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西北大学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西北大学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西北大学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西北大学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一、课程名称: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钱耀鹏、段清波、冉万里、梁云等

七、课程简介:

考古学一级学科各专业的学位课程之一,也是考古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定义的内涵与外延;了解考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际运用;了解考古学研究的各个学术流派。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考古学

1.1考古与考古学

1.2考古学的定义

1.3考古学的分支

1.4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5关于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

2.考古学的发展史

2.1文艺复兴运动与古物学发展

2.2近代科学与考古学的发展

2.3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

3.考古学方法论

3.1考古地层学及其应用

3.2考古类型学及其应用

3.3聚落考古方法

3.4其他研究方法的应用

4.考古学文化论

4.1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

4.2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点

4.3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

4.4考古学文化与历史研究

5.考古学的理论流派

5.1过程与后过程考古学

5.2认知考古学

5.3实验考古学

5.4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5.5结构主义考古学

5.6考古学的中程理论

5.7象征考古学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文化遗产概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 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 2.课程要求 (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 (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 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 第二节文化景观 第三节大遗址 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

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 第三节存在问题 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 第二节亚洲国家 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 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 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 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 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 第一节申遗的意义 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 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 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 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 一、何谓“文物学” 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思考题:

构造地质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构造地质学 专业基础实验室 1.本实验室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和创新性。不仅自身发展活跃迅速,而且促进并带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地质学的领军学科。 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类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既包括对地表表层丰富多彩的构造地质现象的客观认识,分析确定不同构造要素的产出状态、分布特点、组合的几何学规律,也包括以固体力学和流变学为理论基础对不同构造及其组合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进而确定与区域构造动力的时空关系。 构造地质研究为揭示地壳变形及其发展演化,客观认识地 .

壳结构构造特征,研究探索构造作用过程对沉积、岩浆、变质、成矿作用的控制均有重要意义。构造地质学以其丰富的内容,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和与时俱进的开放思维,成功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基础课程。 构造地质学以实践性和理论探索性强为突出特点,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的构造地质实验室包括了力学基础、构造模型、构造标本、构造模拟实验四大部分,并将实验内容融会贯通于教学课程,构成不同章节内容的自然组成部分,并以实验促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予,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自我设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承担实验课程人员 于在平教授 .

●周鼎武教授 ●董云鹏教授 ●罗金海副教授 3.本实验室所能够开出的实验目录 ●力学基础实验 ●不同构造要素示教 褶皱 断层 节理 ●不同构造要素样品标本示教 不同类型褶皱样品 不同类型构造岩样品(主要包括糜棱岩和构造片岩) 不同类型面状构造样品 ●构造模拟实验 .

生态学排名

071012 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兰州大学A+ 2 北京师范大学A+ 3 华东师范大学 A+ 4 东北师范大学 A+ 5 东北林业大学A 兰州大学:http: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17012 北京师范大学:http: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1069 华东师范大学:http: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7347 东北师范大学:http: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5697 东北林业大学:http: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SID=620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工作办法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申请考核”制 博士生招生工作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选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优秀学生,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及我校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试行办法,特制订我系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一、申请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已获得学历教育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者;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4.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外语水平较高。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国语考试。 5.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 6.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7.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 二、申请材料: (1)《西北大学****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专家推荐书》。 (3)本科、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政治审查表》。 (5)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检合格的体检证明。 (6)网上报名完毕后打印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表》。 (7)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8)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 (9)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三、指标分配 参照《地质学系研究生资助标准及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试行)》地质系发﹝2016﹞17 号执行。 四、待遇及其他要求 1、录取为非定向的博士研究生可享受学费全额资助及4000元/月的生活费资助; 2、考生报名时,需明确填报导师,如未填写,只能在复试阶段与具有招生指标的导师双向选择; 3、复试由导师或导师组以适当的方式组织进行; 4、录取为非定向的博士研究生必须赴国(境)外参加1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如做口头报告,按地质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2015年西大考古试题

