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矫治对服刑人员的指导意义研究

心理矫治对服刑人员的指导意义研究

心理矫治对服刑人员的指导意义研究
心理矫治对服刑人员的指导意义研究

心理矫治对服刑人员的指导意义研究

【摘要】罪犯心理矫治,作为一种新的改造方法引入我国监狱系统,仅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对它的概念,学界与实务界一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解,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其定义为:通过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服刑人员个体心理结构特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帮助服刑人员消除不良心理及其它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完善其人格的一种改造方法。其特点就是呈现出教育化倾向、社区化倾向、个别化倾向与技术化倾向。而中国的心理矫治工作的系统性与实践性与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对比起来,都明显不足。西方国家的罪犯心理矫治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犯罪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都对它的起源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对罪犯进行思想教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直到1981年8月召开的新中国第八次劳改工作会议,才首次明确提出:监狱要设立研究罪犯心理的机构,开展罪犯心理研究以促进罪犯的改造。我国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不仅就是适应罪犯构成新变化与教育改造罪犯实际的需要,更就是促进我国监狱制度与国际通用的行刑制度相衔接的需要,就是展示中国监狱文明与人道的重要方面。

监狱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的窗口,综合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着时代的特征。经过漫长的历史

发展,监狱建筑已由过去的惩戒罪犯、囚禁罪犯的环境,逐渐发展成为集惩戒与改造、矫正与教育为一体的场所,兼有医院、学校与工场厂等功能。然而,目前监狱建筑的建设更多的就是关注如何惩戒罪犯,如何保障监狱监管的安全性及监狱的经济建效益。而对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则重视不够。

一、罪犯心理矫治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罪犯心理矫治悄然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罪犯心理矫治在国内很多监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然而,回顾罪犯心理矫治规律,虽然一些监狱在该项工作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目前发展很不平衡,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罪犯心理矫治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自愿性与改造的强制性的矛盾。理咨询要求来访者完全自愿,但监狱中罪犯由于长期在监管改造的被动约束下,习惯了被动听从命令,另外由于自身认识的偏差存在种种顾虑,而导致不能主动前来咨询。

2、自由性与监规的约束性的矛盾。心理咨询不论何时咨询,找谁咨询应该自己可以自由选择,而监狱的罪犯却不可能,去咨询要本人申请,监区签署意见,相关部门审批等制度。这就在需要咨询的罪犯心里无形的形成了障碍,从而一些罪犯就会因为手续的烦琐而不来咨询。

3、保密性与监管安全性的矛盾。理咨询工作必须坚持保密原则,但如果被咨询罪犯透露出自杀、逃跑、伤人等具有

危险性的心理倾向时,就会给咨询员造成两难处境:到底就是坚持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还就是要维护监管安全的稳定。

4、主体与管教主体的矛盾。理咨询工作要求咨访者之间就是一种职业性联系,除此之外双方不再有别的瓜葛,在双方预期中没有长远的利益、情感联系,不用担心对方日后会利用这种联系对自己进行控制,造成威胁。然而,监狱中咨询人员多就是人民警察兼任,在来访者之间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从而使双方交流产生障碍,阻碍了咨访关系的建立。

所以罪犯心理矫治的认识与定位问题,工作规范化与队伍专业化的问题,矫治关系问题,以及在心理矫治工作中可能侵犯罪犯权利等问题都就是影响心理矫治的关键因素。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定义及作用

罪犯的心理矫治就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人的理性与意识的存在,向善的基本人格因素与悔罪感的存在,为罪犯的心理矫治提供了人性基础。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其定义为:通过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服刑人员个体心理结构特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帮助服刑人员消除不良心理及其它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完善其人格的一种改造方法。意义在于针对犯罪产生的个体因素采取的特殊预防措施,从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出发,矫治人员将自己掌握

的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通过一定的中介物,如语言、表情、姿态与行为,转化为客观刺激物,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罪犯的认知、情绪与行为,调动罪犯自我改造的积极性。罪犯的心理矫治不就是针对部分或者个别罪犯进行的,而就是针对全体罪犯展开的一种矫治。所以其任务不仅就是消除部分罪犯的不良心理与其她心理障碍,同时也要维护与促进全体罪犯的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增强全体罪犯的生活适应性。罪犯的心理矫治分为多个层次与种类:心理评估,就是对罪犯的过去与现在的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价与鉴定的过程。罪犯心理咨询,就是通过谈话、讨论对罪犯提供解释、指导等帮助的活动,它就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心理矫治方法。心理治疗就是指利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消除罪犯的犯罪心理与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那么针对心理矫治的现状及意义个人在监狱的具体实施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设想:

