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女性在实现性自主之后——铁凝《棉花垛》、《玫瑰门》解
读
陈卫萍;倪瑞红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6)001
【摘要】以二元对立原理,立足文本,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对《棉花垛》、《玫瑰门》这两篇小说进行互文阅读,可以发现即使女性觉醒了实现了性自主,逐步地从弱者变
为强者但仍旧无法成功自救.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展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尤其在两性之爱中,没有男性的配合,光靠女性的自我完善还是无法自足.铁凝以她的女性书写从文本实践上推进了中国的女性主义走向一个新的深度.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陈卫萍;倪瑞红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江苏,苏州,215104;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江苏,苏州,2151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寂寞的文本——论铁凝《玫瑰门》《麦秸垛》及其他 [J], 胡玲燕
2.从《麦秸垛》和《棉花垛》看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陈敏
3.女性主体话语生成的现代性诉求--对铁凝小说《玫瑰门》的文本解读 [J], 崔金
巧
4.逼问女性生存空间——铁凝《玫瑰门》再解读 [J], 谢琛
5.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剧命运——浅析铁凝中篇小说《棉花垛》中的女性形象 [J], 顾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麦秸垛》中女性形象特点的浅析刘奋林(文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文县746400)内容提要:铁凝用她那双明亮的慧眼,用手中那枝生花的妙笔,俯瞰社会,洞察人生,表现生活,剖析生活。
尤其为理解女性的真实生活打开了一个缺口。
本文以《麦秸垛》为例,解读铁凝笔下的女性形象。
韦君宜说“女作家笔下的人物往往总还是以女性为多,而且我觉得男作家写女形象总不如女作家那样能探索到内心的深处。
”铁凝有着无尽的创造力和创造欲,从纯情少女到丑陋女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
《麦秸垛》就为我们展示了平凡柔弱女性的悲剧人生和她们身上表现出的一种沉睡而又渐起的女性意识。
首先,《麦秸垛》为我们揭示了妇女性态度和性行为的轮回。
麦秸垛似乎是与人类性欲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悲剧的见证。
大芝的青春骚动酿成流血惨剧;沈小风与陆野明被情欲激发的一瞬,都发生在麦秸垛周围。
但是这溅着鲜血的麦秸垛始终没有给人带来切实的教训,一代又一代的轮回在面前继续。
大芝娘因为提干的丈夫变心而遭遗弃。
她对丈夫提出离婚答应得很爽快。
但表示不能白做一回媳妇,要求对方和自己生个孩子,并且自己养着。
大芝由此被孕育而出。
大芝娘用生育儿女来证实了自己为人妻的价值。
母性的行为这里成了女性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认定。
如果说大芝娘的命运这是特定时代和文化造成的,那么知青沈小风并没有因为时代和文化的变化从本质上拒绝上演上一代妇女命运的悲剧。
她的形象体现着旧时代妇女性态度和性行为的轮回。
沈小风的处女生活以一朵鲜血之花而宣告结束。
她想到了自己那段爱情的生涩与迷茫。
于是她与大芝娘一样要求对方跟自己生一个孩子。
她同样以母性行为的渴求作为自己性经历的一种依凭,以挽救她短暂而又迷茫的爱情,也使她人生仅有的一次处女时代的付出而不被贬值。
其次,《麦秸垛》中,铁凝又巧妙的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一类社会妇女对人生命运的无可奈何。
妇女作为人类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历史上“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的世俗,严重束缚着女性,致使地位极为低下,虽然在“五四运动”后,妇女渐渐解放,女性意识被唤醒。
从女性文学作品中窥探女性的生存困境人格的建立根源于哲学和文化。
什么样的哲学和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民族人格特点。
古老的中国哲学和文化造就的中国女性独特的特点。
从性别的视角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建构了中国女性的人格,也带给了女性不可摆脱的生存困境,其影响深远而深刻。
一、心灵情感的困境中国女性寻求自身解放的意识顽强而坚韧却又有很多的限制和不得已。
