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生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年间进土,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后人多称董文敏。
他是明末影响最著的和传世作品最丰富的书家。
现在我们见到的董其昌作品,以四五十岁以后的居多,前期作品相当少。
早年存世作品,行楷书《关侯庙碑》是他约三十五六岁时所写,主要仿学李邕的碑书,又兼有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笔意,透露出他早年的书学面貌。
五六十岁时的作品,如楷书《月赋》,行书《节临钟王帖》、《临颜真卿画赞碑》和则缶徐浩三藏和尚碑》,行书《岳阳楼记》等则渐变。
《月赋》师法虞世南,书体修长,笔法秀劲,得虞书温雅之意;师法颜真卿、徐浩楷书的《画赞碑》和《三藏和尚碑》,则专务书法的朴拙涩劲,而绝少学虞书的自然潇洒的笔法。
60岁以后,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进入了自由阶段,则缶柳公权兰亭诗》、《友石台记》、《三世诰命》、则缶争坐位帖》和巨制削缶阁帖…十卷》等,都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这时期的作品,一面以拙于笔法表现来反映书法的古拙,一面又以率易的、似不经意的笔法来表现书法的平淡天真。
高土奇在跋董书《友石台记》时说:“如大树槎材春芽欲生”,形象地道出了董其昌晚年书法艺术的特点。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董其昌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董体”。
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从董其昌的生平、书法艺术风格、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字茂初,号梅溪,江苏宜兴人。
他的祖父董西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父亲董绍昌则是一位书法家。
董其昌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育,又先后跟随叔父董其昌、江上麟等名家学习书法,兼通经、史、子、集,十岁能诵《古文观止》,十四岁能作《三字经》真迹。
董其昌年轻时曾做过官员,但后来因不认同朝廷的政治而辞职回家。
此后,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并不断深化自己的书法艺术,成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二、董其昌的书法艺术风格1. 毛笔写作董其昌是一位精通毛笔的书法家,他的毛笔书法准确有力,充满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通过他的字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的情感倾注、一个学者的深刻理解和一个书法家的伟大造诣。
2. 大气豪放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宽广,笔墨归纳,有“龙飞凤舞”的神采,令人感受到强烈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
他的书法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个性和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许多后代书法家。
3. 古拙自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古拙自然的风格独具特色。
他善于揣摩古人之笔,加以革新,既重视传统技法,又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他的字体深受诗人辛弃疾的喜爱,被誉为“以古中新、古拙秀逸,自然神韵”。
三、董其昌的作品特点1. 《爱莲说》董其昌的《爱莲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是以荷花为素材写成的散文文章,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被许多人文学网站评选为中国的经典名句。
董其昌用“爱莲”寓意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倡信仰、自由和纯粹的美。
2. 《无题》董其昌的《无题》是一篇泼辣之作。
这是一篇用书法传达思想的文章,内容嘲讽权贵,反映百姓的权利和利益被剥削的真相。
文章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董其昌独具的风格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朝政治人物、书画家。
生平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
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
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万历十七年(1589年)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
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
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
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病逝。
谥文敏,后世又称董文敏。
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
书画成就董其昌绘画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倪瓒等人,喜纯用水墨。
书法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之后改学虞世南,又溯及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参以李邕和柳公权,特色“平淡天真”。
其山水画如《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册》、《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山居图》属明朝的巅峰之作。
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月赋》,继祝枝山、文征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康熙皇帝就酷爱董其昌书法,一生临写董字甚丰,曾遍搜董氏真迹。
唯董其昌生前索画者多,董其昌往往请人代笔。
评价董其昌才艺虽高,但人品低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天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明日不考文”当作了考试题,以愚弄学生为乐。
董其昌的书法理念董其昌(1555-1636)明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进士。
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锺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甚具特色。