(一)、明确罪犯心理矫治规律的指导思想及意义

监狱在开展该项之初,首先应明确指导思想,笔者认为“为服刑人员改造服务,促进服刑人员身心健康发展;为监狱安全稳定服务”应该作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宗旨。“为服刑人员改造服务” 就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提高罪犯心理健康水平,稳定改造情绪,提高改造质量,“为监狱安全稳定服务”就就是以保持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为目的,以

司法局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办法汇总

**司法局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优化管理资源配置,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提高矫正工作质量,根据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提高刑罚执行效果为根本出发点,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估。 二、心理健康评估的任务与目的 心理健康评估就是通过对矫正对象危险指标的测验、分析和判断,评估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及心理健康程度,并对矫正对象进行危险等级分类,为社区矫正对象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为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提供根据。 三、心理健康评估的工作主体和评估对象 (一)心理健康评估工作在区司法局的指导下,主要由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完成,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予以协助。 (二)心理健康评估对象为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四、心理健康评估指标

(一)静态指标:即历史形成的难以被影响而减少风险程度的指标。包括5个大类: (1)犯罪与服刑表现记录;(2)教育和工作背景; (3)经济状况;(4)家庭和婚姻状况;(5)居住指标。 (二)动态指标:即主观表现的容易被影响而减少风险程度的指标,包括5个大类: (1)休闲和娱乐活动情况;(2)交友情况; (3)酗酒和使用毒品情况;(4)心理、情绪和人格特征; (5)生活态度及政治倾向。 五、风险等级 为了与分类管理相衔接,将风险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划定相应的分数区间,综合测评最后得分65分以下为低风险等级;65分至77分为中风险等级;77分以上为高风险等级。另,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中,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0分,需转介到**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矫正中心进行进一步检查、评估。 六、工作流程 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共分5个步骤: 1.调查情况。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测评对象个人、家庭、生活、就业、社会关系、违法犯罪史、认罪悔罪态度及服刑表现、生活态度和政治倾向等情况,并做好纪录。 2.测量打分。根据调查情况客观地填写他评量表(危险程度

犯罪心理学本科论文 攻击型人格的罪犯心理与其矫治对策

攻击型人格的罪犯心理及其矫治对策 一、攻击型人格的罪犯心理特征 (2) (一)冷酷残暴的品德 (3) (二)偏激狭窄的认知方式 (3) 1、狭隘的报复心理 (4) 2、对现实强烈的逆反心理 (4) (三)自动化(或习惯性)的攻击反应 (5) 1、冲动的情绪 (5) 2、薄弱的自控能力 (5) 3、对负性刺激的习惯性攻击行为 (6) (四)两级性的矛盾心理定势 (6) 1、需要的压抑性与爆发性并存 (6) 2、实有的自卑和扭曲的自强并存 (7) 3、恶性与良性心理并存 (7) 二、对攻击型人格的罪犯心理矫治的对策 (7) (一)加强与社会的交往 (8) (二)矫治偏激的认知 (8) (三)调节消极的情感 (9) (四)培养正确的意志 (9) (五)矫治习惯性攻击行为 (9) (六)引导积极补偿自卑 (10) 参考文献 (10) 文献综述 (11)

