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传教士对五大洲说的早期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239.78 KB
- 文档页数:5
2022学年第二学期等级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历史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1. 古代君主君主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后,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古代的君主们曾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国家,请将下列君主与其国家的发源地相匹配。
(单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2)古代君主通过一些举措维护其统治,将下列举措与相关国家进行匹配。
(单选)A.将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B.修建金字塔,至上权威C.完善法律体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D.设置中外朝,强化皇权以上这些举措中,属于古代罗马的是________,属于汉朝的是________,属于古巴比伦王国的是________。
(3)版图曾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单选)A. 罗马帝国、汉王朝、波斯帝国B. 古埃及、亚历山大帝国、古巴比伦C. 汉王朝、古埃及、古巴比伦D.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4)从早期文明区域到世界帝国的崛起,本质是文明交流与拓展的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哪些交流方式?【答案】(1)①. D ①. F ①. C ①. A ①. E ①. B(2)①. C ①. D ①. A (3)D(4)移民(或殖民),军事征服,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与科技传播(或文化传播)(任意二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位于埃及,故选D;而出位于伊朗高原,故选F;三处位于中国,故选C;①处位于希腊,故选A;①处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故选E;①处位于两河流域,故选B。
【小问2详解】①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体系完善,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故选C;①汉朝时汉武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中外朝制度,故选D;①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选A。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影响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开始有了一系列的接触与交流。
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启迪。
在这段历史中,既有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改变。
这些接触与交流,无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
这些传教士以布道为名,实际上传播了西方的宗教和文化。
他们携带着最新的科学书籍和研究成果,介绍了欧洲的地理、天文、数学等课程。
通过传教士们的传授,中国人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并吸收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比如数学和天文学等。
这无疑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更新与发展。
其次,西方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领域。
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明代的中国画家便参考了西方的透视法和油画技法,丰富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
另外,即便是传统的文人画,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在音乐方面,西方的器乐和乐理也在中国受到了关注和学习。
传教士与中国音乐家的交流促进了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入,产生了许多跨文化的音乐作品。
比如明代道士李之藻在其作品《太音新声谱》中,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了有益的结合。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无疑为中国的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想象和创造力。
此外,西方的科学观念也对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比较弱势,宗教和哲学的色彩更重。
然而,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引领了科学思维的发展。
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了最新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如伽利略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这让中国人意识到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积极拥抱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成果。
这种科学观念的传播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对西方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精神内涵和价值观也深深影响了西方。
