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个案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617.39 KB
- 文档页数:9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求助者】吴某,男,39岁,汉族,大学文化,有个12岁女儿在妻子身边,因犯受贿罪判刑八年,正在监狱服刑。
【求助原因】求助者的婚姻岌岌可危,因在监狱服刑,正处分居状态,总是想不通“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我吃官司也是为了她,她为什么还要离婚”。
民警多次找其谈心,都放不下这种想法,恨妻子不珍惜自已,害怕离婚,放不下多年的感情,也担心女儿在单亲家庭很可怜,分析了一次又一次,仍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这段婚姻。
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经常失眠、吃不下饭、头疼,十分痛苦。
这种状态已有一个多月,影响了正常的服刑改造生活。
求助者主动申请要求咨询。
【观察和他人反映】中等身材偏瘦,光头,穿着囚服,面色苍白,眼圈有些发黑。
情绪低落,动作迟缓,思路清晰,做事有条理,文化程度高并懂一点心理学知识,提到近一个多月的事情会忍不住落泪。
希望能找人说说,帮着分析一下,出出主意。
【评估与诊断】求助者问题的发生、发展,有其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更有其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偏差。
求助者人格的特点表现为内向、比较敏感、高忧虑性、高紧张性、刻意追求完美等。
诊断为应激性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与焦虑。
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行动减退、思维缓慢,同时伴随着不安、烦躁、失眠、坐卧不安、犹豫不决,以及一些躯体症状,离婚与不离婚的冲突常常导致求助者的烦躁不安。
求助者的发病诱因十分明显,主要是因犯罪吃官司婚姻生活发生突变,求助者自信心不足,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引发的情绪障碍。
心理测量SDS粗分:55 标准分:69。
SAS粗分:54 标准分:68。
求助者经体检排除躯体疾病。
初步诊断为抑郁焦虑情绪发作。
【咨询目标、方案的制定】在诸多治疗情绪障碍技术中,咨询师认为,对那些文化高喜欢思考并善于表达的求助者,应用认知疗法的效果会更好。
尤其是象本案例的求助者吴某,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且对心理学有一定认识,非常认可咨询工作,擅于独立思考,对其采用认知疗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1例案例报告摘要:本文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一例因被判刑及感染艾滋病病毒致使抑郁、焦虑情绪的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
通过诊断、领悟、修通和再教育四个阶段的心理咨询,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求助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不合理观念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20岁,初中,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此刻江苏某牢狱服刑,家住某县县城。
2.成长史:张某是独生子,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条件一般。
记忆中父母常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婚,他随母亲生活,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因企业形势不太好,几度面临下岗,父亲又成了家,对他漠不关心。
张某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未考上高中,母亲节衣缩食花钱让他上职业学校,希望他学个一技之长,因学校学风不好,加上他自己对学习没信心,就读未满一年停学,今年初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看管所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精神状态:一个月以来,情绪超级低落,感觉前途茫茫,对不起母亲,老是有想哭的感觉,心情烦躁。
4.身体状态:常失眠,易疲劳。
感染艾滋病病毒,但目前并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5.社会功能:成天没精打采,行为懒惰,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较差。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1.主诉:最近一个月心里很烦,常失眠,常感觉很疲惫,老有想哭的感觉。
2.个人陈述:小时候父母常常吵架,上小学时我成绩还马马虎虎的,后来学习愈来愈差,我也愈来愈不想学习。
1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我随母亲生活。
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母亲说让我学点技术,去上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可不到一年,我实在不想上了,学校学风太坏,我也学不进去,母亲赚钱很辛苦,父亲又无论我,与其浪花钱还不如早些出来。
和我一路停学的还有两个同窗,大家一路瞎玩。
有一次在网吧玩时和他人发生冲突,为了惩罚那家伙,拿走了他身上半包烟,二十块钱。
也就不到一小时,警察把咱们带到了公安局。
后来我被判了四年,几十块钱至于如此嘛,这不是欺人太过吗?这还不算,在看管所,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在到这里的前两天刚告知我,……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我母亲太可怜了,她如果明白我得了这病肯定受不了,她为了我这么连年一个人……我对不起她……我不明白以后怎么办,怎么面对我母亲,我一直想啊想,想得头痛,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心情很烦躁,晚上老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有时感觉哭一下会愉快一些,又怕他人笑话……。