2015年西大考古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后岗三叠层 2.盘龙城遗址 3.下川文化 4.反山墓地 5.三足瓮 6.祠堂 7.史君墓 8.石窟寺 9.唐僖宗陵 10.磁州窑 二.简答题: 1.简述考古资料的优缺点 2.姜寨遗址文化分期的意义 3.磨制石器的分类及意 义 4.简牍的分类 5.夏商周时期铁器发现的意义 6.简述吐谷浑伏俟城概况 7.唐代金银器的分类 8.北宋帝陵特征 三.论述题: 1.3000—4000BC中国史前文化格局 2.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 2000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下川文化 2 印纹陶 3悬棺葬 4 居延汉简 5 龙泉窑 6 永宁寺碑 二简答 1 试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 2 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 3 概述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 三论述 1 试论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框架的构建; 2 试论考古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2001年 1名词解释 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克孜尔石窟夏商周年表海兽葡萄镜武官村大墓马王堆汉墓仰韶文化阿房宫遗址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2简答题 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 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 3论述: 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 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 2003年一名词解释手斧土墩墓编钟陶衣郫县古城失蜡法瓮棺封泥《考古图》喇家遗址二简答 1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 么?

2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3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4什么是唐三彩?简述唐三彩窑址的发现 三论述 1“一切文物皆有历史的价值”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试论述之。 2试述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及其意义。 3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某一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石片文化层利簋陶衣郑韩故城石楔镇墓俑公墓名旌《金石录》二、简答1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简述中国细石核的分类 3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4简述隋唐两京墓葬的分期。三、论述 1何谓聚落?何谓聚落考古?简述聚落考古的意义。 2试述中原地区两汉中小型墓形制的演变。 3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 2005年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 绝对年代, 蒙特留斯, 孢子花粉与植物硅酸体, 三棱尖状器, 干栏式建筑, 人殉与人牲, 黄肠题凑, 唐三彩, 邢窑, 开元通宝二.简答 1.考古类型学的作用及局限性 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3.写出几种陶制炊器并绘图(不少于5种) 4.周公庙墓地的发现及其意义 5.汉代铁器普遍使用带来的影响三.论述 1.概述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以汉唐为例) 2006年试题一名词解释 1三棱大尖状器 2 中石器时代 3 清凉寺 4 利簋 5 釦 器 6 三体石经 7 唐三彩 8 钧窑 9 三叠层 10 安特生 11 苏秉琦 二简答 1 夏文化研究概况; 2 黄河流域秦汉中小型墓葬形制演变; 3 汉代至隋唐都城形制演变。三论述 1 试论仰韶文化; 2 试论考古学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007年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简答题(任选10题回答,每题15分共150分) 1 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经历。 2 简述苏秉琪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3 简述细石器文化。

GIS专业的学校排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校排名(前面的字母是专业等级)A+ 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A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B+(18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B(17)新疆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湖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C(11个)云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江西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山东可见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xxzx/2004/index.asp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new/index.php 成都理工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石家庄经济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长安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中国矿业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8080/www/ 西安石油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index.jsp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index.asp 南京大学地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ab/dili/NJ-Geoscience.htm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http://202.117.105.63/jxyd/models/cn/index.htm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tw/ 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tw/home/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http://202.197.67.197/dxy/index.asp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chs/ 中国海洋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b115505986.html,/index.htm

西北大学考古学试题01—09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 2000年 一 1 下川文化 2 印纹陶3悬棺葬 4 居延汉简 5 龙泉窑 6 永宁寺碑 二 1 试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 2 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 3 概述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 三 1 试论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框架的构建; 2 试论考古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 2001年 1名词解释 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克孜尔石窟夏商周年表海兽葡萄镜 武官村大墓马王堆汉墓仰韶文化阿房宫遗址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2简答题 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 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 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 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 3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 4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 5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 2003年 一、名词解释 手斧土墩墓编钟陶衣郫县古城失蜡法瓮棺封泥《考古图》喇家遗址 二、简答 1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 2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3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4什么是唐三彩?简述唐三彩窑址的发现。 三、论述 1“一切文物皆有历史的价值”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试论述之。