明清时期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研习中文、译介中国经典等文化活动,对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转换的目的和动机的影响,东西方两种文明和思想在交流过程中势必引起碰撞和冲突,这造成了明清时期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和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读,其混淆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文化内核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尽管如此,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传教士;明清时期;语言;翻译;碰撞与误读明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研习中文、译介中国经典并将其介绍到欧洲的文化活动,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转换的目的和动机的影响,西方传教士在传播中国文化时,造成欧洲国家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解。
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及其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以期对这次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传教士向欧洲介绍汉字1.制定罗马字母拼音方案,编纂词典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积两千年之久的浸淫,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 ①,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传教,语言就成为双方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因此,传教士迫切地感受到学习汉语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掌握中文是征服中国、改造中国人信仰体系的唯一途径。
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这些传教士使用罗马字母来标注汉字的读音,并以此为启发编纂中西字典,为欧洲人认读汉字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最早采用了这一拼音方案的是罗明坚和利玛窦于1583至1588年间合编的《葡汉辞典》。
由于早期的罗马字母体系不完善,如:声调和送气音的缺失,造成了许多汉字读出来的音不准确,从而引起交流过程中听者理解上的偏差。
尽管有这些缺点,《葡汉辞典》载有近代葡汉两种语言文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欧汉双语词典,为中国的音韵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海外文化传播高潮对当今传播中华文化的启示作者:马梦真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5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走向世界,文化是一张精致的名片。
而我国有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我们应该向海外传播些什么,如何筛选?我们的传播途径又该有哪些?我们传播中华文化的普及率有多少,外国人是否对我们的文化感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分析研究的。
我国历史上分别在汉代、唐代、宋元以及明清出现四次海外文化传播高潮,共同的特点是综合国力在世界领先以及充分挖掘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与包容性。
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们可吸取四次文化传播高潮的经验,传播中华文化。
关键词:传播高潮综合国力先进性包容性一、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得到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大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但我国的文化也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肯定,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却问题频出。
所以,一直以来,对如何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中的哪些内容等问题的讨论争执不下。
我们可以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四次传播高潮中得到些启发与经验,寻求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出路。
二、中华文化的四次海外传播高潮中华文化的四次传播高潮分别出现在汉代、唐代、宋元以及明清时期。
汉代出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第一次高潮。
汉帝国疆域广大,中华文化的基本形式和格局已渐成熟,工艺学术全面繁荣,出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代,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面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广泛交流,播撒自己的辉煌于广大的地域,初步确立了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
在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历史上,汉代的张骞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使西域,他西使历经十三年,备受艰辛,实地考察了东西交通要道,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实际情况,大大开拓了中国人的地理概念,成为中国官方“开拓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人”。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2、西学东渐阶段: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3、西学东渐的传入过程:1、中西交往由来已久,有记载的直接往来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后几乎历代不竭。
