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94.62 KB
- 文档页数:2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局部治疗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局部治疗患者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方法按抽签随机法将100例化疗后口腔黏膜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药物0.9%氯化钠溶液+庆大霉素+维生素B12漱口液,观察组用0.9%氯化钠溶液+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稀释液含漱,分别按WHO口腔黏膜反应0~4级标准,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愈合情况及愈合的时间。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比较,χ2=5.263,P < 0.05,两组治愈时间比较,Z=4.704,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个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用0.9%氯化钠溶液+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稀释液含漱显著提高了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治愈率,缩短了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标签:瑞白;化疗;口腔黏膜炎;疗效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虽然化疗可以杀伤肿瘤细胞,但也在不同程度上损伤了正常组织、细胞,其中口腔黏膜炎就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导致患者不能正常进食,导致脱水、营养不良,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
因此,笔者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局部治疗化疗后的口腔黏膜炎,经临床观察,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9月~2011年6月本院肿瘤血液科化疗患者并发口腔黏膜炎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
其中,急性白血病28例,淋巴瘤20例,肺癌18例,乳腺癌15例,胃癌8例,鼻咽癌7例,食管癌4例。
两组患者按抽签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1.2 治疗护理方法两组均在本期化疗完成后出现口腔黏膜炎即用药,对照组用0.9%氯化钠溶液500 mL+庆大霉素80 000 U+维生素B12 20 mg(1 mg/支)摇匀混合制成漱口液,观察组用0.9%氯化钠溶液200 mL+1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200 μg)混合稀释成漱口液,漱口时两组分别将各自的漱口液(10 mL/次)含在口内,闭上口,然后鼓动两腮与唇部,使溶液在口腔内充分与牙齿接触,并利用水力反复地冲洗口腔各个部位,每天5次,分别是清晨起床后、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及睡前,每次含漱15 min。
化疗后口腔黏膜炎标准
化疗后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它表现为口腔黏膜组织的炎症和溃疡。
口腔黏膜炎的程度通常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估:
1. 级别0:无症状。
口腔黏膜没有任何异常表现。
2. 级别1:轻度黏膜炎。
口腔黏膜可能出现轻微红斑、轻微肿胀或轻微疼痛。
食物摄入时可能有不适感。
3. 级别2:中度黏膜炎。
口腔黏膜出现疼痛、红斑、水肿和溃疡。
进食困难,需要调整饮食和药物摄入方式。
4. 级别3:重度黏膜炎。
口腔黏膜出现明显疼痛、严重红斑、溃疡和水肿。
患者可能无法进行正常饮食和口腔卫生护理。
5. 级别4:严重黏膜炎。
口腔黏膜病变非常严重,伴有强烈的疼痛、广泛的水肿和溃疡。
食物和药物摄入几乎不可能。
口腔黏膜炎的评估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体系进行分类,如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标准或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标准等。
在化疗期间,医生通常会定期检查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提供相应的支持性治疗来缓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方法研究口腔黏膜炎(oral mucoitls,OM)是指口腔黏膜上皮组织的一类炎症和溃疡反应,表现为口腔黏膜的轻度感觉异常、多发红斑、融合性溃疡和出血性损伤,是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1]。
OM的发生率在接受高剂量化疗药物、头颈部放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预处理的患者中高达90%~100%[2]。
由于口腔不适、疼痛、咀嚼及吞咽困难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影响营养的摄入及放化疗的顺利进行,甚至拒绝继续治疗,因此积极防治口腔黏膜炎至关重要。
为了预防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及降低其反应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预防护理1.1治疗口腔基础疾病化疗开始前,应先请牙科医生会诊,检查患者口腔情况,治疗龋齿,修复破损的牙齿或义齿。
1.2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可以保持口腔清洁,降低口腔内的细菌数,降低疼痛和出血,防止感染,但口腔护理包含的要素、方法、频率仍没有统一的标准。
尽管缺乏有关口腔护理对口腔黏膜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但其对口腔黏膜炎的防治作用还是得到认可。
护士在进行口腔护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漱口液是关键,抗菌漱口液具有预防和杀菌作用,放化疗患者防治口腔黏膜炎常用的漱口液包括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商品名:口泰)、0.05%醋酸氯己定溶液(商品名:洗必泰)、聚维酮碘漱口液等,最近的国外文献报道[3],三氯生漱口液可以有效降低放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而且帮助放疗早期口腔黏膜炎的症状逆转。
国内研究发现饱和盐水含漱使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的破损发生率和破损的严重程度降低[4],而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漱口水不建议用于干细胞移植并发口腔黏膜炎的预防[5]。
此外,国内文献报道的自制漱口液很多,但缺乏良好的研究设计确定其疗效,因此还需要循证医学的证据。
1.3雾化吸入通过超声雾化器可迅速使药液形成雾粒,随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经送雾管直接到达患者口腔黏膜,吸收面积大,易进入黏膜表皮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使口腔湿润。
