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阑尾切口感染致裂开伴肠外瘘1例存在问题分析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60.59 KB
- 文档页数:2
1例腹部术后切口裂开合并肠瘘患者护理发布时间:2021-08-26T03:50:41.74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8月8期作者:朱艳毛蓓珏[导读] 需要以“控制感染、促进瘘口及切口愈合”为主,以此改善预后,促进切口愈合[1-2]。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太仓 215400【摘要】总结1例腹部术后切口裂开合并肠瘘患者护理效果。
该患者为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例腹部术后切口裂开合并肠瘘患者,经切口护理、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以及心理护理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使得预后得到改善,使其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腹部术;切口裂开;肠瘘;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腹部术后切口裂开属于普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如果不能做出及时处理将对预后产生严重影响。
肠瘘则是消化道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严格遵守“早期引流、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态”的原则,当上述处理无法改善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当两种并发症同时出现时,需要以“控制感染、促进瘘口及切口愈合”为主,以此改善预后,促进切口愈合[1-2]。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2岁。
因脐周阵性腹痛1天于2021年2月6日入院。
入院诊断:肠梗阻,既往有肠梗阻手术史,具体不详。
入院后,经保守治疗腹痛不缓解;于2月7日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部分小肠切除术;2月16日,切口裂开,经查看后予以换药治疗;2月19日出现肠外瘘,经诊治后对其行低负压,造口袋收集渗液;3月11日,患者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康复出院。
2 切口护理2.1 切口处理2.1.1 护理前准备一件式造口袋(注:有一个造口袋的底座部分需要剪成两半,同时还需要将透明塑料袋剪掉);透明底盘;二件式造口袋;造口护肤粉;防漏膏;皮肤保护膜;生理盐水;注射器;凡士林纱布;吸痰管;墙式中心负压装置;吸痰瓶;黎氏双套管;吸引器连接管;(注:只留一根完整的,其余4根需要剪成两半);Y型接口等。
一例回肠造瘘术后并发肠漏感染伤口的护理回肠造瘘术是一种治疗肠道病变的手术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在回肠造瘘术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伤口护理,以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一例回肠造瘘术后并发肠漏感染伤口的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情介绍患者李女士,60岁,因患有严重的肠梗阻症状,经过全面的检查后被确诊为患有结肠癌。
在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后,医生决定为患者进行回肠造瘘术。
手术过程中顺利,但术后第三天患者出现了伤口渗液增多、发热、腹部疼痛等症状。
经过详细检查,确认患者伤口处发生了感染,同时伤口周围还出现了肠漏的情况。
患者需要进行针对伤口感染和肠漏的护理。
二、护理计划1. 伤口护理伤口感染是很常见的并发症,但也是可以通过专业的护理来避免和治疗的。
需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及时、彻底的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者碘伏溶液进行冲洗。
然后使用无菌纱布和适当的外科胶带包扎伤口,避免感染继续扩散。
每日至少进行两次的伤口更换,并且要注意观察伤口的颜色、渗液量、渗液的性状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
2. 胃肠减压肠漏是指肠道内容物在手术后无法正常排出,由于伤口未愈合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的情况。
针对肠漏,首先需要进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肠道内的压力和积液。
可以通过胃管或者肠胃减压管进行引流,排除体内多余的消化液和气体。
要特别注意观察引流出的液体的性状,如颜色、气味、量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
3. 营养支持患者在手术后需要进行充分的营养支持,以帮助伤口愈合和恢复身体功能。
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或者口服的方式给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要避免过量的蛋白质摄入,因为过多的蛋白质会增加肠道负担,加重肠漏的情况。
4. 病情观察对于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需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伤口的情况、肠漏的情况等。
特别是要关注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精神状态的改变,如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情况。
一例回肠造瘘术后并发肠漏感染伤口的护理回肠造瘘术后并发肠漏感染伤口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细致的护理和处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例回肠造瘘术后并发肠漏感染伤口的护理。
一、病例介绍患者李先生,65岁,因肠系膜血管栓塞症进行了回肠造瘘术。
手术后患者伤口一直无法愈合,出现肠漏并伴有感染。
患者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伤口处有明显的渗液和炎症表现。
经检查确诊为伤口肠漏感染,需要进行细致的护理和治疗。
二、护理目标1. 控制感染:加强伤口护理,控制感染的发展。
2. 促进伤口愈合:通过合理的护理方法促进伤口的愈合。
3. 缓解症状: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三、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1)定期更换敷料:将伤口周围清洁整齐,避免渗液或分泌物残留在伤口周围皮肤。
每日更换敷料,并根据伤口渗液情况调整更换频率。
(2)消毒处理:使用医用消毒液清洁伤口周围皮肤,避免细菌感染。
