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88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一、引言: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最先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feminism ),起初的核心内容是反抗男权。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次新的浪潮。
它借鉴法国解构主义思潮的理论,试图颠覆父权文化,消解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主张,以提高女性的社会及政治地位[1]。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以传统女性主义为基础,对后现代主义思想加以吸收和融合,采取一个新的视角考虑男女不平等关系问题。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形成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着手。
”由于受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重新定位政治、文化、语言等各个领域的价值体系,这种理论上的思索最终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另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还是由翻译的地位引发的。
传统上,女性地位低下,同样,翻译的地位也很低下。
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不真实的模仿。
女性被认为是有缺陷的,而翻译也总是有缺陷的,因此翻译是女性的。
译者也一样,它和女性一样在传统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性则从属于男性;原作对于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男性和女性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原作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译本则是低弱而派生的女性[3]。
2.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和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关系;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4]。
目标就是要识别和批评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原因和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首先,女权主义者认为,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
论文摘要 li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西方的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浪潮,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译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密切相关。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将翻译理论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一反传统的翻译观。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将译文处于从属于原作,类似于传统观念里女性依附男性一样,翻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翻译的价值,主张转变传统翻译的“忠实”观,把翻译作为文化介入的方式和文化协调的手段,转变“作者——作品,译者——译文”的二元对立关系,要关注作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共生关系,平等对待作者与翻译者,在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即翻译,并在其作品中能体现其译者的主体行为。
尽管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遭受到不少批评,但是女性主义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文学翻译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贡献。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一大流派,关注翻译中的性别差异,在文学翻译中一改传统的男性占主导的性别主体意识。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女性作为翻译的隐喻,主张在翻译中用女性的观点重新审视社会文化,注重在翻译作品中突出女性主体身份、女性意识等方面。
不仅如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给我们翻译者众多启迪,如在翻译过程中要把握女性自身的真正价值,将文本与相应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其相关文本联系起来研究,在文学翻译中注重翻译者与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让其作品更能做到意象、准确与生动,更高地体现其文学水准与价值。
读者的中心地位。
同英美新批评、巴黎结构主义的本文中心论相对,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
在他们看来,创作作品既非文学活动的终点,也非文学活动的目的。
相反,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
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姚斯指出,文学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他之物”,因此,阅读活动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也就是说,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
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
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姚斯,1987)。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一)现代阐释学:“视界融合”拓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在”视界融合”的理论下,接受者通过”期待视野”在阅读和诠释中,过滤掉自身不需要的东西,改造异文本中的某些因素,吸收其有用且能与自身价值观相结合的部分。
译者原有“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与“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乐黛云,1995:110)。
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上,译者极力提倡“重写”(rewriting),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极大地拓展了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女性主义者一般通过三种翻译策略完成其“重写”过程:第一是“补偿”(supplementing),指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性别立场或信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
第二是通过“前言”和“脚注”对文本进行干预。
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前言来解释原作的主旨,说明自己选材和翻译的目的,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之争文献综述1. 翻译研究的性别化视角---性别的二元对立一方面,传统翻译理论将“忠实”和“信”视为翻译的首要原则。
认为原作对译作具有等级上的权威,人们把这一概念于父权制联系起来(张景华,2004)。
将原作比作是男性,而译作则是女性。
按照传统,女性应完全服从男性,正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传统译论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定义为二元对立,这一思想遭到了怀疑,地位随之动摇。
另一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着女性主义社会运动逐渐兴起。
它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译论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传统译论的二元对立学说,它认为翻译并不是人们历来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单纯是译者去“发现”原文的确切含义并亦步亦趋地加以表达(徐来,2004)。
女权主义运动也使得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父权制的社会,并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
这一不平等不仅体现在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翻译研究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逐渐代替了女权主义的头衔,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创新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性主义强调译者主体性,提出译者的性别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女性主义理论从多方面维护女性译者的工作(徐来,2004)。
2. 忠实vs 重写首先,很多研究学者认为,翻译就是将原作一五一十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决不能改变原作的内容或者是风格。
刘云虹(2002:55)认为,人们把翻译比作“仆人的工作”,认为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臣服于原作”,努力使自己变渺小(张景华,2004)。
这一种思想是受结构主义翻译观影响。
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认为,翻译是译者传达、重写、操纵一个文本,使该文本适用于第二语言的公众的语际转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可以----甚至应该----利用第二语言,作为文化干预的手段,在概念层面、句法层面对原文的支配性表述进行改变,这就是“重写”(徐来,2004)。
其次,很多学者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于激进,过于重视译者主体性地位,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把非理性作为理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名重要的女性双语作家,张爱玲有着非常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这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在她的翻译作品中呈现。
她将自己的众多作品翻译成相应中文或英文,形成了翻译界独特的自译现象。
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分析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应用:写前言或脚注,增补以及劫持,来探讨她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
标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自译翻译策略张爱玲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研究界曾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即“文化转向”。
翻译家们纷纷走出文本的空间,转而在新的视角下,充分认识到文化与翻译在本质上的相互关联性。
因此,作为文化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性别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了翻译研究领域。
同时,在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下,翻译与性别的结合更是大势所趋,从而促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性别视角。
作为我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张爱玲的写作经常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作为她文学贡献重要组成部分的翻译作品却似乎没有得到如她原创作品同等的重视。
事实上,张爱玲创作了大量的翻译作品,不仅有对他人作品的语际翻译,也有个人作品的自译。
通过对自身作品的翻译,她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及隐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鉴于此,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具体分析张爱玲的自译作品来探讨她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