3例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所致严重黏膜损害患者的护理体会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缓解期髓外白血病防治及全身巩固的有效化疗方案。
甲氨蝶呤作为叶酸拮抗剂,可致DNA合成障碍,干扰RNA生成,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HD—MTX治疗ALL不具备靶向性,对体内尤其是增殖迅速的正常细胞组织,如粘膜、骨髓等可以造成损害,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溃疡、骨髓抑制、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过敏反应及并发感染等。
本科室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了65例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的患者,15例患者无不良反应,25例患者出现Ⅰ~Ⅱ度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分度参照《肿瘤护理学》[1]),22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另有3例患者出现严重黏膜损害,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及皮疹,伴瘙痒、疼痛明显,且有皮肤破损甚至剥脱,口腔黏膜重度糜烂达Ⅳ度口腔溃疡分期,同时合并有消化道出血。
经积极对症治疗、护理后,1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病例介绍1.1 病例1患者,男,24岁,确诊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2014-06-05予HD—MTX(6g)方案化疗,同时辅以足量的亚叶酸钙解救,水化、碱化等治疗,06-10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后第5天患者出现发热、颜面部浮肿,张口困难而于06-18再次入院,入院时口腔黏膜重度糜烂达Ⅳ度口腔溃疡分期,全身皮肤可见大量红色丘疹,双侧足部可见暗红色皮疹,伴明显瘙痒,当天血常规:白细胞1.26×109/L;粒细胞0.15×109/L;血红蛋白60g/L;血小板39×109/L。
甲氨蝶呤血药浓度0.58umol/L,遵医嘱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替考拉宁+伏立康唑抗感染,同时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亚叶酸钙解救等对症支持治疗。
06-28患者口腔溃疡疼痛较前减轻,张口稍困难,全身皮疹基本消退,可见色素沉着。
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口腔溃疡预防护理进展【摘要】: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溃疡,除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外,还会影响治疗效果,并加重溃疡相关感染甚至风险诱发全身性感染,这在一定程度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的发生,对提高化疗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鉴于此,本文就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口腔溃疡预防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口腔溃疡;预防护理;研究进展急性白血病,为临床常见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贫血、出血、感染等为主要表现,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大。
目前,关于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多用于化疗治疗,但化疗可对患者机体产生损伤,如:口腔黏膜。
有学者表示[1],口腔溃疡的发生,不仅影响治疗进展,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进而影响治疗依从性。
因此,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护理口腔溃疡对患者病情好转有利。
现将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口腔溃疡预防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化疗患者口腔溃疡发生机制1.1直接损伤机制口腔黏膜,在氟尿嘧啶、紫杉醇等化疗作用下,导致其上皮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受损(直接性损伤),进而引起部分细胞失活,随之形成溃疡。
1.2间接损伤机制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可对其唾液腺产生损害作用,进而降低口腔分泌量,改变口腔PH值(使PH值降低),改变了口腔正常环境,使其形成酸性环境,进而引发口腔黏膜病变。
大剂量化疗后,严重影响机体造血及免疫系统,引起病原微生物在口腔内大量增殖,进而导致黏膜上皮损伤加重。
特别是中性粒细胞<0.5×109/L,则易造成口腔溃疡症状加重。
此外,基于疾病作用下,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口腔黏膜的修复效果。
2口腔溃疡的预防与护理2.1口轻溃疡的评估口腔溃疡表现,患者大多表现为黏膜红肿、出血,糜烂,进而引起口腔出现疼痛、灼烧感等不适症状。
口腔溃疡分级,WTO将口腔溃疡分成5级:需要根据口腔黏膜情况评估,0级:正常;Ⅰ级:红斑;Ⅱ级:红斑显著;Ⅲ级:溃疡、红斑严重,疼痛明显;Ⅳ级:难以进食,溃疡严重,并伴有剧烈疼痛。
放化疗导致口腔溃疡如何治疗临床实践表明,牙周组织对高剂量放疗具有相当敏感性。
肿瘤患者行抗癌放疗时如患牙周疾病会一定程度影响疗效,同时放化疗也会增加患牙周疾病的几率。
究其原因,主要有放化疗会损伤肿瘤患者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减少而产生菌斑,造成口腔内菌群失调,患者更易发生口腔溃疡。
因肿瘤患者需长期接受放化疗,进而会抑制口腔内细胞修复,产生细胞毒性效应、抵抗力下降、刺激口腔黏膜,引起一系列症状,其临床症状主要有口腔疼痛、食欲不振,影响患者继续治疗,甚至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口腔溃疡是放化疗的基础并发症,口腔护理与治疗对预防口腔溃疡有重要意义。
1.放化疗导致口腔溃疡的致病原理口腔是公认的致病菌生长“温床”,温度、湿度都非常利于细菌大量繁殖,一般情况下,口腔细菌寄生于人体口腔并不会诱发疾病,但是由于经放化疗后,患者口腔黏膜会遭遇一定损伤,从而会引发一系列口腔问题,例如口腔溃疡。
唾液中含有的天然溶菌酶可以有效杀灭致病菌,一般患者通过喝水、漱口、刷牙就能轻松消灭菌群。
然而,在放化疗后,唾液分泌会明显减少,因此口腔黏膜干燥,无法抑制细菌繁殖,导致口腔溃疡出现,特别是服用化疗药物和分子靶向药更可能进一步损伤口腔黏膜细胞,加重溃疡。
有临床分析,大多数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10天内产生口腔溃疡,持续20天左右自然消退,口腔黏膜损伤出现在患者双颊部、舌侧、口腔底部、软腭位置。
化疗性口腔溃疡是化疗常见并发症,其致病因素有很多,如血液肿瘤异常增生、成熟粒细胞减少,药物作用导致菌群失调,易感;口腔溃疡看似是一个微小的口腔问题,但若长期不重视或不解决,极有可能导致患者营养缺乏、水电解质紊乱,影响进一步治疗。
2.口腔溃疡的护理因放化疗所导致的口腔溃疡护理,可根据患者病情分为生活自理与生活不能自理两类。
前者可进行日常的刷牙、漱口,通过健康宣教掌握如何正确刷牙,选择刷头,并确保能够刷到每个牙面。
每次饮食后常规清水、温水漱口,放化疗后如出现轻度口腔感染,则遵医嘱选择专用漱口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