(3)渗液处理:采用吸收性敷料,及时清除伤口渗液和分泌物,保持伤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2. 感染控制:(1)抗感染治疗:按照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感染控制治疗。
(2)密切观察: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发热、腹痛等症状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 饮食调理:(1)适当膳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膳食,避免食用过于刺激性食物,保证膳食的清淡易消化。
(2)禁食措施:在感染严重的情况下,需要禁食一段时间,以减轻肠道负担,有利于伤口愈合和病情控制。
感染和长期疾病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需要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5. 定期复查:伤口的情况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伤口的愈合情况。
四、护理效果经过细致的护理和治疗,患者的伤口肠漏感染得到了控制,伤口情况逐渐好转。
感染症状明显减轻,患者的身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伤口最终顺利愈合,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作者:林茂胜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防治。
方法分析2008年5月以来在我院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出现肠外瘘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
结果回盲部炎症、医源性损伤以及肠梗阻是常见原因。
结论有效的术前准备以及术后预防是关键。
【关键词】阑尾切除;肠外瘘;原因分析;预防阑尾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一种手术,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0%-20%,而肠外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肠外瘘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患者常由于营养障碍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严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本人总结了2008年5月以来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出现肠外瘘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以来在我院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出现肠外瘘的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0岁。
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本组12例手术切口感染流出脓液及粪便残渣,4例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脓液及粪便残渣。
1.2阑尾切除方法1.2.1脐部消毒采用盐水-双氧水-碘伏序贯应用,本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头低脚高10-15度,向左倾斜15度,气腹压力设定为8-12mmHg。
先沿脐下缘环形切开2cm长入路,术者与第一助手各以布巾钳从脐两侧提起腹壁,分别置入一个10mm和两个5mmTrocar,10mmTrocar位于切口左端,中点和右端各置入5mmTrocar,经不同孔道置入,方向斜向右下腹,30度窥镜和一直一弯两把分离钳一并进入腹腔进行探查,查看阑尾的位置及病变程度,若阑尾粘连严重、腹膜后位、暴露困难,或化脓坏疽、易断、根部组织不健康等,即改用二或三孔法或中转开腹手术。
寻找阑尾与开腹阑尾切除手术一样,先找有结肠带的盲肠,向头侧牵拉盲肠,沿结肠带向下找阑尾,如果阑尾位置浅表较容易发现[1]。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临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原因及相关护理对策,降低切口裂开发生率。
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裂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对1例切口全层裂开患者给予全麻下清理腹腔和切口,重新进行缝合;对1例伴有网膜及肠管脱出患者给予全麻下手术缝合,清除切口重新减张缝合。
对13例切口部分裂开患者给予切口内积液的彻底清理,采用重新缝合固定,术后每日换药1次,以保证创口的愈合。
本组15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均痊愈,无死亡病例。
结论:多种因素可引起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加强围术期护理工作可降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关键词】腹部手术老年患者切口裂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223-01切口裂开是指手术切口部分或全层的裂开。
由于局部解剖和病理生理的特点,切口裂开多发生于腹部切口,大多发生于腹部正中线切口和腹直肌切口。
发生率一般为0.5%~3%[1]。
时间上多在手术后1周内,胶原纤维尚未长入或刚开始长入切口,对张力的耐受力差。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尤其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较差、肌力较差等导致其发生率增高。
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裂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其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报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裂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63~87岁,平均68.2岁;其中急性坏死性阑尾炎11例,急性胆囊炎1例,胃部手术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1例。
切口裂开时间为术后1~8d,平均3.2d。