攻击型人格的罪犯心理及其矫治对策 内容提要:攻击性人格的罪犯在罪犯群体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比列。近年来攻击型人格的罪犯呈不断上升趋势,攻击性人格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罪犯心理特征。本文试从攻击型人格的罪犯的冷酷残暴的品德、偏激狭窄的认知方式自动化的攻击反应和两级性的矛盾心理定势四个心理特征分析入手,阐述攻击型人格的罪犯心理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攻击型人格罪犯心理特征矫治 攻击型人格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具体变现为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攻击性人格的罪犯则具有冷酷残暴的品德、偏激狭窄的认知方式自动化的攻击反应和两级性的矛盾心理定势四个主要心理特征。对服刑人员心理特征的研究,剖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为矫治罪犯的人格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反过来,运用心理学原理矫治罪犯的人格障碍则会起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改造罪犯,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重大举措,是历史性的突破。早在1944年,司法部就将罪犯心理矫治正是列为现代文明监狱的验收标准之一,确立了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制度。目前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日益普及、深入,在构建和谐监狱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很多与过去不同的特点。如攻击型和暴力型人格特点。攻击型人格的罪犯的心理特征及其矫治方法的研究对于改造罪犯,矫治他们的障碍性心理,重塑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攻击型人格罪犯的心理矫治,可以运用价值观重塑,心理缺陷辅导的方法从调节消极的情感,培养亲社会的品德、培养正确的意志、矫治习惯性攻击行为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攻击型人格的罪犯心理特征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事业、家庭以及社会,谁又能游刃有余?因而许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大学生也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员。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岗位。有许许多多问题都得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逃避。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某某高校的学生自杀,而且听过不止一次。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最可贵的,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呢?后来我又听说了马加爵事件。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云南昆明市云南大学六幢三一七宿舍发现四具男尸,他们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此时马加爵已经失踪数天。他还不到二十三岁,杀人手段却很残忍。尸体死亡原因都是脑部钝器击打所致。他为什么杀死他们呢?因为那四个同学为了打发时间约马加爵打牌,他很乐意的接受了。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打牌经常赢。那几个同学便怀疑他作弊,他坚持说没有,他们就把他以前的许多伤疤都揭开了。马加爵感到自己的人格被侮辱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因而杀了他们。 这件事令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为了国家失去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而惋惜。他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他曾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日子里光脚和逃课;他曾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百元丢在过道里让丢钱的母亲捡到;他上大学的钱也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淳朴孝顺的他成为杀人犯呢? 首先得从他的同学说起,这四名同学是他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他的,一直平等对他的人竟然恶语中伤他,蹂躏他的人格,还揭开了他的伤疤。使他认为每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凶悍的歧视他,残忍的嘲笑他,他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他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决定了玉石俱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无情践踏和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因而他杀了他们。这四个同学实在太让他失望了,他们没有对穷苦人的同情,有的却是嘲笑。他们的心里十分好强,不服输,因而他们选择了污蔑他作弊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想如果他们的心里有的不是优越感也不是虚荣感,而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默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还会被杀吗? 从马加爵方面讲,他宿舍的同学曾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也曾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给他一两块钱让他帮自己洗衣服。在那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不平衡。他感到了别人的侮辱与歧视,也感到了自己的尊严被无情的糟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释放出来,于是打牌成了导火线。再者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得不好或者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一开始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以前他经过别人宿舍,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音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不希望自己处于弱势,不想被别人欺负。他的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开始有点扭曲。但他不懂得理智的调控情绪,也不懂得用音乐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他只知道在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发泄到别人身上,因而他渐渐开始孤独了,就连老乡也不想理他。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他的东西,他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那位同学。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计较的人,他不懂得容忍与包容,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心理问题,是他强烈、

入监罪犯心理矫治评估个案——合理情绪疗法

都是“面子”惹的祸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转化宋犯的个案报告 七监区张浩 【摘要】宋犯,男,33岁,心境低落、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易激惹。在日常生活中与同犯关系紧张,易怒、冲动,爱面子,容易对他人发生暴力行为,自身行为意识差,屡次违反监规队纪,严重干扰其本人改造和监狱的改造秩序。通过收集资料、评估,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该犯进行心理辅导,对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改变其不合理信念,帮助宋犯缓解情绪困扰,积极主动改造自己,并增强其完善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资料收集 1、人口学资料 罪犯,宋xx,男,1978年4月出生,小学文化,家住六安寿县农村。1996年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9月进入我监改造,在改造期间因涉及贩卖手机卡被处分,该犯在狱内交际面极广,脾气暴躁,易冲动,重面子,个体规范意识差,屡犯监规队纪,民警通过多次谈话教育但收效甚微;在2010年间有两次调队经历,2011年初被监狱定为顽危犯进行攻坚。 2、宋犯个人陈述 我自幼在农村长大,上过小学,而且上学期间的成绩比较优秀,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比较好。在家中,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父母对我们姊妹三个都比较疼爱。由于我小时候比较好动,喜欢玩,后来在小学毕业后也没有上学的心思了,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些人,就与这些人在一起混。我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很冲动,也很暴躁,但我这个人是很讲义气的,朋友有事,我一定会帮,所以我在社会上的朋友比较多,也都很给我面子。以前我接受过一次心理咨询,主要是那段时间刚刚被禁闭过,而且干警对我的要求很严,对我盯的比较“紧”,有一点点事情都会处理我,同犯也看不起我,每个人都在疏远我。那段时间我天天夜里睡不好,早上又很困,情绪烦躁的很,有点不顺心的事情我都会上火,发脾气,有时甚至会跟别人拳脚相加。后来,监狱给我调了一个队,但是情况还是没有太大的好转。队里的干警和犯人也知道我以前身上发生过的事

