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良性肌炎42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4.09 KB
- 文档页数:2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特点陈晓媛;马金海【期刊名称】《吉林医学》【年(卷),期】2024(45)4【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ACM)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情况。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97例BACM患儿,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及病史资料,分析患儿病史及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
结果:97例BACM患儿中93例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12例(12.90%)有前驱病史,45例(48.39%)为上呼吸道感染,33例为支气管炎,3例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95例BACM患儿因肌肉疼痛为主诉入院,91例表现为腿痛,2例以心肌酶谱异常为主诉入院;72例BACM患儿出现异常步态,肢体无力2例(2.06%),89例患儿发热;感染类型中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占比最高为50.52%,其次是甲型流感病毒感染11.34%;损害情况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占比最高为36.08%,其次是肝功能损害19.59%。
肌酸激酶<2000 U/L组、2000~8000 U/L组及>8000U/L组的腿痛持续时间分别为(3.12±0.21)d、(3.26±0.15)d及(6.05±1.21)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7例BACM患儿均接受综合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患儿口服奥司他韦治疗,给予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儿水化碱化补液。
97例患儿出院时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平均住院时间为(5.15±1.04)d。
结论:BACM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男患儿多于女患儿,可表现出肌痛症状,且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而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BACM患儿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总页数】3页(P817-819)【作者】陈晓媛;马金海【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相关文献】1.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6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2.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6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3.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4例临床特点及诊治4.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特点5.流感病毒相关良性急性儿童肌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急性良性肌炎的28例临床分析
刘利群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下半月刊)》
【年(卷),期】2010(019)00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特点、病因、实验室检查特点极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7月住院治疗的28例小儿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 a.结果:28例小儿全部治愈,随访1 a无复发及后遗症.结论:小儿急性良性肌炎应早发现,早治疗.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刘利群
【作者单位】653100,云南省玉溪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儿急性良性肌炎32例临床分析 [J], 龙继凤;杨瑞平
2.1例急性喉炎并发急性小儿良性肌炎患儿的护理 [J], 王晓燕
3.小儿急性良性肌炎38 例临床分析 [J], 贾利芳;韩虹;王文徽;石凯丽
4.小儿急性良性肌炎42例临床分析 [J], 李燕华;王乐
5.小儿急性良性肌炎26例临床分析 [J], 傅雅珠;顾承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分析
孔卫乾;赖永洪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1995(016)002
【摘要】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分析番禹市人民医院儿科(511400)孔卫乾广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儿科(510120)赖永洪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在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病程中发生的肌炎。
临床医生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
本文报道诊断明确的急性良性肌炎10例。
I临床资料1....
【总页数】2页(P106-107)
【作者】孔卫乾;赖永洪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852
【相关文献】
1.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0例临床分析 [J], 黄爱春;范卫平;郝美美;康国祥
2.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3例临床分析 [J], 刘颖;孙晓娜
3.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0例临床分析 [J], 鲁利群;范建义
4.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合并心肌损害9例临床分析 [J], 张婉玉;陈莉亚
5.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0例临床分析 [J], 黄爱春; 范卫平; 郝美美; 康国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症状,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在流感过程中发生的肌炎,又称儿童急性短暂肌炎、病毒性肌炎、流行性感冒肌炎等。
冬春季发病率较高。
疾病病因一、病因该病发病年龄主要为5-13岁儿章,也有个别病例发病年龄最小为1岁。
男孩患者比女孩多,可能与男孩活动频繁有关。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
该病为流感病毒所致,有关研究人员猜想可能与柯萨奇病毒、A型或B型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1、3型等有关,也有想关报道将其与EB病毒(疱疹病毒科R亚科,DNA病毒)以及HIV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症状体征一、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儿童感冒后,最初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厌食,全身肌肉酸痛,有的孩子还会出现一过性皮疹或胃肠道症状。
大约在1-4天后,前驱症状改善,但出现两侧下肢的肌肉,以小腿肌群为多见,其次为大腿肌发生疼痛,常于睡眠初醒时突然发生,活动时肢体疼痛加剧,即使能走路,也会有步态异常,腱反射正常,无感觉异常。
严重者行走困难。
而且皮肤无感觉异常,无红热,神经反射无异常。
大部分患儿在发病3-6天后两下肢肌肉疼痛及触痛可以消失,1-2周恢复正常,行走自如,只有个别儿童的步态异常可持续数周,而且该病预后良好,所以得了该病不必紧张,只要配合药物治疗以及减少肌肉活动,卧床休息,一般都能很快痊愈,而且没有后遗症。
用药治疗一、西医1、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治疗主要是以限制活动,疼痛严重者卧床休息以及抗病毒、营养肌肉等综合治疗为主。
2、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
肌痛明显或肌酶显著增高者短期服用强的松1mg/(kg·日),2-3天,肌痛消失,行走正常。
3、抗病毒治疗方案:病毒唑或双黄连为主,辅以维生素B1、B6,维生素C等治疗,若还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加青霉素钠综合治疗治疗。
静脉点滴炎琥宁针剂或喜炎平针剂、能量合剂补充ATP及静脉点滴钙剂(葡萄糖酸钙针)治疗。
儿童良性肌炎诊断标准儿童良性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通常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和疲劳。
由于症状多样化,诊断良性肌炎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标准,以便医生和家长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儿童良性肌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肉疼痛、无力和疲劳。
这些症状通常在运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有些患儿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和肿胀,甚至出现皮疹和发热。
