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奇葩圣旨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乾隆给英国女王下的圣旨原文乾隆帝给英国国王下了一道圣旨:“天朝扶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
”在17世纪,摩洛哥的国王穆莱·伊斯梅尔曾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女求婚,却招致了凡尔赛宫的哄堂大笑,在这些贵族看来,摩洛哥不值一提,就算穆莱·伊斯梅尔是国王,也配不上堂堂路易十四的私生女。
而在十八世纪末,乾隆帝曾给英女王下了一道圣旨,至今存大英博物馆,976字让人笑掉大牙,透露出大清的愚昧。
因为从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实在发生了太多故事,而有些事情,在后世看来,乾隆帝需要负上一些责任。
十八世纪,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志了工业革命的开始。
当然,正当西欧国家和美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革命时,各类发明层出不穷时,清朝廷还在以天朝自居。
不过自古以来,我国在国际上是有影响力的,并且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很好,认为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有礼貌的民族”,因此英国打算与清朝“合作”。
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英国为了资源,已经开始殖民掠夺,所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显得意义非凡,不管是于清朝还是于英国而言。
马戛尔尼使团出发的时候,内务部长敦达斯还特别嘱咐道:“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见,你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仪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
”而英国使团所带的礼物,有一部分是投乾隆帝所好,但大部分则显示出了英国的科学技术,比如蒸汽机、绵纺机、织布机、卡宾枪、连发手枪等,此外英国国王还特意赠送了当时英国规模最大并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战舰模型。
若是乾隆帝同意与英国合作,对清朝想必是好事一桩,虽然英国从中也可得到不少好处。
然而马戛尔尼使团得到乾隆帝的接见后,事情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意料之外,马戛尔尼的中国之旅并不愉快,内心恐怕还在编排:这些狂妄自大的辫子人。
乾隆帝对英国使团带来的礼物并不感兴趣,包括清朝的大臣们,不管先进的科学仪器亦或者先进的武器装备等,他们的兴致都不高,认为马戛尔尼使团进贡和祝寿的事情完成后,他们来华的任务也就结束,该打道回府了。
你绝对想不到的古代奇葩禁令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但常常,统治者们会根据一些不找边际的说法,随意颁布各种奇葩禁令,有些禁令近乎荒唐,令人啼笑皆非。
明武宗禁杀猪假如你生活在1519年到1520年,这一年你注定吃不到猪肉。
明武宗朱厚照是古代最能闹的皇帝。
他属猪,猪又与姓“朱”同音异字。
1519年,朱厚照颁布了一条禁令:全国不许养猪。
禁令一下,家家户户将大猪小猪杀了个干干净净。
不仅人们吃不到鲜美的猪肉,就连清明节等祭祀的时候也不得不用腥膻的羊肉来替代猪肉。
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觉得实在不行了,专门上了一道《请免禁杀猪疏》,建议废止禁猪令。
礼部也上奏说国家的正常祭典都要用牛、猪、羊“三牲”,建议撤销禁猪令。
最后,朱厚照只得悄悄取消禁令,只是以后皇帝出巡,所有的猪一律回避。
唐玄宗禁捕鲤鱼鲤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一直深为人们所喜欢。
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鲤”与“李”同音,吃鲤就是吃李。
根据《旧唐书》所载,唐玄宗曾两次以政府文件形式下诏“禁断天下采捕鲤鱼”。
实际上,要老百姓真的不吃鲤鱼很难做到,甚至许多人就公开表示对抗。
诗人白居易在苏州剌史任上,不但不阻止渔民捕捉鲤鱼,而且自已还吃鲤鱼。
武则天禁养猫禁屠杀唐朝女皇武则天当年还是个昭仪的时候,为了争宠,将情敌萧淑妃,砍掉手脚,置入酒甕中。
萧淑妃临死不甘,发誓来生投胎为猫,武則天投胎为鼠,“生生世世扼其喉”。
武则天忌讳萧淑妃的咒语,下诏六宫之中,不许养猫。