一、女性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和翻译的结合有其历史源流和时代因素。
传统译论往往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占主导地位,译作是派生的,属于从属地位。
这也正映射出男权社会中女性弱势受压迫的现象,产生了所谓的性别歧视的隐喻: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
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Ménage)著名的双关“不忠的美人”(Les belles infidèles)更是一语道破了潜藏在西方译论中的双重歧视,也反映了在文学等级系统与社会等级体系中翻译与女人的劣等地位。
浅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者:何文芳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8期摘要:女性主义翻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化转向”大潮中。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女性)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有效途径,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主张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采用女性话语策略,以便译者能在翻译中获得话语生存空间。
该翻译理论还从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忠实原则,以及意义的差异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策略一、引言翻译经历了语言转向、文化转向后发展迅速,日趋成熟并且拓展到各个领域。
翻译的文化转向是由文化派翻译理论者巴斯奈特和勒斐威维尔在1990年两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倡导从文化角度审视翻译研究,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对翻译的研究要跳出狭隘的文本对比,从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认识翻译活动,解释翻译现象,不仅要研究“怎么译”,更要注意探讨“译什么”和“为什么译”。
文化转向又催生了一系列翻译理论,如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使得翻译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景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理论探索,致力于改变翻译的女性性别,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干预文本达到创造性叛逆的目标,以此彰显译者的主体性。
本文包括引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
主体部分共由两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背景及主要观点。
第二章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策略。
旨在加深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了解并在翻译实践中适当运用。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现代女性主义亦称女权主义,起源于美国,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结束,以争取男女间法律地位平等为主要斗争目标,主要涉及财产权、选举权和受教育的平等权。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者逐渐发现,男女间的不平等不仅存在于社会政治领域中,文化领域中也有深深的烙印,女性主义第二次高潮开始了。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一、导言1.介绍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二、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女性主义理论2.翻译理论3.性别研究理论三、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1.女性译者的主体性2.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3.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4.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四、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实践应用1.女性主义翻译案例分析2.女性主义翻译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3.女性主义翻译理念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五、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对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影响2.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对话与融合3.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以及性别研究理论为基础,关注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探讨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分析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翻译作品进行批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和性别研究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与权利,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翻译理论则关注翻译的规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性别研究理论则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性别观念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翻译批评。
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强调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女性身份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关注女性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女性主义价值观,以及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探讨女性译者如何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体现女性身份,以及女性身份如何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则关注女性主义价值观在翻译评价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翻译作品。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翻译文化转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意识流派,它是女权主义与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从宏观上看,二者的结合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解构注意翻译观,殖民主义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从微观上看,女性主义译者在译文中进一步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致力于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feminized)的过程、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文本的过于干预和重写,女性主义译者反而可能会助长滥译之风,甚至会威胁整个翻译行业。
关键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契合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得到扩展,从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中对财产权和选举权的争取迅速上升到对教育,福利,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诉求。
20年代80年代,继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开始对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层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开始介入翻译领域。
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结合并非偶然,首先,翻译是当时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有效途径。
女性长期生活在男权制度话语的控制下,根本没有自主表达的机会,因此只能通过翻译来介入某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其次,从理论上来讲,女性与翻译在当时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都处在社会的最边缘地带。
法国修辞学家梅内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即“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不忠实”。
梅内的这句谚语深刻的揭露了潜藏在西方译界的双重歧视,也反应了翻译与女人在文学等级系统以及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卑微地位。
这样看来,女性主义触发翻译研究的反思是必然的。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将女性主义运动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该理论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身份被隐藏的现象,开始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身份,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对翻译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在传统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
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都主张以原作为权威,译文必须贴近原文,译者必须随从作者。
译者成为了转换语言的工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与文本创造的主观能动作用被忽视,译者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确立,主体性自然也就被遮蔽。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支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翻译流派,将“性别角色”引入翻译中。
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将译者的地位等同于女人的从属地位的理解,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彰显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身份。
一、译者的主体性翻译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就是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自觉的人格意识和创造意识。
正如查明建、田雨为译者主体性所作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1]另外关于译者主体性比较合理的还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中规定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属性。
一方面认为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是译者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突出译者在对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适应与选择活动中体现其特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包含两层涵义。
其一,译者主体性的本质是译者的存在、活动以及对世界和自身把握的方式。
离开了译者,就谈不上存在翻译活动,译者的存在决定其主体性。
其二,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