1.2 治疗及转归对1例切口全层裂开患者给予全麻下清理腹腔和切口,重新进行缝合;对1例伴有网膜及肠管脱出患者给予全麻下手术缝合,清除切口重新减张缝合。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临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裂开的临床护理方法与预防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4月~2010年8月收治的13例老年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裂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方法与应对策略。
结果:同期我院共实施腹部手术8450例,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率为0.15%;术后切口裂开时间为3~12d,平均6.5d;对所有患者进行重新缝合和抗感染治疗,其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7.7%,其余12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结论:引起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裂开的因素较多,通过改善患者术前全身状况、术中降低感染率、良好的心理准备及术后其他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术后切口裂开的可能性,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裂开;老年患者;护理切开裂开在外科临床并不常见,其发生率约为1%~2%,但一旦发生则后果较严重,往往导致死亡[1]。
由于老年患者腹部局部组织较薄弱,基础疾病较多、体质较差,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裂开的可能性,容易引起局部感染。
对老年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裂开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严密观察和相关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降低致死率,提高老年患者术后预后。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07年4月~2010年8月收治的13例老年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裂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我院共实施腹部手术8450例,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率为0.15%;13例老年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年龄61~78岁,平均68.4岁;原发疾病中急性阑尾炎3例,急性胆囊炎3例,胃部手术2例,急性胰腺炎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2例,脾脏切除1例。
术后切口裂开时间为3~12d,平均6.5d;对所有患者进行重新缝合和抗感染治疗,其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7.7%,其余12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2 临床护理对策2.1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体质较差、慢性疾病较多,在生病期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紧张等心理,这种不良的心理状况对手术治疗极为不利,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
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裂开的护理体会
罗娟英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年(卷),期】2005(011)006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裂开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1998年1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裂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并对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腹部切口裂开多发生于手术后的7~9天或拆线后的1~2天[1],占腹部手术的0.18%,经重新缝合后有3例死亡,死亡率为10%.结论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裂开与病人全身因素、切口因素及腹部因素有关.通过术前术后提高病人的全身营养状况,减少感染,心理护理及降低腹内压等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罗娟英
【作者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外一科,广东,汕头,515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护理 [J], 王晶;陈曦;李文兵
2.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宋虹予
3.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宋虹予
4.空肠造口术并发造口凹陷及切口裂开的护理体会 [J], 黄承凤;黄梅;刘少青
5.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 [J], 王焕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的处理摘要:目的:探讨肠外瘘的处理方法。
方法:肠外瘘早期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充分引流漏出肠液及控制感染为主;中期以加强营养支持,维护重要器官功能,进一步控制感染为主;后期病情多已趋稳定,对瘘口不愈者,查明原因后进行确定性手术。
结果:有2例经以腹腔单管引流或低负压吸引加肠道营养处理瘘口自愈,另4例高流量肠瘘经上述前期处理后2~6个月病情稳定痊愈。
结论:只要术者注意基本功的训练,正规操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阑尾切除术后的肠外瘘多可避免。
关键词:肠外瘘;阑尾炎术;腹腔;感染肠外瘘是指肠腔与体外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流出体外,并由此引起的感染,内稳态失衡,营养不良以及器官功能受损等一系列病理学改变。
肠外瘘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后,是外科危重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1]。
笔者就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6例肠外瘘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例,其中,5例为急性阑尾炎术后,1例为慢性阑尾炎术后,均未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男4例,女2例,年龄27~63岁;发生肠瘘时间为术后第11天~1年。
