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研究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89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摘要: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CT;微创1.引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
在老人和肥胖人群中较为普遍。
脑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由于老化或者脆化,在受到刺激或者撞击时破裂,血液溢出导致的。
脑出血是临床中的急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且恢复效果较差等特点。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2.脑出血诊断方法2.1 头颅CT 检查脑CT 是快速诊断脑出血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也是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
它的高精度高准确性,可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血肿,并可确定血肿所在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CT 检查不仅不会给患者造成二次创伤且操作简便易行。
2.2 MRI检查MRI 检查有自己的优越性,主要应用于后期脑干或者小脑的少量出血,相比较而言,其效果和功能,不如CT 检查。
2.3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在CT 检测技术出来之前,脑血管造影技术曾经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
因DSA 机器本身的特点,无法显示血肿本身,仅能根据血肿周围相关血管的移位来间接的推测血肿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与前面的头颅CT 检查和MRI 检查相比,DSA 检查为一项有创检查。
因此,现在应用较少。
2.4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 水柱),新生儿为) 0.098-0.14kPa(10— 14mm水柱)。
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 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1]。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脑出血是目前神经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并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医学在治疗脑出血这一病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
早期治疗脑出血一直都是采取降压止血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重组凝血因子VIIa的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方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所选取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篇文章就对目前脑出血治疗方法以及早期的降压止血的治疗方法做一个具体的研究。
标签: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方法;进展脑出血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脑卒中亚型,脑出血的发生是自发性的,并非外伤的出血,其中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面,医学在治疗脑出血病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进展[1]。
治疗方面除了卒中单元治疗手段和康复治疗手段被科学证实对治疗脑出血有效以外,其他治疗脑出血的方法都不能很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
虽然说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并不是很有效,但是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共同进步,人们对于脑出血病症越来越了解,同时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新型的治疗脑出血的方法[2]。
下面就对治疗脑出血的一些方法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1 治疗方法1.1早期的降压治疗方法脑出血引发的一个最常见因素就是高血压,早期在治疗脑出血时一般将降压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近一段时间运用降压治疗方法治疗脑出血患者的实验表明,降压治疗方法是可行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耐性好,能够减少患者的血肿扩大,并且实验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后并没有出现神经恶化和其他各种副作用[3]。
但是研究者并没有立即肯定降压治疗方法,站在医学的严谨性角度来看,早期对于脑出血患者采取的降压治疗方法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所以研究的第二阶段对28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对这2800例患者实施早期降压治疗方法,并且从多个方面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最终的研究表明早期降压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的。
但是由于目前的治疗方法都是根据专家的推荐,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对于早期降压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好坏[4]。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出血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栓溶解剂治疗:血栓溶解剂是一种可以溶解血栓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在脑出血早期使用血栓溶解剂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率和残疾率。
外科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脑出血,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开颅手术将出血的血块清除,减轻压力,防止脑水肿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预防脑出血的再次发生。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可以调节血管张力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脑损伤。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在脑出血的康复治疗中也有应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黄芪、人参等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管修复和神经再生。
需要注意的是,脑出血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同时,一些新型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多的
研究和验证。
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希望。
一、脑出血的发病机制研究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目前认为,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使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在血压剧烈波动时容易破裂出血。
此外,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也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近年来,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发病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炎症反应会加重脑组织损伤。
同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脑屏障破坏等也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脑出血的诊断技术进展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头颅 CT 检查,能够快速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出血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出血的诊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能够更敏感地检测出微量出血和微出血灶,对于评估脑出血的病因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有助于脑出血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例如,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 蛋白等在脑出血后会明显升高,其水平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三、脑出血的治疗进展1、内科治疗血压管理:控制血压是脑出血内科治疗的关键。
