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复辟帝制
- 格式:pptx
- 大小:305.29 KB
- 文档页数:49
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了83天的皇帝,背后上演了哪些什么闹剧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当上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之后,逐渐对⾰命党⼈⼠⼤肆迫害,直⾄两边彻底闹翻。
⼀开始还有⾰命党的掣肘,⾰命党势⼒削弱之后,⾃⼰的贪婪也随之显露出来。
1915年,在经过多⽅操作后,中国各省赞成了袁世凯提出的君主⽴宪制,12⽉2⽇,袁世凯发布了接受皇帝职位的申令,并在居仁堂接受朝贺,成⽴⼤典筹备处,将“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有⼏个⼈是不得不提的。
⼤⼉⼦袁克定袁世凯的⼤⼉⼦袁克定,⾝体残疾,但是对袁世凯能称帝付出了莫⼤的⼼⾎,⼤部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舆论,都是他制造出来的,他这么做,主要是袁世凯如果称帝,那么他就是太⼦,这样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了。
1912年,清廷倒台后,南京临时政府派专使“接”袁世凯到南京就职。
但是在专使到达北京后,却发⽣了⼩规模兵变,且有传闻“北京不能没有袁世凯”。
这⼀事件吓到了来京的专使,导致南京临时政府向让袁世凯到南京任职的计划泡汤,⽽这个计划主要是因为袁世凯和南京⽅⾯约定,逼迫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做第⼀任总统。
⽽当时经过会议已经选出南京为⾸都,南京⽅⾯认为,袁世凯要在南京任职,才能使⾰命顺利进⾏下去。
1912年3⽉,南京临时政府妥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这⼀事件的操作者,就有袁克定!据可靠史料分析,在专使到达北京后发⽣的兵变,正是袁克定⼀⼿策划的。
在袁世凯就任总统后,袁克定更是积极制造帝制舆论,推动袁世凯称帝。
据袁世凯⼥⼉袁静雪回忆,袁世凯喜欢读《顺天时报》,袁克定则伪造《顺天时报》,致使全家⼈得到的都是假的社会消息。
直到家⾥的⼀名丫鬟带回来⼀份真的《顺天时报》,这个事才被发现,当时袁世凯狠狠教训了袁克定。
袁世凯称帝最有⼒的推⼿,就是他的⼉⼦了。
⽽下⾯两位位⾃⼰⾝边的⼈,也起到⼀定作⽤。
幕僚杨度和美籍宪法顾问古德诺杨度和古德诺商讨,古德诺并不知道杨度的⽤意,因⽽直⾔不讳,中国适合君主⽴宪制。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难点两次复辟帝制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的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革命党人是怎样与之斗争的?二是张勋复辟为什么会很快失败?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四个: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这一课内容教材编排体系清晰,每一子目都呈现对比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分析,说明民主与专制是一项长期的斗争,最终的结论是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第一目‚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本目介绍了袁世凯专权和二次革命两个问题。
能让我们对袁世凯走上复辟之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维护共和制的艰辛斗争。
①袁世凯专权先简单回忆袁世凯是如何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教师总结,这决定了他必然要对内镇压革命势力,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面上拥护共和,但暗地做好镇压革命势力的准备,以实现其独裁统治。
袁世凯的主要做法,先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阅读“历史纵横”材料,思考袁世凯杀害宋教仁的目的是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
再次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接着又免去江西、安徽、广东三个省反对借款的都督职务,并派兵南下镇压。
②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进行,历时一个多月,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第二目‚‘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袁世凯靠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后,一步步走上了独裁、复辟的道路,为此也有了反对复辟的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和失败原因是什么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社会基础;失败原因自1914年5月袁记“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公布后,袁世凯就准备再高升一步,做中国的新式皇帝。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表面同情和支持,包括政治上的许诺和财政上的支持,以及人员参谋等方面的参与等。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公开怂恿袁世凯称帝,英国公使也亲自和袁密谈,宣称在辛亥革命时就曾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表示对袁世凯的复辟早已心照不宣。
袁世凯派人到美国活动,美国也表示同意。
帝国主义可谓用心良苦,其意图是想进一步掠夺中国。
第二,袁世凯操纵和控制的北洋军阀反动势力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实力保证。
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是带有近代特征(即资本主义色彩)的军队,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所以袁世凯利用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逼迫清帝退位,而且也迫使革命党人让步,夺取了革命果实,最后还依仗这股军事实力妄图复辟。
辛亥革命赶走了清帝,建立了民国,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变,仍然存在着产生皇帝的社会基础。
封建君主专制是适应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利益的政治制度,当袁世凯确立了军阀专制独载的统治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重建封建王朝的意图。
第三,思想舆论基础:袁世凯下令尊孔复古,定孔教为国教,学校读经,宣扬封建伦常道德;还授意他的政治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国与君主论》,鼓吹“中国君主制”,另一顾问有贺长雄抛出《共和宪政持久论》,随即由其心腹杨度组织“筹安会”筹备复辟,并组织“公民请愿团”向参议院请愿“变更团体”。
总之,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认为复辟帝制的障碍已除,开始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的阶段。
袁世凯复辟帝制首先是破坏先定宪法,后选总统程序,使其成为名正言顺的独裁者。
洪宪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帝制自为,以“洪宪”为国号,演出了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仅历83天便告失败,史称“洪宪帝制”。
袁世凯窃国后,疯狂破坏民主共和制度,镇压革命势力。
他解散国会,毁弃《临时约法》,一步步集中权力。
特别是1914年颁布的袁记《中华民国约法》和修订的《大总统选举法》,规定了有皇帝权力的总统制,更可视为洪宪帝制的前奏曲。
为了早日黄袍加身,从1915年起,袁世凯加紧了复辟帝制步伐。
当年8月3日,他的美籍法律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宣称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另一顾问日本人贺长雄也抛出《共和宪政持久论》,宣扬中国应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集权于袁世凯。
1915年8月23日,杨度等六人组成筹安会,大肆鼓吹只有改行帝制才能固国本而救危亡。
此后帝制活动便公开进行。
筹安会四出活动,积极策动湖南、吉林、奉天(辽宁)、湖北、安徽等省组织分会,同时通电全国,要各地文武官吏和商会团体速派代表进京,“讨论”国体,打算在代表赞成君主立宪后,即向参政院发起改变国体的请愿。
就在筹安会成立的第二天,8月24日,上将军段芝贵及袁乃宽等在石驸马大街袁宅召开秘密军警大会,讨论所谓“筹安”事宜。
会后,中央军事机关及将校级以上军警官员、海军舰长等数百人上密呈给袁世凯,请愿实行君主制。
当时北洋派内部,各省军阀从保住地盘、巩固既得利益出发,大多阿附袁世凯,积极劝进。
也有一些头面人物从维护北洋统治的长远利益着眼,从反对建立袁家王朝、避免对袁氏父子称臣出发,颇不以帝制为然。
段祺瑞称病退居西山;身为国务卿的徐世昌则采取了不阻拦也不赞成的超然态度。
袁视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为帝制成败的第一要素,千方百计争取列强的支持。
德国早在两年前就表示中国应建立强有力的君主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与奥国一致表示支持中国改行帝制。
美国采取不干涉态度。
这样,袁政府的外交主要是乞求日本与英国的承认。
日本首相谓大隈重信表示,只要袁“诚意联日”,日本对中国改行帝制,将“努力为援助”。