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624年)正月二十三,本身属猴,她下令禁止养猫和她的生肖没有关系,纯粹是杀人心虚。
武则天曾经当过几天尼姑,为了显得有好生之德,于长寿元年五月,“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记载:“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
宋徽宗禁屠狗宋徽宗赵佶生肖属狗,曾下令天下禁止杀狗。
史载,1106年为丙戌狗年,有个叫范致虚的大臣上书说:“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而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真是大不敬的行为,该下令禁止。
“奉天承运”是什么来头作者:赵柒斤来源:《领导文萃》2024年第04期最近看了几部古装电视连续剧,皆见宣读圣旨的太监或官员总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经一番“头脑风暴”后发现,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其实明代才出现,且断句有误。
众所周知,圣旨是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皇权的象征。
历史上第一个发布圣旨的皇帝是秦始皇,他也是第一个自称“朕”的人,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命为‘制’,令为‘诏’”,他的玉玺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故而,那时候根本不叫“圣旨”,而是叫“制”或“诏”。
秦始皇二十六诏书云:“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发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份收藏于陕西咸阳博物馆里的“秦始皇圣旨”告诉现代人,所谓的“圣旨”原本就没有统一的制式。
汉承秦制,遂建立了一整套皇帝制度,天子称皇帝,也自称“朕”,其命令为“策书”“制书”“诏书”“戒书”,开场白一般为“某年某月某日,某皇帝……”《晋书·元帝纪》载,直到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圣旨”开头,才出现“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唐六典》卷八说,唐代所谓的“圣旨”有“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等7种形式,一般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严格审核后颁布,其开头往往有“门下”二字,例如,唐《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不过,自唐开始,皇帝非常注重“圣旨”的开头,认真琢磨用语。
唐肃宗即位敕书开头这样写:“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唐德宗即位册文开头加了“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宋代的圣旨大体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圣旨的制式,但开头“节约”了几个字,一般为“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
元代铁木真立国后,其子孙汉语水平极低,又羡慕汉文化,“圣旨”开头便很奇葩,位于北京法源寺的“元仁宗圣旨石碑”开场白翻译成汉语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中国史上十大圣旨,有一道粗话连篇,不堪入目今天脑洞老师跟大家聊聊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圣旨。
1.最早的圣旨这当然是秦始皇发出来的,应该是赵政宣布自己称为皇帝的圣旨,当时秦始皇认为王这个级别不行,他统一天下,要提高一点。
李斯建议称皇,而且称泰皇,泰皇就是伏羲氏。
不过,赵政认为泰皇也不行,还要再高一点,就加了帝字,合称皇帝。
这就是皇帝的由来,也是第一道圣旨。
2.最早的知名的伪造圣旨这应该是李斯跟赵高搞的假圣旨。
秦始皇死后,这两小子搞到一起,弄了一个假圣旨,宣布立胡亥为帝,还让扶苏自杀。
这首圣旨最终也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而它们的作者李斯被腰斩,赵高被砍死,所以造假者下场堪忧啊。
3.最霸道的圣旨话说朱元璋先生有一年收到情报,日本的倭寇又来侵边了,那怎么办呢?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钦此。