目前认为,对于收缩压在 150 220 mmHg 之间且无急性降压禁忌证的患者,将收缩压快速降至 140 mmHg 是安全有效的。
但对于收缩压大于 220 mmHg 的患者,应谨慎降压,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研究及最新进展研究方案: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情复杂多样,给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效果和护理质量,本研究拟进行对急救与护理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最新进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目标:1.了解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现状;2.分析当前急救与护理措施的优缺点,需改进之处;3.提出新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和措施,以解决现有问题;4.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案实施:1.收集资料: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和专家访谈,全面了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现状和最新进展,包括常用的急救药物、诊疗流程和护理措施等。
2.制定问卷: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定有关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问题的问卷,包括急救人员对急救方法的了解程度,护理人员对护理措施的评价等内容。
3.问卷调查:选择若干医院的急诊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护士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急救与护理现状的真实反馈。
4.数据采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不同对象的回答情况,以百分比和频数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将其整理为统计表格。
5.数据分析:通过对统计表格的分析,评估目前的急救与护理现状,找出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明确需改进的方向。
6.提出新方法: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的结论,结合医学进展和护理理论,提出新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可行性。
7.验证与推广:将新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急救与护理过程中,并进行观察和评估。
根据验证结果,推广新方法,并总结经验。
数据采集和整理:根据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各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编码和整理。
2.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3.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如百分比、频数、平均数等,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血肿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出血微创手术成为了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在脑出血微创手术中,血肿清除术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因此,如何精确、有效地定位血肿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血肿定位方法在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影像学定位影像学定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血肿定位方法。
在脑出血微创手术中,通常采用CT 或MRI影像学技术来确定血肿的大小、位置和深度等信息。
这种影像学定位方法可实现三维立体图像显示,使医生对血肿的位置有更加准确的把握,有利于手术切口的规划和手术过程中的术中定位。
但由于影像学技术不能直接触及血肿,一些较小、较深或体积较小的血肿在影像上难以被发现,从而导致疑难血肿的清除问题。
二、穿刺定位为了解决影像学定位存在的局限性,部分医疗机构采用穿刺定位作为补充手段。
其原理是在定位后的血肿周围作出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切口或穿刺点,利用脑出血针或穿刺导引器穿透切口或穿刺点直接进入血肿腔进行清除。
这种定位方法对于较小、较深的血肿清除是非常有效的。
但这种方法需要侵入脑组织,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而且对于位于深度较浅或与脑室沟通的血肿,穿刺定位也可能无法完成血肿清除。
三、神经影像引导定位神经影像引导定位属于一种新型的血肿定位方法,其通过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将MRI影像及脑神经束信息实时展示给手术医师,辅助进行血肿的定位。
这种方法利用了神经可塑性及MRI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在线全图瞬时重构神经束,直观显示神经束的大小、方位、走向和周围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便于完成微创入路设计及牵引,有助于提高手术定位的精度及清除率,同时也减少了手术医师的手术难度及风险。
但这种技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总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对血肿的准确定位对手术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定位方法都有其优劣之处,医院应根据特定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病人的血肿定位方法。
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血肿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是一种较新的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血肿定位是血肿清除术的重要步骤之一,其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血肿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传统的血肿定位方法传统的血肿定位方法主要包括头颅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中头颅CT是判断脑出血部位、大小、形态的重要指标,但由于头颅CT对于低密度的血肿显示率低,且较难判断出血肿的实际深度、形态精细度有限等缺点,因此对于深极部、小的血肿定位精度不高。
MRI对于早期诊断和判断出血肿的深度、形态等方面提供了更加精细的信息,但限于其价格昂贵、患者的耐受性和检查耗时较长等问题,MRI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DSA的主要作用是判断血肿源,定量出血量,术前为手术做准备,其缺点是手术伤害大,术中出血率高。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及图像学技术的发展,针对传统血肿定位方法精度不高、手术损伤大等问题,微创血肿定位方法逐渐走向成熟。
(1)床旁超声床旁超声是一种无创、低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快速获取血肿信息,对于深部血肿和灶腔小的血肿定位精度高。
然而,床旁超声需要有经验的部位测量者进行操作,且对于血肿深度有一定局限,同时,由于头骨的吸收特性限制,大脑深部结构的可视性较弱,因此床旁超声需要与其他检查手段结合使用。
(2)穿刺装置辅助下的CT穿刺CT是一种在穿刺针插入脑组织后进行CT扫描的技术,对脑组织损伤极小,但通常需要开颅手术,且穿刺针的精度和位置控制也直接影响扫描的准确性。
鼻见脑组织穿刺特殊技术进一步从穿刺针和导航技术入手,提高了穿刺的精度和稳定性。
(3)经皮经颅无痛微创穿刺技术经皮经颅无痛微创穿刺技术需要穿刺针和微型电极导航系统才能定位血肿,可以通过开颅、图像引导、人工头骨标志点定位等方式,在局部麻醉下完成穿刺。
通过无痛微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率。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摘要】脑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其治疗方式的研究与开发一直以来颇受医学界重视。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实践报道,从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脑出血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脑出血治疗新进展脑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至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的治疗以药物与手术治疗为主。
