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 格式:pdf
- 大小:1019.00 KB
- 文档页数:2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述评摘要: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文化高压政策的阻滞,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文化之林。
16世纪末后西方将近代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使中西文化得到一次全面的交流,给中国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中国觉醒并随时代的变革和民族意识日渐增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伴随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关键词: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述评一、绪言什么是西学?西学是指西方产生并且传播到东方的学说,也被称为新学,也泛指西方近代文化总称。
西学这一概念是历史的产物,明朝万历年间,我国就将欧美等国家传入中国的科学文化统称为西学。
二、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阶层对天文学都极为重视,曾多次进行改革历法,但仍不尽完善。
直到16世纪下半叶,传教士利玛窦曾准确地预测到月食与日食的出现时间,在中国上层社会引起很大的轰动。
他撰写《乾坤体仪》和《浑盖通宪图说》等,艾儒略于《天问略》介绍了伽利略借助望远镜而得出的最新天文成果。
明末由徐光启修成《崇祯历书》突破了传统历法的弊端,为中国天文历法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数学:中国历代注重历法而历法的推算离不开数学。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所著的《几何原本》是一部具有严密演绎体的数学著作。
徐光启曾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书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成”,它取代了中国数学的经典《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数学革命性变化。
明末的《割圆人线表》及《大测》《同文算指》等数学著作的传入,奠定我国算术的基础。
清朝康熙时期,将明末清初的数学传入汇编成《数理精蕴》是一部总结性的数学巨著,也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在明末以前,坚信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直到1589年,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图》,向中国人介绍了前所未有的地理知识。
测量经纬度、世界分为五大洲的概念、五带划分等使中国知识分子对原来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感到震惊,并产生一种生存危机感。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介绍世界五大洲各国的风土风俗、气候名胜、经济政治,打破了中国“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狭隘的世界观和愚昧的思想。
西学东渐与嘴末的“西方学”内容提要本文以明末(即从1582年利马窦来华到1644年明亡)中国士大夫对西方传教士带至中国的西方文明的认识为研究对象,指出随着西方地理大扩张,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随着西方文化在明末士大夫之间的广泛传播,传统中国与刚踏入现代化的西方发生了首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发生了传统和现代化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次交汇。
伴随着这种异质文化相互之间碰撞的,必然是主体文化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对外来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建构。
明末士大夫从儒家文化的基本点出发,对这样一种异类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转化、改造和吸纳,使它在儒家文化的基本框架内获得一种新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对来自西方的文明形成了一种我们自己的“解读”。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最早的中国“西方学”。
应该看到,这个时期的中国“西方学”不仅仅是当时士大夫们看待西方文化的一种特殊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还折射出了中华文明和它的主要载体——士大夫们应对“千年变局”之初的一种心态和方法,折射出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光阴中积淀下来的同化与融合外来文明的自信和自诩。
明末中国西方学中显现出来的这些东西并没有因为清王朝入关而最后终结。
它作为“文化基因”一直保留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也深深地影响到了近代以来中国多难的曲折发展之路。
关键词:明末士大夫传教士中国中心主义西方学作者:陆锋明指导老师:张铭教授两学东渐’,JW末的“西方半”Ab5tractTheOrientalSpreadingofWesternCultureandThe“Occidentalism’’inThePerditionofMing—dynastyAbstractThistexttakethecognitionofthescholar—bureaucrattothewesternculturewiththemissionaryuntillresearchobject(from1582atthatyearMaReoRiccicametochinato1644theperditionoftheMing—dynasty),andpointoutalongwiththebigexpansionofwesterngeography,alongwiththewesternmissionaryarriveatChina,alongwiththewesterncultureextensivelyspreadinginthescholar-bureaucrat,traditionalChinacontacttowestemjuststeppingintothemodemization.Themainbodyfromhisownandre—-contructthedifferentcultureaccompanyprospectre·-understandwiththecollisionofdifierentkindofculture.劢escholar-bureaucratfromthebasicpointofConfucianismtransform,rebuildandabsorbthatdifferentculture,makeitacquireanewintegrationintheConfucianism,andformedaunscrambleofscholar—bureaucrat.Thisistheearliest“Occidentalism'’thatourso-called.Shoedsee,the“occidental”isnotonlythespecialtheoriessystemthatthescholar-bureaucrattreatthewestculture.moreimportant,itstillrefractoutedthemindandmethodofthechinacivilizationedanditsprimarilycarder-thescholar-bureaucrattoreplytothe‘‘turmoilofthousandyear'’,refractouttheself-confidenceofChinacivilizationthataccumulateinseveralthousandyears.The“Occidentatism”isnotendwiththebuildofQing-dynasty.Itinthebloodas”culturegene”,andalsoprofoundlyaffectedthereservesdevelopmentofchina.II西学东渐与明末的“西方学”AbstractKeywords:thetelophaseofMing-dynasty;scholar-bureaucrat;missionary;thecenterilismofchina;occidentalismlJWrittenby:LuFengmingSupervisedby:ZhangMingV646238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本文导读: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1、传教士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士也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
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2、其他来华西人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
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出洋中国人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
乾隆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针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
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洋务运动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
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汇通现象明末清初开始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数学知识,这对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数学观念变迁的源头,大致可以追溯到万历中后期,这一时期,西方数学的传入是以修改历法为中心来进行的。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输入了西方大量的数学文化,中西数学文化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接触。
中西数学文化在明末至清中叶的交汇与融合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西学东传。
此层次主要是西方传教士与我国少数士人开始翻译西方数学着作。
二是中西会通。
此层次主要是中国士大夫开始将西方传入数学文化消化吸收并加以会通,并将数学文化知识运用到天文历法的研究之中。
三是“欲求超胜”。
一、西学东传---中西数学文化层面上的正面接触。
明末清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大量科学文化,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许多影响。
正如徐宗泽所说:“西士所着之书,在我国学术界上,其影响不限于局部,而为整体者也。
”因此,对于明末清初中西数学文化会通的历史值得我们回顾和研究。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传入的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笔算算法、三角法(包括平面三角、球面三角)和对数。
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传入极大刺激了中国士大夫,对中国传统数学文化产生了影响。
虽然传教士传来的西方数学着作不过是他们传教的手段,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末清初一些开明人士的世界观,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也使得中国社会开始了漫长的近现代化之旅。
二、中西会通---中西数学文化层面上的深层接触。
明朝使用的历法叫《大统历》。
《大统历》所使用的一切数据和计算方法来源于元朝郭守敬等人所编的《授时历》,并且很少改动。
到了明朝末年,按照《大统历》的计算结果,已经与实际天象相差很大,因而修改历法成了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
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修改历法。
徐光启本着先译西法,再“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的设想,主持了《崇祯历书》的编译工作。
传教士的西学东传近代西方学术之输入我国,可分为二期:第一期始于明万历中叶,盛于清康熙间,至乾隆中叶而绝;第二期,始于清咸丰、同治间之洋务运动,以迄今日。
(1)语文学利玛窦著有《西字奇迹》一书,1605年在北京出版,系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注读汉字。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其后,1626年又有金尼合(Trigault Nicolas)着《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2)天文历法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历法。
先是在万历三十八年,因为日蚀不验,发现旧历的错误,就有李之藻与五官正周子愚等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