”这个圣旨十分简单粗暴,不废话,看到倭寇,杀了再说。
有的人说朱元璋没文化,农民出身,所以圣旨没啥水平,净是大白话,我倒认为这是长处。
你给老百姓看的嘛,要那么文雅干什么,大白话更容易懂嘛。
4.最腐的圣旨这是成吉思汗大帝写给丘处机先生的: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
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好一串基情满满的排比问句,每一句都是爱啊,这一排比堪比: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最后一句:俺想你,你别忘了俺。
说不是CP,谁信?5.最不要脸的圣旨这份圣旨出自晋武帝司马炎先生,这位仁兄是个性瘾患者,宫中佳丽太多,甚至还规定宫女不得穿内衣,方便他随时普施雨露,而为了普选民间美女,他下了一道无耻的圣旨,搞了一场晋朝的超级女优。
这道圣旨里明确说自己要选秀了,要求大家把自己的漂亮女儿送上来,标准是个高美白。
古代封王的圣旨内容以下是 7 条古代封王的圣旨内容:1.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爱臣[姓名],那真真是战功赫赫,奋勇无比呀!就如同那战场上的雄狮一般威猛!今特封其为[王爵名称],赐其封地。
此后定要为朕守好这江山社稷啊!哼,朕是不是对你格外恩宠啊?就这样吧,钦此!例子:就好像卫青为汉武帝守护疆土一样,朕信你也能做到!2. 朕今儿个高兴啊,要下一道圣旨。
那[姓名],平日里对朕忠心耿耿,做事又极为靠谱,朕怎能不奖赏?现册封他为[王爵名称],赐予诸多荣耀。
你可别让朕失望呀!难道朕还会亏待你不成?钦此!例子:瞧瞧人家郭子仪,对皇帝那叫一个忠心耿耿,你也要学学呀!3. 听好了啊,朕决定啦,[姓名]因其才能出众,智慧过人,这为朝廷也是立下不少功劳哇!特封为[王爵名称]。
以后可要继续好好干呀!哎呀,你难道还不高兴么?钦此!例子:像房玄龄一样为朕出谋划策,朕才会更加倚重你呀!4.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观那[姓名],实乃良臣呀!其品德高尚,就像那高山上的青松一般傲然挺立。
今封其为[王爵名称],让其光宗耀祖。
哼,还不赶紧谢恩?钦此!例子:看看人家魏征,直言进谏,那才叫大臣风范呢!5. 嘿哟,朕要宣布个事儿哈。
[姓名]这人朕特别喜欢,为人正直豪爽,对朕那也是没得说。
朕封他为[王爵名称],以表朕的心意。
你可得争气哟!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钦此!例子:就如同展昭守护包拯一样,好好守护朕的天下呀!6.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姓名]啊,你为朕和这江山可谓鞠躬尽瘁呀!朕岂可亏待你。
现封为[王爵名称]。
好好享受这份荣耀吧!难道朕还不够意思吗?钦此!例子:形如诸葛亮那般忠诚勤勉,朕自然会厚待你呀!7. 朕说呀,[姓名]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呀!在各种事务中都表现得极为出色呢。
今封其为[王爵名称],让其荣耀加身。
你可别辜负朕的信任呀!不应该高兴吗?钦此!例子:就似岳飞岳将军一样为朝廷效力,青史留名啊!观点结论:这些封王圣旨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认可和恩宠,希望被封王者能不辱使命,忠诚为国效力,为江山社稷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元璋制定的奇葩法律有多严酷作者: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35期朱元璋对民众和社会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他对全国人民怎么穿衣,每个阶层佩戴什么样的首饰、住什么样的房子、出行坐什么样的车子以及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细致入微,可谓空前绝后。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无疑是一位成功者,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北伐成功者之一。
但是,由于朱元璋出生于社会最底层,所以在其登上皇位后,便采取了严刑峻法控制官吏和百姓。
他在位时期用法严酷造成了恐怖统治,使得人人自危,谈“法”色变。
特务统治让大臣们惶惶不可终日朱元璋从小父母早逝,曾出家为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贱的皇帝,但其却以雄才伟略、审时度势,利用元末农民起义的大好时机,招贤纳士,从而将元朝的统治者逐出中原,建立了封建专制高度集中的大明王朝。
在他看来,皇帝就应该一言九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于是,在他登上皇位后便开始对功臣集团进行大清洗,一些随他打江山的大臣先后死于非命。
