常合并感染,球菌和杆菌的混合性感染最为常见。
抗生素的使用应足量、广谱、足程,兼顾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同时考虑厌氧菌的感染。
控制感染需注意的是,一般不局部用抗生素,对合并感染的创面进行充分的冲洗和清创(如局部缺血严重,则需在解决局部供血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清创)。
表浅的感染,可采用口服广谱抗生素,口服治疗可以持续数周;深部感染,开始时应从静脉给药,以后再口服维持用药数周(最长达12周)+抗厌氧菌治疗。
深部感染有时可能需要外科引流,包括切除感染的骨组织和截肢。
改善局部血供需同时兼顾扩张外周大血管和改善微循环。
常用药物:西洛他唑、前列地尔、贝前列腺素钠、安步乐克、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受体阻断剂、地巴唑和胰激肽释放酶原等。
改善机体的一般状况糖尿病足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糖尿病足病分级越高,感染越重,营养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越高。
在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摄入足够蛋白质,在计算蛋白质所需要的基础上,增加10%~20%,不能正常饮食的患者可考虑肠道营养液或肠外补充营养。
伤口感染与渗出的患者,在感染和渗出控制后,多数患者血浆白蛋白能在2周内上升。
有蛋白尿的患者,应采取相关治疗减少尿蛋白排出。
早期适量静脉补充白蛋白,在严重低蛋白血症时,需要静脉补充白蛋白,以改善组织水肿。
关注心功能糖尿病足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足病患者,足病越重心衰的发生率越高,并影响足溃疡患者的预后,同时糖尿病扩血管治疗可能使心衰的发生风险增加。
糖尿病足内科综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附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分析促进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的因素。
方法: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例行内科治疗后观察其伤口愈合情况生化资料及并发症好转情况。
结果:治疗后完全痊愈71例(59.17)治疗无效例(1.67)。
pg、hpg、hba1c、bp、d-、abi、皮温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5面积;③有效:创面愈合5~5;④无效:创面愈合.5)见表1。
讨论
糖尿病足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
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它是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的结果。
全球每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下肢病变而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溃疡属于难愈性创面其再生、修复能力低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加强对糖尿病足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糖尿病足部溃疡可分为缺血性溃疡、神经性溃疡及混合性溃疡绝大多数为混合型溃疡。
本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愈合情况与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糖、血压及血脂长期控制不佳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壁
增厚、管腔狭窄从而影响血供易发生缺血性溃疡。
同时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的代谢紊乱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全身营养状况和组织的修
复能力差加上皮肤组织含糖量较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进而诱发
皮肤感染而感染也不利于溃疡的愈合。
皮温是患肢血供不佳的表现通过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患肢皮温增高血供改善。
abi具有无创、
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优点与下肢血管彩超对比相关性良好改善血供可提高abi的数值5。
因内科治疗疗程仅个月患者经过治疗后缺血改变及神经病变多有所好转但很难完全消失因此下肢血管彩超
及神经肌电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发现内科综合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
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hanolkar mp,bain ,tephens jw.the diabetic foot[j].qjm,8,18():-.
洪天配.糖尿病诊断与防治工作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7,7(1):15-15.
禹海成.糖尿病足1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医学专业,11,(1):.
劳丹华,叶学和.糖尿病足溃疡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性检查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11,6(16):159-16.
5oshimasa,i-ichio,teruol,et al.results of blood in flamma-tory maker mass ociate more strongly withtoe,brachialindex than with ankle,brachialind exin patients with type diabetes[j].diabetes are,,1(7):1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