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语法教学理论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476.39 KB
- 文档页数:7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Corder在1967年写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开始。
强调“第二”是指掌握母语后再学的另一门或二门、三门的语言,和外语学习是不同的。
现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的方面已经很细化了,二语习得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作用的实证研究岑出不穷。
1 国外学者对二语习得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语习得研究中,有一个“Interlanguag-e”一词,字面意思是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学习者语言。
在学习一门外语期间,如果一个学习者的母语占强势地位,那么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就会增大,因为很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不利于学好外语。
但是这种状态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变化,当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语言固化,也叫僵化。
这个词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提出的。
而后就出现了很多的学者,如Krashen,如,Corde,Selinker,Garder,Gregg,Lightbown,Ellis。
他们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发表了很多著作,为后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如:监控模式理论;中介语功能,国际性期刊,推动了研究的发展,为促进课堂二语习得的研究,为教师如何创造进行,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 国内学者对二语习得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关于二语习得与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很多,中国外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研究第一语言的习得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学习但如何将一语和二语理论与实践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还没有完全解决。
谈到课堂教学对二语的影响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对学习者总体语言能力的影响;课堂教学对语言输出准确度的影响;课堂教学对二语习得顺序的影响进行。
二语习得理论对高校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启示二语习得理论是现代语言习得和教学理论中影响深远的理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语言学理论之一。
二语习得理论激发了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以及教学方法的广泛而深入的讨论[1]。
一、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理论主要包括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1965)、监察理论(Krashen,1982)、文化适应模式(Schunmann,1978)、适应理论(Giles,1977)、功能理论(Givon,l985)等众多理论体系。
通过对母语和外语学习的过程进行具体研究。
从外语教学和教材的编写等方面提出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让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从个体差异中探索学习的乐趣和有效方法。
注意安排好教学活动的时间统筹,不安排过多的耗时间的重复性活动,只重点安排有重要教育意义的课程,突出活动与学习重点,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
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及时协调学生的矛盾,营造正确的学习、竞争氛围。
只有将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让学生在语言习得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Gass和Swain都强调了输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输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出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输出不断地促使学习者作出假设、判断和创新,输入输出的过程就是建构主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建构主义的同化和顺应。
语言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交流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用语言意味着与人打交道。
学习语言就是有效地使用语言。
Krashen提倡的自然交流状态下的有意义的交际,就是指真实情景下的交际,也就是说交际应有其社会目的性[2]。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高校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实践传统的高校英语语法课堂中,教师通常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教学生认字、读课文、讲解课文的意思,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抄写字词和课文等。
这种简单的方法流传已久。
但是,形式呆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常常因为课程无聊而走神、开小差、说悄悄话等,没有认真听课,也就掌握不了知识。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考索・探微—— 垦 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14年10月 下旬刊 无法在态度和认识上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支持.由于对社会发展的 方向不能很好把握,因而对于学生成长的方向也不能给予明确而 有效的指导.造成学生徘徊于家庭固有的文化背景之中.难以超 越其家庭文化资本。再者,低程度文化资本的家庭不能给学生提 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不具备辅导学生的能力,当学生家庭学习有 障碍时,也不能正确指导。 3.具体化的文化资本 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剩余的全部时间主要是和家长一起 度过,家长的言行举止、文化修养等会无形中形成学生生活的文 化氛围。父母的文化修养除了能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外,还直接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教育期望等。调查中发现农民 工普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期望值,超几乎所有的农民工都希望自 己的孩子将来能够上大学,大约十分之一的农民工甚至希望子女 能获得研究生学历,他们都期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虽然有 如此期望.但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和子女交流的时间明显不足.超 过一半的家庭每天亲子交流的时间几乎为零。 四、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的文化资本积累的路径分析 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的获得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农民工随迁家庭的家庭文化资本越充足,对其子女的的 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1.科学家庭教育意识的唤醒 意识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为了唤醒农民工随迁家庭科学、有 意识的家庭教育我们发放《外来建设者子女家庭教育倡议书》,阐 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 育中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用家庭特有的亲子沟通、互勉 互爱.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 家庭环境。随后我们又编写《外来建设者子女家庭教育手册》,针 对现代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给家长支招。 2.家庭教育资源互享 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客观化文化资本相对匮乏,造成学 生在继承和使用上的有限,使其在学习机会、学习工具的选择上 有很大的局限。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有必要通过整合学校的客体化资本来弥补某些家庭的客体化资 本缺失,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有充足的客体化资本可用。 3.提升父母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较高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一般也会有独到的、全面 的眼光,会树立正确的教养观,能为学生的成长明确方向,能全面 把握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制定相应的策略。为 提升农民工父母的文化修养,学校开展“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 向上”的主体阅读活动,倡议父母也应该捧起书本.和孩子一起学 习成长。以期,提升父母的文化修养,为科学的家庭教育保驾护 航
