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在养殖业中广泛应用。
使用抗生素可以促进动物生长、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滥用、抗药性等,影响着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1、促进动物生长抗生素可以为动物提供营养,促进生长,增加肉、蛋和奶的产量。
例如,青霉素、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可以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减少能量和蛋白质的浪费,从而增加动物的体重。
2、预防和治疗疾病养殖动物常常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治疗疾病是养殖业中的重要环节。
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细菌,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土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家禽、家畜的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
1、滥用在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许多养殖企业为了快速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将抗生素用于预防而非治疗疾病,或是未经兽医处方乱用抗生素等。
这些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会导致动物体内抗药性细菌的产生,加剧抗生素的滥用。
2、抗药性养殖业中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逐渐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细菌越发盛行,抗生素的有效性逐渐降低。
在动物体内、排泄物和环境中检测到的抗药性菌株逐年增加,在某些疫情流行时,选择高抗性细菌替代原始细菌,使得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效果大大降低。
3、影响人类健康动物体内的滥用抗生素细菌容易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及人类健康。
抗生素不仅会破坏消化道菌群平衡,诱发胃肠道疾病,还会增加人类感染抗生素耐药菌的风险。
三、克服问题的方法1、加强兽医监管政府和养殖企业应加强对兽医的培训和监管,提高兽医的职业素养和科学水平,规范兽医诊疗行为,减少滥用和乱用抗生素的现象。
2、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抗药性产生和滥用的有效方法。
应严格按照兽医处方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乱用抗生素,应优先使用对目标菌敏感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3、推广绿色养殖技术绿色养殖技术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养殖动物感染细菌的风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2023年第04期抗生素由细菌等微生物产生,属于次级代谢产物,部分为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其基本用途体现在医疗方面,经多年发展,被逐渐应用至生物科学研究、农业、畜牧业及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之中,而在畜牧业及农业生产中的非治疗性抗生素则被称作抗生素生长促进剂。
畜禽排泄物通常被用作有机肥料,确实有助农业增产的效果,但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业中的滥用情况很严重,带有抗生素的排泄物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根部大量吸收,同时也对周遭微生态的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目前抗生素污染已经成为畜禽养殖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1禽畜养殖业抗生素污染现状现阶段,随意、盲目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尤为严重,尤其是无指征用药,单纯的病毒感染其实无需使用抗生素,但大多数农户已经产生了依赖性,错误的观念使得药物滥用问题加重,也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
禽畜养殖户大多在城乡结合地带,其文化水平及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尤其是对抗生素的科学使用更是知之甚少,根本不清楚抗生素过量残留危害的严重性,不仅预防用药超量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养殖户更是仅凭经验用药。
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与养殖户认知偏差有着直接关系,为追求快速见效,甚至将药量提高了2倍不止。
市场上涌现的多种复方兽药之中可能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反复的、长期的用药也使得抗药性明显提高。
为了规范养殖业的用药问题,国家陆续发布了相关文件,明确指出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尤其是氯霉素及其制剂。
《兽药管理条例》之中明确提出禁止人药兽用,但实际情况是兽用抗生素的种类相对较少,出于对药效的担心,部分养殖户仍然选择了人用药物,最为常见的土霉素,其次是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
而我国许多制药厂家在仿制高端抗生素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兽用抗生素的速度也即将赶上临床用药的更新速度。
原料的直接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普遍表现为禽畜生长缓慢、耐药性及病死率较高,安全隐患较多,由于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有明显差异,为此。
2020.12作者简介:吉晓伟(1971.5-),女,辽宁省阜蒙县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检疫工作。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吉晓伟(辽宁省阜蒙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123100)摘要:在防治畜禽疾病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药物特性和病理变化,能少使用药物的尽量减少药物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和对机体造成毒副作用。
同时在使用抗生素时应知道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在机体内的作用过程和疗效,才能有针对性的防治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畜禽;抗生素;疾病防治;耐药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过程中,应重视畜禽机体的防御功能,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作用,忽视机体内在的因素,如果机体的细胞免疫力低下或者是吞噬细胞性质量下降时,采用抗生素治疗疾病也难以获取理想的效果。
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时应加强营养和饲养管理,尽量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全身机体状况,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1不考虑疾病防治需要盲目用药许多管理者认为,抗生素原粉成分纯正,不含有其他助溶剂,且价格相对成品药物低廉一些,这样在防治疾病方面往往大量使用抗生素原粉,殊不知抗生素原粉没有经过科学配伍,也没有添加任何增效剂,使用效果一般且毒副作用较大,还能促进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反而增加了药物毒性。