女性作为一个性别往往被置于主导意识形态的边缘,被社会所“排斥”。
在反思人性的同时,还有对女性自身的反思。
作品反映了女性角色人格的错位、没有爱情的两性关系、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等,开始关注女性自身的命运,并试图寻找女性建立自我人格的真正途径。
(一)强烈的政治意识造成舍家的个人困境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女性带来了与男性在政治、经济与法律地位上的平等,然而这种平等却是以消除差异为代价的,尤其是消除性别差异。
《人到中年》中陆文婷是一位知识女性,为了事业舍弃了家庭和生活的许多乐趣和幸福,她的生存状态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下发生断裂,这是政治时代带给知识女性双重角色的生命的创伤。
女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承载者。
陆文婷作为为事业献身的女性固然值得敬佩,但她身上天然的母性和妻性这一精神性别被弱化了。
那么在她心灵深处,被压抑的来自自然的母性和妻性依然存在,并在心灵底部引发社会职责与家庭职责的冲突。
当濒于死亡时,她对于家庭有一丝抹不去的歉疚。
这一部分被压抑了的母性和妻性才浮现出来,成为她的主导意识。
恩格斯说过:“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
”新的时代的到来给女性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具有了经济独立能力的女性在生活中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她们在家庭与单位之间疲于奔命。
自我价值的实现及社会价值的实现的需要,使女性不可能放弃现在的工作机遇。
同时这些知识女性就无法像她们的母亲或祖母那样的传统妇女全心全意的相夫教子。
女人以前一直被历史遮盖在其帷幕之后,新中国的成立给了普通女人活跃在前台的权利,这种强烈的政治意识以及难得的历史机遇带给了女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棉花垛》中的两个女人《棉花垛》是铁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表的中篇小说,是女性主义作品的重要范本。
该小说揭示了中国妇女畸形的人格生存和变态的命运逻辑,略带有悲情色彩,又具有鲜明的新写实主义的特征:没有理想化的故事背景和特异化的情节;简明扼要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质朴憨厚地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语言;客观的没有多余价值倾向的情感叙述;运用隐匿式和缺席式的叙述,毫不掩饰地揭露农村鄙陋的两性关系、落后的民风和旧社会农民迂腐愚昧的精神状态。
一乔是作者在《棉花垛》中的情感集中点之一。
作者在乔出现前,足足用了四节文字来做“引子”,仿佛是大人物出场前的排场,却不会给人以繁文缛节之感;又仿佛是盛宴前的开胃小菜,却不会让人对“盛宴”的迟来感到丝毫焦虑和故弄玄虚,相反却令人几乎忘记盛宴而专注小菜,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蒙太奇的手法干净利落,形散而神聚。
不经意间,乔出现了。
作者笔下的,抑或作者心中的乔,是一个简单透明的女性形象。
但简单中自有不简单之处,比如乔短暂的生命却充满着贫寒“懵懂”的醒悟和对爱情的向往。
乔短暂的一生,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乔构成的。
前一个乔,家境贫寒,渴望和老有一样能“常年吃上三八米窝窝”;为了得到教会的洋画,她殷勤地去主日学校背诵经文,即使她不懂自己背的是什么;她怀春的心“爱想事”,竟然和伙伴玩起“娘儿们养汉”的游戏。
后一个乔,是一个“崭新的乔”。
当无知被知识洗去,懵懂被岁月褪走,乔开始觉醒,渴望进步,渴望有不同的人生,渴望有真正的爱情。
于是,一个腰扎皮带的英姿飒爽的乔跃然纸上。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她再三和国握手的急切和激动,仿佛可以看见她手被握着时一翕一翕的鼻子和鼻尖的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种青春的羞涩的美。
确实,这时的“翕”与先前的“翕”已完全不同了,这是对心上人的渴望崇拜和呼换。
或许,在她心中,同国握手的一刹那已经被无数次彩排。
但是就在美好出现曙光,希望浮出水面,爱情的火焰点燃时,乔却被残忍罪恶的侵略者凌辱致死。
《笨花》与《棉花垛》乡土叙述的比较[作者简介]庞秀慧(1979—),女,辽宁沈阳人。
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笨花》因为和作者早年的《棉花垛》有相似之处而受人非议。
《笨花》以乡土叙述的方式描绘了河北农村的风土人情,但是《笨花》中还混杂了多种西方话语,即宗教、女性话语和民族解放话语,这些与乡土社会本应是相抵牾的。
然而作者为了塑造乡土社会的和谐风貌,通过对各种话语的挪移,而使它们与乡土叙述的冲突彻底消解,造成了文本张力的缺失。
标签:乡土叙述;宗教;女性话语;民族解放在《笨花》的封面下有这样的话:“这是作者潜心六年写出的一部与她过去的作品均无可比性的大书。