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情绪测试

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情绪测试01、在餐馆,服务员没有注意到你,你的第一反应是: -他把我忘了。 ●他瞧不起我。 ▲他不称职。 02、为了平息你的怒火: -你把事情说给某个人听,或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你努力去想其他的事情,使自己专注于别的活动。 ▲你退避一旁,好让自己能够放松并思考。 03、愤怒通常会导致你的哪种情绪? ▲偏执(“我不能相信任何人”)。 ●抑郁(“我身上有什么东西不对劲”)。 -厌世(“一群笨蛋”)。 04、你的信条: - “我想让人们爱我。” ▲“别人爱不爱我无所谓,我只希望人们尊重我。” ● “我不仅希望人们爱我,还希望他们对我推崇有加。” 05、一个朋友在收到你的短信后,一直没有回复…… ●你问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为什么怨恨我?” -你对他很恼火:“他至少该回个短信!” ▲你感到绝望:“归根结底,我们不能相信任何人”

06、你如此愤怒,以至于说出了一些伤人的话,事后…… -你对让你处于这一境地的人心怀怨恨。 ●你对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感到愧疚。 ▲你害怕自己的行为无法弥补,觉得关系已经被破坏。 07、在一块宁静的沙滩上,一个喧闹的家庭在紧挨着你的地方安顿下来,你对自己说: ▲好吧,我只好换个地方,离他们远一点。 -我要问问他们,是想骑到我的头上吗? ●我会装疯卖傻让他们赶紧逃走,比如大声辱骂自己的脚趾头、用嘴发出奇怪的声音…… 08、你路见不平,却没有拔刀相助。你问自己: ▲为什么每个人都无动于衷? -为什么我什么也没做? ●为什么人类如此暴力和凶恶? 09、最近在工作中最让你愤怒的是? -不公平:一个能力没有你强的同事晋升到了你想要的职位。 ▲被打断:开会的时候,有人拦着没让你把发言说完。 ●失败:你没有对某个职业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10、最让你愤怒的人是? ●狂妄的人(他们蔑视所有人)。 ▲自私的人(他们从不真诚地关心别人)。 -舞弊者(他们把别人都当傻瓜)。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河南省第二监狱心理中心刘思胜 服刑罪犯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无论从消解犯罪本身所蕴含的犯罪心理模式的角度,还是考虑到近年来犯罪人群中精神或心理因素凸显,还是为了减少监管条件下特殊环境的不良影响,对于他们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目前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特别重视的一项改造措施。2003年8月1日实施的司法部令《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第七章对罪犯心理矫治专门进行作了规定和要求。当前大多数监狱已经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据闻全国监狱系统获证心理咨询师已经过万,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地方。在此本人权作为一名罪犯心理咨询和矫治专业工作者结合多年实践,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实效性问题做谈谈看法,抛砖以期引玉。 一般情况下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可行性是方案的创意、设计、理念、以及使其操作的的可行性,而实施效果则是目的的到达程度或结果。 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可行性 (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必要性 1、现阶段我国监狱对罪犯的改造工作需要心理矫治工作。首先,押犯构成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以危害国家安全犯为主体,逐渐转移到普通刑事犯占大多数。其次,由犯罪原因和罪犯心理状况所决定。不少罪犯走向犯罪,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某些情绪障碍、 变态心理、人格障碍等方面的原因。服刑者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要有效地改造他们,单靠思想教育和理论灌输是不够的,还应对症下药,开展心理矫治。第三,监狱特殊环境的需要。监狱是一种用强制力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特殊的社会环境。这一环境具有威慑与约束作用,同时也容易使罪犯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和行为异常,加重