所以建议采用经过科学配伍的抗生素制剂,不仅增强疗效,还可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1]。
2选择禁用药物或者凭经验使用药物一些药物由于畜禽使用后能引起药物残留,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国家禁止使用这些抗生素,如氯霉素和呋喃唑酮等药物。
但在养殖生产中,有的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或尽快达到治疗目的,多次使用这些禁用抗生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健康威胁,一旦人群感染疾病,会增加药物选择和治疗难度。
有些养殖者对抗生素的药理和药性不了解,不论采用什么抗生素都每天添加一次,但有的抗生素杀菌作用取决于其使用次数,如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等要求每天使用2~3次才能在体内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
养殖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南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增加,养殖业在世界各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养殖业中普遍存在的抗生素滥用问题。
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对动物的健康和福祉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增加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因此,制定并遵循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南是保障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养殖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南:1. 提高动物养殖管理水平:健康的动物更少受到疾病侵害,减少了使用抗生素的需求。
养殖场主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动物的饲养环境,确保它们充分的饲料和清洁水源。
定期巡视动物的健康状况,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2. 优化饲料营养:合理的饲料配方能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通过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使其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提高饲料的品质。
不仅能促进动物的生长,还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3. 加强疾病预防:预防胜于治疗。
在养殖场,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和养殖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免疫接种,维持充足的卫生条件等。
4. 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养殖场主应根据临床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只有在确诊疾病或受到兽医建议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抗生素,并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应用。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进行敏感性测试,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5. 定期监测和评估:养殖场主应定期监测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并对其使用进行评估。
通过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和动物的健康状况,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进行评估。
这有助于持续改善养殖场的管理和养殖方法。
6. 良好的记录和跟踪系统:建立完善的抗生素使用记录和跟踪系统是确保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一环。
记录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用药原因等信息,并与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进行关联。
这些记录可以帮助养殖场主评估抗生素使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为兽医和卫生监督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
畜牧业中的养殖动物抗生素使用和替代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抗生素使用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饲养动物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可能导致抗药性的增加,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如何减少养殖动物中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研究和推广替代方案,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1. 抗生素使用的现状在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包括促生长和预防治疗两个方面。
许多养殖场主和农民往往过度依赖抗生素,在饲养过程中大量使用,以期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然而,这种过度使用不仅会导致养殖动物体内抗生素残留物的增加,还会促进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传播。
2. 抗生素使用的风险和影响过度使用抗生素在畜牧业中存在许多风险和影响。
一方面,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例如通过动物粪便及其处理过程中排放到土壤和水体中的抗生素残留物。
这些残留物不仅对土壤和水资源构成潜在威胁,还有可能通过生物链的传递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抗生素还加速了抗药性细菌的出现和传播,对人类医疗和兽医治疗提出了挑战。
3. 替代方案的研究和推广为了减少养殖动物中抗生素的使用,研究替代方案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目前,有许多替代方案被提出和研究,包括植物提取物、益生菌和疫苗等。
这些替代方案不仅能够提供动物所需的营养和健康支持,还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新兴技术如基因编辑和基因改良也被用来研发抗病性更强的饲养动物品种,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
4. 政策与监管的重要性除了替代方案的研究和推广,政策与监管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各国应出台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场的抽检和监督,对抗生素残留物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对于预防和减少抗生素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和消费者的意识,也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重要途径。
5. 教育与推广的角色学校、媒体和行业组织等教育机构也承担着教育和推广抗生素替代方案的重要角色。