该书一改作者以往创作中关注女性命运,注重个人情感开掘的基调……堪称铁凝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长篇力作。
”但是,有研究者指出《笨花》和《棉花垛》具有相似之处。
不但列举了人物以及情节的对应关系,且由此断言“《笨花》=《棉花垛》+向喜传奇”[1](p100-102)。
凭心而论,《笨花》确实大量地使用了《棉花垛》里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对此,铁凝也是承认的,认为《棉花垛》是“《笨花》里抽出来的一个枝杈”[2](P36)。
不过,枝权和主干毕竟有区别。
本文就意在考察《笨花》比《棉花垛》是不是有了变异,如果有,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新的变化?一、强势的乡土叙述《棉花垛》和《笨花》都是以河北农村为背景的。
所以这两篇小说对于乡土风情的描绘极其相似。
但是两篇小说的叙述重心却完全不同。
《棉花垛》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而《笨花》从头到尾都贯穿了强大的乡土叙述。
文章开篇写笨花村的人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西贝家勤劳朴实,一心扑在土地上。
向家是家境败落的练武世家,不会经营土地,只好做点小本生意,扎佛堂、卖豆腐脑儿。
惟一特别的地方是向喜曾经读过书,懂点《论语》《孟子》。
他把圣人的话当作行为准则。
向喜孝顺,父亲老糊涂了,在儿子新婚的晚上说胡话,向喜和媳妇同艾也没有嫌弃老人家。
“麦秸、棉花、青草”间的真实铁凝的“三垛”是将社会历史中事件的本来面目还原出来,通过“麦秸、棉花、青草”间的真实呈现人性的弱点和扭结点,同时对女性辛酸和悲苦命运给予了理解和同情,铁凝笔下的男人和女人面对生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承受力,在遮蔽的历史中,她流露出来体谅和宽容。
标签:欲望;生命力;杂色;灵魂;真实一、《麦秸垛》:展现在爱与性的纠缠中,人性本欲、精神阉割、妇女命运的真实博大的土地广阔无垠,肥沃的土壤里有着历史文化的积淀,麦秸从喧嚣的地面勃然而起,挺挺地戳在麦场上,春夏秋的雨水和冬天的落雪,使那麦秸垛湿了又干,却依然挺拔。
麦秸垛里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蕴涵含着欲动的活力,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自然生命韧性。
在端村年轻的男知青陆野明爱着女知青杨青,可是杨青一直默默自为地扣着“有分寸”这顶帽子,杨青迈过了一个麦陇,孕育着果实、充盈着生命的麦棵在她的腿下倒下去,又在她身后弹起来,陆野明勃勃的生命欲望被压抑下去,陆野明的爱情和欲望被撕开、扯断,可是人的原欲俱有着原始的顽强,陆野明总是在杨青的暗示中寻觅着爱的安慰的回应,杨青给他的是激动中的安静和安静中的激动,这是受着约束却有着温度的两颗心。
沈小凤喜欢粘着陆野明,沈小凤蛮不讲理地叫嚷,不加掩饰地调笑,时刻响在陆野明的耳边,陆野明想着她雪白的脖梗、亚麻色的辫梢。
陆野明自此在沈小凤身上寻到了已久的渴望,那是充满着欲望之火的自己,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抑制不住的欲望,是有着年轻生命力的自己。
在《尼迈里访问中国》播完后,陆野明和沈小凤再也不是隔着空间而望的两条直线,他们在麦秸垛留下了交点。
这之后,陆野明奔着自己的方向向更远处延伸,而沈小凤留在了交点处怅然。
换句话说,这也是陆野明、沈小凤、麦秸垛三者的交合点,一切欲望,一切生命的奔放都在此处汇合,在此处喷发出来,顿时,生命的张力在此处突显。
铁凝把麦秸垛上发生的一切以金黄色为背景,即用生命的原色去表现,剔除了陈腐的旧的道德批判,而是给予了更多的体谅和宽容。
从《麦秸垛》和《棉花垛》看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陈敏
【期刊名称】《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对女性世界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深入勘探而著称.从她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可以看出,铁凝笔下的女性生命之旅具有悲剧命运的轮回性,女性类型具有更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是单面的,而是复合的.铁凝的作品展示了对中华大地上女性生命本相与生存状态的独特体验的思考.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陈敏
【作者单位】福建电大宁德分校,福建,宁德,35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角下铁凝《麦秸垛》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2.铁凝《麦秸垛》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3.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剧命运——浅析铁凝中篇小说《棉花垛》中的女性形象