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咨询报告: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背景介绍】我根据您的要求,进行了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分析。
该服刑人员,化名李明,是一名男性,现年38岁,于5年前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长达10年,目前正在监狱中服刑。
通过与李明的咨询交流,我对其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及分析,并在此向您提供一份咨询报告。
【问题描述】1. 李明在服刑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2. 李明对于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怀疑,心理自卑感明显。
3. 李明在监狱中生活孤独,缺乏亲情与社会支持。
【心理分析】1. 剥夺感和挫折感:服刑导致了李明对自由的剥夺,他对过去犯罪行为的反思带来了罪疚感和挫败感,这些情绪积聚导致了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2. 自卑感和压力:由于被判刑,李明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了怀疑,他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使得自卑感不断加深,并且心理压力过重。
3. 孤独和社会支持缺失:在监狱环境中,李明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缺乏人际交往和情感支持,导致他陷入孤独,进一步加重了心理问题。
【建议和措施】1. 心理疏导和咨询支持:机构应派遣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李明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倾诉和排解负面情绪,并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心态。
2. 自我成长和教育培训:通过监狱内的教育培训机构,为李明提供学习机会,提升他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培养自信和自尊,改善其自卑感。
3. 人际关系建立:监狱可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或囚犯间的互助小组,帮助李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支持网,减轻其孤独感。
4. 思想引导和检讨: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帮助李明实现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学会接受自己的错误,并寻求改变,逐渐建立一个更加积极的人生方向。
【总结】本咨询报告对一例服刑人员—李明的严重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服刑期间的抑郁、焦虑、自卑感以及社会支持缺失等问题都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犯罪率逐年上升,罪犯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罪犯在服刑期间,由于长期受到法律制裁和监狱环境的限制,心理和情感问题尤为明显。
因此,对罪犯进行心理情感教育,帮助其重塑人格,回归社会,成为监狱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一起罪犯心理情感教育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心理情感教育帮助罪犯实现心理转变。
二、案例介绍(一)罪犯基本情况罪犯张某,男,35岁,初中文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张某性格内向,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家庭关系紧张,长期与父母、妻子关系不和。
入狱后,张某表现出明显的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心理情感教育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针对张某的性格特点,监狱心理辅导老师首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多次谈心,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犯罪原因等,让张某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 心理疏导针对张某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老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识别和改变错误的认知,调整情绪。
例如,在张某遇到挫折时,辅导老师引导他分析挫折的原因,调整心态,提高应对能力。
3. 家庭关系修复张某的家庭关系紧张,是导致他犯罪的重要原因。
心理辅导老师协助他分析家庭问题的根源,引导他与父母、妻子进行沟通,修复家庭关系。
同时,鼓励张某参加亲情会见,加强与家人的情感交流。
4. 价值观教育针对张某的价值观扭曲,心理辅导老师开展了一系列价值观教育,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律法规、传统文化、社会道德等知识,提高他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 心理训练为了帮助张某提高心理素质,心理辅导老师组织他参加心理训练活动。
例如,通过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他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6.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张某在监狱服刑期间,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心理辅导老师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对一例抑郁发作罪犯的心理咨询报告军天湖监狱何玮俊一、来访者基本信息:1.当事人信息:宋某,男,25岁,小学文化,未婚,安徽利辛人,船员,2011年3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2011年11月入某监狱服刑,现余刑1年3个月,现在电子配件车间服刑。