动物饲养中的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研究在动物饲养中,抗生素的使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农业生产,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抗生素使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动物饲养中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的研究情况,并就该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抗生素在动物饲养中的使用情况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养,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治疗动物的疾病,提高动物的生产效益。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动物饲养中使用抗生素的权衡方式和标准也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严格限制了抗生素的使用,只允许在动物患有感染性疾病或需要紧急治疗时使用;而另一些国家则较为宽松,允许将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以促进生长。
二、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的关系抗生素使用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方式,已经导致了许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在动物饲养中,长期使用低剂量的抗生素,会导致细菌逐渐适应抗生素的作用,并发展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使得原本可以有效治疗动物疾病的抗生素逐渐失去了效果,给养殖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三、抗生素使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动物饲养中抗生素的使用不仅对动物自身产生了耐药性问题,同时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存储在动物体内的抗生素残留物往往会通过动物产品进入人类食物链,从而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风险。
此外,当人类患有细菌感染时,某些细菌可能已经在动物饲养中产生了抗生素耐药性,这将增加治疗的难度。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动物饲养中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严格管理抗生素使用:建立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动物和疾病进行分类管理。
只有在必要情况下才能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2. 推广替代方法:开发和推广替代抗生素的方法,例如使用益生菌、预防性疫苗等措施,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3. 加强监管和检测:加强对动物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物的监管和检测,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同时,对耐药性的监测也是必要的,及早发现和控制潜在的耐药细菌。
家畜抗生素使用与抗菌耐药性问题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家畜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畜抗生素使用与抗菌耐药性。
家畜抗生素使用不当会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加,进而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因此,对家畜抗生素使用和抗菌耐药性问题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一、家畜抗生素使用的必要性和现状抗生素在家畜行业中起到了控制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提高家畜的免疫力,还可以增加家畜的生产性能和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一些家畜养殖场,为了加快生长速度,预防疾病和降低死亡率,过量使用抗生素已成为常态。
这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引发了公众和科学界的担忧,并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了潜在风险。
二、家畜抗生素使用与抗菌耐药性关系的研究大量的证据表明,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形成抗菌耐药性。
这意味着原本可以被抗生素清除的病菌会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从而使抗生素失去了治疗效果。
抗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畜抗生素滥用是导致抗菌耐药性迅速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畜抗生素使用过量或错误的使用剂量、频率和时长,可能促使抗菌耐药基因在家畜中的传播。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食物链、水环境等途径传播到人类和环境中,对人类和环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控制家畜抗生素使用与抗菌耐药性的可行措施为了解决家畜抗生素使用与抗菌耐药性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措施。
首先,各国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和控制家畜抗生素的使用。
这包括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使用周期,推动抗生素替代品和替代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其次,加强监测和监管工作,建立抗菌耐药性监测系统,监测家畜、食品和环境中的抗菌耐药性水平。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预警和监测潜在的抗菌耐药问题。
此外,普及相关知识和培训是促进农民和畜牧业工作者正确使用抗生素的重要途径。
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建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养殖行业监管的加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兽药抗生素滥用会导致微生物变异和细胞耐受性,甚至会扰乱生态平衡和传染病控制,给兽类健康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在中国,中小规模养殖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些养殖场一般没有专业的疫病防控人员和规范的养殖管理制度,导致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的滥用和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1.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
由于对养殖疫病缺乏预防和控制知识,兽殖人员会在出现疾病或增长速度慢等情况时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甚至长期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从而去掉了抗生素的效果。
2.兽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部分兽殖人员随意使用抗生素,不按照药品说明书指导使用,或者使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药品,导致对正常肠道菌群产生杀伤作用,抵御免疫,提高了感染的风险。
