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盘无铆型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动物实验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05 KB
- 文档页数:3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脏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心脏功能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探讨心脏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变化,为心脏疾病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原理心脏是维持血液循环的泵,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心脏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变化,如心率、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小鼠,体重20-25g。
2. 仪器:手术显微镜、心室灌流装置、生理信号记录仪、电子天平、注射器、手术刀、缝针、缝线、生理盐水、0.1%肝素钠溶液、10%福尔马林固定液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麻醉:将小鼠用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保持动物呼吸平稳。
2. 心脏暴露:在手术显微镜下,沿小鼠左侧第四肋间进行开胸手术,暴露心脏。
3. 心脏固定:将心脏用缝线固定在心室灌流装置上。
4. 心肌收缩力测定:向心室灌流装置中注入0.1%肝素钠溶液,排除血液,然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灌流。
使用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心脏的收缩曲线,计算心肌收缩力。
5. 心输出量测定:记录心脏在灌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脏的血液量。
6. 心率测定:观察心脏在灌流过程中的跳动频率。
7.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生理状态下,小鼠心脏的收缩曲线呈规律性波动,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和心率均处于正常范围。
2. 在病理状态下,小鼠心脏的收缩曲线出现异常,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和心率下降。
3. 与对照组相比,病理组小鼠心脏的收缩曲线、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和心率均有明显差异。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小鼠心脏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变化,为心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2. 实验结果表明,心脏在病理状态下,其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和心率下降。
3. 本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为心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七、实验结论1. 心脏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变化。
-基础研6•膀胱穿刺诊断间质性膀胱炎的动物实验研究何江枢1!,陈林1!,刘迅2,董陶涛2,何平林2,罗旭X陈书练X杨进1!(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0#.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四川成都610081) Ananimalstudyonthediagnosisofinterstitialcystitisbybladderpuncture HEJiangshu1,2,CHEN Lin1,2,LIU Xun2,DONG Taotao2,HE Pinglin2,LUO Xu1,CHEN Shulian1,YANGJin1,2(1A f iliated HospitalofZunyiMedicalUniversity,Zunyi563000#2DepartmentofUrology,A f iliated Hos-pitalof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61008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dog model to explor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 s of interstitial cystitis.Methods A total of6male beagle do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o=3)and experimental group(o=3).Under pentobarbital sodium anesthesia,normal saline and cyclophosphamide(CYP)solution were infused into the bladder through silicone catheter(F12)once a week for3weeks.Ultrasound-guided bladder biopsy was performed in the4th week.Bladder puncture tissues were fixed wth40g/L paraformaldehyde solution.HE staining and mast cells infiltration were observed.Results 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experimentalgroupshowednosignificantchangeinti s ueintegrity,butsignificantchronicin-flammatoryce l infiltration and ti s ue fibrosis,and increased proportions of macrophages,lymphocytes and mast ce l s. Conclusion Theanimalmodelofinterstitialcystitiscansimulatenotonlytheproce s ofinterstitialcystitisbybladderpuncture,butalso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interstitialcystitis.KEY WORDS:bladder puncture;interstitial cystitis;dog;cyclophosphamide;animal model摘要:7的构建新的间质性膀胱炎(IC)实验犬模型深入研究膀胱间质性炎症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室间隔缺损(VSD)的实验研究,探讨VSD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分析VSD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30只,体重200-250g,雌雄不限。