4.接受美学视角下铁凝《麦秸垛》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5.铁凝《麦秸垛》中的女性关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号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论文-第一学期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院(系)名称:文法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从《棉花垛》看女性生存状态姓名(学校专业班级)指引老师:摘要: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旳心理意识,以及对女性世界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旳进一步勘探而著称。
从她旳中篇小说《棉花垛》可以看出,铁凝笔下旳女性生命之旅具有悲剧命运旳轮回性,女性类型具有更多旳整体性和全面性,所塑造旳女性形象不是单面旳,而是复合旳.铁凝以其独特旳创作视角展示了对中华大地上女性生命本相与生存状态旳思考。
核心词:本原性性爱悲剧命运轮回性女性生存状态“三垛”(《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是铁凝对人性和生命追问主题旳代表作。
这三部作品从女性角度出发,把女性当作一种文化旳载体,试图通过对一种文化旳解读,揭示女性旳本原性,探讨女性旳生存问题。
《棉花垛》以几名女性旳命运交错而成,波及到性爱旳主题,把有关女性旳天性和生命意识旳思考放到政治、伦理道德更为复杂旳社会文化场景中去考察,揭示了中国妇女畸形旳人格生存和变态旳命运逻辑。
一.《棉花垛》创作特色1.女性旳本原性自五四运动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浪潮旳女性文学,其主流始终体现为女性对所处旳非人地位旳经济旳、物质旳和精神旳对抗,在历史旳嬗变过程中,这种抗争既体现为对外部世界旳抗衡与批判,也体现出对内部世界旳审视与反思。
但是由于人们以往思考旳焦点过多地囿于政治、社会问题,而忽视饮食男女自身这一基本规则,从而未能对女性旳生存状态及命运做出具有本体意义旳揭示。
长期以来,女性文学被“寻找男汉子”和“女性雄化”这一相对矛盾旳模式左右。
前者源于哀婉旳“女人不幸症”这一老式心态,而后者则布满偏狭旳“女人中心论”旳女权主义色彩。
《棉花垛》标志着这一局面旳改观,铁凝屏弃了从结识论角度对女性世界所进行旳政治、社会、道德旳评判,而是直接进入本体论旳范畴,通过对几种女人旳生命状态,生命体验以及生命情调旳客观描述,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女人生存旳原初摸样和不可逆转旳命运悲剧。
铁凝小说《棉花垛》中女性的性与生存作者:龚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铁凝在系列小说“三垛”中用现代主义女性的视觉审视了不同历史背景时期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其中《棉花垛》则是以性生活为视角来体验人生,从女性最基本的的自然存活方式切入,用波伏娃对女性生存的视角探讨了铁凝小说中女性的性与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棉花垛;女性;性;生存状态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07-02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铁凝对女性的描写总是更加细腻、深入、真实,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她将自己对女性同类的理解、怜悯和同情都诉诸于生活的点滴。
铁凝在系列小说“三垛”中用现代主义女性的视觉审视了不同历史背景时期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其中《棉花垛》则是以性生活为视角来体验人生,从女性最基本的的自然存活方式切入,探讨了铁凝小说中女性的性与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
1.根据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中的划分,根据需求人的欲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
因为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五种需要的体现形形色色,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需要都要基于生存需要这一基础之上。
只有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其他需要才会有着不同的显现。
同样对于女性来说,满足生存需要是实现其他需要的必要前提条件。