3.兽用抗菌药物使用过量。
兽用抗菌药物用量过大,不同程度的残留和排放,对人和环境造成了潜在危害。
建议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是一项长期的治理过程,需要政府、兽医、兽殖户和消费者共同参与。
以下是一些建议:1.建立健全疫病监测预警机制,增强疫病防治的能力。
中小规模养殖场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注重自我诊断能力的提高。
2.加强兽医管理,提高兽医素质。
中小规模养殖场应该拥有常驻兽医,制定合理可行的防疫控制方案,注重病原菌检测和防控,打好免疫接种的“第一针”。
3.严格控制兽用抗菌药物使用。
兽药抗生素使用应在规定范围内,不得超过质量标准和使用周期,避免大剂量、长期使用,建立用药档案,每个批次饲料样品预留至少30天以备检测。
4.加强消费者农产品检测。
加大检测力度,完善检测手段,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农产品,在督促相关养殖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的同时实现对兽药的全程动态管理。
5.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加强行业诚信。
消费者需要学习排除抗生素、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相关知识,能够倡导绿色健康的养殖方式。
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建议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场对兽用抗菌药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兽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中小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中小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问题。
由于中小规模养殖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养殖者常常面临动物疾病的防治困难,往往会滥用抗生素来控制疾病的发生。
这种滥用不仅浪费了抗生素资源,还加剧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形成。
中小规模养殖场在兽用抗菌药物使用上普遍存在着过度依赖的问题。
由于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知之甚少,养殖者往往会过度依赖抗生素来解决问题,忽视了其他疾病防控的手段,导致了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和滥用。
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不规范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养殖场普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导致了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混乱。
有些养殖者甚至没有专门的药物使用记录,关于药物使用的信息不完整,难以追溯和监督。
加强养殖者的培训和宣传。
通过加强对养殖者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对动物疾病的认知,并教育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培养养殖者发现疾病的能力,提高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减少对抗菌药物的依赖程度。
建立健全兽用抗菌药物的监管体系。
加强对兽用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建立起抗菌药物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药品的来源可追溯和使用过程可监督。
加强对中小养殖场的巡查和抽查,对不合规的使用行为进行处罚。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加大对养殖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力度,推动疫病防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通过科学的技术指导和推广,提高中小规模养殖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质量,降低对抗生素的依赖。
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存在滥用、过度依赖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加强养殖者培训和宣传,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兽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动物饲养中的抗生素使用问题研究近年来,动物饲养中的抗生素使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使用对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都造成潜在风险。
本文将就动物饲养中的抗生素使用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
一、抗生素使用问题的原因1. 动物健康需求动物在饲养过程中容易患上各类疾病,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养中,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动物感染病原体的繁殖,提高养殖效益。
然而,在提高动物健康水平的同时,滥用抗生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 养殖环境和管理条件养殖环境和管理条件是导致抗生素使用问题的重要原因。
狭小的饲养空间、不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都使得动物易于发生疾病。
为了迅速治疗和阻止病情蔓延,饲养者不得不大量使用抗生素。
二、抗生素使用问题的影响1. 动物健康问题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动物产生耐药性,病原菌逐渐形成耐药株,使得动物对于一些常规抗生素失去了敏感性。
这使得原本可以治愈的疾病转变为难以有效治疗的问题。
2. 食品安全问题动物养殖中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残留,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
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可能导致人类患上耐药性细菌引起的感染疾病,给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解决抗生素使用问题的对策1. 提高养殖环境和管理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和科学管理是预防和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关键。
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养环境,良好的卫生条件能够降低动物发病率,减少抗生素使用。
2. 引入替代品和生物控制方法开发和广泛推广一些绿色替代品和生物控制方法,以代替抗生素在动物饲养中的使用。
例如,推广草本植物提取物、益生菌等替代治疗方法,通过增强动物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3.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加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动物饲养中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