2. 实验分组: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VSD 模型组、VSD干预组。
3. VSD模型制作:采用结扎法制作VSD模型。
首先,将大鼠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铺巾。
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做切口,逐层分离肌肉,暴露心脏。
用小剪刀在室间隔中部制作一约3mm的缺损。
缝合心包,关闭胸腔。
4. VSD干预:VSD模型制作成功后,将VSD干预组大鼠给予药物治疗,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以观察干预效果。
5. 实验指标检测:(1)心脏功能检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2)组织学观察:取各组大鼠心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排列及细胞间质变化。
(3)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组织中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
三、实验结果1. 心脏功能:正常对照组大鼠LVEF、LVESD和LVEDD分别为(60.2±3.5)%、(0.50±0.02)mm 和(1.78±0.12)mm。
VSD模型组大鼠LVEF、LVESD和LVEDD分别为(45.6±2.8)%、(0.70±0.03)mm和(2.10±0.15)m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D干预组大鼠LVEF、LVESD和LVEDD分别为(52.3±3.2)%、(0.65±0.02)mm和(1.95±0.11)mm,与VSD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动物血栓建模实验报告实验背景和目的血栓是血液凝固的结果,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动物模型在研究血栓形成的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动物血栓建模模型,探索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监测治疗效果。
实验设计和方法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 实验药物:溶栓药物A、B、C- 实验设备:乙醚麻醉器、注射器、手术刀、心电图机、超声波血流仪实验步骤1. 操作前准备: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标记为A组、B组、C 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干预。
2. 麻醉大鼠:使用乙醚麻醉器对大鼠进行麻醉,确保大鼠完全失去知觉。
3. 手术操作:在大鼠左侧颈动脉旁边进行切口,找到颈动脉,将导管插入颈动脉中。
4. 血流监测:使用超声波血流仪对导管位置进行监测,记录血流速度和血压变化。
5. 血栓模型建立:将溶栓药物A注射入导管,等待血栓形成。
记录时间和血流变化。
6. 治疗效果监测:分别给B组和C组注射溶栓药物B和C,观察血流变化。
实验结果和分析血栓形成过程监测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注射溶栓药物A后,颈动脉内形成了血栓。
在注射溶栓药物A前,血流速度平稳在XX cm/s,血压稳定在XX mmHg。
注射溶栓药物A后,血流速度逐渐降低到XX cm/s,血压也下降到XX mmHg。
这说明注射溶栓药物A能够有效促进血栓形成。
治疗效果监测结果在注射溶栓药物B和C后,我们观察到血流速度开始逐渐恢复正常。
溶栓药物B 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血流速度恢复较快,血压也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溶栓药物C的治疗效果较差,血流速度恢复较慢,血压回升不明显。
结论和讨论通过动物血栓建模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动物血栓建模模型,并探索了血栓形成的过程以及溶栓药物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溶栓药物A能够促进血栓形成,溶栓药物B对血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溶栓药物C的治疗效果较差。
本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动物模型与人体血栓形成机制的差异,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一定偏差。
痔疮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马宗国;江南;余梦瑶;许晓燕;曹定知;罗霞【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0(18)5【摘要】随着对痔疮新药药效评价的需求,痔疮模型的建立有了初步的发展.目前,大鼠、小鼠、家兔、卷尾猴等动物已被成功的用于痔疮模型的建立.所用方法主要有:巴豆油法、醋酸法、感染法、创伤法、静脉阻断法等,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和合理应用将有利于推动痔疮新药的研发,本文将现有痔疮模型创建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总页数】5页(P446-450)【作者】马宗国;江南;余梦瑶;许晓燕;曹定知;罗霞【作者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都610041;泸州医学院药学院,泸州646000;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都61004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都61004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都61004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都61004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66.5%R332【相关文献】1.运动骨代谢实验动物特点与动物模型评价--运动骨代谢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二) [J], 张林2.运动骨代谢动物模型的选择与构建--运动骨代谢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一) [J], 张林3.探讨痔泰贴剂与马应龙痔疮膏的动物模型药理比较 [J], 李浩4.痔疮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 [J], 钱伯初;史红;郑晓亮5.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2019-nCoV可能的易感小动物模型 [J], 熊芮; 吕建军; 聂建辉; 柳全明; 范昌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方法学,验证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一种无创、连续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00-250g。