2试述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及其意义。 3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某一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石片文化层利簋陶衣郑韩故城石楔镇墓佣公墓名旌《金石录》 二、简答 1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简述中国细石核的分类 3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4简述隋唐两京墓葬的分期。 三、论述 1何谓聚落?何谓聚落考古?简述聚落考古的意义。 2试述中原地区两汉中小型墓形制的演变。 3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绝对年代蒙特留斯孢子花粉与植物硅酸体三棱尖状器干栏式建筑 人殉与人牲黄肠题凑唐三彩邢窑开元通宝 二.简答 1.考古类型学的作用及局限性 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3.写出几种陶制炊器并绘图(不少于5种) 4.周公庙墓地的发现及其意义 5.汉代铁器普遍使用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 1.概述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以汉唐为例) 2006年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三棱大尖状器,中石器时代,清凉寺,利簋,筘器,三体石经,唐三彩,钧窑,三叠层,安特生,苏秉琦二简答题 1.夏文化研究概况 2.黄河流域中小型墓葬形式演变 三论述题

考古学作业

我对考古学习的一点感想 环境科学一班64100110 宋阳转眼间就到了考古与科技这门选修课结课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节课,但是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还是确有收获的。 犹记得当初在选课时我曾臆想着考古是什么、考古学家到底是做什么?。有时,我会想:当一个考古学家多好,当开启一个充满宝藏的墓穴时,或者抚摸着一件件覆盖着历史尘埃的文物时,那感觉当是多么的幸福。是不是如果发现了一件宝贝就发财了之类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思想是有点幼稚,将考古比之于挖宝,但也有点情有可原,因为很多人都是同样的看法。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认识考古是极为重要的。它既不神秘也不有趣,更不能等同于挖宝。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是一个为之奉献终生的工作。就其重大意义来讲,考古面对的是没有流逝的历史,它要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它能将已知和未知的过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帮助人类认识真正的自己。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考古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这是不为过的。 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很多他自己参与的考古实例,我非常喜欢听这些趣味丛生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但是随着我对考古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越发感觉到这个工作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细致入微、吃苦耐劳的精神。一

个人在荒郊野外敲敲打打,更需要忍受寂寞,这些苦痛都是我们平常体会不到的。还有团队协作更是重中之重,一个人总不能把一个遗址从勘探到挖掘到研究都完成吧,即使这个遗址只有一平方米大小,闭门造车、自我封闭是出不了成果的。 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然而很多同学其实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来上课。其实,强迫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去做自己的事倒不如去听听课,其实考古真的挺有意思。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我想谈一谈我的专业与考古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中间形成了一个交叉学科便是环境考古学了。考古学对于古环境研究及对地球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有关古环境研究的成果,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首先,虽然环境气候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动和大气物理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的变化来实现的,故研究古环境气候的演变,主要依靠地质、地理、古生物等学科对沉积环境、古地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与分布的研究。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由消极地适应环境逐渐向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转变。特别是全新世以后,随着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出现、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日益给自然的生态环境以越来越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区域性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因此,不了解人类文化是很难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 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 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 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 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 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 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