探析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教学输入假说方法应用【论文摘要】二语习得理论经过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如何把英语教学工作做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从二语习得理论的习得―学习假说、输入假说等五个方面出发,重点以输入假说为例进行介绍,通过论述它的主要原则、特点和存在的缺陷等几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下面本文就对二语习得的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二语习得理论简介(一)习得―学习假说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潜意识过程中的产物,是其在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只关注交流的内容。
语言学习则是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产物,以获得和语言相关的知识为目的。
[1]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者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不能流利的使用语言,而语言学习者则能够在实际中将语言运用自如。
(二)监控假说这一假说说明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要想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运用;二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使语言使用者具备运用语言的正确形式,使监控系统发挥作用;三是语言使用者必须要熟知使用语言的规则。
[2](三)情感过滤假说这一假说强调,语言的输入必须要通过情感的过滤,才能够被语言学习者所掌握,而这些情感因素包括了自信、焦急等情感。
[3]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情感因素过于强烈,就会阻碍语言输入的进行,对语言的学习造成阻碍。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是一个关键问题。
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学者和观点。
其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实现语言习得。
同时,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等,会对语言输入的吸收产生过滤作用。
如果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不佳,即使有足够的输入,也难以有效地习得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输入假说”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且有趣的英语语言材料。
例如,通过播放英语电影、歌曲、展示英语原版书籍和杂志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和语境。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互动也应使用自然流畅的英语,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
为了确保输入的可理解性,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图片、实例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语言知识。
“情感过滤假说”则提醒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
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高、自信心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挑战,推动他们不断进步;而对于那些容易焦虑、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支持和鼓励,减轻个体的压力。
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宽容和引导的态度,避免过度批评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
除了克拉申的理论,互动理论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互动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发生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习者能够获得语言输入,并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从而不断提高语言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如对话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二语习得中的普遍语法和标记性理论_I Universal Grammar in L2 Acquisition1.1 Universal GrammarNoam Chomsky“s theory of Universal Grammar (UG) states that language is governed by a set of highly abstract principles that provide parameters which are given particular setting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UG, which is not acquired by learning, is the innate language competence. UG of any language is the same, not only English.1.2 Universal Grammar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Human can master the mother tongue exactly in a short period. Chomsky regards that is because there is innate UG in human’s b rain. When the stimulus input into the brain, by UG, it transfer to Generative Grammar, which can build th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particular grammar. UG enables human to acquire the first language in a short period. Meanwhile, with UG, learners are also able to acquire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the second language.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ccess to their interlanguage under UG.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be seen as the process of resetting the parameter of UG. However, the second one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first one.Other hypothesis argues that when the principles i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re not suffice forL2 acquisition, learners will build new principles by UG. At the beginning of L2 acquisition, UG operates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first language, later it effects directly on second language without the 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ⅡUniversal Grammar in L2 Acquisition2.1 MarkednessMarkedness Theory was proposed by Prague School, which refers to the general idea that some structures are more “natural" or "basic" than other structures.According to Chomsky, the universal grammar contains both core rules and periphery rules. The core rules, which provide “ge neral principles that apply to all language”, are unmarked. Periphery rules, which provide “particular rule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or languages”, are marked rules (Zhang Hong, 2005).There are three forms about markedness: formal markedness, distributional markedness, and semantic markedness.In phonetics, formal markedness is distinctive features, e.g. /t/ is unmarked for voiced;s marked for voiced. In vocabulary, markedness consists of formally unmarkedness, e.g. host, heir, and happy and formally markedness, e.g. hostess, heiress, and unhappy.In semantics, unmarkedness is general in meaning. It is used more widely than markedness. This results from neutralization of the contrast between of unmarkedness and markedness. In the sentences “How old is your brother?” and “How young is your brother?” There is a presupposition that “your brother is young”. There is no of presupposition of “How old is your brother?”