回肠瘘4例,盲肠瘘2例,其中4例为高流量瘘(500~1 500 ml/d)。
因切口感染盲目行窦道搔刮或切除所致3例,腹腔感染未及时引流和控制2例,术中诊断与术前不符时处理错误1例。
6例中3例行手术治疗(局部切除+修补2例,修补+短路手术1例),3例行非手术治疗(负压吸引+完全肠道外营养1例,负压吸引+肠道内营养2例)。
1.2临床表现手术后切口感染流脓性液体继而流出肠液3例,腹腔引流管流出肠液2例,切口感染后清创二次缝合时损伤肠管2例,切口全层裂开并流出肠液1例,另有1例为术后腹壁脓肿切开引流后流出肠液。
1.3 治疗方法1.3.1纠正内稳态失衡肠外瘘早期,由于肠液丢失和腹腔感染而又未得到合适处理,机体可能出现循环血容量不足,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的处理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大多通过手术治疗。
然而,在手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成为治疗难题。
本文将围绕处理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展开讨论。
一、什么是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是指阑尾炎的手术治疗后,缝线口失去完全愈合的原因形成一条肠外瘘管。
一部分病例中,瘘口会自愈,但对于一些患者,瘘口未能愈合而形成肠外瘘。
二、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的症状1. 腹痛:瘘管口在腹腔内部,就像穿着穿刺管,一旦瘘管口处的肠内容物泄漏到腹腔里,就会刺激肠腔的神经末梢,引起腹痛。
2. 腹部包块:肠外瘘可以形成一个外部的坑道管,它与患者的肠道相连,所以,患者会在腹部及其周围发现一个包块,排出肠液、肠气、大便等。
3. 乏力、发热、食欲不振等。
三、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的分类肠外瘘按其情况的不同可分为自限性和慢性两种,具体分类如下:1. 自限性肠外瘘:排瘘的量逐渐逐渐减少,最终自然闭合,常在1个月内闭合,治疗较为简单。
2. 慢性肠外瘘:自限性肠外瘘未能封闭,形成长久存在的慢性肠外瘘。
四、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的治疗1. 休息: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以便能加速肠外瘘的愈合,减轻症状。
2. 其他非手术治疗:例如,支持性的治疗、药物治疗、物理隆凸治疗等。
3. 肠镜治疗:使用肠镜进行治疗,给予肠粘膜休息的机会,有利于早期的瘘管闭合。
同时,还可以在瘘管口用硬式透明橡胶管进行压迫封闭,并可以灌注抗生素治疗。
4. 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不能解决病情,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根据瘘口位置、大小和穿透的器官选择不同的手段。
常用的手段包括捏闭瘘口、穿刺抽液和引流等。
五、预防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的方法1. 严格掌握手术技术,确保缝线口愈合。
2. 手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未愈合的伤口,避免长期存在的瘘管。
3. 患者术后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和过度用力,导致伤口及瘘管患处受压,加重病情。
在处理阑尾炎术后致肠外瘘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员的工作负担,更j;统、个性化的专科{生活,达到社会治愈一例肠外瘘患者腹壁瘘口及周围皮肤的护理方法天津市大港油田总医院2A病区 300280彭云彩 各种致伤原因导致肠壁上有异常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即称为肠瘘,分为内瘘和外瘘。
我们常说的仅指外瘘,即肠腔通过瘘管与体表相通。
肠外瘘可由开放性腹部损伤、医源性外伤(损伤肠管、手术操作错误、吻合口愈合不良、腹内异物存留或引流物安置不当等)、腹腔内化脓性特异性感染、肠穿孔以及肠肿瘤侵蚀腹壁等原因所造成,80%的肠外瘘为手术后并发症。
肠外瘘有大量的消化液及粪便从瘘口流出,不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营养的丧失,还可继发严重感染。
此外,由于漏出液含多种消化酶,腐蚀性强,可引起周围皮肤红肿、糜烂、剧痛甚至感染。
不仅给患者造成全身病理生理变化,并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因此如何保护瘘口周围皮肤,促进瘘口愈合是肠外瘘患者的护理难题。
现在我们将造口产品用于肠外瘘患者的瘘口及周围皮肤护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介绍如下:30g/L,空腹血糖5.8r伤口裂开处放置一引i%红色组织。
每天可,;上一次性引流垂野,注意引流袋缶;I流液的量、件届致繁琐的护理工作,基者病情特点制定相哥时要满足患者机伪造口袋巧用于腹部引流管创口周围渗液的收集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一科屈园园韩睿卓程丹宇 消化外科患者术后腹部会放置腹部引流管,但是术后患者白蛋白低会产生大量腹水, 引流液从引流管创口周围渗出,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护士和医生的工 作量。
现用造口袋收集引流液,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1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引流管创口皮肤,待干;夹闭引流管,使引流管于引流袋分 离;检查造口袋的有效期及有无破损,漏气,符合要求后撕开外包装,用无菌剪在造口袋底 座中央剪开直径稍大于引流管创口,撕开造口袋黏胶,并以其开口对准引流管创口,平紧 地贴付于腹部表面。
这样创口渗出的腹液可直接进入造口袋而不会发生外漏,再将引流 管与引流袋相接。
切口裂开并切口内高流量肠外瘘伤口护理进展刘丽【摘要】总结腹部切口裂开并切口内高流量肠外瘘病人的伤口护理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结合笔者临床实践体会对此类病人的护理措施进行了综合阐述.造口护理技术,封闭式负压伤口疗法,现代造口护理用品及其附属用品、新型湿性愈合敷料的联合应用结合全身综合治疗干预提高了此类病人伤口护理效果.造口护理技术联合封闭式伤口负压疗法有效地解决了切口裂开并切口内高流量肠外瘘病人瘘口排泄物收集及周围皮肤保护的难题,而且有利于伤口床的管理及促进伤口愈合.【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9(017)003【总页数】3页(P281-283)【关键词】切口裂开;肠瘘;负压疗法;造口护理【作者】刘丽【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腹部切口裂开病人中胃肠道术后病人占74.07%[1]。
肠外瘘多继发于手术、损伤、炎症、感染等,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尤其好发于高龄、营养不良、肠道肿瘤伴肠梗阻急诊行肿瘤切除、肠吻合术的病人。