清人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对董其昌的书法推崇备至,“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认为二王之后的行草书法,除颜真卿之外就是他,虽有溢美之嫌,反映了王本人对董书的偏爱,但所谓“楮墨空元透性灵”却是深入董书骨髓了,深刻揭示了董其昌在艺术中孜孜以求的“淡”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不但以“淡”为艺术宗旨,建立了以二米为骨干的山水画的南北宗说,而且将之贯穿与他的书论之中,形成以“淡”为宗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所推崇的“淡”,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其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这就是“意淡”,另一方面是指与这种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此之谓“墨淡”。
他的书法点画清润精劲,遒力畅达,结体化米芾的上松下紧为密上疏下,有挺拔上举之势,章法疏朗,字距行距开阔,同时善用淡墨,整个风格空灵清新,如冬雪初融,虚白之处弥漫着无限生机,寓遒媚于豪放中,婀娜而不失刚健,其清新淡雅的风姿令人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想。
他开创的平淡清新、遒逸灵秀的书风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清初因康熙帝推崇更是风靡天下,几乎成了一家独尊的局面,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当效仿其书而流为习俗时,董其昌的书学思想却没有在那些人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徒摹形骸,神采全无,致使董书一度背上恶名,被康南海讥为“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向前辈大家学习,学习其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所谓“师古人之心”者是也。
对于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以下分两方面来谈:一是董氏对书法的学习方法,即其学书思想;二是董氏对书法境界的追求,即其书法美学思想。
董其昌“南北宗”和“文人画”论之我见邢孟志内容摘要:董其昌其人、其艺历来褒贬不一,他曾经以艺坛领袖的身份,以倡导“南北宗”论和“文人画”论,在明末艺坛执牛耳数十年,且影响整个清代。
通过研究,对于他倡导的艺术思想作出批评的论述,这一论述关系到中国山水画艺术在思想创作领域该向何处去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浙派吴派南北宗文人画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明代书画家。
着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绘画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倪瓒等人,喜纯用水墨。
绘画思想上倡导“文人画”,力求“虚和萧散”“平淡天真”。
把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成“南北二宗”,书法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之后改学虞世南,又溯及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参以李邕和柳公权。
山水画《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册》《江干三树图》等是其代表作。
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月赋》,继祝枝山、文征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
董其昌虽然仕途平坦、艺坛辉煌,但其为人贪婪骄横,终因强抢民女,横行乡里引起民愤。
在明万历四十四年爆发“抄董宦”事件,有人写了言词犀利的抄董檄文,把董家数百间房屋焚烧殆尽。
也有人为之遮掩,说他是为名所累。
毛祥麟在《墨余录》中特别指出:“文敏居乡,既乖洽比之常,复鲜义方之训,且以莫须有事,种生衅端,人以是为名德累,我直谓其不德矣。
”一、董其昌时代的艺术背景浙派画家与吴派画家并行的时代。
明代初期,朱元璋恢复了有悠久传统的御用画院,宋代的画院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复兴,供职于宫廷的画家的绘画风格被时人所推重,其代表是戴进、吴伟和谢使臣、蓝瑛,承袭南宋马远、夏圭的画风,以再现自然为形式,以诗情画意为内容,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画史称其为“浙派”,被视为院体画派的正宗。
在苏州则涌现出诸如沈周、文征明、仇英这样杰出的画家,他们继承了元代的董源和巨然的画风,同时也受马远、夏圭、赵伯驹、刘松年的影响,力求在自然的表现形式中抽取更加能够适合表现画家思想的笔墨形式,形成了“吴派”,被看作业余画派主流。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着名的观海市诗碑刻.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编辑本段书画道路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董其昌书前赤壁赋“余性好书,而徽矜庄,鲜写至成篇者.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按语: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来之不易.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四源堂”名画多为河南袁枢袁可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还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董其昌书法集20张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编辑本段宦海沉浮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董其昌是一个十分恭谦之人.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但他并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在翰墨当中.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使董其昌成为名动江南的艺术家.甚至当时的坊间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以两个谣言写本的口吻强加给董其昌的,同时以“湖广提学副使”低品级官员的身份中途辍宦,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也显是言过其实的.董其昌当时的政治地位并不能算太高,远不及徐阶等人.但他是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一点又为徐阶所不及.。
董其昌南极老人星赋原文摘要:一、引言二、董其昌及其成就三、南极老人星赋的创作背景四、南极老人星赋的内容及主题五、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六、结语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董其昌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人画家。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绘画方面,还表现在文学创作上。