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个案报告

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个案报告 摘要:患有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存在心境低落,病程迁延的特点,这也是监狱内服刑人员中发生率较高的心理问题。本文介绍了一例咨询师运用放松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对一名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本案例不符合抑郁症的典型症状特征,同时无躁狂表现,但社会功能受损,自知力完整。得病原因主要由于错误观念和自我封闭性格特征加上现实生活中刺激引发的。本个案的咨询目标为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观念,改变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和失眠症状,树立起积极面对改造生活的信心,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咨询过程中,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放松训练和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认知模式,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使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进行了8次咨询,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抑郁严重心理问题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赵某,男,汉族,现年30岁,小学文化,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投入监狱服刑改造。 2.个人成长史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家庭无精神病史。从小性格内向,特别爱面子,8岁在村放牧,10岁因母亲与父亲离婚,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活没有乐趣,并与他人很少来往,性格变得更加内向。13岁在饭馆打工。19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后刑满释放,出狱后无业在家。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现监狱服刑改造。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记忆力正常,思维清晰,身体虚弱,面容疲倦,情绪低落,有郁闷、焦虑、逃避、压抑的情绪体验。 4.身体状态 从小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三个月前开始感到全身疲乏无力,睡眠不佳,食欲不佳,时常感到头痛难忍,大小便正常。特别是最近两周出现睡眠障碍,整夜无眠,无诱因的哭泣,自卑自责。 5.社会功能 能参加日常的改造,但劳动改造效率低,劳动能力有所下降,有意回避与他人交往。1.6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测试结果:

第十七章 罪犯心理矫治

第十七章罪犯心理矫治 一、单项选择题 1.罪犯心理咨询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罪犯心理健康B罪犯改造体系C罪犯心理D罪犯教育 2. ()是监狱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罪犯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一系列活动,帮助罪犯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促进改造目标的实现。 A罪犯心理咨询B罪犯心理治疗C罪犯心理矫治D罪犯心理健康 3.下列不属于罪犯心理矫治实施三个步骤的是() A预测B诊断C治疗D质量评估 4.()是罪犯心理矫治的基础性工作。 A罪犯心理诊断B罪犯心理治疗C罪犯心理干预D罪犯心理矫治的质量评估 5.()是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 A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B组织学习,并通过考试、考核加以巩固和检验 C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D进行心理健康实践指导 6. 在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监狱教育改造干警应坚持()的教育理念,以促进罪犯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目标。 A“以惩罚为本”B“以改造为本”C“以健康为本”D“以罪犯为本”7. 罪犯心理咨询是罪犯心理矫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始被应用于我国监狱系统的。 A20世纪70年代初B20世纪80年代初C20世纪90年代初D21世纪8. ()上海、山东、黑龙江的个别监狱最早开始罪犯心理矫治的试点工作。 A1981年B1991年C1994年D2001年 9.()司法部将开展罪犯心理咨询作为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此,罪犯心理咨询在我国监狱开始迅速发展。 A1991年B1994年C2001年D2005年 10. ()既是咨询员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咨访双方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又是来访罪犯进行自我保护的必要前提。 A理解支持B保守秘密C疏导启发D确保安全 11.()是罪犯心理咨询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形式。 A面谈咨询B书信咨询C电话咨询D网络咨询 12. 双方可以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通过面谈咨询,求询罪犯可以详尽倾诉自己的苦闷、烦恼、焦虑、不安的咨询形式是() A面谈咨询B书信咨询C电话咨询D网络咨询 13. 具有随时、迅速、匿名的特点,在监狱罪犯心理咨询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罪犯认可的程度较高的咨询形式是() A面谈咨询B书信咨询C电话咨询D网络咨询 14.精神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1896年创立的,是一种特别重视潜意识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学说。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浅谈罪犯心理矫正的意义及其工作方法