西北大学校史

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中兴西北大学的文学院。毕竟对于这个培养出贾平凹、王刚、何西来、雷抒雁……等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经沉默了许久。 西北大学经管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西北大学再培养出一批如张曙光、张唯迎、魏杰、刘世锦……那样的经济学家。 西北大学考古学的王建新教授,当他提出率先在中国考古界提出“三位一体”的理论时,在他身后,依然是要思考着如何让西北大学的考古重新恢复“两大一院”的声威。 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这个在《自然》、《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论文的大学者,在北京的高校出重金挖他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爱西北大学。 ………… 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5年。 当1901年,西太后慈禧一夜狂奔几百里,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从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时,她终于明白,应该颁发昭令废科举,办新式学堂,维新变革才能拯救国家。当她回到北京城的第二年,陕西,这个西北重镇,第一所大学堂建立了。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称呼为总办叫吴树棻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10年之后,陕西大学堂正式改名为西北大学,原籍河南沁阳出生西安的张凤翙大都督出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原陕西省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成为西北大学第一任正式校长。 只可惜,在风雨飘荡中的旧中国,也是今日变换大王旗,乱烘烘你方下场,我上场。当张凤翙因为政见与袁世凯不合被调离陕西后,新来的都督为了推行袁大总统的命令,其中一条居然是要停办西北大学。这一停就是10年。等到河南军阀刘镇华入主陕西,为收取民心,提出要重办西北大学时,已经是1924年。仅仅过了两年,刘振华为了恢复自身在陕西的统治,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史称“两虎守长安”的壮举中,西北大学遭受灭顶之灾,以至时任校长的王凤仪去上海北京措款时,一去不回。西北大学先是降格为中山学院,接着又成了一所中学。 这一停,又快要10年。1937年,日本人来了,为给中国留一点读书的种子,北京的大学向内地里避乱,北大,清华,南开跑到了西南,有了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师大就跑到了西安,成立了西北临时联合大学,而后又称国立西北大学。以后又迁到汉中的城固。只是当时组合的三校却是矛盾不断,纠纷常常,貌合而神不合,终究没有取得西南联大的成绩。 到了抗日胜利,也该是各奔前程的时候了,有的就回到北京,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有的回到天津,成了天津大学的祖辈。而有的却是回到西安,改了个名字,在原来东北大学内迁西安的校址上大大方方的办起了国立西北大学。 第 I 条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 对于同学们来说,学习考古是一定要看有关的书籍的,那么,有什么的入门考古书籍呢?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一《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 这本书是从事考古研究的必读书,该书介绍当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框架的简洁的导论性著作,在不到300页的篇幅中,详略得当地全面介绍了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说明案例和个案研究体现了新旧大陆考古遗址的时空平衡。本书还提供大量的学习帮助,包括考古区域的地图、广泛的例证、章介绍和摘要、每章结束时的深入阅读指南、词汇表、参考书目和索引等。对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研究的宗旨是什么?考古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考古学(第3版发现我们的过去)》将用系统的阐述、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图片给出回答。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二《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本书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和专业考古作家保罗;巴恩所著,是最近十多年来风靡全球、影响最大的一部教科书。自1991年问世以来,1996年、2000年先后发行第二、三版,每一版都把全球考古最新的重大发现和研究融入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是目前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有权威、最为全面的一体。 全书600余面(包括600余幅图版),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

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面;100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碳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简要总结了30个有影响的发掘实例;通过墨西哥、澳大利亚、东南亚和英国四个重要考古项目实施案例研究、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书后还附有考古学专业名词解释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深入阅读资料指南,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 此次本社出版该书(第三版)的中文版,希望能让中国考古界更多地了解西方处理一系列考古学问题的方法,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研究视角,推动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三《考古学概论》 钱耀鹏主编的《考古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学科基本内容和中国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线索,贯彻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逐步深化的教学理念,力求突出考古学的认知途径与研究方法,系统而扼要地揭示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体系、综合性研究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尽可能凸显考古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全书图文并茂,收录90余幅插图,便于学习和理解。《考古学概论》适用于高校考古学、博物馆学及历史学等相关本科专业的教学,也是考古、文物及博物馆工作者值得参考的专门性著作。这本书也是接触考古学的必读教材之一。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四《中国考古通论》 这本教材是笔者在南开大学上课时所接触,为该校考古及博物馆