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耶稣会传士发挥了主要作用。
其中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最为突出。
2、来华的传教士为了取得合法的传教地位,尽力地结交士大夫,讨好皇帝。
在此过程中,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国。
1601年,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使他引进的西方世界地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利玛窦是第一个将世界地图传入中国的人,同时也就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介绍进来,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制图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开明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3、传教士客观上在当时承担起了西学东渐的历史使命。
他们具有开拓性的工作,构建了中国近代科学基础的主要方面。
于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指出,中国的经验科学不再明确地划分为西方的或中国的,而是已成为"近代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早期介绍(1)梁启超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曾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系统传播(1)背景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③五四爱国运动初步胜利。
(2)人物:李大钊。
(3)活动①指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
②1918年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④在北京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深层点拨】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由学习欧美资本主义转向学习苏俄社会主义,因此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知识点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工读互助团(1)工读互助团: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2)失败①原因:经济上入不敷出,实践上陷入困境和意见不合。
②影响: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论战①1919年,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②1920年,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
③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10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2)组织研究会。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西方天主教士到中国传播天主教。
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认识到如果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不甚了解,就无法传教。
为了传教,教士们找到大批的中国经籍,像中国的读书人一样刻苦研读。
渐渐地,他们受到潜移默化,对其内容也发生兴趣,甚至被其中的道理所折服;觉得很有必要把它们介绍给欧洲。
很多教士把中国经籍翻译成拉丁文,寄回欧洲。
拉丁文是西欧文化之源,语法组织缜密,又是教会采用的文字,宗教、道德名词至为完备,翻译中国经籍不致于感到困难。
所以教士们翻译中国经籍都用拉丁文。
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首先于明万历年间把《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本国。
法国教士金尼阁也把《五经》译为拉丁文,在杭州刊印;这是最早在我国刊印的中国经籍的西文译本。
意大利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教士郭纳爵二人合译《大学》为《中国之智慧》。
殷、郭二人又合译《论语》。
殷铎泽译《中庸》为《中国之政治道德学》。
比利时教士卫方济也曾译《四书》及《孝经》和《幼学》等,《大学》译名为《成年人之学》,《中庸》译名为《不变之中道》,等等。
有人对一些经籍进行节译,法国教士刘应曾译《礼记》中的“特牲、祭法、祭义、祭统”。
很多译著在当时就受到荐誉。
1770年法国教士宋君荣的《书经》在巴黎出版。
出版者德经是当时著名的汉学家。
他对《书经》倍加赞扬,认为《书经》是中国经籍中最难翻译的,而宋氏用字准确,中国色彩浓厚。
法国教士蒋友仁译《书经》也获得好评,蒋氏汉文水平很高,译笔忠实,审慎异常。
法国教士孙璋是后期到中国的教士中最精通中国文化的学者,人极博学,精通满汉文,译有《诗经》,书后附有注解。
现在欧洲的很多图书馆还藏有当时中国经籍的译著。
梵蒂冈图书馆藏有研究《易经》的稿本14种,书名分别是:《易考》、《易稿》、《易引原稿》、《易经一》、《易学外篇》、《总论布列类洛书等方图法》、《据古经考天象不均齐》、《天象不均齐考古经籍解》、《大易原义内篇》、《易钥》、《释先天未变》、《易经总说稿》、《易考》(书名重出)、《太极略说》。
在明末清初近两个世纪中,天主教西方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和谐、美好的回忆。
他们把西方的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物理、哲学、建筑、医学、绘画等诸多科学知识带到了中国;同时,又把我国悠久的文化思想介绍给了西欧。
利玛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开创者。