基本情况:该犯出生于安徽省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以船务运输为生,宋某其幼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日子富裕,家中还有二个姐姐,一个弟弟,其家中排行老三,其16岁那年,父亲因中风突然去逝,导致家庭经济支柱坍塌,以至经济条件下滑,其子承父业,成担了家族船运生意,2010年3月因吸毒被上海市公安局处行政拘留5日,同年7月因盗窃被江苏公安局处行政拘留5日,有劣迹。
2.成长史:宋某出生成长在安徽省利辛县地区,家庭过去是农民,后改做船务运输生意,其童年家庭条件殷实,又是家中长子,父母疼爱,二个姐又年长于他多岁,对其也很照顾,从小又贪玩调皮,其读完小学就缀学在家,直至其16岁那年,其父突然中风病倒,从此家庭失去经济支柱,两个姐姐又相继出嫁,母亲年逝已高,又没有文化,于是宋某承担起家庭责任,继承了船舶运输生意。
3.咨询意愿:其自己主动写信,申请心理咨询。
4.精神状态:2012年4月前来咨询,躯体弯腰,动作呆板迟缓,面容悲凄伤感,表情木讷。
该犯是在生活监舍与同犯发生口角,动手暴打同犯,后被他犯劝开,后经民警处理后,被扣分,处理经民警教育后,能认识到错误,此后心情一直低落、烦燥,上过监狱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写信,申请心理咨询,其后表现为在车间生产劳役不能完成指标,情绪低落、焦虑、劳动注意力不能集中,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对改造没有信心,曾经在写日记中,表达过自杀念头。
5.身体状态该犯过去有吸毒史,其自述吸毒时间不长,近阶段情绪低落,睡眠质量较差,一到深夜就睡不着觉,以至白天劳动又感到头昏,精神乏力,吃饭也没有刚入监时好,饭量也有所减少,其感到鼻子不通气,吃了一个阶段感冒药无效,要求干警带其去监狱医务所就诊,经监狱医生诊治有慢性鼻炎,除此之外,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一列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教育心理学论文一列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邹荣华(贵州省轿子山监狱)摘要:服刑人员,因新的减刑、假释政策的实施,使其减刑不如所愿,导致心情烦闷,情绪反复无常,睡眠不好,焦虑不安。
并把不能减刑的原因归结为民警故意刁难。
属不合理信念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
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使其不良心理症状得以消除,心理恢复了正常。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罪犯刑事奖励合理情绪疗法1.一般资料服刑人员,男,33岁,初中,离异,服过兵役,因参与2008年瓮安打砸事件中的帮派,构成组织、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2009年6月入监。
2.主诉及个人陈述2.1主诉因新的减刑、假释政策的实施,减刑不如所愿,三个月以来会出现心情烦闷,心情时好时坏,睡眠不好,紧张不安。
2.2个人陈述这次得不到减刑,打乱了我出监的计划,我跟家人、朋友都讲过了,监舍其他的人也知道,现在倒好,什么都泡汤了,还不时地受到他人的取笑。
这一定是分监区警官看我不顺眼,故意刁难我,卡我,不给我减刑。
这三个多月来,我非常烦燥,吃睡不好,做什么都没有心思,非常苦闷,希望能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3.观察和了解到的其它情况3.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年貌相符,进入咨询室衣着整洁,面容较为憔悴,在叙说过程中说话急促,思维敏捷,情绪不稳,易激动,求助愿望比较强烈。
3.2分监区张警官反映求助者有时好面子,跟周围的人关系一般,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前的改造情况还算可以,但就是因这次减刑,其间隔期不符合规定,没有呈报他。
给他看文件,解释政策,都没有作用。
总认为是干部在刁难他,不给他报。
此后,劳动不积极,改造表现明显下滑。
民警多次找其谈话,爱答不理的,有时还嘴硬,对民警有怨气,经常发脾气,脾气时好时坏。
3.3身体状态体检未发现重大疾病,自述身体比较健康,无精神病家族史。
3.4个人成长史家中排行老大,足月顺产,幼儿生长发育好,8岁上学,从小学到初中,读书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服兵役,退役后工作能力较强,无烟酒嗜好。
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王荫平四川省**监狱内容摘要: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是一名在押罪犯,因杀死自己妻子,被判入狱。
两个多月前,会见时得知父亲去世,导致出现自责、悔恨、抑郁情绪,并有自杀的念头。
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求助者有中度抑郁和轻度焦虑,其心理问题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建立起合理的认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为,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该在押罪犯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一)一般情况淡某,男性,年龄:39岁,四川省**市资中县人,汉族,小学文化,已婚。
2008年12月22日下午因吸食毒品后产生幻觉,认为有人要杀他,当晚先后持刀在资中县重龙镇后西街劫持汽车一辆、摩托车一辆;2009年2月8日,因怀疑其妻对自己下毒,遂于当天将妻子骗至其妹家中,用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妻子杀死后投案自首。
于2009年10月投入四川省**监狱改造,家庭有父、母、哥、姐、女儿等,家庭经济一般,自述父系和母系无精神病史。
(二)成长资料1岁半会走路,1岁9个月会说话,15岁遗精。
小学毕业后不再读书,在家务农,后来到**打工,学会吸毒。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监狱内,关押着一名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的罪犯,以下简称小李。
小李在服刑期间,表现较为消极,对改造缺乏信心,甚至出现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监狱心理辅导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矫治。