2013版博士培养方案-生态学-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黑体小四加粗,1.5 倍行距,段前、段后0.5 行) 本学科点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上世纪80 年代即开始招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西北大学“ 211 工程”中一直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于2001 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 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 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 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项目),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点”的主要支撑学科。本学科点拥有良好的研究平台,是“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分,拥有可进行全球变化生态、群落与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和分子生态研究的实验室群及智能型人工气候室1 座和秦岭野外研究监测基地1 个。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 人。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各类课题5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共16 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和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各1 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 项。近五年共获得包括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励11 项,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 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入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 展历程及前沿动态;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动物生态学:秦岭被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依托此自然资源优势,着重开展秦岭动物多样性、物种濒危灭绝机制、自然保护区理论及功能区确立等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对秦岭川金丝猴的社群结构和维持群稳定性机制及其生态学和保护策略进行系统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冬眠生理学、白蚁生理与生态研究等。 2、进化生态学:利用最新的、高效的分子技术,研究濒危种、特有种和具有重大生态经济价值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合古地质、气象、生态数据、利用地理信息学技术分析种群遗传变异格局的历史与生态成因,研究适应辐射、亚种分化、地理起源等理论问题;以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为依托,以生物信息学为研究方法,探讨生物与环境长期互作过程中适应的分子机理,了解形态分化的分子基础及与环境的关系。 3、植物生态学:本学科方向立足于全球变化的敏感生态区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时空尺度响应过程、控制机理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过程的交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近年的研究重点是对秦巴山区及黄土高原珍稀濒危与重要资源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与濒危机制 以及植物功能生态学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考古发掘还扩大到古代矿场、作坊、窑址、工场和沉船、桥梁等。 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探寻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全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对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了一二百万年以来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在中国境内的进化过程及其生存活动情况;对中国农业起源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充分的证据证明距今1万年以上;理清了广阔地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建立了史前文化的系列和编年框架,提出了区、系类型的考古学理论;随着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史前村落的揭露,对聚落形态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获得重大成果,引起了世界考古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关注;在豫西及晋南地区对夏文化进行了连续、深入的探索,找到了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郑州地区发现了二里岗文化遗存,从而确认了早商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也获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甲骨、简牍、帛书等文献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史料。 从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汉三星堆的发现与发掘,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西安汉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041019213802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 2014--2015学年第 二 学期 2014年级 生科大类1 专业 46 人数 星 期 1—2 3—4 5—6 7—8 晚 上 军事理论 生命科学导论 微积分Ⅱ第一层次Ⅱ 刘锦蓉 思想品德 程馨莹 一 全院 152人 7307 全院152人 7507 大类1+2,93人 7502 全院152人 7507 大学英语视听说 党弋 基础物理 赵立臣 有机化学 二 生科大类1班 46人,7502 大类1 46人 7502 大类1+2,93人 魏青 7305 微积分Ⅱ第一层次 Ⅱ 刘锦蓉 有机化学 魏青 形势与政策(单周) 三 大类1+2,93人 7502 大类1+2,93人 7502 全院152人 7207 基础物理 赵立臣 微积分第Ⅱ层次Ⅱ 刘锦蓉 四 大类1 46人 7502 大类1+2,93人 7502 大学英语阅读 焦建平 体 育 五 生科大类1班 46人,7310 全院152人 魏青131********,刘锦蓉130******** 节 次科目教室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表 2014--2015学年第 二 学期 2014年级 生科大类2 专业 47 人数 星 期 1—2 3—4 5—6 7—8 晚 上 军事理论 生命科学导论 高等数学 刘锦蓉 思想品德 程馨莹 一 全院 152人 7207 全院152人 7507 大类1+2,93人 7502 全院152人 7507 大学英语阅读 张润文 基础物理 田璐 有机化学 魏青 二 生科大类2班 47人 7405 大类2 47人 7402 大类1+2,93人 7305 高等数学 刘锦蓉 有机化学 魏青 形势与政策(单周) 三 大类1+2,93人 7502 大类1+2,93人 7502 全院152人 7207 基础物理 田璐 高等数学(单)刘锦蓉 四 大类2 47人 7506 大类1+2,93人 7502 大学英语视听说 郭瑛 体 育 五 生科大类2班 47人 7502 全院152人 魏青131********,刘锦蓉130******** 节 次科目教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