男性与女性的两性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而男女关系其最本质的表现则为“情欲关系”。
对于男性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个性感的动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都没有。
”①,对于传统观念中的社会发展来说,由于自然文化的不可融入性在“人类中心主义”(本质即为‘男性中心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操控下,女性和自然一样同遭男性的统治。
认为在男权制度下男人有绝对的权威,相对男性的主宰地位来说,女性只是一种“他者”的存在,只是另外一种性别而已。
《麦秸垛》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作者:孙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中篇小说《麦秸垛》是作家铁凝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小说塑造了多个女性形象,她们的人生命运既相互关联,也有自身的独特性。
通过研究分析这些女性形象,可以探究铁凝对女性生命本相与生存状态的思考以及对整体女性世界的深入探索,给予现实女性一些启示。
关键词:《麦秸垛》女性形象分析启示铁凝的代表作《麦秸垛》是她的“三垛”系列的开篇之作。
小说取材于农村的知青生活,主要讲述了男女知青间的爱恨纠葛,其中穿插着他们所在的端村中村民们的故事。
这篇小说中出现了多个女性形象,虽然这些女性的身份与经历各不相同,但中国落后的封建传统思想对女性精神上的压迫,却在她们身上有所体现。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麦秸垛》中的女性在面对爱情、亲情、生活时的情感状态,揭示铁凝对整体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对女性现实生活的意义与启示。
一、爱情:心向往之,现实失望小说《麦秸垛》的主线是两位女知青——杨青、沈小凤与男知青陆野明之间的情感纠葛。
杨青是一位勤劳能干、得体内敛的传统女孩。
下乡第一年,杨青就注意关心陆野明,并得到了他的感情回报。
在面对陆野明的追求时,杨青并不急于表现自己,而是尽力克制情感,正是这种欲迎还拒使得陆野明更爱她。
从细节描写中可以发现,杨青对陆野明的感情更多的是驾驭和占有欲,而不是纯粹的爱情。
同为女知青的沈小凤则与杨青产生了鲜明对比,她会大胆热烈地向人们证明自己喜欢陆野明,并有意展示他们的一切。
陆野明对沈小凤的情感也逐渐发生变化,终于在一次电影放映结束后,二人在麦秸垛旁发生关系。
随后事情曝光,沈小凤承担下所有指责,并提出通过为陆野明生孩子来延续感情,这一言行彻底激怒陆野明,陆野明不再理会她。
沈小凤感到伤心失望,再也没有回过知青点。
与此同时,杨青选择原谅陆野明,认为二人之间仍互相喜欢,但也发现已失去最初的纯真感情。
知青生活结束后,杨青与陆野明返回城市,即使见面也不再有原先的激动。
“关系”视域下《棉花垛》的乡村叙事摘要:《棉花垛》是铁凝20世纪80年代中篇的封笔之作,它是以五四至抗战时期冀中乡村生活为主的“故事”,小说在“女人和男人的关系”下,以与“棉花”相关的场景、人物、人物关系等的选择,形成对乡村人物生活的彰显和遮蔽。
小说以“关系”视域下的乡村叙事,展现80年代末青年铁凝对特定时代乡村人物的普通而具体的思维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反思有关乡村的现代话语的叙述努力。
关键词:关系场景乡村叙事现代话语青年铁凝刚过而立之年的1988年,铁凝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其80年代中篇封笔之作《棉花垛》。
十六年后,谈及这两部作品时铁凝认为后者被前者“遮盖了”{1}。
而在以“垛”连接的“都是乡村的故事”{2}中,她不满于《青草垛》的创作心态和语言,坦言“最喜欢”{3}《棉花垛》。
与以作者亲历体验为基础的《玫瑰门》《青草垛》不同,《棉花垛》以20年代、30年代、抗战等时期的冀中乡村生活和人物为主,以80年代末期城市人物生活为辅,后者占十分之一,前两个时期各占剩下的一半篇幅左右。
从故事中人物的出身、活动空间和时间来说,对于作者,讲述都是一个需要几乎全部调动自己人生体验外的生活储备的挑战。
《棉花垛》“故事”的讲述可能来自于铁凝对父辈冀中乡村抗日生活的兴趣,但与《青草垛》的知青眼光中的乡村不同,与《红高粱》中后辈叙述和评价先辈的抗战故事不同,面对特定的乡村人物,铁凝在1996年提及其对“冀中乡间的风景”描绘的态度时说:以自己的方式“感知、把握和表述”“生活其间的农人的理解”,既不是“居高临下,悲天悯人”,也不是“搜刮趣闻,一味猎奇”,更不是“唱田园牧歌,自娱自乐”,她想写的是“村子里的人们普通之至而又具体之至的思维与生活”{4}。
比较十八年后出现在长篇《笨花》中的人物和生活,铁凝用“抽出来的一个枝杈”“大构架里的一点点小材料”{5},说明此部中篇与长篇的关系。
联系铁凝对长篇中人物需要作者精心“培育”{6}这一表述,那幺,出现在《棉花垛》中的部分乡村人物和生活“在作家心目中培育的结实程度”{7},说明铁凝在“写够”和“克制”之间实现了对自己的“警告”,找到了说他们时的“话”和表达他们的“方式”{8},其乡村叙事的独特性也在这一寻找中展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