二、案例分析1. 小李的基本情况小李,男,25岁,初中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他因为盗窃他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在服刑期间,小李表现出以下心理问题:(1)自卑心理:小李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导致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2)逆反心理:小李对监狱的规章制度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这些规定束缚了自己的自由,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抑郁心理:小李在服刑期间,感到孤独、绝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2. 心理教育矫治目标针对小李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制定了以下矫治目标:(1)帮助小李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2)引导小李正确认识自己的罪行,树立改造信心;(3)缓解小李的抑郁情绪,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4)提高小李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三、心理教育矫治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教师首先与小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共情等方式,让小李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在初次咨询中,教师了解到小李的内心痛苦,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走出困境。
2. 自我探索在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心理辅导教师引导小李进行自我探索,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自我反思,小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源于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3. 情绪疏导心理辅导教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李改变消极的认知,缓解抑郁情绪。
教师引导小李认识到,虽然自己犯了错误,但仍然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拾信心。
4. 自我成长在矫治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鼓励小李参加各种活动,如兴趣小组、技能培训等,以提高其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同时,教师还引导小李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5. 家庭关系重建心理辅导教师与小李的家人保持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并引导家人关心、支持小李的改造。
服刑人员心理咨询个案1. 引言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是在监狱或刑事矫正机构中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疗的一种专业服务。
由于长期的离家和监禁生活,服刑人员往往面临着各种心理困扰和挑战。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这些困扰,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 个案2.1 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30岁刑罚类型:入狱服刑5年2.2 问题描述张三在服刑期间,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和精神压力。
他常常失眠、焦虑和易怒,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
他表示无法适应监狱的环境和生活,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和意义。
他还表示有时候对其他服刑人员感到恐惧和不安。
3. 个案分析3.1 心理因素分析张三的心理问题可能与长期监禁和离家生活有关。
进入监狱后,他失去了自由和社会支持系统,面临着孤独、焦虑和挫折感。
此外,作为服刑人员,他也可能感到自卑和羞愧,对未来感到绝望。
3.2 社会因素分析在监狱环境中,张三面临着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的困难。
他可能感到不安和恐惧,并且缺乏安全感。
监狱中的暴力事件和压力也可能导致他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
3.3 心理咨询目标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张三解决以下问题:1.缓解他的情绪波动和精神压力;2.提高他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能力;3.帮助他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4.增强他的社交技能,改善与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
4. 心理咨询方案4.1 心理咨询方法针对张三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心理咨询方法:1.支持性心理咨询: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帮助张三表达他的情绪和困惑。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张三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行为。
3.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张三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应对监狱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2 心理咨询过程心理咨询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初步接触和评估:与张三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的问题和目标。
2.目标设定和干预计划:与张三共同制定心理咨询的目标和干预计划,为后续的咨询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