.A semantic marked word has more concrete meaning than a semantic unmarked word. In English, lion is unmarked, means both female and male lions. Lioness, however, is the marked form and only refers to the female lion.2.2 Markedness and Acquisition OrderSome evidence suggested that learners acquire less marked structures before more marked ones. That is to say, learners master the easier unmarked properties before the more difficult marked one.The example of the order of WH-questions provides by Rutherford (1982) show how markedness factors can influence SLA.What’s that?What are those?I don’t know what those are.The order of the above sentences is from easier marked form to more difficult form. The difficulties vary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1 and L2. Besides,according to the “If/then” theory, in the sam e category or structure, if the learners mastered the more marked features, they will naturally master the less marked features.Ⅲ. SummaryUG and Markedness theory are not separate theo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me academicians combined the two theories together in that both of them effect in L2 acquisition. Others believe markedness theory is a part of UG theory. However, these two theorie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other factor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tak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m.References:1.Rod Ellis (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Zhang Hong(2005):Markednes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14, No.1.3.隆利容(2008):〈普遍语法对语言习得的解释〉,文学语言学研究考试周刊第10期.4.解玲(2008):〈普遍语法框架下的语言习得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5.王立(1991):〈关于标记理论〉,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总第74期).6.王鲁男(2007):〈标记性与二语习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6期.。
快乐阅读AILEYUEDUKFeb. 2016 MAGAZINE 69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二语习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也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外语教学领域当中。
最近三十年以来,研究二语习得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日益增多,因此出现了大量有关书籍,而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正是其中一朵奇葩。
该书由Routledge 公司出版,它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出版,第三版是2013的最新版本,在旧版本的基础上,第三版增加了二语习得这一领域至2013年为止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书由英国的南浦安顿大学的应用语言学教授Rosamond Mitchell,埃塞克斯大学的二语习得教授Florence Myles 和约克大学的第二语言教育高级讲师Emma Marsden 合著。
本书收集了二语习得领域目前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在书中以章为单位分别讨论了几大方面的理论,包括语言学、认知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
本文拟对该书进行介绍和评价。
一、内容简介作者写《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的目的是要给读者提供目前二语习得领域最新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该书的目标读者很广泛,包括语言学的本科生、外语教育/英语(作为外语)教育/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以及从事二语教育的教师等等。
本书共有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重要的概念和重要问题;第2章回顾了二语学习研究的近代史;第3章关于语言学和语言发展方面的“普遍语法论”;第4章关于二语学习的认知法:普遍的内隐学习机制;第5章关于认知法:记忆系统和有意识的学习;第6章关于二语学习的互动;第7章探讨了基于意思的二语学习方式;第8章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9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10章是全书的总结。
作为全书的开篇,第1章介绍了“第二语言学习”(简称“二语学习”)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的重要问题,使读者对该书的研究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作者首先解释了“二语学习”这一核心概念,作者广泛地把它定义为任何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 (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探析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 【关键词】二语习得 英语教学 输入假说 方法应用 【摘要】二语习得理论经过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如何把英语教学工作做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从二语习得理论的习得—学习假说、输入假说等五个方面出发,重点以输入假说为例进行介绍,通过论述它的主要原则、特点和存在的缺陷等几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下面本文就对二语习得的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二语习得理论简介 (一)习得—学习假说 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潜意识过程中的产物,是其在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只关注交流的内容。语言学习则是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产物,以获得和语言相关的知识为目的。[1]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者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不能流利的使用语言,而语言学习者则能够在实际中将语言运用自如。 (二)监控假说 这一假说说明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要想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运用;二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使语言使用者具备运用语言的正确形式,使监控系统发挥作用;三是语言使用者必须要熟知使用语言的规则。[2] (三)情感过滤假说 这一假说强调,语言的输入必须要通过情感的过滤,才能够被语言学习者所掌握,而这些情感因素包括了自信、焦急等情感。[3]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情感因素过于强烈,就会阻碍语言输入的进行,对语言的学习造成阻碍。 (四)自然顺序假说 该假说中强调的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而且这种顺序与学习者的背景情况没有关系,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的顺序是一样的。 (五)输入假说 这一理论强调了语言学习者必须先理解语言的输入,才能够学习语言,这一理论同时还强调,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的,因此它关注的是语言的习得,而当语言的输入超出了学习者目前的水平时,学习者就很难理解输入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的语言习得就是没有价值的。[4] 二、二语习得理论中输入假说的详细介绍 (一)输入假说的原则 1.