浅谈罪犯心理矫正的意义及其工作方法 张易阳 摘要:犯罪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为了保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进行和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他人的侵害,世界各国都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刑罚制度来惩罚犯罪。但是,惩罚犯罪并使罪犯受到社会的惩罚是设置刑罚制度的最终目的吗?从人权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不应当是这样,是罪犯接受惩罚在一定成度是为了给予受害人的心理补偿,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通过对罪犯的严厉惩罚使他人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减少犯罪),但是,从犯罪者方面来看,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正以使其回归健康心理从而使其能够顺利回归社会才是最终目的。在此,笔者简谈一下罪犯的心理矫正的意义及其方法。 关键词:罪犯心理矫正工作方法 贝卡利亚曾在《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谈到:犯罪是社会遭受的危害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①。比伦巴莫等人主张犯罪就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生活之侵害。那么我们了解一下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对我们更深入的探索罪犯的心理矫正有重要的意义。 一、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从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利益来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损害的统一,犯罪会严重侵害人民的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也会对国家的正常秩序造成冲击,甚至有可能会颠覆国家政权;从犯罪的结果来看,犯罪行为不仅对社会造成了现实的的危害,还包括对社会未来的一种威胁,如杀人、强奸、抢劫等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另外一些的危害国家政权的犯罪即使没有给现实社会带来危害也构成犯罪,因为它有可能对社会未来造成威胁,如我国的反革命宣传煽动罪,无论被煽动者是否被煽动起来去革命并不影响罪名的成立。由此可见,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则我们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正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二、罪犯心理矫正的意义 心理矫正是指由心理咨询师、矫治社会工作者、犯罪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等专业方法,对罪犯开展心理测心理咨询与治疗、生存技能辅导等社会支持,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并促进其人格再社化的过程,心理矫正的宗旨是平等尊重、科学实效、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衡量与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主看人的常态心理状态是否与社会公众的心理状态相一致。 有很多服刑人员当初就是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而走入歧途,在消极内在因素和外在不良环境的支配下,他们犯了罪,被关进监狱,在监狱改造中又形成了罪犯心理,即罪犯被判决执行刑罚后,在服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是刑罚承受者在受刑过程中的特殊心理现象。那么,对罪犯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是保障罪犯人权的需要。随着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作为社会人权发展水平标志的罪犯人权保障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罪犯从收押到刑满释放整个过程,对罪犯应享有的权利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其中健康权作为罪犯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需要行刑机关给予根本保障。以往在我 ①贝卡利亚.《犯罪与刑罚》 ②

最新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分析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功能性心理问题、情景性心理问题二大类。 功能性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服刑人员自身在社会上形成的,并在服刑过程中仍有所表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种类:(1)心理活动障碍。问题或创伤。这类创伤,轻者可以降低某一反映活动性质和效率,重者可导致整个心理活动失调。(2)人格障碍。这是一种表现服刑人员性格特征的心理障碍。(3)心身障碍。这是服刑人员身体各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前后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现象。服刑人员有了这种创伤,会直接影响与他人的关系,影响到对社会环境的适应。(4)智能障碍。这主要指个别服刑人员由于大脑功能发育不全,而使智力活动受到障碍。(5)严重精神障碍。主要是指整体心理机能瓦解,不仅心理活动本身的协调一致受到伤害,而且患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情景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服刑人员个体,由于不能适应狱内环境以及由于服刑改造带来的各种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的是不能适应狱内人际关系及由于判刑改造带来的生活、家庭、婚姻等问题而产生的心态失衡。另外,一些服刑人员由于对定罪量刑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久而久之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上述心理问题与服刑人员的身份、监狱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服刑人员对狱内环境的积极适应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事过境迁,大多数能够得到化解,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成为阻碍一些服刑人员改造进步的“绊脚石”。

服刑人员不良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获取的各种调查材料看,服刑人员中较常见的不良心理的表现有:惧怕、烦燥、焦虑、愤怒、忧郁、偏见、错觉、嫉妒、孤僻、自卑、悔恨、自私、急躁、多疑、内疚、羞愧、失望等等。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竞争激烈的社会。就生活在监狱高墙电网下的服刑人员而言,其心理无疑会受到来自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身体方面的压力和困扰,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如果调节不力的话,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并因此严重影响自身的改造与新生。因此,服刑人员了解和掌握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高改造质量,加快改造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比身体其它方面的疾病更为复杂。但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父母以基因和染色体的形式,妊娠是将自身主要特征转移给子代。在遗传过程中每个人都从父母那里获得23对染色体(即46个染色体),每对都有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每个染色体都有1000-2000个基因,这些染色体都具有转移遗传特性。实践证明,某些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某些遗传基因有不可否认的关系。 从监狱的实际情况看,在患心理疾病的服刑人员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中有的本身就携带着心理疾病的基因,有的自身就有心理疾病史。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罪犯心理矫治试题