2. 超声心动图设备:便携式超声心动图仪。
3. 血流动力学检测设备:多导生理记录仪。
4. 实体标本:取自实验大鼠的左心室。
5. 其他材料:手术器械、生理盐水、麻醉药物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处理: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20只。
对照组给予正常饲养,模型组给予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干预组给予药物干预。
2. 超声心动图检测:使用便携式超声心动图仪,对各组大鼠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
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左室心肌质量(LVM)等。
3. 血流动力学检测: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对各组大鼠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
检测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等。
4. 实体标本检测:将实验大鼠处死,取出左心室,称重并计算左室心肌质量(LVM)。
四、实验结果1. 超声心动图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EDD、LVESD、LVM、+dp/dtmax、-dp/dtmax等指标均显著升高,EF、FS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
干预组大鼠LVEDD、LVESD、LVM、+dp/dtmax、-dp/dtmax等指标均显著降低,EF、FS等指标显著升高(P<0.01)。
2. 血流动力学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HR、MAP等指标显著升高,+dp/dtmax、-dp/dtmax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
干预组大鼠HR、MAP等指标显著降低,+dp/dtmax、-dp/dtmax等指标显著升高(P<0.01)。
・4・TODAY NURSE,Jnuny,2221,VoL28,No.2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进展张伟丽樊冬磊摘要综述了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阐述了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生理基础、原理及前景,总结近年来我国左心耳封堵术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旨在为今后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手术前后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左心耳封堵术;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围术期护理左心耳封堵术(percutaneous closure of left atrial appeydage, PC-LAA)是通过封堵或结扎左心耳来预防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方法。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栓塞发生风险。
血栓栓塞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1。
92%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来自左心耳。
经食道超声检查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92%位于左心耳。
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治疗方法。
由于创伤小、闭塞成功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少.PC-LAA作为一种替代治疗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
随着这项技术的应用,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综述如下。
1左心耳的结构与生理功能1.1左心耳结构左心耳(LAA)来自于胚胎发育第4周时原始心房的左壁。
LAA在发育、超微结构和生理方面与LA不同。
LAA位于紧靠左室游离壁的心包边界内,因此其排空与充盈明显地受左室功能的影响。
LAA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肌性残留物,位于LA上部向前侧方突出的腔室,为LA的附属结构,呈狭长、3弯曲的管状形状,有一狭窄的尖顶部,其内壁有大量分布不均的梳状肌,是形成血栓的结构基础。
心脏CT血管造影进行分析将左心耳形态分为四类:鸡翅型、风向标型、花菜型及仙人掌型,其中鸡翅型所占人群比例较高,而风向标型被认为最适宜PC-LAA。
关于左心耳的免疫组化研究显示,Von W Olo-brand(VW)因子在过度负荷的左心耳中表达增加,从而易于血小板粘附和血栓形成⑷。
初生麋鹿心脏的解剖及组织学观察钟震宇;郭青云;白加德;刘田;单云芳;李俊芳;孟玉萍;段建彬【摘要】利用大体解剖对初生麋鹿心脏的解剖特点进行了观察并测量,并通过H.E.染色系统观察了初生麋鹿心脏的组织学特征.结果发现,初生麋鹿心脏呈倒圆锥形,分为左、右心房和心室共4个腔室,与牛、猪等动物一致;卵圆孔尚未完全闭合,动脉导管几乎封闭;组织学观察发现,初生麋鹿心肌纤维较细小,排列紧密,细胞核密度大,闰盘不清晰,而浦肯野细胞大,染色浅,排列不规则.这些解剖和组织学特点为今后研究糜鹿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年(卷),期】2018(054)009【总页数】4页(P40-42,中插3)【关键词】心脏;解剖;组织;初生麇鹿【作者】钟震宇;郭青云;白加德;刘田;单云芳;李俊芳;孟玉萍;段建彬【作者单位】北京麇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大兴100076;北京麇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大兴100076;北京麇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大兴100076;北京麇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大兴100076;北京麇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大兴100076;北京麇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大兴100076;北京麇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大兴100076;北京麇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大兴1000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9麋鹿是我国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大约于1900年前后在中国灭绝,1985年重新引入繁育,目前在国内建立了50多个繁殖群,并在湖北石首、江苏大丰和湖南洞庭湖重建了野生种群,全国数量达6 000多只。