加强监督力度,打击滥用抗生素等违法行为,提高养殖者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结论动物饲养中抗生素使用问题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一、抗生素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抗生素应用现状几乎所有的猪和鱼饲料中都含有抗生素λ鸡的饲料次之λ草食动物饲料较优λ不考虑休药期λ用抗生素治疗的动物无标记λ2、抗生素应用的负面效应(1)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或耐药性(2)抗生素的毒副作用(3)机体免疫力下降及内源性和二重感染(4)在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性(5)受抗生素影响的绿色贸易壁垒(6)抗生素的禁用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09-8-3] Moore等(1946)首次报道,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能明显提高肉鸡的日增重。
自此,人们对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先后有6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畜牧业,在动物疾病防治、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不科学地滥用,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及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2006年,欧盟全面禁止了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我国是畜禽生产大国,但由于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0.9%-l.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抗生素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已成为畜牧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1.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现状化学工业学会和制药工业学会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占年总产量的46.1%)用于畜牧养殖业。
美国忧思科学联合会(UCS)估计:约有70%的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被用作鸡、猪、肉牛的饲料添加剂。
王云鹏等对国内5省、市进行的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明,饲养场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包括B一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林可胺类的克林霉素等。
在第10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副主任马越研究员曾指出: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总量中90%被用在食用动物身上,且其中90%都只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而作为饲料添加剂来使用。
1.1盲目、随意用药问题突出。
据调查,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被应用于无使用特征、治疗单纯病毒感染、预防用药超过规定的时间、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等现象比比皆是。
目前,我国养殖户(场)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只有初中乃至小学文化,没有或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兽医知识,不懂得合理用药的方法,不清楚抗生素残留的危害,部分养殖户仅凭着经验饲养,畜禽无病“防病”意识太强,诊断疾病水平较低,凭感觉用药问题突出。
随着畜禽疾病的复杂化,诊断难度的加大,滥用药率高达60%~90%。
1.2过量、长期使用抗生素情况普遍存在。
养殖者传统的思想认为:兽药质量较差,含量不足,使用药物多多亦善,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和长期使用现象普遍存在。
据了解,少者,用药剂量加大2倍~3倍;多者,加大数倍至十几倍。
同时,—些兽药厂家为了提高销售量,使用非常用的兽药名称,以冒充新药,蒙骗养殖户的现象以及随着复方兽药的大量涌现,经销商推荐用药程序的“详细周到”,也加剧了抗生素的过量和长期使用的现象。
1.3使用禁用抗生素现象时而发生。
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公布了一些在畜禽生产中禁用的药物。
如农业部2002年4月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
其中明文禁止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在所有食品动物作所有用途的使用。
但在兽药监督检查或养殖场中时而能够看到,其使用依然禁而不止。
1.4人药兽用现象依然存在。
《兽药管理条例》明令禁止人药兽用。
在生产中,由于兽药抗生素的品种较少,或人们担心兽药的质量,往往使用医用药物。
张莉等对哈尔滨市郊30户肉鸡养殖户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土霉素的添加率达到l00%,在使用土霉素的同时,80%的饲养户同时使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而这些药物均是人类用药。
同时,我国许多制药厂家具备模仿生产高端抗生素的能力,使得兽用抗生素的更新几乎与人类临床用抗生素同步。
因此,在现代宠物的临床治疗、鸡、猪的饲养中,使用人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品种涉及到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等各种抗生素。
1.5兽用原料药直接使用情况屡禁不止。
近年来,在兽医临床上直接使用兽药原粉(即原料药)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如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畜禽死淘率增加、生长迟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药物残留等,给畜禽健康养殖、食品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林春珍通过对50位水产养殖场技术人员的询问,其所使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诺氟沙星等l0多种,而这些抗生素,几乎属于原料药或部分为人用的处方药。
1.6药物配伍不当现象明显。
养殖户为使动物疾病早日康复,不合理的使用几种抗生素药物。
中国养殖技术网对某动物门诊236张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占77.5%,使用频率较高的有β-内酰胺类。
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约占使用抗菌药物总数的50%,其中不乏不合理配伍,表现在单纯性病毒感染同时开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配伍使用。
如青霉素加头孢氨苄、林可霉素加红霉素等。
由于各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性质不同,配伍不当或用药不合理。
轻者,达不到理想的疗效;重者,加大药物的毒副作用。
1.7不按规定休药期使用。
休药期的长短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率和残留量有关,而且与动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
国家对有些兽药特别是药物饲料添加剂都规定了休药期,但是部分养殖户(场)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很少按规定休药期执行。
2抗生素安全性问题2.1加大了动物疾病防治的难度。
