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8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
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
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宋教仁案”。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
(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13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
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
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1916年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知识网络]北洋军阀的统治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先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来北洋军阀的历届统治者都实行专制统治;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镇压国民革命运动;杀害国民党人宋教仁和共产党人李大钊;实行军阀割据,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对外:和沙俄签订《中俄声明》;承认日本出兵山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各派军阀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并以此为靠山进行军阀混战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政府的统治概况形成:1928年宁汉合流,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以国民经济的控制,官僚资产阶级形成发展:抗日战争前,官僚资产阶级的势力迅速发展膨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官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顶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掠夺人民,使官僚资产阶级的实力发展到顶峰,造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灭亡: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后,官僚资产阶级灭亡。
其大陆的财产被人民政府没收,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政治上: 1928年,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排除异己,军阀混战,蒋介石取胜“围剿”红军;镇压人民革命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抗战时期,同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而片面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最终失败经济上:抗战前,实行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抗战中,推行统制经济政策抗战后,推行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掠夺人民的经济政策外交上:抗战前,奉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开展改订新约运动、面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战初期积极抗战,中后期奉行消极抗日的政策抗战后,投靠美帝国主义,把国统区变成美国变相的殖民地文化上:发动文化“围剿”,打击、迫害国统区的进步文化[难点解析]一、北洋军阀的形成原因北洋军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历史,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第四章第二节不作考试要求)(1)政治:袁世凯走向专制复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坚持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得到壮大,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准备了阶级基础。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史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考情分析:一、考纲内容: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袁世凯专权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
二、考查情况1.从题型上看,考查的题型比较全面,但以选择题居多,问答题偏少,所考查的问答题多为综合性题目,创设的情景新颖,问题的切入独特,并且大多联系实际。
2.从考查的内容看,北洋军阀的特点及反动措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
如2009年广东单科7题、山东文综11题和江苏单科6题都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考点分布看,2008年考查了民族资本家张謇等,2009年集中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2010年考查了“宋教仁案”和孙中山的革命言论等。
三、命题预测:1.从题目类型看,本单元考查题目类型全面,既有知识型的又有综合型的,并且逐渐出现向分析、对比、评论等高难度、深层次能力型过渡的趋势,应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北洋军阀发展简史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 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
·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为了支撑危局,清政府于1894年冬天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小站训练新式陆军。
1895年,清政府派袁世凯接统这支军队,旧例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
北洋军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进行训练,与旧式军队不同。
北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
为了控制北洋军,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注重搜罗党羽,拼凑班底。
其中最终要的有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和被称为“北洋三杰”的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构成了后来的北洋军阀的骨干。
1898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维新派,换得慈禧太后和荣禄的信任,袁世凯和北洋军初露头角。
1899年和1900年,袁世凯又依靠北洋军镇压山东义和团,得到中外反动派的赏识。
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后,担任举足轻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凯利用职权,竭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到1905年,北洋六镇全部练成,兵力六、七万人。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依靠北洋军的实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一方面迫使清政府交出实权,另一方面又迫使革命党人妥协。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1912年,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了全国政权。
接着,袁通过威胁手段,于10月当选正式大总统。
随即解散国会及省议会,用一批官僚政客组织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御用机构,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并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从此开始建立起北洋军阀对中国长达17年的反动统治。
专题六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政治: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概况(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
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
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2.五四运动(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共产党成立(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1)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成就:北伐战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袁世凯专权的主要表现;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
2.能力方面:(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引学生学分析、概括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袁世凯专权和袁世凯称帝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及评价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政、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动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4.学法指导方面:(1)本节内容可以从两条线索去掌握。
第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对内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逐步清醒,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专制、独裁、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通过引导,训练学生自己理出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
(2)充分运用本节教材中的人物插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①袁世凯复辟帝制是重点.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国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中复辟。
②护国运动。
这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北洋军阀统治一、统治时期建立:1912.2.15袁世凯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政府建立结束:1928.12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两阶段:①袁世凯相对统一的时期(1912.2-1916.3)②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3-1928.12)二、形成原因根本:中国处于双半社会性质经济:民族工业发展军事:晚清政府编练新军,趁机发展国际:列强支持袁世凯三、统治情况(一)政治军阀割据:①背景:袁世凯死后无人有能力统领北洋军队和政权,各派系纷争不断概况:①性质:封建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专政②指导思想:中体西用③特点:A独裁统治,复辟帝制失败B割据混战C议会政治失败D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E1921中共成立F1924-1927国民革命G帝国主义加强侵华各自扶持代理人实行分而治之④外交:弱势外交,卖国政策A1915袁世凯接受日本卖国21条B1919巴黎和会外交失败C1917中俄声明外蒙古自治⑤政体:形式上共和政体,实质军阀统治⑥目标:以自己力量夺取中央政府而独立,但没有脱离中国政局:①1913.7-9:二次革命,目的反对袁世凯独裁失败②1915:护国运动,目的反对袁世凯称帝卖国③1916.1-3:袁世凯称帝83天,失败,说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④1917.5:府院之争,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的争夺⑤1917.5:张勋复辟,目的调和府院之争,拥溥仪为皇帝⑥1917.8:护法运动,目的捍卫临时约法和国会失败,孙中山对西南军阀失望⑦1917.8-1918:参加一战协约国胜利,目的争取国际地位和抑制日本在华势力(二)经济:(1)工业: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2)农业:发展出现机械化,封建土地买卖自由,土地集中(3)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市场扩大.(4)社会生活习俗:文明开化(5)思想:民主科学(三)思想(1)民主科学思想(2)复古教育逆流(3)马克思主义传播四、评价(1)消极①祸国殃民,给人民带来灾难②维护封建买办的反动军事集团统治③不利于生产力持续发展④出卖国家利益,阻碍民族经济发展(2)积极①改革旧军制,发展新式军队②军阀自我削弱,有利于再次统一③民族工业仍然持续发展。
一、关于北洋军阀的成因.北洋军阀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有外在的条件,更有内在的原因。
1、从当时的国内形式看,袁世凯势力的崛起符合了对内维持封建统治的需要,得到了清政府的依赖和支持。
1895年,袁世凯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
北洋军阀就是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发展起来的。
2从当时的外部情况看,袁世凯势力的崛起适应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需要,得到帝国主义的赏识和支持。
3、袁世凯个人对北洋军的建成起了重要作用。
袁世凯正是由于施展权术,抓住时机编练和控制了一支新式武装,并使这支武装日益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一个以北洋军为基干的军阀集团。
一、关于北洋军阀的形成原因北洋军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具体地说:1.从国内看:(1)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这并未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反封建任务。
落后的封建主义经济仍居绝对优势(近代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到1920年仅仅是5%),封建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在中国仍有雄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从人力、财力各方面为军阀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袁世凯就是及时抓住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从国际形势看,主要是由于列强侵华政策的改变: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一变初衷,开始物色代理人并通过代理人攫取所需权益,袁世凯正是适当的人选,于是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的支持。
3.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袁世凯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通过军阀集团而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终而控制了全国。
二、关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上面侧重分析北洋军阀这一政治势力的形成原因,下面侧重分析军阀割据局面这一政治形势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