当前国内外对麋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遗传学、繁殖、生态学、行为学、历史及生理生化方面[1-6]。
目前,对麋鹿的心脏、肺、胃、消化道、脾脏、肝脏、淋巴结等器官的解剖特征和组织学研究均是在病理状态下[7-10],但对非病理死亡麋鹿器官的解剖和组织学研究很少。
本试验通过对初生麋鹿的心脏进行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的形态学观察,以期为麋鹿的疾病诊断、预防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心肌肥厚(CH)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CH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以“心肌肥厚”“动物模型”“Cardiac hypertrophy”“Model”等组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4-2014年有关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内容,综述常用模型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及特点等。
结果与结论:共查阅到376条文献,其中有效文献29条。
目前常用的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有物理法(包括压力超负荷法致CH、容量负荷法致CH、心肌梗死致CH、运动诱导致CH)、化学法(包括药物诱导法致CH)和生物法(包括转基因型CH、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致CH)等。
其均可模拟CH,而CH原理、制备方法和模型特点各异。
在CH动物模型中,大鼠易饲养、经济、抗感染力强,常作为首选造模动物,常用鼠种为SD大鼠及小鼠,雌雄均可。
在现有成模方法中,压力超负荷法制作慢性CH模型,手术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造价低廉,最为常用;转基因动物模型对人类疾病的模拟程度更高,但耗时长,费用昂贵,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建模方法;转基因心肌肥厚(CH)是心肌细胞对多种病理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在早期,CH因心室壁增厚、心肌收缩功能改善而被视为代偿性过程 [1];但在持久病理性应激情况下, CH伴随间质纤维化、收缩功能失调以及基因表达、能量代谢和电生理特征异常,最终导致失代偿性心功能衰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认为, CH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已被列为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2]。
其发生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而对CH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等研究常用动物实验进行,因此复制动物模型成为目前国内外从事CH研究的常用手段。
本文拟以“心肌肥厚”“动物模型”“Cardiac hypertrophy”“Model”等组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PubMed 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4-2014年有关CH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内容。
第1篇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移植手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特别是通过模拟移植手术过程,评估手术技术、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情况。
本实验旨在为临床移植手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10只,体重在20-25克之间。
2. 手术器械:手术刀、剪刀、镊子、针线、缝针、无菌手套、无菌巾、生理盐水、抗凝剂等。
3. 移植器官:同种系心脏1个。
4. 仪器设备:手术显微镜、心电图机、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
实验方法:1. 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对实验组小白鼠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对照组小白鼠仅进行模拟手术操作,不进行心脏移植。
3. 实验组手术步骤如下:a. 术前准备:对实验组小白鼠进行麻醉,备皮,消毒,铺巾。
b. 开胸:在小白鼠胸部正中线切开皮肤、肌肉,暴露心脏。
c. 剪断心脏血管:小心剪断心脏的主动脉和肺动脉,注意保护心脏瓣膜。
d. 移植心脏:将同种系心脏移植入小白鼠胸腔,注意心脏的动脉和静脉与小白鼠的血管进行吻合。
e. 缝合胸腔:缝合心脏血管,关闭胸腔,缝合皮肤、肌肉。
4. 对照组手术步骤如下:a. 术前准备:对对照组小白鼠进行麻醉,备皮,消毒,铺巾。
b. 开胸:在小白鼠胸部正中线切开皮肤、肌肉,暴露心脏。
c. 剪断心脏血管:小心剪断心脏的主动脉和肺动脉,注意保护心脏瓣膜。
d. 关闭胸腔:缝合心脏血管,关闭胸腔,缝合皮肤、肌肉。
5. 术后观察:a. 实验组:观察小白鼠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
b. 对照组:观察小白鼠术后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
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白鼠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稳定,术后3天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2. 对照组小白鼠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发生。
3. 实验组小白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主要包括感染、心力衰竭等。
4. 对照组小白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
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心脏移植手术在动物模型中是可行的,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需要进一步优化手术技术和术后护理措施。
