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再修补10例
- 格式:pdf
- 大小:297.76 KB
- 文档页数:2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再手术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及再手术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6月2011年6月的3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再手术患者的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30例患者在再手术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网片位移,再次手术均以网塞补片行无张力修补。
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
结论:操作技术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无张力疝修补术应作为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理想术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中图分类号】 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066-02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传统疝修补术由于存在张力大,组织相容性差,术后的复发率高达 10%~15%[1]。
无张力修补术最早源于1986年lichtenstein一篇关于以聚丙烯网片修补腹股沟疝的报道,是当前疝外科最主要的手术方法。
由于此方法不会对正常解剖结构造成破坏,无张力缝合方式快速、简单、恢复快、疼痛少等优点,且复发率较低,据国内报道的复发率为 0.6%~1.6%[2]。
现将我院自1997年6月2011年6月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复发疝患者30例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30例,男 26例,女 4例,年龄 23~70岁,平均 43岁。
斜疝25例,直疝 4例,斜疝并直疝 1例。
在第一次手术中,有25例患者为平片修补,有5例患者为网塞加平片修补。
合并高血压冠心病 10例,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2例,前列腺增生 13例,慢性便秘 1例,糖尿病 3例。
复发时间为第一次手术后 35 d ~2 年。
1.2 手术方法材料: 采用美国bard 公司的定型产品,一套锥形疝环充填物和成型补片。
由于患者在再手术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网片位移,再手术时根据患者情况用原切口进路,且继续使用网塞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
短篇论著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6-0488-02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56例分析陆浩,龙仁平,李启荣,韦华,潘常瑜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Keywords posterior approach;tension-free;inguinal hernia无张力疝修补术方式多样,修补材料品种繁多,手术效果及治疗费用差别较大。
如何更加简单而有效地治疗此类病人,同时又能较好地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是每个外科医生应该重视的问题。
我科于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56例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均为男性,年龄42~85岁,平均61.5岁。
复发疝均为单侧,复发时间距上次手术为6个月至31年,平均7.2年。
复发性斜疝44例,复发性直疝12例。
第一次手术方式:张力性疝修补术48例,无张力性疝修补术8例(其中平片修补6例,疝环充填式修补2例,均为前入路疝修补)。
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14例,2型糖尿病6例,慢性肺气肿17例,前列腺增生症21例。
疝补片规格8cm×15cm,补片由单纤聚丙烯丝编织而成。
1.2手术方法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中点行下腹横纹切口,长4~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显露并剪开腹外斜肌腱膜,不作广泛分离;在内环口上方2cm钝性撑开腹横肌及腹横筋膜进入腹膜前间隙,在内环口的后方处理疝囊,小斜疝完全剥离后还纳;大斜疝可在疝囊颈处横断疝囊,远端旷置,近端缝闭回纳。
小直疝则在海氏三角游离回纳疝囊,大直疝须切断或内翻缝合缩小疝囊;用手指结合湿纱布填塞法钝性分离,遇粘连致密者结合电刀或解剖剪直视下锐性分离。
创建一略大于补片的腹膜前袋状间隙:内侧到腹直肌及耻骨联合后方,外侧到内环口外上方约5cm,下到耻骨梳韧带以下,把精索完全腹壁化,直视下严格止血,将补片置入袋状间隙展平并确认补片宽度的3/5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2/5位于其下方,使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嘱病人咳嗽或鼓腹使补片进一步展平,缝合切口的腹横筋膜时将补片从中间固定2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