脑出血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病变部位产生凝血酶引发水肿;脑中血清成分析出、血块收缩可引发血肿;血红蛋白的影响;组织代谢困难、缺血半暗带也是引发脑出血的主要因素[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脑出血治疗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从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两大方面探讨了脑出血治疗的新进展。
1 手术治疗进展1.1 主要手术治疗进展常用的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及脑室出血手术虽不是近年新产生的手术方式,但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得到推广和认可。
大骨瓣开颅术。
于颞顶部大骨瓣处开颅,开颅面积约12cm×12cm,从颞上回处及颞中回处切至岛叶,准确找出基底神经周围血肿区域并彻底清除,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予以骨瓣去除以减压。
大骨瓣开颅术能更准确地寻找患者颅中血肿位置,并能更彻底地清除血肿,有效增强手术止血与治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脑血肿的早期控制与清除,能有效止血、降颅压、及时控制出血与血肿,同时对调节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组织代谢有极大优势。
此种手术治疗过程开颅面积较大,有更大的创伤和风险,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受到质疑[2]。
小骨窗开颅术。
小骨窗开颅术是继大骨瓣开颅术之后的新型开颅止血、去血肿手术。
此种手术开颅面积在2.0~3.0cm之间,创伤小、风险小,能在最小的创伤下彻底地清除血肿,在有效增强手术止血与治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不受手术伤害。
此种手术方式目前多用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及颞叶处脑出血治疗,手术多取侧裂入路,或经皮质治疗(皮质入路较为常见)[3]。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在过去,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头颅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潜在的出血原因。
此外,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等磁共振技术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血流灌注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神经介入技术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出血部位的血管内,阻塞出血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
例如,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过去,止血药物在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新型的止血药物,如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细胞,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手术治疗仍然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开颅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对于出血量较大、脑疝形成的患者,仍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
[文章编号]1006-2440(2012)06-0566-03脑出血(ICH)是脑实质内血管的自发性、急性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加,ICH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
ICH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第三大致死疾病,第一大致残因素。
作为脑卒中各类型中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国内ICH的发病率占到脑卒中的17.1%~55.4%,明显高于国外6.5%~19.6%的发病率[1]。
本文就ICH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ICH提供相应参考。
1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研究进展ICH后对脑组织造成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是造成脑组织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2]。
既往研究认为ICH是一个单向、简单、迅速的过程。
患者出血后会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
现代研究认为ICH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到不同时相、动态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症状出现的几个小时内血肿持续扩大,继发脑损伤发生在出血后数天内,凝血酶及其它相关终产物可以导致脑损伤和脑水肿。
1.1ICH对大脑的直接病理损伤(1)大量ICH对患者脑组织产生巨大压力,容易造成对脑组织的膨胀性损害。
(2)继发性脑组织移位及出血侵入脑室。
(3)丘脑部位的损伤。
(4)ICH部位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1.2ICH对大脑的继发性病理损伤(1)早期血肿扩大。
目前研究对ICH早期血肿扩大的机制尚未明确。
在部分ICH患者中可以检测到颅内压的急剧升高,形成多发散在小出血灶,这些小出血灶会进一步扩大血肿。
有研究认为血肿扩大与心率没有直接关联,以改变血流动力学参数作为干预目标的治疗不能减少早期血肿的扩大[3]。
(2)血肿对脑水肿形成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CH释放的血红蛋白可能是脑水肿形成的物质基础[4]。
ICH后血肿周围有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并释放细胞毒性介质,从而加重脑损伤。
炎症反应是指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血管丰富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过程。
炎症反应在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也会出现。
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抢救现状及进展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及其进展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现状和发展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现状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突发疾病,患者往往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危急性极高。
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抢救至关重要,而目前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确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症状,医生需要快速进行脑部CT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便尽快明确诊断病情。
2. 降低颅内压:高血压脑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影响脑血流灌注,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使用脱水剂、镇静剂等。
3. 控制出血:通过手术或药物等方式,尽快停止出血,减轻颅内出血的扩展和继续。
4. 维持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呼吸支持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二、高血压脑出血急救进展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高血压脑出血的急救抢救措施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近年来,一些新的进展研究成果如下:1. 微创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研究表明,对于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更快速的停止出血,并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个体化治疗:通过对不同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基因型等因素进行分析,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3. 创新药物治疗:一些新型抗凝血药物和保护脑细胞的药物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对于停止出血和保护残留脑细胞有了新的希望。
4. 远程医疗技术: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及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评估和指导,缩短诊断和治疗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