GTR修复牙槽骨缺损的beagle犬动物模型的研究华楠;庄晶【摘要】目的为研究PLGA膜在beagle犬牙槽骨中的生物降解效果,建立一种符合牙槽骨缺损特点的动物模型.方法该研究在2011年12月-2012年2月期间,以3只beagle犬为实验动物,年龄在14~16个月,平均体重(13.0±1.0)kg.拔除其双侧前磨牙.拔除牙后同时放入可吸收膜.在拔牙窝的左侧放置Bio-Guide胶原膜,右侧放置PLGA膜.结果 3只实验犬均无死亡,饮食、活动正常.手术4周后再次进入牙槽骨,发现胶原膜和PLGA膜被完全吸收,生物降解.光学显微镜下显示在放置胶原膜和PLGA膜的拔牙窝上都形成了新的骨小梁.结论该研究采用的建模方法,成功构建了与临床即刻种植骨缺损相似,并可作为研究即刻种植骨界面骨性结合的实验动物模型.【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5(034)026【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牙槽;骨缺损;引导;组织再生;动物实验模型【作者】华楠;庄晶【作者单位】上海杨思医院口腔科,上海200126;上海杨思医院口腔科,上海200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1引导骨再生技术(GBR)是针对骨的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由GTR延伸而来[1],GTR主要应用于牙齿[2]。
目前,GBR主要运用的是胶原蛋白膜,然而它具有局限性,因此有必要研究合成聚酯纤维的可吸收生物膜。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膜是一种可吸收生物膜,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而建立动物模型,研究PLGA膜在动物牙槽骨中的生物降解效果,才能进一步阐明PLGA 作为GBR膜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
多位学者先后采用猴、小型猪、比格犬、大耳白兔、鼠等多种实验动物,在其下颌骨制造骨缺损,植入植骨材料,采用组织学的方法评估植骨材料[3]。
但其动物实验模型与种植临床的骨缺损形态各不相同。
为研究PLGA膜在beagle犬牙槽骨中的生物降解效果,建立一种符合牙槽骨缺损特点的动物模型,该研究在2011年12月—2012年2月,采用beagle犬,年龄在14~16个月,按照天然骨缺损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制备牙槽骨缺损的实验模型[4],现报道如下。
实验犬左心耳封堵麻醉方法探讨邢欢;赵国浩;纪东峰;张鑫鑫;王芬【摘要】目的探讨适合实验犬左心耳封堵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22只行国产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左心耳的拉布拉多犬随机分为戊巴比妥钠组和陆眠宁联合戊巴比妥钠组(联合组),每组11例.戊巴比妥钠组给予3%戊巴比妥钠1ml/kg腹腔注射,联合组给予陆眠宁0.1ml/kg肌内注射联合3%戊巴比妥钠0.5ml/kg腹腔注射.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术中使用麻黄碱提升血压,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提升心率.观察注药后5(T1)、10(T2)、15(T3)、30min(T4)各时间点镇静镇痛肌松评分;记录术前(t0)、术始5min(t1)、10(t2)、20(t3)、30(t4)、60(t5)、90(t6)、120min(t7)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实验犬苏醒时间、进食时间.结果与戊巴比妥钠组比较,联合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用量显著减少;T4镇静、镇痛、肌松评分均显著降低;t3~t7 MAP、HR显著增高;睁眼、进食时间均提早.结论陆眠宁复合戊巴比妥钠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对实验犬左心耳封堵术安全可行.%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esthetic methods for occlusion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in dogs.Methods Twenty-two Labrador dogs undergoing operation for occlusion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combination group and pentobarbital pentobarbital group with 11 animals in each group.Dogs in pentobarbital group received 3% sodium pentobarbital intraperitoneally for anesthesia and those in combin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with 0.1ml/kg xylazole and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with 0.5ml/kg sodium pentobarbital.During the operation mean blood pressure (MBP),heart rate (HR),ECG,respiratory rate,blood oxygen saturation weremonitored continuously.Ephedrine,atropine and isoproterenol were used to maintai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respectively.Sedation,pain scale and effects of muscle relaxation were evaluated at 5min (T1),10min(T2),15min (T3) and 30min (T4) after anesthetic injection.He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before operation (t0),an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of intraoperative 5min (t1),10min (t2),20min (t3),30min (t4),60min (t5),90min (t6) and 120min (t7).The times of awakening and eating were observed.Results Compared with pentobarbital group,the dosage of atropine and isoproterenol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The sedation,analgesia and muscle relaxation scores at T4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combination group.MAP and HR at T3 to T7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arlier awaking and eating time were observed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Conclusion Combined pentobarbital sodium with pentobarbital is safe and feasible fo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oper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spontaneous respiration in dogs.【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38)004【总页数】5页(P41-44,48)【关键词】左心耳封堵术;麻醉;陆眠宁;戊巴比妥钠;犬【作者】邢欢;赵国浩;纪东峰;张鑫鑫;王芬【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心脏介入手术,行股动脉穿刺置管,疼痛刺激强度不大,只要求无体动,无肌松要求,故不考虑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即可满足手术要求。