第11课北洋政府统治与军阀割据知识点总结一、二次革命(导火索是“宋教仁案”)1.背景: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破坏责任内阁;宋教仁为了反对专制独裁,组成国民党。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2.领导人:孙中山、黄兴3.结果:因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失败,孙黄二人流亡日本。
二、护国战争(“国”指中华民国)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1)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1+2+3) 1个废除,2个解散,3个总统①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②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③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2)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为换取日本支持,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2.护国战争(1)背景:针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3)结果:①功绩: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护国战争结束。
②失败: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分裂,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教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切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的行为都不会成功;得民心者得天下4.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帝制不得人心,违背历史潮流。
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坚决斗争.③袁世凯众叛亲离三、军阀割据1. 概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主要军阀有:①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②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控制着北京政府);③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2.造成军阀割据的原因:(1)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特权,扶植各自的代理人3.军阀割据的危害:①农村劳动力减少,田地荒芜,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兵员军费大幅度增加,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四、小结1.日本为什么要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全面控制北洋政府,扩大在华权益,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2.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北洋军阀斗争的实质: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博弈。
假如袁世凯复辟称帝成功历史又会是怎样的走向呢本文导读: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颇含争议性,但大多数人认为他不是好人,因为他违反了历史的走向趋势,袁世凯想要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相反,所以他注定要失败,注定要被历史所唾弃,袁世凯一生所做的事情,错误最大的就是企图登基称帝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逼迫溥仪宣布退位,从此清朝彻底结束,我们以前读书时就学过,辛亥革命胜利之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孙中山先生作为国父,反而被追杀,以致流亡海外,这也是袁世凯的一大罪过之一。
袁世凯不仅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更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同年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5年12月,袁世凯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但皇帝了,并把国号改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袁世凯此举自然遭受各界人士的反对,接着便引发了发护国运动。
在护国运动中,袁世凯迫于舆论压力,最终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终于还是被赶下来了,1916年6月在护国运动中郁郁而终,袁世凯的死标志着军阀混战时期的开始,这时中国又进入另一番景象了。
袁世凯死后,发生了许多事情,军阀混战,日军大肆侵略中国,发动“九一八事件”,后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再到后来的“西安事变”统一战线,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来又有解放战争,最终新中国成立,要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当初袁世凯称帝成功,历史又会是怎样的走向呢?如果袁世凯当了皇帝,那么整个中国基本就统一了,不会有后来的军阀混战,所以也就不会有张作霖、蒋介石、李宗仁等军阀势力,后来也就没张学良什么事了,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是不会变的,若当时中国在袁世凯的领导下,全国统一抗日,相比日军也不可能那么容易攻入东北吧,或许“九一八事件”的悲剧不会发生。
日军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肯定与中国开战,若有袁世凯主持大局,那么战争或许不会输,至少整个国家是团结一致对外的,或许不用等到1939年的二战时期,中国就已经把小日本给料理了,中国人数是日本的数倍,只要团结起来日本断无可乘之机。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教材分析:本课虽属于选修内容,但因涉及到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问题,与必修1在内容上有互补之处,地位比较重要。
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因此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的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是本课的主线,教学的内容也要围绕这条主线而展开。
二、学情分析:本课所教授的对象是历史专业班学生,已具备一定解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方法中,我主要立足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线索为载体,配合多媒体,经过老师的层层提问和全体学生的思考、讨论,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念:“洪宪帝制”、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主要问题:两次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斗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指导学生总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整个历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3、通过相关的历史材料、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学会准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正确解决相关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同一类历史现象的比较,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围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展开斗争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革命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进行反复的斗争;复辟帝制已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教学难点:两次复辟帝制的发生及失败原因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发给学生预习提纲,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填充读书提纲,并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焦点的斗争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其结果说明了什么?”(二)具体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前一课内容,回答:辛亥革命革命的结局如何?袁世凯上台前,孙中山为限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的基础,指出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一步步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进而引入新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