罪犯心理矫治试题 一、单选 1、准广义的罪犯心理矫治概念() A、是根据我国罪犯改造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及临床工作传统经验得出的 B、与罪犯心理治疗是同一概念 C、包括罪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两项内容 D、与罪犯改造心理是同义语 2、狭义的心理矫治概念() A、与罪犯改造心理是同义语 B、与心理治疗是同义语 C、与行为矫正是同义语 D、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关于罪犯心理矫治的性质 A、是一种改造活动 B、是一种监管医疗活动 C、是一种介于监管医疗与教育之间的一种心理学职业行为 D、是一种教育活动 4、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监管医疗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既接近又不同 B、二者是等同的 C、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D、二者都是改造活动 5、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教育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活动 B、二者是等同的 C、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D、二者是既接近又不等同 6、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准确的说法是 A、二者总体目标不同 B、罪犯心理矫治是罪犯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化、拓展和补充,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C、二者性质相同 D、二者完全不同 7、罪犯心理矫治的对象 A、应面向全体罪犯,而不是只适用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罪犯 B、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罪犯 C、是面向一部分罪犯 D、应面向全体罪犯,而且对所有罪犯采用相同的矫治方法 8、对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罪犯,应当 A、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B、只进行心理评估 C、进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D、进行劳动改造 9、对具有以反社会性为核心个性心理的罪犯,应当 A、只进行思想教育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原因,进行犯罪 预测、预防和控制,其狭义和广义之争并不妨碍这一目的的实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目的和学科话语霸权的影响。文章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的狭义说和广义说进行考证,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仍应足于狭义说,并兼顾广义说。 关键词:犯罪;犯罪心理;学科建设;话语霸权;历史 一、问题、思路和观点犯罪心理学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尽人意。 这个现象与不同学者在关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上的 分歧密切相关。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狭义说认为 ,在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的今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应该有它特定的研究领域 ,不应将所有与犯罪 有关的心理学问题都囊括进去 ,如果这样 ,犯罪心理学将是 一个内容庞杂而又无法构成统一体的学科 ,其基础理论的发 展将会因此受到阻碍 ,故犯罪心理学只能以犯罪主体的心理 为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其他主体的心理活动不应做为研究对象 ,只能在法制心理学的框架内加以研究。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①持广义观点的学者认为 ,如果犯罪心理学研究采用狭义观 点 ,就无法以更宽的视野来了解犯罪人与刑事司法部门互动 的情况 ,从而无法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因 此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还应包括与犯罪主体有关的办案人心理、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 ②我们知道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它必须具有独立的研究