他带来《万国舆图》后,我国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
他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传入中国之始,梁启超谓之字字是精金。
他在《天主实义》、《乾坤体义》等著作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以经纬度线的测绘技术介绍给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之先河。
1708年,康熙帝令白晋主持测绘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包括各省分图,成为我国地图的重要蓝本。
利玛窦、汤若望等最早把西方的圣像绘画及自鸣钟、三棱镜、西琴、望远镜、寒暑表、风雨表等带到中国,令朝野耳目一新。
傅泛际与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名理探》、高一志(又名王丰肃)所著《斐录汇答》是最早介绍给中国的逻辑学和希腊哲学。
汤若望、南怀仁在清帝赐授掌管监天印信、任钦天监监正工作中,传用了西洋历法,改变了经常修改旧历的局面。
汤若望编纂《崇祯历书》,收入了《四库全书》,他还著有《新法表异》等,并制做了浑天仪、日晷、星球仪、地平仪、望远镜等。
1669年,南怀仁改造了观象台,与戴近贤设计监造了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等,并将各种仪器的制做、用法绘制成图,著《台仪象志》加以说明。
这些仪器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反映了西方文艺复兴后天文仪器的新发展。
在造型和工艺方面均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可谓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结晶,至今还陈列在北京城东南角城上。
1878年,南怀仁推算到两千年历法著《康熙永年历》。
1640年,汤若望为朝廷监铸铜炮500尊,并与焦勖合著《则克录》(即《火攻掣要》),1681年,南怀仁监制神武炮350门,康熙帝亲往芦沟桥观看试放,见其命中率极高,十分赞赏,当场把自己身上穿着的貂皮大衣赐给了南怀仁。
明末清初传教士对五大洲说的早期传播王国荣收稿日期:2008-08-15作者简介:王国荣(1981-),男,陕西富平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博士生,从事明末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五大洲说自十六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地图传播时期”与“文字传播时期”的转换,内涵日益丰富,流传颇为广泛。
虽在十八世纪逐渐趋于停滞,但依然葆有对于国人传统世界观念的影响,进而开启了五大洲说在晚清的又一轮传播高潮。
关键词:五大洲说;世界观念;西学东渐中图分类号:G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082-05五大洲说[1]在华传播的历史,早在明清之际就已揭幕。
以往,学界对此虽有提及,但仅止步于对几部通行著作中相关内容的罗列,并未就此展开专门分析[2]。
本文拟以明清之际传教士汉译文献为基本依据,梳理出五大洲说在华早期传播的线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五大洲说对于国人世界观念的影响。
一、五大洲说的初传时期(1584-1610)五大洲说最初是作为世界地图的一部分被传入中国的,译介者为利玛窦。
从1584年至1610年,利玛窦先后译绘过肇庆版、南昌版、南京版以及北京版四类世界地图。
这四版地图前后相承,而五大洲说也与之一道,逐渐趋于准确精细。
1583年,利玛窦抵达广东肇庆,应中国士人之请,绘制了几幅世界地图。
据考证,这些地图均以当时欧洲较为流行的世界地图为蓝本,很有可能为奥特里乌斯绘于1564年的心型世界地图,或墨卡托于1569年用圆柱投影绘制的世界地图[3]。
这两种地图均已采用了五大洲的构图模式。
据利玛窦所说,他所译绘的“地图上面的文字、公里与时间的计算以及地名等,都已经用中文译出”[4]。
可见,五大洲说最初是随着肇庆版世界地图的译绘而引入中国的。
肇庆版世界地图对于中国士人的吸引力给利玛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而在其抵达南昌后,对此图作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完善。
在利氏赠给建安王的西方奇器之中,便有“一书为《寰宇图志》,其中有欧逻巴、利未亚、亚细亚、亚墨利加和墨瓦蜡尼加地图,连同九天图和四行图以及其他历算内容,乃此国从未得见者,而皆以其文字释之。
”[5]而在利氏1596年寄回欧洲的信中也曾提到“正着手绘一幅世界地图,上附有许多注释与说明。
”[6]所谓“以其文字释之”、“附有许多注释与说明”,均表明南昌版世界地图中对于五大洲说的介绍更为丰富。
南昌版世界地图原件已失传,但其摹本却收录在章潢的《图书编》第二十九卷中,分别名为《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上、下两幅)。
更为宝贵的是,《图书编》中还收有利玛窦“地球图说”一文,其内容与日后的北京版《坤舆万国全图》所附“天地浑仪说”相近,但远不及后者内容充实,一些汉译地理名词也略显粗糙,如以“直道”称“赤道”等。
这些迹象都显示出,此文应为利玛窦南昌版世界地图的附录,是“天地浑仪说”的前身。
文中论及五大洲时提到:“兹以普天下舆地分五州,曰上下亚墨利加,曰墨瓦蜡泥加,曰亚细亚,曰利未亚,曰欧逻巴,其各州之国繁夥难悉,约皆百以上。
”[7]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关于五大洲说的描述。
1600年,利玛窦在南京时受吏部主事吴中明之请,对以前译绘的世界地图进行修改重绘。
此图完成后,题为《山海舆地全图》,由吴中明“出吏部公帑重梓,以广其传,且序弁焉。
”[8]《山海2009年第1期(复总第71期)船山学刊Chuanshan Journal No.1,2009(rest.tot No.71)舆地全图》在当时流传颇广,其中有一份为贵州巡抚郭子章所得。
郭子章觉得利玛窦的地图太大,“不便观览,乃规而小之为册,而图中细说分注于左。
”[9]《山海舆地全图》的原件目前尚未发现,其摹刻本曾收入冯应京的《月令广义》[10]中,图中各洲名号分别为: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且左上方有“内一圈地球分天地五州区境之略”字样[11]。
1602年秋,利玛窦在北京编绘出《坤舆万国全图》[12]。
图中所附“天地浑仪说”中写到:“又以地势分舆地为五大州:曰欧逻巴,曰利未亚,曰亚细亚,曰南北亚墨利加,曰墨瓦蜡泥加”,随后又详细介绍了各洲之间的地理界线。
与前引“地球图说”相比,利玛窦对各洲顺序重新作了排列,并且对各洲名号略有修订,内容也更加充实。