最著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在胡惟庸案中“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蓝玉案中“族诛者万五千余”。
明朝初年的开国功臣只有汤和、耿炳文等人善终。
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除了实行1600余年的宰相制度,相权与君权合二为一,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高峰。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让朱元璋放心,他派去查案的,本身就是士大夫,即自己的对头,如何能信任他们?而且,朱元璋曾经讨过饭,做过和尚,遍尝人间疾苦,可以说作为底层对于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高级官员有一种天然的仇恨。
这种仇恨在他登上皇位后演变为对整个官僚阶层的不信任。
在他看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要想彻底让官员清廉,一是要低薪,二是要用严刑峻法。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控制和监视,朱元璋设置了锦衣卫、诏狱、廷杖等机构或制度。
其中,锦衣卫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架空了三法司等司法机构,朱元璋获得了更大的权力。
明清两朝的都城都是北京,搁现在的我们来想,那明清两代的皇上们都应该操着一口地道的
京片子,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你不信?那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康熙爷,却是一口赵本山的口音,每天都用东北话上朝议政,康熙大帝有
东北口音的证据是他的奏折朱批,比如说:“专治疟疾,连吃两副,可以出根,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知道了,近日审事的大臣议论何如,必先严否。
”
我们来翻译一下,“可以出根”是说服了这药可以除根;“费一凡事”实际上写的是又要再费一
番事;“必先严否”实际上皇上问的是,比先前更严了吗?嘿,连批复里都是这么浓的酸菜味,足见康熙皇帝东北话的造诣。
那康熙爷这浓厚的东北口音是怎么炼成的呢?
原来康熙即位距离清朝入关,只有短短的18年时间,那个时候的清政府还没有将北京方言定为官话,而且康熙身边最亲近的人里,例如说孝庄太后、苏麻喇姑等,说的话还是满人的东
北腔,所以在皇帝的“御批”里头,北京音和东北音这两个语言交合到一起,文字上也就出现
了这些转音、借代。
明清时期有口音的皇帝不只康熙,还有明太祖朱元璋。
他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以南京一带的
方言为基础,定为明朝官话,可是他自己却不会说一句南京话,他那带有凤阳口音的口语体、圣旨,在中国的帝王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接下来,我们来静静的感受一下:“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去勘合,比着的,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
”怎么样,这口音是不是够独特?
乡音无改鬓毛衰,皇帝可以改变都城的所在地,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口音,也许在圣祖康熙爷
用膳的时候,他真的可能也会来这么一句:“翠花,上酸菜。
”。
史上让人捧腹的白话圣旨
《史上让人捧腹的白话圣旨》
嗨,亲爱的臣民们啊!本君有事相告,务必赏心悦目,笑出痛肚皆是。
首先,八字真言:岁月如梭,国家大事绝非闹剧。
吾等要齐心协力,打造一个美好的江山!
其次,且听我道来:“三味书屋”,也就是我心心念之所。
勤读书,方能开启智慧的大门,光明磊落为先。
再者,民生大计为重,乃朕之责。
各位要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奋斗致富,以便“锦衣玉食,人人有份”。
务必不可虎头蛇尾,才堪当得起百姓的期许!
哦,吾有道耳:话说天下大同,和谐共存,则福气自然满溢。
因此,勿生私愤,勿惹事端。
独自行为,方为国家之祸;相互宽容,乃是福泽良机。
记牢吾言,细心推敲之下,定能领悟其中至理!
最后,仁爱无疆,助人为乐。
吾宽容待人,遵循公义之道。
只要世人皆能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天下无忧!
圣旨告终,胜友们请记牢。
任何时候,百姓心系圣旨,取之于心,用之于行。
反之,则是自行堕落,碌碌无为。
众生皆啊,务必笑口常展,快乐长存!