畜禽的细菌耐药性日益复杂,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了二重或多重感染,加大了动物疾病防治的难度。
陈杖榴等对广东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进行调查,从鸡、猪、牛、饲养员和环境等分离大肠杆菌l524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环丙沙星等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动物源分离的大肠杆菌普遍存在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高的为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这与动物用药的强度、频率呈正相关。
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机体内有益菌群生长,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致使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过去较少患有的细菌病频频发生。
2.2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2.2.1过敏和变态反应。
刘渠等对深圳市龙岗区64份肉类样品中庆大霉素的残留检测结果显示,9份超过标准,阳性率14.06%。
不久前,我国卫生部门曾对市场上135份鲜奶和60份奶粉进行检测,其结果是l35份鲜奶中有30份含残留抗生素,阳性率达22%;60份奶粉中2份有抗生素残留,检出率为3.3%。
研究发现,残留于畜产品中的抗生素,有的经过加热而失活,但对于性质较稳定的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等),虽经烹饪也不能破坏其在动物产品中的存留,甚至有的药物,如四环素的降解产物具有更强的溶血或肝毒作用。
人经常食用含抗生素的动物性食品,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急生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导至死亡。
2.2.2造成人类病原性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关于耐药性由动物传给人类的相关证据都是基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感染,可以通过食物链或污染的环境来传染人,这些感染通过肠道菌而使人发病。
动物畜产品药物的残留可能使人类病原菌长期接触这种低浓度的药物,从而产生耐药性,使这类药物防治人类疾病的疗效降低。
1972年,墨西哥有l万多人被抗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感染,导致l400多人死亡。
l992年美国有l3300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
最新研究表明,畜牧业抗生素滥用是人畜共患病之源。
在荷兰,人类“超级病菌”(MRSA,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抗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中20%感染自一种最初仅出现在猪体内的新型病毒。
发表于《美国医学协会学刊》的研究认为2005年全美有l0万例“超级病菌”病例,其中有1.9万例致死。
2.2.3“三致”作用。
某些抗生素具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其主要通过肉、蛋、奶进入人体,引起病变,如氯霉素能够损伤人肝脏和骨髓造血机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粒状白细胞减少症、肝损伤等,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3破坏了生态环境。
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被排泄到环境中仍能稳定存在很长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
研究表明,链霉素、土霉素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螺旋霉素低浓度降解很快,但浓度高时需6个月才能降解完,杆菌肽锌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降解需3~4个月,在无氧环境中,降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据报道,动物养殖场污水处理池中红霉素、复红霉素、磺胺甲恶唑浓度可达6g/L,这些药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3.解决对策3.1加大对养殖生产者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人们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
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推进阳光工程,积极向养殖户(场)普及养殖专业知识,大力推广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重点搞好优质畜禽品种的选育和普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通过实施生物安全和免疫接种来预防疾病,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同时,加大药物残留及耐药性对动物与人潜在危害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
3.2推行养殖资格准入制度和官方兽医制度,提高饲养及管理水平。
现代畜牧业是集资金、技术于一体的高风险的行业。
养殖者不仅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养殖技术知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通过推行养殖资格准入制度和官方兽医制度,调高养殖门槛,提升养殖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管理水平,从而消除动物性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3大力实施兽药GMP认证制度。
加强抗生素生产的源头管理,提高兽药质量的整体水平。
国家政策上要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兽药企业研究开发高效、无毒、无残留、安全的动物专用抗生素新品种,并克服目前抗生素存在的缺点,提高我国兽药质量的整体水平;管理上要加大实施兽药GMP认证制度力度,严格审批新兽药,规范兽药的名称,加强对禁用药物品种的监管,使我国兽药的研制、推广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3.4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制度与兽药管理处方制度。
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制度,可提高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在动物疾病诊断、治疗、免疫接种等方面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同时,在养殖和兽医临床中,可仿效欧美国家的兽药分类管理的做法,将兽药划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对人和动物容易产生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抗生素,必须凭兽医处方购买和使用,从而杜绝滥用药的现象。
3.5完善兽药监控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近几年,多宝鱼中氯霉素的残留等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我国兽药行政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因此,应建立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全程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大对违法使用抗生素现象的处罚与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