语言输入的i+1原则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习得者所接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就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这样对英语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水平 的语言内容和语言技术,且习得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这种内容和技巧进行理解,这样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的i+1原则,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表示的是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材料。[5]这个原则就强调的是语言的学习者需要从一个低级阶段过渡到该机阶段,其语言输入的资料中需要包括下一阶段的新内容,这样才更容易接受,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到语言的结构技能。 2.语言输入的此时此地原则 此时此刻原则是指在语言的输入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真实的,因为语言的习得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够产生,才能够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而产生习得的效果,这就是此时此地原则。 3.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原则 输入假说的前提是,语言的输入必须是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者充分的接收到大量的语言信息。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对所输入信息的理解而产生的,因此习得者必须要懂得所输入的语言材料,材料一定要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6]对于复杂的材料,习得者往往会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结构上,忽略了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就丧失了语言输入的本意,所以说,语言的输入一定要坚持有效性原则。 4.正确处理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过程只能够掌握语言的相关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语言,这一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校正与检测,并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只有通过习得才能够真正实现输入的语言耳朵灵活运用,因此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这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获得信息的习得方法和自觉获得知识的学 习方法有效的结合,来保证语言输入的成功性和有效性。” 5.实现语言输入三个阶段的合理过渡 在语言输入的初级阶段,学习者还未具备一定的使用能力,因此这一阶段应该着重锻炼其听力能力,以此来刺激听觉器官,掌握大量熟悉词汇,再根据这些词汇理解输入的内容;在第二个阶段,克拉申认为是“早期语言表达阶段”,要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注意的是语言的表达需要与能力相适应,[7]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激励教学,不要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比形式结构更重要;最后阶段就是语言的显示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的提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巩固,最终实现语言的输出,完成语言出入的全过程。 (二)输入假说的特点 1.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者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倘若学习者接触的语言都是与自己无关的且自己不理解的内容,那么就不会对此产生兴趣,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对于习得者来说是浪费时间,因此说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可理解的内容,实现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2.非语法程序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将习得与学习紧密结合,因此说以习得为目的的教学中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具有一定局限的,非语法程序安排更适合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教学。 3.关联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要想使语言的习得有效果,内容的选取需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并且对此产生兴趣。 根据资料显示,越是学习者未接触的内容,就会越感兴趣,因此说抓住这一方面来考虑,将关联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实现语言的输入。 4.广泛的输入量 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i+1原则阐述的。目前情况下,我国外语教学的不理想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学习者要想掌握语言知识,单单学习语言形式、结构和词汇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运用,广泛的阅读和课外活动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i的比例,通过广泛的语言输入量来达到语言输入的目的,实现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目标。[8] (三)输入假说存在问题 1.过分夸大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不能揭示出其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过程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受到语言情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如学习知识的准确度、学习能力等内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够判断语言输入是否能够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因此说输入假说过分的夸大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不能明确揭示出其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知识的过程。 2.忽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好地进行运用交流,但是输入假说中过分地强调了语言输入的作用,认为其是获取知识的决定力量,却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这是该假说的一个缺陷。 3.简化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第二语言的学习毕竟不等同于母语的学习,受到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具备母语学习的优势环境,因此需要加强第二语言的学习,而输入假说中,却简化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将语言的习得与学习孤立开来,这样就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 二、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输入假说为重点进行论述 (一)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两种方式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方法。[9]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没有习得的自然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习得的作用,这方面的缺陷老师可以在课堂内外创造更好的习得环境来弥补不足。同时要正确认识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在内容系统化、知识完整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习得和学习恰当的结合,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合理运用,既重视形式教学,又不忽视能力的培养。 (二)对于情感过滤假说的应用 情感过滤假说中强调过,对于语言的接受效果会受到学习情感如焦急心态等的影响,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多鼓励学生,进行肯定教学、愉快教学,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减少学生情感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情感过滤假说中同时强调了兴趣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英语交流的乐趣,只是每天在枯燥的阅读中度过,为考试而学习,这样就加大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过滤,产生不良的效果。[10]因此老 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无论是在听力、口语还是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英语带来的乐趣,都能够感受到英语世界中的无穷魅力,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情感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 (三)在语言输入过程中的运用 1.