他的《南极老人星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对董其昌的《南极老人星赋》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董其昌及其成就】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江苏苏州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古籍学者。
董其昌的绘画以山水、花卉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方面,他的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赋家之冠”。
【南极老人星赋的创作背景】《南极老人星赋》是董其昌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创作的一篇辞赋。
当时,他已辞官归隐,过着悠闲的生活。
这篇赋作表达了董其昌对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失望,以及对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生活的向往。
【南极老人星赋的内容及主题】《南极老人星赋》以描绘南极老人星为主题,通过对南极老人星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董其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南极老人星塑造成了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寓意着长寿和不朽。
这篇赋作既体现了董其昌对道教思想的认同,也展现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南极老人星赋》作为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篇赋作不仅辞藻华丽,而且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它也是研究明代文人思想的重要资料。
董其昌的辞赋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赋家之冠”。
【结语】董其昌的《南极老人星赋》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辞赋。
通过赞美南极老人星,作者抒发了对恬淡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
万历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
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
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
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
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
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阴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画眼》等。
董其昌仿北苑笔意立轴董其昌山居图屏轴题识:董玄宰画。
钤印:董其昌印(朱白相间)鉴藏印:廷济(朱文)、西樵(朱文)、冰壶(朱文)、虹斋心赏(朱文)旧裱附记(一):“董其写印”章请参见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鑑款识》P1305第47方印章:“先人真迹湖颿嗣守”章请参见上海画出版社(近视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266第三行第二方印章。
附记(二):鉴条由大收藏家陆公培题写,依鉴藏印可知由吴湖帆、张廷济、沈竹宾等先生收藏过,随画附画盒。
董其昌仿董源山水扇面董其昌溪山幽居图卷钤印:董其昌印款识:开山庄是祖,扫迳仲为群。
南郭延天籁,东林出佛云。
琴尊无俗韻,图史见奇文。
今日苏门啸,何须更岭闻。
董玄宰画并题。
鉴藏印:艳秋阁物、堂、孙慧翼印董其昌秋山图立轴钤印:玄宰氏、董其昌印款识:秋山图。
董玄宰。
鉴藏印:仪周鉴赏、程心柏藏、金城私印、钱氏数青草堂考藏印、庞奈项奎题:华亭爱仿僧繇法,没骨秋山分外佳。
楚尾吴头真有此,安排白舫共青。
项奎。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
董其昌自画题盘谷序自楚骚介绍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仲舒,号东篱,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明代文人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擅长书法和山水画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自画的《题盘谷序自楚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在1604年创作的,以行草书写于纸上。
这幅作品以简洁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董其昌对于古代诗词《楚辞》中《离骚》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董其昌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董其昌与明代文化董其昌生活在明朝中期,这个时期正值明朝文化的鼎盛时期。
明代文化多样而繁荣,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而董其昌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董其昌早年即展示了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他广泛涉猎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对于《楚辞》情有独钟。
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题盘谷序自楚骚》的创作背景《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在1604年创作的一幅行草字画。
这幅作品是他对于古代诗词《楚辞》中《离骚》篇的回应和阐释。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抒发个人遭遇和情感的长篇叙事诗。
董其昌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己对于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了字画形式。
作品风格与意义《题盘谷序自楚骚》以行草字体书写,笔势豪放而不失稳健,整体布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长短的笔画,董其昌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这幅作品中,董其昌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包括横、竖、撇、捺等多种笔画组合。
他通过这些不同的笔画形态,表现了《离骚》诗中所描述的山川河流和人物形象。
整个作品给人以开阔、自由和奔放的感觉。
《题盘谷序自楚骚》不仅仅是一幅字画作品,更是董其昌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他通过这幅作品将自己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与个人情感完美结合,展示了他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影响与价值《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