1603年8月,在李应试协助下,利玛窦又印行了《两仪玄览图》[13],这也是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中规模最大的一件。
1608年初,利玛窦曾将北京版世界地图呈献给万历帝,“皇帝非常高兴,希望能多有几张(大约十二张,为挂在不同宫殿中)。
”[14]而正是得益于万历帝对北京版世界地图的喜爱,才引出了此后庞迪我、熊三拔两位传教士对于五大洲说的进一步扩充(详见下文)。
利玛窦时代的五大洲说使得中国士人初次体会到世界之大与中国之小。
吴中明在看过利玛窦世界地图后曾感叹道:“夫地广且大矣,然有形必有尽,而齐州(即邹衍)之见,东南不逾海,西不逾昆仑,北不逾沙漠,于以穷天地之际,不亦难乎?”[15]杨景淳亦云:“此图一出,而范围者藉以宏其规模,博雅者缘以广其玄瞩,超然远览者亦信太仓稊米、马体毫末之非窽语,宁独与谭天蜗角之论?”[16]但这里的“大”与“小”仅仅是指地理空间而言。
由于缺乏对各洲详情的介绍,所以这一时期的五大洲说只是一个框架,并不能引起中国士人对于海外世界的足够兴趣。
更有甚者,这种简单的介绍还会令中国士人对于外部世界产生片面的印象,如冯应京有言:“諦观殊方风土,尚有穴处者,不粒食不火食者,衣虫鱼皮者,结绳刻木叶者,食人者,食子者,为鷋鹞食者,死而挂之树、葬之腹中者。
”[17]这些印象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五大洲说内涵太过简略所致。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五大洲说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地图表现出来的五大洲、洲内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地理分布,其文字部分仅为附于地图的各洲名号、洲内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名号以及各洲之间的地理界线。
通过地图的表现形式,五大洲说让中国士人较为直观的接触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广袤世界,为此后传教士的进一步译介构筑了大体框架,打下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各洲政教、风土、物产等具体内容介绍不多,所以这一时期的五大洲说显得较为简略,缺乏说服力。
也正是由于五大洲说的内涵不够丰富,所以中国士人对其转引与介绍时也只能通过摹刻世界地图来完成,传播不便,影响有限。
二、五大洲说传播的成熟时期(1610-1637)1612年,闽税珰(即掌管税收的宦官)为投万历帝所好,特进呈欧洲版世界地图两扇(全图共计四扇,闽税珰仅得其二)。
万历帝将此图交由在京教士庞迪我、熊三拔等翻译补绘。
庞、熊二人补绘“中国图”、“西南方国图”二扇,并“将各国政教、风俗、土产之类另为一篇,列于下方,以便御览,谨装为四轴,随原屏风二扇一并上进。
”[18]据李之藻回忆,二人将此图翻译进呈之后,“别又制屏八扇,载所闻见,附及土风物产,楷书贴说甚细。
……此图延久未竟,会放归(即指1616年南京教案),……其底本则京绅有传写者,然皆碎玉遗玑,未成条贯。
”[19]李之藻提及的“京绅传写本”,即为标明由庞迪我所作的《海外舆图全说》。
此书在祁承《澹生堂藏书目》中被列为史部统志类[20],在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中被列为史部地理类[21]。
从李之藻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庞、熊二人对各洲内政教、风俗、土产等详情多有介绍。
由于庞、熊二人的努力,五大洲说得以脱离世界地图的束缚,开始步入文字传播时期,为之后《职方外纪》的撰写储备了大量资料。
庞迪我也因此被誉为“继利玛窦之后对世界地图之输入有极大贡献者”[22]。
1616年南京教案发生之后,多名传教士避至杭州杨廷筠、李之藻处。
在杨、李二人协助下,传教士们译写西学书籍多部,《职方外纪》便是其中之一。
《职方外纪》成书于1623年夏,标明由“西海艾儒略增译,东海杨廷筠汇记”。
所谓“增译”,即指此书是艾儒略以庞、熊所遗旧稿为基础,并参照艾氏“西来所携手辑方域梗概,为增补以成一编。
”[23]此书正文分为五卷,前四卷分论亚细亚、欧逻巴、利未亚、亚墨利加(含墨瓦蜡尼加),第五卷为四海总说。
以第一卷为例,此卷共分十六节,首节为“亚细亚总说”,阐明洲界、洲内主要国家与地理分布,其后十五节分别叙述鞑而靼、回回、印弟亚等洲内十五个主要国家与地区的政教、风俗、物产等情况,其它各章结构与此相似[24]。
《职方外纪》刊行之后,大大刺激了中国士人对于海外世界的兴趣,作者艾儒略更是“频遇好学名硕下问天学理义及敝邦之风土习尚”,艾氏后将这些问答中与欧洲(以艾氏国籍意大利为主)“风土习尚”相关的内容汇编为《西方答问》[25],于1637年印行。
从此书内容来看,中国士人所关心的问题涉及当时欧洲的交通、地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婚丧嫁娶,以至所用历法、年号等各个方面,此处仅举其中与五大洲说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下:“问:中国图志并未载此名(欧逻巴),何故?曰:按舆地图,普天下万国总分为五大州。
其一曰亚细亚,中国在其东南。
古来相通者七十余国,如东有朝鲜、日本、琉球,北有东西二种鞑靼诸国,西有回回、小西天竺以至如德亚国(即唐书所称大秦国也),南有安南、交趾、暹罗、三佛齐、缅国与满剌加、吕宋等地,皆在此州之内,故中国图志如《职方》等具有载之者。
自此最西一州,名欧逻巴,亦分多国,各自一统。
敝邦在其东南,所谓意大里亚是也。
此州去贵邦最远,古未相通,故不载耳。
其三则欧逻巴之南、亚细亚之西,名曰利未亚,黑人诸国在其内。
其四在中国之东、欧逻巴之西,名曰亚墨利加,其地广阔,大过于前三州。
其五在南极地方,名曰墨瓦腊尼加。
此五大州,万国总图详列之。
其中地度、风景、土产,尝著《职方外纪》,可考镜也。
问:贵邦于中国大小何如?曰:大西诸邦,一一相比,亦无大于贵邦者。
敝地意大里亚,又□小,周围不过万里。
若总论欧逻巴一州,则二三倍于中国。
试观其图,即如指掌。
问:图中有五色,岂各地土颜色不一乎?曰:非也。
此不过以采色分别各方交界,以便于览。
盖地分为五大州,故亦以五色分别焉耳。
”[26]1668年11月,承康熙帝问及西洋风土人情,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三人遂将《西方答问》一书进行删改修订后以《西方要纪》之名进呈御览,即后世通行之《御览西方要纪》。
或许是因为有“御览”之名,《西方要纪》比《西方答问》流传更加广泛。
张潮[27]曾将其辑入《昭代丛书》,并作序跋,此外尚存有乾隆、道光年间重印本。
其影响之深远,可与《职方外纪》相媲美。
值得一提的是,利类思等人对于《西方答问》的删改修订颇值得玩味,如为避清廷讳,将前引《西方答问》中的“北有东西二种鞑靼诸国”一句改作“北有东西诸国”等[28]。
除过上述专论世界地理的著作而外,五大洲说在这一时期传教士的其它著作中也有论及。
如刊印于1628年的《寰有诠》一书,其第六卷“论大地分界”条云:古者分地为三大州:曰亚细亚,曰欧逻巴,曰利未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