保证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是要保证语言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由于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选取恰当的内容进行讲解,这对于老师的备课要求就提高了,老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还要熟知这段内容的背景,以方便语言知识的输出,同时老师还要讲现在所讲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保证知识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保证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生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很难将语言学会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此,老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网络互动教学,利用网络上的语言知识增加教学资源。英美报刊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报刊中涉及到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有社会评论等热点问题,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对于英语教学具有巨大的意义。 3.增加口语交流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在下面记录,学到的都是书面知识,单调而枯燥,而对口语的练习却相对缺乏,这样的哑巴式英语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
2018年37期总第425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文/孟君一、中介语的本质“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假说。
中介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是指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
由此可以推出,中介语是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系统互相作用的产物。
语之间的过度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似性1.发展序列。
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L1和L2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些研究表明,尽管有个别例外,但L1和L2的学习者大多都遵循一种发展模式。
Rod Ellis (1984)详细介绍了发展序列的概念以及概述了语言学习的三个发展阶段:沉默期、公式化语言、结构和语义的简化。
第一发展阶——段语言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自然环境下,要经历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然后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L2语言习得,语言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第二个发展——阶段公式化语言,研究表明公式化语言无论是在本族语的言语中还是在L2的言语中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Krashen(1982)指出这些表达式有特定的形式,所有的话语都是通过记忆来学习的(e.g. I don’t know____我不知道….)以及模板(Can I have a ____? 可以给我一个……?)Rod Ellis(1994)指出公式化语言在书面语和口语中被广泛使用,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对话,例如打招呼问候性言语。
这一类语言通常是整体提取并且无需经过分析处理。
第三阶段——语义结构简化,L1和L2学习者将结构和语义简化应用到他们的语言中。
结构简化是指省略语法功能词(例如冠词,助动词)的形式;语义结构简化是指省略实词(例如名词,动词)的形式。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围绕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习得假说、输入假说、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
然后探讨了这些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指出习得假说强调情境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输入假说则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输入材料,互动假说侧重于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输出假说则强调学习者通过实际输出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最后总结指出,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语言教学应当注重学习者的实际习得过程,并且这些理论的启示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教学、习得假说、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学习者、习得过程、教学效果。
1. 引言1.1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理论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如何获得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
这些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二语习得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如何习得新语言,如何将新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理论的启示使我们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并非简单地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习得假说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内在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输入和实践来激发学习者的自然习得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入,让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不断接触和使用新知识。
互动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语言使用的互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语言。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他们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实践。
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师应该结合这些理论,注重学生的实际习得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Rod Ellis 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究——以7A Unit5 Grammar为例摘要: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探究了Rod Ellis 提出的“结构性输入任务型”语法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从输入,核心处理以及输出三个环节,如何发挥其指导作用,使语法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 Rod Ellis 二语习得一.背景语法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法有没有必要教以及如何教一直是研究者和教师们争论的焦点。
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更加关注语法结构,忽视意义和用法。
他们认为“陈述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获得(梅孝生,1997)。
传统语法课堂大多使用语法翻译法,先解释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的机械操练来让学生“死记”知识点。
这不仅是一种低效的教学模式,而且也会导致学生丧失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
20世纪70年代之后,Krashen的理论传入国内,他认为因为交际能力主要依赖习得,语法教学没有多少特别的价值,主张只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同时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会自动沿着内部大纲(built-in syllabus)发展。
(Corder, 1967;Krashen, 1981)。
于是有些教师开始忽视语法教学,他们在课堂上安排大量的交际活动,对语法结构不做讲解,甚至对学生口语中的一些错误也不进行纠正。
随后在国内外的一些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认为无论对习得(acquisition)还是学习(learning),语法指导都是有效的(Norris & Ortega,2000)。
只重视听说不重视口语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听力成绩的提高与语法水平有着显著正相关性,削减语法课的行为并不可取。
要加强学生的听力技能,还是需要加强和重视语法课(金荣,2011)。
并且教师必须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和交际法相融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法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准确,流利,恰当的表达思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