斗志昂扬,丹心如火!祝愿为国为民,纵横捭阖,笑声不断!。
康熙帝师熊赐履,铲除鳌拜立下大功,却因一奇葩事被革职本文导读:有些所谓的君子,理论是道德标杆,做事行小人行径,内心定极度分裂。
康熙朝,有位理学名臣,名叫熊赐履,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广汉阳府孝感人,世籍南昌。
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孝感,本名孝昌,故世称熊赐履为“孝昌先生”。
孝感熊氏,乃地方大户。
熊赐履出生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熊柞延,只是一个生员,但长期是连奇书院的主讲教授,而且殉难于明末“流寇”之祸。
忠臣之后,按理说熊赐履的道德修为不会差。
父亲遇难时,熊赐履刚满8岁,其母博通经史,坚贞不屈,又勤俭耐劳,使熊赐履得以苟活性命于乱世。
与一些坚持不仕清朝的明遗民不一样,熊赐履很快投入了新王朝的怀抱。
顺治十五年(1658),熊赐履考取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翰林院检讨,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
在科举体制内,熊赐履是个成功者,少年得志。
康熙登基后,熊赐履成为帝师。
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书院侍读学士。
应该承认,熊赐履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要用他所信奉的理学价值观影响君王,影响政治,实现所谓的圣人政治。
康熙帝康熙六年五月,康熙帝命令内外的各文武各官,对于国计民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哪些应保留,哪些该革除,多多发言,不必有所隐瞒。
理学家们及时抓住机会,熊赐履呈进《万言疏》,在此疏中,他给康熙帝提出了这些建议:慎选耆儒硕德,置之左右,优以保衡之任,使之从容闲宴,讲论道理,启沃宸衷,涵养圣德。
又妙选天下英俊,陪侍法从,以备顾问,毋徒事讲慢虚文。
所谓“慎选耆儒硕德”和“妙选天下英俊”就是建议康熙打造自己的干部队伍,建立自己的智库。
这种建议肯定会得罪当时的权臣鳌拜,更何况熊赐履在奏疏中还说了一句“治理政务,有负众望,隐患未除,盟党愈固”,这明显就是在指责辅政大臣嘛!结果呢?鳌拜想整死他,幸亏康熙多方维护。
鳌拜集团垮掉之后,熊赐履升官了。
康熙九年(1670年),提升为国史院学士。
历史上的各种奇葩圣旨
说正事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圣旨是什么颜色吗?
黄色?金色?金黄色...
回答上述颜色的小伙伴,只能说,你古装电视剧看多了!
其实,古代的圣旨,并非只有一种颜色,而是五颜六色,很花哨。
单给5品以上官员的圣旨,就有3色、5色、7色好几种,而且,级别越高,圣旨颜色越多,什么红黄蓝青紫,各种颜色都有,五花八门。
给低级别官员的圣旨,颜色少,像县、州一级,不少直接用白色。
所以,以为圣旨就是电视剧中金灿灿的样子,那你就被导演忽悠了!
颜色弄明白了,下面说正事。
大家觉得,圣旨是什么?代表皇权、威严、命令对不对!
那么,圣旨里说的,应该是国家大事!
什么儿女情长,鸡毛蒜皮,都是不适合在圣旨中出现的。
事实真是这样吗?
只能说那得看谁当皇帝了。
碰上“任性”的皇帝,人家就不按套路出牌,你能咋地?
不信?那好,马上带大家看看那些任性皇帝下的“奇葩”圣旨,别笑啊:
史上最“抠门”的圣旨
雍正是个会“过日子”的皇帝,他看到御膳房每天倒掉不少剩饭,很是心疼,于是便发了一道圣旨:“谕膳房,凡粥饭及肴撰等食……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
”
估计雍正学过:“锄禾日当午...”这皇帝当的让人感动,很多吃饭不打包的小伙伴看完脸红了吧。
史上最“霸气”的圣旨
自古开国皇帝不怕事。
倭寇侵犯大明时,朱元璋就给当地官吏下过旨:“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钦此!”
为什么朱元璋能得天下,明白了吧?人家才不跟你瞎叨叨呢,上来就动真格的。
史上最“磨叽”的圣旨
成吉思汗汉语水平有限,他给丘处机发圣旨,四个字就能说明白:“我想你了”,他倒好,那叫一个磨叽:“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
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
癸未年十一月五日。
”
看完圣旨,我更佩服毛主席的眼光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看了这些圣旨,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给雍正点赞,为朱元璋竖大拇指!成吉思汗嘛,还是送小学吧!呵呵...各位,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