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战争简介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历史《护国战争》一、考题回顾题目xxx5月18日天津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护国战争2.内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护国战争形式示意图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
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
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护国战争结束。
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解清楚护国战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影片中孙中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大兵既至,诛罚必申。
”孙中山要讨伐的是谁?学生可根据所学和影片回答:袁世凯。
教师引导: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护国战争的背景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说一下。
学生可根据上节课所学回答: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教师继续提问:正如刚刚影片中宋庆龄提问的那样,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交由袁世凯之后,并不担任要职,也没有军队,那他如何讨伐袁世凯呢?教师继续播放影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影片进行归纳。
学生观看影片后结合课本回答:梁启超和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
1915年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除蔡锷之外,南方宣告独立的还有李烈钧、唐继尧。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护国战争】黑龙江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黑龙江大学2017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中国史综合真题正确答案:1915年蔡锷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
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重建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
袁世凯派军入川,镇压护国运动,遭到失败。
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
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
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2.【中华革命党】南京大学2006年中国近现代史复试真题;兰州大学2017年历史学综合真题;首都师范大学2017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北京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3.【欧事研究会】北京大学2000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正确答案:1914年在东京组织的以研究欧事为名的政治团体。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部分流亡日本、尚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员,为探讨世界大战与中国革命关系,加强联络,以研究欧事为名成立该会。
主要成员有李根源、邹鲁、章士钊、李烈钧、程潜等人,黄兴为名誉主席,实际负责人为李根源。
该会对国事主张停止内争,一致对外。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李烈钧、李根源等开始向孙中山靠拢,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护国运动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护国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护国运动的背景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孙中山领导
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还不满100 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北洋军阀袁世凯夺取。
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袁世凯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
令中
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 年12 月12 日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
在这种情况下,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5 年底至1916 年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
讨袁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下令取缔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和强制解散国会,
图谋复辟帝制。
为取得日本政府对复辟的支持,1915 年5 月与其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
8 月,指使其亲信、幕僚成立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筹安会”。
12 月12 日申令接
受“推戴”为中华帝国皇帝,下令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护国运动的经过
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5)
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③蔡锷等人武力讨袁
④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6)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护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袁世凯在1915 年12 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护国运动的作用
1。
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後﹐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
厉行独裁的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收买凶手﹐於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车站暗杀宋教仁。
革命党人迅速协助租界当局捕获凶手﹐宋案真相大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
但由於实力不足﹐国民党的军事领袖黄兴迟疑不决﹐主张法律解决﹐孙中山的革命动员受到挫折。
4月﹐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大借款(见善後借款)﹐获得了战争经费﹐遂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5月初﹐北洋第六师﹑第二师在湖北都督﹑副总统黎元洪支持下相继入鄂﹐统制湖北地面﹐并监视江西。
6月﹐袁世凯又下令罢免坚决反袁的赣督李烈钧﹑粤督胡汉民﹑皖督柏文蔚﹐三督相继被迫下野。
孙中山面对革命党人不战而走的屈辱处境﹐愤懑万分﹐决心冒险起兵。
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於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於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
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
随後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
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连国民党的多数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因此﹐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
在江西战线﹐北洋第一军於7月25日占领湖口﹐8月18日占领南昌。
在江苏战线﹐讨袁军於7月16日至22日间在徐州地区与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所部会战失利﹐直退南京。
上海讨袁军进攻北洋军驻守的制造局屡攻不克。
其馀各省动员起兵迟缓﹐湘﹑粤﹑闽北援之师迟迟不发。
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各地相继取消独立。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学目标1、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的斗争2、难点:两次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是必修部分没有的内容,学生不够熟悉。
所以,作为一节新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详细掌握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认识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导入新课】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是否继续实行呢?我们先来看一幅漫画:《刀大杀人多》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来排除异己。
这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讲授新课】思考: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3)未改变社会性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目标一:请依据课本89 页内容,概括分析二次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和性质。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一)袁世凯专权1、对内:制造“宋教仁案”、武力镇压革命党人2、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目的)(二)“二次革命” (1913)1、背景:袁世凯武力镇压南方革命力量2、时间:1913 年夏秋之际经过:结合二次革命的形势图掌握概况3、意义:革命派反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结果:失败失败原因:A 、主观:革命党人力量焕散;革命具有软弱性B 、客观:袁世凯力量强大。