在临床上,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儿和家长的病史,观察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变化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还需要依靠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其升高提示肌肉损伤。
此外,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也有助于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的升高并不是特异性的,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肌肉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肌肉的水肿、炎症和损伤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非常有帮助。
此外,核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肌肉结构和病变情况。
四、病理学检查。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还需要进行肌肉活检,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通过显微镜观察肌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医生还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免疫学检查、遗传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相关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
只有在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和进行全面的检查之后,医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儿童良性肌炎,为患儿的健康提供更好的帮助。
上呼吸道感染归并急性良性肌炎35例临床观看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其归并急性良性肌炎病例也时有发生。
2006年—2020年,我科门诊收治上呼吸道感染病儿9686例,其中归并急性良性肌炎35例,发生率%。
现就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一样资料观看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医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儿9686例,归并急性良性肌炎病例35例,男孩17例,女孩18例,年龄3-12岁,平均岁。
临床表现急性良性肌炎要紧累及双侧下肢肌肉,以小腿肌群如腓肠肌疼痛及压痛为多见,第二为大腿肌。
常于睡眠初醒时突然发生,可致跖屈状态及跛行,腱反射正常,感觉无异样。
肌痛在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后1-3天发生有17例,伴发烧23例,有头痛腹痛14例,有厌食者4例,显现皮疹1例。
相关检查35例患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均显著增高,增高程度与病变严峻程度相关。
血象异样者23例,要紧以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肌电图呈非特异性病变者21例,肌活检均无异样。
2结果病程及转归此病多能自愈,多在发病后1-5天消失。
其中有27例3天内病症消失,有6例5天内病症消失,有2例1周以后病症消失。
有21例10-15天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恢复正常。
辨别诊断急性良性肌炎应与流行性肌痛、普遍性肌痛及多发性肌炎等肌病相辨别。
(1)流行性肌痛:由柯萨奇病毒B组引发,以胸壁、腹壁及膈肌附着点突发性肌痛为显著特点,暗藏期2-5天,可伴腹肌强直,咽痛,食欲不振,淋巴结肿大,血象大体正常。
(2)普遍性肌痛: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表现为周身普遍性肌肉酸痛,伴发烧、流涕、咳嗽等伤风病症,2-3天病症自然消失。
(3)多发性肌炎:病因不明,个别与遗传有关。
病程进展慢,要紧累及四肢近端肌群,并发皮肤损害。
表现为肌肉萎缩,肌无力,48%病人伴肌痛及触痛。
肌酸激酶显著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肌纤维坏死。
(4)医治及预后:无特效药物医治,要紧以充分休息,增强营养,多饮水,给流食或软食,解表清热医治为主,能够口服维生素C15-20mg/kg/日,能够疼痛部位做局部按摩医治,肌痛严峻者可用局部封锁。
关于儿童肌炎研究
*导读: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好发于儿童,可能是一种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
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发现症状表现分布如下:……
临床表现:3岁以上18例均于夜间睡醒或晨起行走时突然出现下肢肌肉疼痛和步态异常,甚至拒走和行走困难。
14例主要表现为小腿肌肉酸痛,4例为大小腿肌肉酸痛。
18例均为双侧对称性疼痛。
6例I~2岁幼儿,均表现为晨起哭闹烦躁,其中2例表现为拒走和易摔倒,4例拒站立。
24例腓肠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触痛。
所有病例肌张力、腱反射均正常,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均阴性。
4例幼儿心前区闻及奔马律。
实验及其他辅助检查:24例患儿血清肌酸激酶((;PK)均显著增高,最低580[J/L,最高达1600U/L,4例奔马律患儿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也显著增高,平均56[1/L(正常 1~24u/L)。
末梢血白细胞降低6例[(2.5~3.6)×lO’/L]。
心电图异常7例。
15例做病原学检查,其中6例血清柯萨奇病毒IgM抗体阳性,4例肺炎支原体IgN抗体阳性。
第1 页。
儿童良性肌炎诊断标准儿童良性肌炎(JDM)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
该疾病通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肌肉疼痛、无力和皮肤炎症。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早识别和治疗JDM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肌肉活检等多种方法。
在临床上,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肌肉无力、皮疹、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会伴随着肌肉酶水平的升高,如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
此外,肌肉活检是确诊JDM的关键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肌肉组织的病理改变,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根据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标准,患儿需要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被诊断为JDM,1. 年龄在18岁以下;2. 存在进行性肌肉无力;3. 伴随着皮疹的出现,包括Gottron征、Gottron斑、V字征等;4. 实验室检查显示肌肉酶水平升高,如CK、LDH等;5. 肌肉活检显示典型的病理改变,如肌肉内的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坏死等。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外,医生在诊断JDM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肌无力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家族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总的来说,儿童良性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肌肉活检等多种方法。
只有在符合一定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后,才能确诊为JDM。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在面对可能患有JDM的患儿时,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以期早日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关于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报告
郭晓敬;谭晓雪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卷),期】2005(21)10
【摘要】本文总结了自1997~2003年临床报告为急性良性肌炎的病例31例,急性良性肌炎是最初由Lundberg于1957年报告的一种少见的综合征,国内有过儿童病例的报告。
本文将收集整理的31例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23)
【作者】郭晓敬;谭晓雪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医院,116026;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11602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852
【相关文献】
1.关于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报告 [J], 郭晓敬;佟石一;谭晓雪
2.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血乳酸变化及临床研究 [J], 林世光;吴祖成;宋柳安;李建安;吴婉华
3.儿童急性良性肌炎36例临床诊治分析 [J], 杜媛媛;李淑华
4.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J], 庞智东
5.儿童良性急性肌炎:(附2例报告) [J], 李焰生;宰春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