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标题: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刘保民杨木高刘胜利 一、**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心理矫治工作氛嗣。心理矫治t作开展之初,不少民警对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改造罪犯已经有了“管理、教育、劳动”三大手段,开展d理矫治工作没有必要;有的认为心理矫治是 西方圉家的东两,对能否在我国开展表示怀疑;有的认为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能够包治罪犯“百病”;还有的认为目前监狱的人才缺乏、装备落后,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条件不具备等。针对这些错误认识,省局通过会议和培训等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民警对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民警充分认识心理矫治工作在改造丁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选择基础工作较好的7个监所作为试点单位,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式作进一步的动员发动,从而为全系统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二)抓好软硬件建设,夯实心理矫治t作基础。做好心理矫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建设。我们着重抓好4个方面的t作: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和硬件配置。1998年,我们在7个监所开展试点工作时,就明确试点单位心理矫治工作的主管部门是教育改造科,并在教改科配备专人负责这项工作。2001年,心理矫治t作在全系统全面推开后,我们明确要求所有监所都必须成立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监区(分监区)设立心理辅导员,罪犯中设立心理互助员,努力构建心理矫治工作网络。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到目前为止,全省各监所均成立了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其中有5个单位设置了独立建制的心理矫治科,心理矫治工作三级网络已经形成。2003年4月,省局还聘请7名心理学专家教授组成全省罪 犯心理矫治工作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指导。与此同时,我们还大力加强心理矫治工作的硬件建设,全省各监所共配置63台[找文章还是到☆,更多原创!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专用电脑,部分单位配备了数码电子录音笔等设备,设置了心理咨询室74间。部分单位还设有罪犯心理宣泄室、心理热线,为开展罪犯d理矫治工作创造了良好条 件。二是坚持专业化队伍建设。心理矫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加强心理矫治队伍专业化 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选派在职民警参加专业培训。近几年来,各监所共选派172名民警参 加部监狱局和省局组织的心理矫治培训班学习,其中,有ll9人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及其心理矫治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及其心理矫治 李路荣① 颜剑雄① 谭千保② 【摘要】 目的 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心理矫治措施。方法 采用SCL -90对394名服刑人员进行测试。结果 ①服刑人员在SCL -90各个因子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②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4个因子项上问题比较突出;③入狱前有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入狱前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得分高于入狱前有职业的服刑人员。结论 应加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词】 心理问题;症状自评量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 The M en t a ti on and Psycho -recti f i ca ti on of Pr isoners .L i L urong ,Y an J ianx iong ,T an Q ianbao .Colleg e of E d ucation S ciences of H unan N or m al U niversity ,Chang sha 410081,P .R .China 【Abstract 】 Objecti ve To investigate the m entati on of p ris oners ,then m ake s om e p sycho 2rectificati on .M ethods 394p ris oners w ere m easured by the questi onnaire of Symp tom Check list 90.Results (1)P ris oners got h igher scores of each factor than Ch inese nor m s and the difference w ere Significant .(2)P roble m s of p ris oners on the facts of s om atizati on ,obsessi on ,anxiety ,D ep ressi on are seri ous .(3)P ris oners w ho have j obs before arrested got l ow er scores of each factor the p ris oners have no ,the different w ere significant on the factor interpers onal relati onsh i p .Conclusi on T he work of p sycho 2educati on for p ris oners should be h igh ly e mphasized . 【Key words 】 M entati on ;SCL -90;P ris oner ;P sycho 2rectificati on 服刑人员作为产生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其心理问题越 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25]。相应地,关于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也成了研究的重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监狱部门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6]。本研究采用SCL -90对394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心理矫治方法,旨在为监狱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湘南监狱3个监区共402名服刑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在各个监区各个中队按比例随机抽取,回收问卷394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386份。样本构成如下:按受教育程度分,文盲13人、小学98人、初中216人、高中(含中专,职高)51人、大专以上8人;按家庭住址分,农村259人、城市127人;按入狱前职业分,干部26人、知识份子61人、工人31人、农民83人、军人8人、个体户28人、无业113人、其他36人。1.2 工具 采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7],被试根据自己 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按1~5评分,分析指标为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本次测试中,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1.3 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在监狱各监区各中队按比例随机抽取被试。测试过程中统一指导语,对于部分阅读有困难的被试实行个别测试。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减少被试的顾虑,采用无记名测试。测试结果采用SPSS 11.5for w in 2dow s 进行统计分析。2 结 果 2.1 服刑人员与全国常模各因子项比较 将服刑人员与全国常模做比较,结果显示服刑人员在SCL -90测试中9个项目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而且差异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见表1。 2.2 服刑人员总体各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 根据SCL -90分析方法,以因子均分≥2为阳性症状者,以因子均分≥3为症状痛苦水平达到中度和中度以上者,计算了在各个因子上阳性症状和症状达到中度以上者的检出率。结果显示:阳性症状检出率在29.33%~65.31%之间,症状达到中度以上者检 郁情绪,所以在对产妇进行产前指导时,只要指导她们相信科学、顺其自然,不要将妊娠和分娩考虑的过于复杂,在正常进行产前检查的前提下,不要有过多的担心,保持乐观情绪,做好产前和产后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准备,就可以顺利完成妊娠分娩的神圣使命。3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5242[2]Kashani JH ,O rvaschel H .A nxiety dis orders in m id 2adolescence :a comm unity sa mp le .Am J P sychiatry ,1988,145(8):9602964[3]Kita m ura T ,Shi m a S ,Suga w ara M ,et al .P sychol 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the onset of affective dis orders a mong p regnant wom en .P sycholM ed ,1993,23:9672975 [4]韩蓁,李芬,崔丽侠,等.孕期抑郁症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1996,10(增刊):63265 (收稿时间:2007209221) ? 64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4期 China Journal of H ealth P sychol ogy 2008,V ol 16,N o .4  ①中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②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探析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探析 [摘要]社区矫正对象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在行为和心理方面都有别于普通公民和在监狱服刑罪犯。其中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又是这类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使对其社区矫正难上加难。针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正处在人生过渡时期、心理问题较多的特点,加强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社区矫正;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 一、我国社区矫正中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探析 (一)社区矫正的概述 1.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依法在社区矫正中监管、改造和帮扶犯罪人的非监禁刑执行制度。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正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近代学派的大师们认识到监狱刑罚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对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区矫正便由此发端。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 2.社区矫正的对象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对象主要包括:一是被判处管制的;二是被宣告缓刑的;三是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四是被裁定假释的;五是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3.社区矫正的价值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使服刑人员得到有效监管,使人们改变对服刑人员的“标签”式看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谐:另一方面,社区矫正通过弱化监狱的封闭性、放宽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使他(她)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我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未成年人由于处在生理上和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时期,其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社会经验较少,判断能力较弱,抵御外界不良信息能力较差,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对外界的承受力薄弱,对社会和家庭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基于此,很容易就会滑入社会对立面的深渊。社区矫正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将已经站到社会对立面的未成年人拉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