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万历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
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
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一、董其昌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季昌,号鹤山,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艺术理论家。
董其昌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但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二、董其昌的诗词创作董其昌的诗与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清新疏淡,含蓄婉约,以动静结合、音韵和谐为特点。
不同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超然境界和雄奇豪放,董其昌的诗词更加纤巧细腻,雅致大溪洛韵。
他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读之增添无限思索的乐趣。
1. 董其昌的山水诗董其昌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他的山水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他用短小精悍的诗句将山水的气势和美景展现得活灵活现。
他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意境和情绪,把握住自然的神韵和万物生机的灵动,给予作品以深远的内涵和意境。
•示例诗句:露晞秋皋上,林疏雁度深。
拂水沙鸥鸟,和阳燕子吟。
(《晚晴轩集》)2. 董其昌的咏物诗董其昌的咏物诗写实精细,形象生动。
他往往通过描写物体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腻的描述方式,展现出物体的特征和美感。
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将日常琐事与诗歌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深深的思想内涵。
•示例诗句:波港沙如水,烟萝岸若云。
春风故园草,夜雨旧乡村。
(《晚晴轩集》)3. 董其昌的抒发情感的诗董其昌的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作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感染力。
他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的变幻相融合,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示例诗句:寂寞秋灯下,悠悠碧落间。
一别苏幕亭,双泪湿衣衫。
(《晚晴轩集》)三、董其昌的诗词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董其昌的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不仅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董其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明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贞明,号具山,江西省南昌府安义县人,明朝末期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他出生在文化繁荣的南昌,自幼酷爱书画,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为主,尤以山水画最为擅长。
董其昌的绘画风格深受文人画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深厚的功底和造诣。
他潸然情怀、畅意淋漓的笔墨和自由奔放的创作思想,使他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他善画山水,尤擅长用笔创造奇峻险嶙的山体情景和恬静幽深的水墨意境。
其创作在当时画坛影响深远,成为明代绘画的一面旗帜。
董其昌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深,他的书法飘逸潇洒,行草俱佳,和颜柳恽并以和为标准,为“微虽入墨,以敬知字”,故被誉为“苏文革海”. 其书法作品流畅自然,洒脱纵横,力透纸背,很有气魄,给人一种旷达的感觉。
他的书法以秀丽著称,当代学者王端延在《董其昌书法概述》一文中评价董其昌书法时说:“遒劲苍劲,含蓄充实,尚留青出折桂之风。
”除了画家和书法家,董其昌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清新脱俗,明快畅达,以如水的流畅、如风的轻快、如潮的澎湃为特点。
其中《铜簪亭》等诗作堪称著名,满含着他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的文学作品受到后世人的高度赞誉。
董其昌一生,以学术自喜,视画书若宝,儒道之学,得意之余,自称为“人孤豁”,自幼积德兴修,淳养天性,骨性刚强,纯秀清澈,类含玉质,出淤泥而不染。
其文学成就,论词学见称,无愧为明代学术大家。
长于昂首的鹰和礼佛的和尚、莘莘学子、伽蓝僧寺之观音菩萨、潜岩松影的石峰,及有井甸横亘、离奇立地的绵联山川、林木荫蔽、泉石俱洗的清溪,都是他笔力朗转,皆表达其对生命的怀抱.董其昌,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用自己的画笔和书法作品,表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道教讲求自然清静的思想,佛家重视菩提之道的向往,营造出如水云般的意蕴。
他流传下来的名作,在后人心目中长存,使他成为了一代宗师。
董其昌1620年草书登虎丘山序手卷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
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
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
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
赵孟頫尤规模二王。
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
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
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中国历史故事-“颜骨赵姿”董其昌简介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称他为“颜骨赵姿”?董其昌,明代书画家,生于1555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号“文敏”。
万历十七年进士,松江华亭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1636年逝世。
董其昌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
当时他信心满满,相信以自己的才学一定会夺得魁首,最后却知得了第二名。
究其原因,是因为知府衷贞吉觉得他文章虽好,字却太丑,最后衡量之下,给了他第二名。
这件事,对他影响甚大,刺激他从此发愤学习书法。
刻苦十多年之后,终于有多得。
34岁时,董其昌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人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