实验1 生理学综合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实验目的】学习哺育动物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实验器械兔手术器械(哺乳类手术器械)1).手术刀用于切开皮肤和脏器。
2).手术剪刀弯形剪用于剪毛,其余同蛙手术器械。
3).镊子同蛙手术器械.4).止血钳用于止血,分离和牵拉组织。
5).骨钻6).动脉夹用于阻断动脉血流。
7).气管插管用以插入气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8).血管插管用以插入血管,供实验使用。
【实验步骤】(一)术前准备1、麻醉与固定:取家兔一只,称重,耳缘静脉缓慢注射1%戊巴比妥钠3ml/kg 体重进行麻醉。
注射时速度要慢,并注意观察动物情况。
当动物四肢松软,呼吸变深变慢,角膜反射迟钝时,表明动物已被麻醉,即可停止注射。
将动物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2、备皮(1)剪毛法常用于急性实验。
用一般弯剪刀帐号皮肤依次将手术范围内的皮毛剪去。
勿用手提起毛剪之,以免剪破皮肤。
(2)拔毛法适用于大、小白鼠和家兔耳缘静脉,以及后肢皮下静脉的注射、取血等。
(3)剃毛法用于大动物的慢性实验。
3、消毒常用于慢性实验,一般用碘伏(或强力碘等)或75%酒精常规消毒,但一般碘伏(或强力碘等)的效果较好。
(二)手术1.切开皮肤先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手术刀切开皮肤,切口大小以便于手术操作为宜。
2.分离组织有钝性和锐性分离两种。
钝性分离不易损伤神经和血管等,常用于分离肌肉包膜、脏器和深筋膜等;锐性分离要求准确、范围小,避开神经、血管或其他脏器。
(1)颈动脉分离术暴露气管,分别在颈部左右侧用止血钳拉开肌肉,于胸头肌与胸舌骨肌之间,可看到与气管平行的颈总动脉。
它与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伴行于颈动脉鞘内(注意颈动脉有甲状腺动脉分支)。
用玻璃分针小心分离颈动脉鞘,并分离出颈总动脉3cm 左右,在其下面穿两条线,一线在近心端动脉干上打一虚结,供固定动脉套管用,另一线准备在头端结扎颈总动脉。
(2)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分离术按上法找到颈动脉鞘,先看清3 条神经走行后用玻璃分针小心分开颈动脉鞘,切勿弄破动脉分支。
左盘无铆型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动物实验研究
研究背景:卵圆孔是房间隔在胎儿时期脐静脉血液自右心房流入左心房维持
胎儿血液循环的生理通道,在其出生后,卵圆孔瓣随着肺循环形成而自动闭合,
约25%的婴儿出生后1岁左右出现纤维素附着而永久性封闭,如果3岁后仍保持
潜在的心房间通道则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在正常情况
下,左心房的压力高于右心房,位于左心房面的活瓣组织关闭,不致发生分流,
因此无病理、生理变化。
但在右心房压力增高的情况下,该活瓣开放,可引起右向左的分流,为反常
性栓塞提供了一个管道。PFO不仅与不明原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关,
而且也与偏头痛、减压病、卧位呼吸直立低氧综合征和高原病等疾病有关。
对于有适应证的PFO患者,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成为临
床治疗的首选。目前已有多种封堵器应用于治疗PFO中,植入数量较多、效果显
著、并发症较少的PFO封堵器是Amplatzer PFO封堵器。
由于封堵器设计缺陷导致封堵器可能发生内皮化不完全、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增加了卒中的潜在风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血栓发生率为0.8%-7.1%不等。
为了进一步优化现有PFO封堵器的结构,我院心内科与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
料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全新的编织技术,制作了新型的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
该封堵器左侧盘面平整,中央无不锈钢铆钉,可能会有利于封堵器表面内皮化快
速、完全,减少血栓形成。研究目的:在动物模型中评价新型左盘无铆型PFO
封堵器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1)采用22只健康、成年犬经皮房间隔卵圆窝穿刺、球囊扩张
术建立犬PFO模型,其中2只犬的卵圆窝穿刺点进行病理学等检查。(2)20只
犬分为植入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和双铆型PFO封堵器两组,以植入双铆型PFO
封堵器作为对照组,术后1月、2月、3月和6月分别通过对心脏大体标本、光
镜、免疫组化、电镜检查,评价新型封堵器植入后内皮化过程,观察有无残余分
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果:(1)22只犬均成功进行了房间隔卵圆窝穿刺和球囊扩张术,右房造
影可见造影剂由右房进入左房,成功建立了犬PFO模型。取得2只犬的心脏大体
观察,心包膜完整;房间隔卵圆窝缺损分别为5mm×6mm和6mm×6mm,缺损周边
均见少量淤血,未见血栓附着,余心内膜均完整。
(2)A组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100%,1例双铆型PFO封堵
器植入时造成卵圆窝撕裂,缺损扩大,未能植入封堵器,B组成功率为90%。19
只犬术后1月、2月、3月和6月分别取出心脏大体标本观察显示两组PFO封堵
器的位置均无移位,无合金丝断裂,封堵器表面未见血栓形成和赘生物的附着。
术后1月A组封堵器双侧盘面可见薄层透亮组织覆盖,病理和电镜检查证实
为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盘面无血栓和赘生物。至术后6月,封堵器表面组织逐
渐增厚,封堵器边缘与周围心脏组织融合。
术后1月B组封堵器左侧盘面除中央铆钉外可见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覆盖,
术后6月1只犬的左盘铆钉上仍无组织覆盖。结论:(1)经皮穿刺犬的房间隔卵
圆窝、球囊扩张方法制备PFO模型是可行的。
(2)新型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设计科学,与双铆型PFO封堵器相比较,
完全内皮化的时间缩短,并发症少,可有效的封堵PFO,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