5、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1、对内:(五个步骤)1)武力镇压“二次革命”(2)1913 年10 胁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3)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4)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5)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2、对外:1915 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二)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复辟的准备(1)国内:①授意亲信成立“筹安会”②组织复辟“请愿团”,制造“民意”借口(2)国外:帝国主义为其制造复辟舆论古德诺《论共和与君主》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 年“洪宪帝制”3过程:①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②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③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补充《中华民国约法》的相关内容,强调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最关键一步)《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北洋政府于1914年公布的宪法性文件,又称“袁记约法” ,它是军阀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
护国运动事件的简介护国运动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那么你了解护国运动事件吗?下面由为你提供的护国运动事件,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护国运动事件的简介护国运动又被后人称为“云南起义”,发生在1915年和1916年之间,由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了以蔡锷、唐继尧等人为首的反对,并在云南宣布起义,向北洋政府宣战。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了近两万余人,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的序幕。
随即蔡锷、唐继尧等人向全国通电,表明了自己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决心,希望四万万同胞站起来,一起反对袁世凯的复辟行为。
袁世凯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怒。
面对云南方面的独立,他做出了三个应对措施。
首先,他削夺了蔡锷、唐继尧等人的官职,着令周围的所有军阀,皆可对其进行讨伐,将他捉回北京治罪。
其次,派遣三路大军,共计八万余人,由马继增、张敬尧、龙觐光等人率领,从四川、湖南和广州,分别向云南进攻,企图消灭云南的护国军的势力。
第三,先后派遣李经羲、熊希龄等与蔡锷、唐继尧相熟的人士,邀请他们远赴云南,说服蔡锷、唐继尧等人归降。
袁世凯的三条计策除了第二条对护国军造成了一定威胁之外,其余的皆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护国军先后经历了四川、湘西、滇桂边等战役后,击败了袁世凯的三路讨伐军。
尤其是刘显世继云南之后也在贵州宣布独立,之后四川、陕西等地也相继独立,对袁世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袁世凯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没过多久,就忧郁而死。
什么是护国运动?护国运动的本质,其实就是反对袁世凯的复辟,拥护共和体制的一场内战。
近代护国战争发起者是谁?提到这个,人们首先想到的,多半是侠骨柔肠的大将军蔡锷。
蔡锷与民国奇女子小凤仙的旷世绝恋,堪称近代历史上一段英雄美人的传世佳话。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护国战争起者,并非蔡锷,而是云南滇系军阀首领,唐继尧将军。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总结一.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二.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三.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四.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五.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六.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护国运动就是护国战争吗?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二(2007年3月第2版)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在讲到护国运动时曾有如下表述:“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世凯称帝。
蔡锷等人策划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而同是人教版新课标的选修四(2007年3月第3版)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对护国运动的讲述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
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
不难看出,两本教材对护国运动的表述是相互矛盾的。
选修二认为护国运动就是蔡锷等人领导的,而实际上蔡锷领导的只是护国战争,也就是说选修二认为护国运动即护国战争;选修四认为护国运动也包括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
另外,在笔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师生对护国运动与护国战争也存在模糊的认识。
那么,护国运动就是护国战争吗?《辞海》中对运动与战争的含义是这样定义的:“运动,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规模较大的活动”。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由此可见,运动的含义远比战争的含义要广,战争仅仅局限于武装斗争,而运动包括武装斗争。
我们知道,无论是护国运动还是护国战争,目的都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以维护共和制度,结合运动与战争的含义,就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护国运动指孙中山、梁启超、蔡锷等人反对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的一系列活动,护国战争则指蔡锷等人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武装斗争。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查阅一下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3年6月第1版)第四章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中对护国运动的讲述。
原文及标题如下:“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举国反对。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
护国战争简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为反对洪宪帝制,领导云南、贵州等省军民讨伐袁世凯的战争。
因其所组织的军队名护国军,所以称护国战争。
1915年起,袁世凯加紧推行帝制复辟计划。
5月,他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接受除第五项以外的日本“二十一条”要求(见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以换取日本对帝制的支持。
8月,策动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公开鼓吹帝制。
10月,命令组织“国民代表大会”,进行国体投票。
12月,公然宣布承认帝位,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准备次年元旦正式登基。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各派政治势力的坚决反对。
孙中山自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即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反袁武装斗争护国战争。
黄兴和一部分未参加中华革命党,另组欧事研究会的革命党人,自袁世凯帝制活动公开化后,也放弃“停止革命”的错误政策,重新举起反袁旗帜。
原进步党领袖梁启超及其学生蔡锷,为了不致落为“牛后”,也走上了反袁道路,并在云南护国起义中发挥了主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
筹安会出笼后的第二天,蔡锷赶到天津,与梁启超秘密商定:由梁作篇文章,表明反对帝制的态度,蔡则伪装拥护帝制,麻痹袁世凯,以便逃出北京。
随后,梁启超写成《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于9月3日公诸报端;蔡锷一面回北京召集军界要人举行赞成帝制签名活动,一面密电云南将军唐继尧等速作反袁准备,并派专人送信给远在美国的黄兴,报告他准备回云南发难,请予协助。
11月中旬,蔡锷以赴日治病为名离开京津。
12月19日,经日本、上海、
香港、河内,秘密回到昆明,与唐继尧以及早两天到达这里的李烈钧会合。
22日,唐继尧召开军事会议,与会者一致赞同蔡锷所提立即兴师讨袁的主张。
23日,唐继尧等向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帝制,惩办元凶,限25日上午10时以前答复。
25日,袁世凯拒不答复,唐继尧、蔡锷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按照民国元年旧制恢复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
又将云南陆军编成护国军第一、二、三军,由蔡锷、李烈钧分任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唐继尧兼任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护国战争正式爆发。
护国军以夺取四川为首要目标。
1916年1月,蔡锷亲率护国第一军向四川进发。
1月下旬至3月下旬,在川南与优势袁军展开激战,相继攻占叙州(今宜宾市)、江安、南溪、纳溪等地。
此外,护国军还先后开辟了湘西和滇桂边两个战场。
1月27日,贵州响应云南独立后,一面北援蔡锷攻川,一面东进湘西,占领晃州、芷江、麻阳等地。
2月21日,李烈钧率护国第二军进军广西,先后收复皈朝、剥隘、龙潭等要地,并在友军配合下,于广西百色迫使从广西进犯云南的袁军缴械投降。
3月15日,陆荣廷宣布广西响应云南独立,护国战争达到高潮。
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命四川将军陈宦与蔡锷谈判议和,妄图退保总统地位。
但护国军坚持袁不退位,无调停可言。
4月6日和12日,广东、浙江先后宣布独立。
5月8日,独立各省在广东肇庆成立中华民国军务院,否认袁世凯政府的合法地位。
袁世凯内部又分崩离析,段祺瑞、冯国璋拒绝合作,陕西、四川、湖南纷纷宣布独立。
6月6日,袁世凯在恐惧和怨恨中死去。
【29日,
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7月14日,唐继尧通电撤销军务院,护国战争宣告结束。
护国战争推翻了洪宪帝制,埋葬了袁世凯,具有革命进步意义。
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北洋军阀段祺瑞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远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