随后又担任过皇长子朱常洛讲官、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河南参政,官至三品。
董其昌的仕途由三十五岁到八十岁,他将明哲保身运用到极致,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躲过了党争之祸和魏忠贤的残害。
因此,相比于仕途一道上的功绩,董其昌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他在书画上的成就。
董其昌常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
又从好友处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深入专研,废寝忘食,学问飞速长进。
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
因为患病在松江时期修养时,他四十余岁,正当盛年,于是博彩众长,专研学习,最后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
董其昌擅画山水,采集众家之长,其绘画风格有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众家技巧,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古朴典雅。
创作了《葑泾访古图》、《浮岚暖翠图》、《鹤林春社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神楼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所谓“颜骨赵姿”,说的是董其昌的书法成就。
颜指颜真卿,赵指赵孟俯,两位都是书法大家,说董其昌“颜骨赵姿”,实际是说他身具两家之长,这是对他书法成就的很大肯定。
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邢侗、张瑞图、米钟并列。
董其昌《渔村夕照》:作画须“无画史纵横气”,生活须平淡天真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
董其昌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关于他的争议,并非来源于他的书画作品或者创作活动,而是其个人品行。
诸如强抢民女,恃强凌弱等也是传闻不胜枚举。
然而,我们探索一名艺术家的作品,从来是以画迹为先的原则,在此并不对董其昌的个人人品作任何的议论与评价。
董其昌是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大继承者,对明末以及清朝的书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在书画创作之外,董其昌同时也是一位书画史上少有的评论家。
其书画评论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爱憎分明。
董其昌可谓是倪云林的虔诚信仰者,对云林的喜爱从来不吝言辞:“迂翁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
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
历代唯张志和、卢鸿可无愧色。
宋人之中米襄阳在蹊径之外。
余皆从陶铸而来。
元之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
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借由纵横气。
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而已。
”在这段出自《画禅室随笔》的文字中,董其昌对几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师都做了几幅个人色彩的评价。
亦可见董其昌对倪云林的喜爱之情。
董其昌所提到的“纵横气”历来是中国书画艺术所讨论的重要命题。
在今天,我们对一幅书画作品的评价也常常离不开“纵横气”这三个字。
董其昌一生追求绘画艺术的古淡天然,并始终强调绘画应该“无画史纵横习气”的主张,这可谓是董其昌画学思想中的核心主张之一。
也正因为董其昌在其画作中所秉承的“无画史纵横气”,我们看董其昌的绘画,便有一份明净清爽与古淡天真之象。
这与范宽的纪念碑式的规整不同,也与黄子久的仙气不同,或许,也是因为一生对云林的喜爱,我们在董其昌的画中,看到的是倪云林萧散淡然的影子。
然而,又并非一味的萧冷,而是在萧散淡然中可见一抹光明气象。
《渔村夕照》便是这样一幅绝好的作品。
图1:明代董其昌《渔村夕照图轴》一、《渔村夕照图轴》:透过黑暗的宇宙,安顿困顿的心灵《渔村夕照》图轴(图1、图2、图3)取景于江南常见的山水美景。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擅长书画。
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
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
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
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
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
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
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
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
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
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
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
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
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绘画方面,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他提出,绘画时不应只画出景物的表皮,应该注重实物的本质,并结合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创作。
除此之外,董其昌在绘画时,认为文人画太过于单调,在完成之后,加入了诗词创作,让画作主旨更为饱满。
董其昌一生的作品很多,所以,流传于世的作品也很多。
董其昌书画欣赏绘画方面,擅长山水写意。
在模仿前人绘画的基础之上,董其昌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想法,用水墨画法,将石头、树木、河流等实物强劲有力的勾勒出来,并且善用水墨,使画作层次
分明而有意境。
除此之外,运用泼墨、点墨等绘画技巧,将景物的线条、深浅程度等勾勒出来,让画作更有写实感。
董其昌认为山水画太过单调,所以,在完成画作之后,便将隽秀的书法展现于画作之上,让画作看起来更有意境,主旨更为饱满丰盈。
书法方面,更被后人推崇、学习。
董其昌对书法的悟性很高,从模仿颜真卿、王羲之、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开始,他逐渐从前人的书法中,找到自己的突破点,结合唐、宋、元等朝代书法大家的书写优势为一体,并开创了自己书法优势。
字体飘逸隽秀、下笔苍劲有力。
后来,康熙和乾隆都特别中意董其昌的书法,多次描摹和推崇。
而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都给予了肯定。
至今,董其昌的作品,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以供各地游客的品鉴。
董其昌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