每日排液量>500 mL为高流量肠外瘘,排出的肠液内含细菌和已激活的胰酶,一旦外溢轻则侵蚀皮肤导致皮肤糜烂,重则污染伤口引起腹腔感染,进一步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危及病人生命。
虽然切口裂开是胃肠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是完全裂开合并切口内高流量肠外瘘的病例临床少见,护理非常棘手,尤其是瘘口排泄物的收集、周围皮肤护理及伤口护理。
鉴此,笔者将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及高流量肠外瘘病人的综合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 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治疗方法随着医学的发展,肠外瘘治疗理念发生了转变。
1970年以前主张早期确定性手术修补,越是高位高流量瘘越需要尽早手术。
21世纪以后,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临床应用后,肠外瘘腹腔敞开治疗逐渐推广[3],在负压引流的基础上,达到更有效引流、控制感染的目的[4]。
Millais等[5]主张肠瘘后腹腔感染,首要措施及目的要达到通畅有效持续引流。
一例回肠造瘘术后并发肠漏感染伤口的护理回肠造瘘术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手术,常用于治疗肠梗阻、炎症性肠病或肿瘤等疾病。
术后的护理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出现并发症如肠漏感染伤口的情况下更是需要细心呵护。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一例回肠造瘘术后并发肠漏感染伤口的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术后肠漏感染伤口的表现术后肠漏感染伤口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伤口可能会出现红肿、渗液、发热、疼痛等症状。
此时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避免伤口感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二、护理措施1.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保持患者的伤口清洁干燥。
每天用生理盐水或者医生指导的清洁剂进行伤口清洗,并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保持伤口干燥。
注意勿用含酒精等刺激性物质进行清洁,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刺激和感染。
2. 使用合适的敷料选择合适的敷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建议使用无菌敷料,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产品进行包扎。
适当的换药频率也很关键,要根据患者的伤口情况来决定换药的频率,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
3. 观察伤口情况及时观察伤口的情况也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异味等不正常的情况,以及患者的体温变化。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医生汇报,寻求进一步治疗方案。
4. 定期更换输液管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留置输液管,定期更换输液管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输液管的清洁和更换能够有效地减少感染的风险,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
5. 合理饮食术后肠道疾病的患者在伤口出现感染的情况下,饮食调理尤为重要。
建议遵医嘱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促进伤口愈合。
6. 防止体位压迫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需要防止体位压迫,定期翻身,改变体位。
合理的体位转换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提高身体的舒适度。
术后肠漏感染伤口的护理十分重要,护理人员需要细心呵护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操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状况,提高患者的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和治愈率。
1例肠外瘘病人腹壁双瘘口及周围皮肤的护理谭翠莲;赵利红;田丽【摘要】@@ 肠瘘多由手术或创伤引起,是腹部外科常见重症之一,肠外瘘即肠腔通过瘘管与体表相通.肠瘘不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营养丧失,还可继发严重感染.此外,由于漏出液含多种消化酶,腐蚀性强,可引起周围皮肤红肿、糜烂、剧痛甚至感染[1],增加病人及家属心理负担,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如何做好瘘口护理、保护瘘口周围皮肤、促进瘘口愈合是护理肠外瘘病人的难题.我科于2010年5月收治1例腹腔间质瘤术后腹壁双瘘口的肠外瘘病人,将造口及伤口用品用于该病人的切口保护、两瘘口及周围皮肤护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2(026)001【总页数】2页(P94-95)【作者】谭翠莲;赵利红;田丽【作者单位】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肠瘘多由手术或创伤引起,是腹部外科常见重症之一,肠外瘘即肠腔通过瘘管与体表相通。
肠瘘不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营养丧失,还可继发严重感染。
此外,由于漏出液含多种消化酶,腐蚀性强,可引起周围皮肤红肿、糜烂、剧痛甚至感染[1],增加病人及家属心理负担,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如何做好瘘口护理、保护瘘口周围皮肤、促进瘘口愈合是护理肠外瘘病人的难题。
我科于2010年5月收治1例腹腔间质瘤术后腹壁双瘘口的肠外瘘病人,将造口及伤口用品用于该病人的切口保护、两瘘口及周围皮肤护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病人,女,64岁,农民,小学文化程度。
2008年4月曾因腹腔间质瘤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探查无法切除而关腹,此次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手术而入院。
于2010年5月1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粘连明显,肿瘤侵及空肠和升结肠,行粘连松解、腹腔间质瘤切除及空肠部分切除、右半结肠切除+空肠造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